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削茧机研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削茧机改手工削茧为机械削茧。采用弹簧控制自动开合夹具、圆盘旋转送茧、蚕茧在垂直偏水平 40°时高速切削等技术 ,使蛹体在垂直向下时脱出 ,随后驱壳而实现自动切削和蛹壳分离。蚕种场试用 ,其削茧速度可达10kg/h ,伤蛹率低于手工削茧。  相似文献   

2.
对蚕种场来说,削茧鉴别工作的时间性强,工作量大,对蚕种的产量、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场来讲,这项工作应该说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在春季制种期间,种茧量大,再加上时处农忙季节,临时工难找,所以就形成了种茧未削完或削完未鉴男町而出蛾的现象,造成了制种量的损失,或者因时间仓促,削茧、鉴别工作粗放,造成伤蛹、死蛹或者时有大量纯对的出现,导致制种困难,杂交率低等。针对这些情况,如何因地制宜的加强削茧、鉴别工作的管理,以减少损失,提高产量、质量这一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对此,本人认为:1 在削茧、鉴别前,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使他(她)们能够掌握所做工作的技术要领,认识到这一  相似文献   

3.
通过家蚕限性黄茧华系品种933×夏FB和限性黄茧日系品种934姬×854B在自然破茧和人工削茧两种破茧型式下,对蚕蛾的破茧率、死蛹或死蛾率、羽化率及母蛾遗腹卵率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华系品种933×夏FB的羽化率人工削茧高于自然破茧,而母蛾遗腹卵率则相反,自然破茧高于人工削茧;日系品种934姬×854B的羽化率人工削茧略高于自然破茧,母蛾遗腹卵率则自然破茧的高于人工削茧。结论:自然破茧与人工削茧相比,存在诸多问题,目前仍不能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4.
吕立芹  周凤霞 《四川蚕业》2011,39(3):33-33,46
<正>千克茧制种量是衡量蚕种制种成绩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如何提高千克茧制种量,对蚕种场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建湖蚕种场从1956年建场开始,1986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7年在大丰市开辟新的原蚕基地,由于离场较远,开始几年种茧运回场里进行制种,  相似文献   

5.
<正> 江苏省蚕桑学会蚕种学组于8月4~5日考察了东台市蚕种场和建湖县蚕种场的种茧育丰产桑园。这两个场不仅桑叶丰产,而且蚕种生产效益好,克蚁制种量与公斤茧制种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他们桑园管理的共同点是:1.领导重视,承包责任制完善。各项管理工作,分段布置、定期检查,措施扎实,奖罚分明。建湖场规定:桑树长势好于  相似文献   

6.
<正>蚕种生产由专业场转向原蚕区的初期阶段,原蚕区饲养的种茧运回到专业场内进行削茧、鉴蛹和制种。在种茧削茧鉴蛹过程中,常发现数量不少的蛹体后2~3个体节半套缩于前体节内从而使整个蛹体变短小以至死去,造成公斤茧制种量大幅降低,蚕种企业种茧丰产却不丰收。为弄清楚其发生的原因,笔者收集了江西井冈蚕种科技有限公司在2005~2008年间万年和修水两个原蚕基地饲养的蚕品种、原蚕上蔟、蔟中管理、采茧与种茧保护、种茧收购  相似文献   

7.
<正> 在制种种茧保护时,一般认为:茧内蛹由于茧壳的保护,蛹体在茧壳内保护比削茧后的裸蛹,保护发育快。因此,生产上在进行两对交品种调节时,往往将发育慢的迟削茧,延长蛹体在茧内保护时间,相反,将发育快的早削茧摊入箔中裸蛹保护,而生产中削茧过早,蛹体较嫩,在削茧鉴蛹、复鉴摊蛹等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8.
论日本茧检定与我国蚕茧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茧交易以茧检定成绩计价促进了蚕茧质量稳步提高,我国执行的两个试缫检测标准是参照了日本茧检定定级办法制定的.然而,我国鲜茧及干茧两个试缫标准在制定和执行中却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由于我国与日本的售茧批量差异较大,鲜茧的试缫标准又单纯强调标准只评级,造成级价分离,鲜茧试缫检验办法不能实施,形同虚设;二是干茧试缫标准评定茧级的指标不能全面反映蚕茧使用价值;三是鲜茧评级计价办法和标准以影响出率大小的茧层量(干壳量)、茧层率为分级主要项目,与试缫分级的解舒丝长相差甚远,出现蚕茧这一种产品(商品)就有多个不统一的标准,且检测方法繁杂.  相似文献   

9.
<正>蚕儿结茧化蛹后至削茧前,由于有茧壳保护,蛹前期能够得以正常发育.而在削茧后裸蛹保护期间失去了茧壳这一自然保护屏障,因此极易遭受不良环境的侵袭和病菌的感染,而引起后期死蛹增多,发蛾率降低.我场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改变了过去一些旧的蛹期保护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公斤茧制种量较过去有明显的提高.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0.
张高军 《蚕学通讯》2000,20(1):29-30
近年来,蚕种场与整个蚕丝业一样在低谷中艰难运作。为此蚕种场挖掘内部潜力,特别是技术潜力,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已成当务之急,许多蚕种场进行了不少探索。笔者认为加强种茧期保护,提高公斤茧制种量,是提高蚕种场经济效益最有效的途径之一。1 蚕种生产现状及种茧期保护重要性1.1 生产现状 由于发种量大幅度下降,形成蚕种供大于求。绝大部分蚕种场生产量过小,加之原蚕区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技术措施不同程度上得不到落实,导致蚕种单产较低,具体表现在公斤茧制种量普遍较低,有的甚至只有1张左右。究其原因,除…  相似文献   

11.
陈荣娣 《江苏蚕业》2003,25(4):29-30
<正> 原蚕生产的目的是要生产蚕种,在注重提高蚕种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克蚁单产和公斤茧制种量是蚕种场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要提高公斤茧制种量,就必须认真掌握养蚕制种各阶段的关键技术措施,提高原蚕造卵数,提高发蛾率和单蛾产卵量。  相似文献   

12.
<正>以原蚕区种茧生产为依托,生产繁育一代杂交种是现有蚕种场普通种生产的主要途径。凉山州蚕种场年生产普通种40多万张,全部来自于农村原蚕区收茧制种。从目前蚕种的生产状况看,原蚕区的种茧生产水平,完全决定了蚕种生产的质量高低和经营效益。当前,在农村蚕桑经营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蚕种生产经营者必须考虑面对蚕茧市场的变化,从  相似文献   

13.
蚕种生产中的削茧工作,时间短、效率低、劳动力紧张、劳动强度大,一直困扰着蚕种业;文章介绍了一项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110042745.0)一种电动削茧机的设计方案、结构、原理、优点与不足以及今后的削茧机发展方向,希望对蚕种生产中削茧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正>柞蚕种茧是柞蚕生产的重要材料,种茧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蚕种场产卵量高低,更关系到蚕农养蚕过程中蚕茧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以及柞蚕产业的良性发展。现将优质柞蚕种茧培育技术介绍如下。1养蚕农户选择选择家庭劳动力充沛、养蚕技术好、责任心强、房屋多的农户作为原蚕放养对象。每户放养0.75~1.0kg为宜,以保证放养过程中,原蚕保苗率高,良叶饱食,体质强健,种茧保护科学。2蚕坡选择小蚕期(1~3龄)蚕坡选择背风向阳,坡势平  相似文献   

15.
<正>为更好的提高蚕种质量、产量,宿迁蚕种场有针对性的对其场内较多的桑品种进行了更新与调整。在2007年至2010年春季,笔者进行了不同桑品种种茧育饲养对比试验和结果调查,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现行的桑蚕茧评茧方法是剖削鲜上茧茧壳,用评茧仪烘得鲜茧茧层的无水恒量(习惯称干壳量),这是一个极不经济的办法,把大量上好的缫丝原料茧变为削口茧,使国家在缫丝原料和经济上都受到很大的损失.且目前养蚕、售茧千家万户,每笔售茧数量大大下降,削去的鲜上茧数量则成倍增加,实是一种浪费.笔者认为:不削茧壳直接要  相似文献   

17.
桑蚕削口茧几种脱胶方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蚕削口茧是制作桑蚕丝绵被的理想材料,而桑蚕削口茧的茧壳丝胶脱胶工艺对桑蚕丝绵被质量及成本影响很大,为掌握各种脱胶工艺并用于指导生产,笔者对高温高压脱胶方法、微波煮茧脱胶法与碱脱胶法等不同处理方式进行了19种脱胶试验,计算各种不同试验的脱胶率,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蚕种生产中的削茧工作,时间紧、效率低、劳动力紧张、劳动强度大,一直困扰着蚕种业;文章研究介绍了,一种电动削茧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基本特点;该研究成果简洁实用、成本较低,希望对蚕种生产中削茧工作有所帮助,促进蚕种业机械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简易削茧器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我所曾在1980、1982年摸索并试制了方块型简易削茧器,1984年由于蚕茧的综合利用的急需,为尽快研制成削茧器,曾张榜招标,我们机改组投标,承担了该项研究任务。在原设计及吸取群众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了三代样机,经试验确定了该简易削茧 器,投入批量生产。经科研、生产单位的有关人员的使用,认为该器具有小巧、省工省力、使用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春用蚕品种日_3×中_(5.6)在1991年试范推广的基础上,1992年发普种7000张,分别在巴中、永川、乐至、潼南、都江堰、宜宾、通江等县市、农村进行扩大推广。同时在三台县蚕种场、巴中县柳林蚕种场、云阳县院庄蚕种场进行原种饲养与普种生产。无论农村丝茧育和蚕种场繁育一代杂交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现将材料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