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短波     
海南坡鹿摆脱灭种厄运近日,海南省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中心完成对全省海南坡鹿的普查工作,结果证实海南坡鹿适应了野外栖息环境,自然交配、繁殖成功,目前总数量达到1785只,摆脱了物种灭绝的厄运。  相似文献   

2.
海南坡鹿是中国特有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田保护区经过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海南坡鹿种群取得稳定发展,目前坡鹿种群数量已经发展到300余头,但是影响海南坡鹿的一些因素依然存在。该文从人类活动、坡鹿栖息地、蟒蛇捕食坡鹿、坡鹿遗传多样性及坡鹿的疾病等5个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问题提出保护对策,为保护海南坡鹿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使海南坡鹿种群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3年开始由大田自然保护区向猴猕岭野放海南坡鹿,至2005年止共野放296头。2007年5月,海南林业局组织了海南坡鹿种群全面调查。我们对猴猕岭野放海南坡鹿种群数量与栖息地现状进行了调查,采用现场直观点数调查、样方调查和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为海南坡鹿530头,种群年均增长率约21.4%。事实证明了迁地野放坡鹿是成功的,为促进坡鹿种群的进一步发展及栖息质量不断改善,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田自然保护区是海南坡鹿的主要栖息地,由于受自然演替、过度放牧和外来有害植物入侵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护区的海南坡鹿生境质量日益退化,严重威胁海南坡鹿的保护和发展。该文就海南坡鹿生境退化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种植牧草、轮牧放养、耕耙撂荒、人工除杂、火烧更新和镶嵌式分片改造和重建海南坡鹿适宜的生境。  相似文献   

5.
海南坡鹿是珍稀的热带鹿种,仅分布于我国海南岛,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保护海南坡鹿,对于保护我国鹿种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海南坡鹿的起源与进化、栖息地选择、保护与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期为海南坡鹿科学、有效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保护区基本情况大田珍贵动物保护区是以保护海南坡鹿为主的保护区,总面积为2,533ha,其中灌木林1,265ha,低平草地1,013ha。建立保护区之前,由于只猎不护,以致坡鹿濒于灭绝。到1978年止,仅剩下46头左右。近年来,由于建立了保护区,坡鹿数量有所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到1985年止,大田保护区就有116头左右,比建保护区前约增长了2.5倍。为了探讨保护区植被现状及坡鹿食性问题,笔者曾经先后三次深入保护区进行调  相似文献   

7.
海南坡鹿(Cenvus eldi hainanus)是中国特有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草地类型是海南坡鹿重要的生境类型,为了弄清楚火烧草地后对海南坡鹿坡鹿栖息地的影响,我们在1~10月份内采用了样地法和样线法分别从坡鹿食物量变化、外来植物覆盖度变化、坡鹿对栖息地选择的变化及其行为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查,经调查发现海南坡鹿的食物量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内平均每月分别为953.7g/m~2和903.3g/m~2;外来植物的覆盖度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内平均每月分别为12.7%和7.9%;坡鹿对火烧地和非火烧地的选择分别为55.3%和44.7%;坡鹿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的各种行为比是:采食60.7%和39.3%;运动53.3%和46.7%;休息44.4%和55.6%。  相似文献   

8.
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是一种粗蛋白含量高、营养价值丰富的高产优质牧草。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种植,供海南坡鹿食用。文中就184柱花草的种植栽培技术和基于放牧海南坡鹿的管理经验等进行介绍,提出了科学种草、适时放牧、以草定畜、合理安排载畜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海南坡鹿资源、保护管理现状的论述,提出海南坡鹿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掌握海南坡鹿一般临床性检查,是开展疾病防治诊断的重要前提工作,只有掌握了临床检查,才能准确的了解坡鹿的健康状况。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与观察,该文阐述了海南坡鹿一般临床性检查:体温的检查;呼吸频率的检查;采食与反刍的检查;胃肠道的检查;心搏频率的检查;排粪及粪便检查;排尿及尿液的检查。不同年龄、性别的坡鹿个体各种指标的检查结果有所差异;坡鹿在静止或者是运动状态下各种指标的检查结果也不相同。文章提出了相应的临床性检查与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广东省广州动物园病死海南坡鹿病变器官中分离出1株大肠埃希氏杆菌,对细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型鉴定、药敏试验,PCR扩增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血清型为O78,该菌株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阿奇霉素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2.
A ten-year-study (1983 to 1992) conducted on nine 15 × 90 m runoff plots at 4% slope compared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Leucaena leucocephala and Eucalyptus hybrid based agroforestry as well as monocropping landuse systems in the warm, subhumid climate of the western Himalayan region of India. Treatments for the first sequence were: monocropping systems of leucaena, eucalyptus, Chrysopogon fulvus grass and maize – wheat rotation, and alley cropping systems of grass and crops at 4.5 and 10.5 m alley widths with paired contour tree rows of leucaena and eucalyptus. In the second sequence, alley width increased to 22.5 m in 1989, grass was replaced by turmeric Curcuma longa and paired contour rows of leucaena hedges were introduced in monocropping systems of grain crops and turmeric. Integration of leucaena and eucalyptus trees with crops caused severe reduction of crop yields ranging from 21 to 92% for wheat grain, 59 to 69% for maize grain, 60 to 67% for dry grass and about 50% for turmeric rhizome depending upon the age of trees and alley width. The grain yield of crops stabilized at about 50% reduction with 22.5 m alley width. Total crop biomass (grain + straw) also revealed a similar trend; however, its magnitude of reduction was less severe than for grain. Production of biomass was much lower near the tree rows than in mid alleys. Managing leucaena as contour hedgerows eliminated crop yield reduction in alleys. Performance of grass and turmeric in alleys was not found to be satisfactory. Biomass produced from trees adequately compensated the crop yield reduction. Land equivalent ratios of agroforestry landuses were comparable or even better than monocropping systems indicating suitability of these systems for the western Himalayan valley region.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3.
调查了广州市的寄生植物,种类共有5科11种,其中8种为木质藤本,3种为草质藤本。根据标本、图片,结合相关资料,研究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同时采用与正常植株对比的方法实地考察了各种寄生植物对广州市常见园林植物的危害性状,对其防治策略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华南梅花鹿种群数量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6年1—3月,采用雪地足迹计数法和样带法对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华南梅花鹿种群与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38条样带中有13条样带发现有华南梅花鹿,这13条样带构成一个狭长地带;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梅花鹿种群最低密度为0.90头/km^2,最高密度为2.79头/km^2,平均密度为1.84头/km^2,种群数量为104(51~156)头。研究揭示,华南梅花鹿主要在海拔800-1200m的范围内活动,栖息地植被类型以草甸和灌丛为主。  相似文献   

15.
广州地区花境植物资源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罗造  张芬  周厚高 《广东园林》2012,34(5):52-55
根据国内外资料和实地调查初步了解广州地区的花境植物资源状况。由研究可知广州地区现有花境植物种类207种,隶属68科167属,可分为镶边或前景植物、中景植物、远景植物3类,并提出值得在广州地区推广的花境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16.
赵晶晶 《广东园林》2008,30(4):65-66
在设计广州赤岗塔公园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古典园林艺术中的传统手法,在历史文物场所里实现设计理念,建成精品岭南园林中的纪念性公园。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 ,是建国初期在东北西部与内蒙古东部防护林工程建设中营造的试验示范林。樟子松固沙林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 ,它改善了沙地土壤与小气候条件 ;樟子松林的生物产量比较高 ,为 2 .7~ 3.4t/ (hm2 ·a)。樟子松固沙林提早更新的原因 ,主要由于引种地区跨越的纬度大 ,土壤气候条件差异大 ,引起树木自身生育规律的变化 ,生育期提前且缩短。另外 ,由于营造单纯林 ,林分密度高 ,水分亏缺 ,以及感染枯梢病等 ,使生育期更加缩短 ,章古台樟子松更新的林龄为 4 0~ 4 5a。更新的目标是 ,营造结构合理且稳定性比较高的乔灌草型、利用与治理相结合的新模式林  相似文献   

18.
梅花鹿(Cervus nippon)隶属偶蹄目鹿科,是濒危级珍稀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江西、浙江、安徽、四川和甘肃省等地。总结了梅花鹿的分类与分布、种群密度和结构、生境选择、行为、繁殖、食性以及生存现状,提出了相应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的作用和战略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与退耕还林所发挥作用的探讨,结合西部自然环境特点和区情,总结了新中国50年来退耕还林和种草所经历的4个阶段,提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及整治大江大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17种引入植物的耐热性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17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引入植物在广州地区的越夏能力,通过植物的田间生长状态、叶绿素含量、叶面温度等指标进行耐热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聚类分析(Ward最小方差)将17种引入植物分为耐热类群和不耐热类群,耐热类群在高温环境下性状较为稳定,包括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萱草Hemerocallis fulva、雄黄兰Crocosmia×crocosmiiflora、穗花牡荆Vitex agnus-castus、山桃草Oenothera lindheimeri 5种植物,适应广州夏季的高温高湿环境;其余12种植物归属不耐热类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容易出现叶片失绿变黄、萎蔫等症状,长势较差,耐热性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