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运动场草坪质量主要取决于其坪床结构及其建造质量,其中坪床建造材料的选择对草坪的坪用质量、使用寿命和后期养护管理费用的影响最大。兰引Ⅲ号结缕草广泛用于我国南方运动场草坪建植。为探究不同坪床基质物理性质变化及对兰引Ⅲ号结缕草生长的影响,本实验设计了5种坪床结构:A(100%纯砂)、B(砂∶泥炭=85∶15)、C(砂∶土=85∶15)、D(砂∶土∶泥炭=85.0∶7.5∶7.5)、E(100%纯土)。实验过程中测定各坪床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饱和导水率5种物理性质指标及草坪色泽、再生速度及地上生物量3种生长指标。结果表明,5种坪床基质的容重在建坪初期差异较大,至建坪后期趋于一致;砂基坪床的通气性和导水性都显著优于纯土坪床,但砂基中无论是加入15%的泥炭或15%的土,还是加入15%的泥炭和土(7.5%+7.5%)的混合物,在孔隙度和导水率上均无明显差异。纯土坪床的草坪表观质量优于砂基坪床,颜色、再生速度、地上生物量均表现较好。砂+泥炭坪床,砂+土坪床和砂+土+泥炭坪床表现相近,但略优于纯砂坪床。综合5种坪床的物理性质变化及草坪质量,认为砂基坪床通气好、排水性能强,适合建植运动场草坪,其中以砂与泥炭混合基质较好;纯土坪床通气不良,排水性能较差,不适合建植运动场草坪。  相似文献   

2.
不同质地的坪床对土壤物理性状及草坪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暖季型草坪草杂交狗牙根品种百慕大T-419建植草坪,以南京地区优势资源“长江水洗沙”(包括粗沙和细沙)与本地田园土组合配比为坪床基质,测定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入渗率以及含水量等指标,分析不同质地土壤物理性状差异,结合草坪质量综合评判,筛选出适宜的坪床配比。结果表明:(1)高含沙量的坪床土壤容重显著高于全土对照,土壤总孔隙度显著低于全土对照,随着滚压次数的增加,各处理间的土壤容重逐渐表现出差异性,土壤总孔隙度显著降低,进而使土壤的通气性得到了改善,其中50%~75o,4的含沙量的处理改善效果最好;(2)土壤稳定入渗率随着含沙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而土壤持水性随着含沙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50%~75%含沙量的处理既符合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渗透率标准,又具有相对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3)随着含沙量的增加,草坪质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以50%含沙量的处理草坪质量表现最好,其次为25%粗沙含量和75%细沙含量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设重度放牧(HG)、中度放牧(MG)和轻度放牧(LG)3个放牧强度样地,调查放牧样地表层土壤(0~10cm)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有效含水量并土壤持水和入渗性能。结果表明,LG和MG的初始含水量、毛管持水量与非毛管持水量均显著高于HG,LG的土壤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显著高于HG,但3个放牧强度间土壤容重、孔隙性状、土壤有效含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均无显著变化;入渗曲线高低为LGMGHG,用模型模拟曲线,拟合精度为Horton模型通用经验模型Philip模型Kastiakov模型;初始入渗率、平均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90min入渗总量均表现为LG显著高于HG;土壤入渗性能均与土壤初始含水量、总孔隙度、非毛孔隙度、通气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有效含水量、非毛管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与毛管孔隙度相关性不显著,但初始入渗率与初始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有效含水量及毛管持水量无显著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通气孔隙度和有效含水量是影响入渗率的限制因子。短期轻度放牧有利于土壤持水和导水,降低土壤物理结构退化风险;Horton模型适用于该区放牧草地入渗过程的模拟。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本试验以祁连山东段退化高寒草甸为对象,研究了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入渗率、机械组成和团聚体的变化,探讨了团聚体特性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和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入渗率均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土壤团聚体由大粒径为主向小粒径为主改变;水分入渗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砂粒含量、粉粒含量、孔隙度、大粒径团聚体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与土壤容重、黏粒含量、土壤微团聚体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综上所述,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中大团聚体含量减小,导致土壤孔隙度下降,土壤水分的入渗能力逐渐降低,水源涵养能力变差。  相似文献   

5.
退耕典型草地土壤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饱和导水率Ks(soil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反映土壤水分入渗能力,是重要的水力参数。通过对云雾山典型草原区不同年限退耕地0~40 cm土层的土壤饱和导水率进行测定,并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方差和通径分析。研究表明:退耕过程有利于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退耕第3-22年,饱和导水率从4.16 mm·min-1增加到6.74 mm·min-1,提高了61.9%。在这一阶段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整体得到改善,其中2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改善更为明显。退耕开始阶段(3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至最低,仅为17.79 g·kg-1,随后有机质迅速积累,到退耕24年时含量达52.49 g·kg-1,增加了195.1%。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饱和导水率的主要因素,水稳性团聚体直接作用更显著,有机质间接作用更显著。每增加1个单位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饱和导水率提高2.4%,而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个单位,土壤饱和导水率只提高1.2%。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的导水和持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黄土高原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对土壤导水和持水特性的影响,以裸沙和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藻结皮、藻-藓混生结皮、藓结皮)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定水头法和威尔科克斯法对其导水和持水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在0~10 cm土层, 生物结皮显著降低了土壤饱和导水率, 藻结皮、藻-藓混生结皮和藓结皮土壤的饱和导水率较裸沙分别平均下降了59.3%,62.9%和27.6%;同时, 其水分入渗参数(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较裸沙分别平均降低了37.7%、54.3%和18.4%, 延缓了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此外, 3种发育阶段生物结皮的田间持水量(体积含水量)较裸沙分别增加了0.97、1.10和0.70倍, 退水过程(0~120 h)的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增加了1.14、1.40和0.74倍。与裸沙相比, 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物结皮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导水率, 同时提高了土壤持水性;其中藻-藓混生结皮对土壤导水和持水性能的影响大于藻结皮和藓结皮,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中非维管束植物和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存在差异。综上, 随着生物结皮由藻向藓的发育演替, 其土壤导水性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 而土壤持水性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沙对高尔夫果岭坪床物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巨明  S.W.BAKER 《草业学报》2007,16(2):99-104
对28种沙与泥炭按75∶25混配而成的高尔夫果岭坪床材料的物理特性进行了评价。不同类型沙的粒径、均一性和形状有所不同。高尔夫果岭坪床的物理特性主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沙的特性。对沙 泥炭混配的坪床来说,其导水率在95~827 mm/h范围内变化,总孔隙度变化范围为38.8%~47.2%,而通气孔隙度(在-3 kPa水势下)为0.9%~24.6%,毛管孔隙度(在-3 kPa水势下)为17.7%~42.1%。结果表明,排水速率和通气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的平衡主要受沙的粒径大小的影响,起决定作用的是粒径最大和最小的沙所占的比例,而容重、总孔隙度和抗剪切强度取决于沙的均一性。当沙粒较圆且较为光滑时,坪床材料孔隙度趋向减少。沙表面越粗糙,坪床抗剪切能力就越强,而沙对坪床硬度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曹丽丽  刘颖  王宸  张巨明 《草地学报》2014,22(3):638-644
坪床结构对草坪草根系和草坪使用质量的影响很大。为探讨5种坪床基质对兰引Ⅲ号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LanyinNo. III’)根系生长的影响,试验设计5种坪床基质:100% 纯砂(A),砂:泥炭(85%:15%)(B),砂:土(85%:15%)(C),砂:土:泥炭(85%:7.5%:7.5%)(D),100% 纯土(E)。结果表明: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随坪床深度的加深而减小,纯土坪床的上述根系指标显著小于砂基坪床;一级根在0~5 cm的根层中分布最多l而二级根在5~10 cm根层分布最多;3种砂质混合基质中,砂+泥炭混合基质好于砂+土和砂+土+泥炭2种混合基质。在土壤各层深度中,砂基坪床的根平均直径显著大于纯土坪床。纯砂坪床的地下生物量最大,而纯土坪床0~5 cm根层内根系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综合分析认为,砂基坪床适合做运动场草坪,其中以砂与泥炭混合基质最好,纯土坪床则排水不良,不适宜做运动场草坪。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5类城市绿地土壤渗透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圣洲 《草原与草坪》2018,(3):67-72,78
为探明深圳市不同类型绿地土壤渗透性特征,依据CJJ/T85-2017《城市绿地分类标准》,选择G1公园绿地、G2生产绿地、G3防护绿地、G4附属绿地和G5其他绿地进行土壤渗透性测定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各绿地土壤水分渗透率依次为: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其他绿地公园绿地附属绿地,3项渗透特征值为:初渗率平均渗透率稳渗率,入渗率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呈减小趋势;(2)经考氏经验公式对水分入渗模型拟合,各拟合模型的相关系数R2≥0.748 8;(3)对土壤渗透性与主要土壤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初渗率、平均渗透率和稳渗率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渗透率与毛管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余比对虽有相关关系,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氮肥和基质类型对匍匐翦股颖草坪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书英  韩建国  李红雁 《草业科学》2008,25(12):117-122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氮肥和基质类型对高尔夫果岭草坪质量的影响,在温室里模拟果岭用PVC管建造4种基质类型的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 cv.Prenncross草坪,出苗后施用Hoagland和Arnon营养液培育至成坪,成坪后选用速效氮尿素和控释肥丁异叉双缩脲进行氮肥类型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基质类型对匍匐翦股颖的生长和坪用质量有着显著影响并表现出阶段性差异。4种基质类型的草坪成坪速度快慢顺序为:土壤基质>改良沙基质>半改良沙基质>纯沙基质,这也是表层有机质累积量的大小顺序;外观质量高低为:改良沙基质>半改良沙基质>纯沙基质>土壤基质;在播种建坪的初期施用速效氮肥有助于匍匐翦股颖的生长和快速成坪;缓释氮肥释放速率慢,更符合草坪成熟后对氮的需求规律。缓释氮肥起效慢,应在草坪逐渐成熟时与速效氮肥搭配施用。  相似文献   

11.
放牧率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及其空间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牛海山  李香真 《草地学报》1999,7(3):211-216
本文研究放牧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及其对饱和导水率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m及2m以上相邻两点之间土壤饱和导水率相互独立,在各个方向均如此。虽自然对数正态分。放牧对饱和导水率和饱和导水率的标准差有极显著的作用,一元方差分析p=0.003和0.004。随着放牧率的增大,饱和导水率降低,与放牧率呈极显著的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匍匐翦股颖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旭兵  费凌  王兆龙 《草地学报》2014,22(3):611-616
美国高尔夫协会(USGA)果岭建造推荐标准的根际层主要是以砂为基质,其对水分与营养的吸附能力较差,需要频繁的灌溉与施肥才能满足草坪正常生长的需求。为测试4种土壤改良物质(10%,V/V)对砂质根际层理化性状的改良效果,研究其对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PROFILE,AXIS,CLITE和草炭均增加了基质的持水率和对K+,NO3-的吸附力,但添加草炭会降低基质的渗透率。所有的土壤改良物质都显著促进了匍匐翦股颖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不同土壤改良物质对幼苗出叶速度、单株分蘖数、生长速度、生物量和草坪盖度等的促进效应表现基本一致,其促进效应从高到低的顺序为PROFILE>草炭>AXIS>CLITE。有机改良物质草炭对根系生物量和根长的促进效应显著低于无机改良物质PROFILE,AXIS和CLITE。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作物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6种轮作模式包括:苜蓿-苜蓿(L-L)、苜蓿-休闲(L-F)、苜蓿-小麦(L-W)、苜蓿-玉米(L-C)、苜蓿-马铃薯(L-P)和苜蓿-谷子(L-M)。结果表明,不同轮作模式下耕层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渗吸率、宏观毛管长度和有效孔径差异显著,苜蓿-作物轮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L-F、L-W、L-C、L-P和L-M模式的土壤容重比L-L模式分别降低了6.86%,7.69%,6.22%,9.29%与10.17%。土壤渗吸率在L-F、L-W、L-C、L-P和L-M模式下分别比L-L模式提高了1.19,2.31,0.25,0.66和0.75倍,宏观毛管长度分别提高了3.73,2.92,1.49,2.62和1.15倍,有效孔径分别降低了79.43%,72.99%,56.71%,69.41%和56.35%,L-F、L-W和L-M模式土壤饱和导水率分别比L-L模式提高了0.32,1.52和0.33倍。轮作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10 cm和10~30 cm的土层,其中L-C模式显著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且增大了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值,提高了土壤的机械稳定性,L-P模式次之,但轮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L-F、L-W、L-C、L-P和L-M模式比L-L模式分别降低了33.44%,23.08%,7.36%,27.09%和20.29%。说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轮作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的渗透性能,促进土壤物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对13种不同配方高尔夫果岭混合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草坪生长的影响进行测定。这13种土壤中只有3种土壤的粒径分布符合美国高尔夫协会(USGA)推荐标准。结果表明:全沙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明显高于含泥炭的土壤,而总孔隙、毛管孔隙则相反;当泥炭含量超过5%时,即使土壤粒径分布中其他指标都符合要求,且小于0.05 mm粒径的粉粒和粘粒含量较少,土壤的饱和导水率仍然较小,不能达标;粒径分布不符合USGA标准的全沙土壤,只要小于0.05 mm粒径的粉粒和粘粒含量较少,这些土壤的物理性质仍然符合USGA标准;USGA标准中粒径分布范围可适当放宽;全沙处理与含泥炭的处理相比:全沙处理成坪慢,草屑量较少,返青较早,地上生物量在成坪早期明显较少,到成坪后期则差异不明显,地下生物量在成坪早期差异不显著,而到成坪后期明显较多;表观草坪质量在成坪早期明显较差,到成坪后期差异减少。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选取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灌丛沙堆3个演化阶段:雏形阶段(流动白刺沙堆)、沙堆形成阶段(发育20年,半固定白刺沙堆)和结皮与土壤形成阶段(发育40年,固定白刺沙堆)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不同类型沙堆土壤物理属性对水分空间分布及入渗的影响,探索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水分运行规律,为绿洲荒漠过渡带防护林体系优化配置、绿洲生态安全管理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土壤紧实度和结皮厚度:固定白刺沙堆>半固定白刺沙堆>流动白刺沙堆。2)表层土壤密度流动、半固定、固定白刺沙堆分别为2.32,2.30,1.95 g/cm3;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大小为:固定白刺沙堆>半固定白刺沙堆>流动白刺沙堆,而深层土壤各因子变化不稳定。3)在干旱季节,固定、半固定和流动白刺沙堆分别以0,70,150 cm土层含水量最小,50,130,110 cm土层含水量最大;在多雨季节,表层土壤含水量波动幅度较大,深层土壤含水量基本保持不变。4)不同演化阶段沙堆降雨量与累计入渗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其中固定、半固定白刺沙堆随降雨事件的发生立即开始入渗,流动白刺沙堆当降雨量达到临界降雨量后才开始入渗。在降雨量相同情况下,当降雨量大于0.12 mm时,累积入渗量依次为:固定白刺沙堆>半固定白刺沙堆>流动白刺沙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