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1987年,在哈尔滨从大豆叶毒蛾Orgyia antiqua(L.)感病致死幼体中分离出核型多角体病毒OaNPV一株。该病毒多角体近圆形,大小约0.4~2.1μm。多角体表面不光滑,有厚约9.0nm的多角体膜。多角体蛋白晶格为线型,晶格均宽约2.66 nm,晶格间距约1.66 nm,两个方向的平行线交角分别为53°和90°。病毒粒子为杆状,大小约62 nm×352 nm。大部分病毒粒子为单粒包埋,但观察到包含2粒和3粒核衣壳的病毒束,病毒粒子外膜为两层膜结构,厚约8.3 nm,内膜厚约2.2 nm。髓核呈螺旋形外观。病毒感染的脂肪体细胞的早期病理变化表现为:核仁消失,染色质凝集,随后细胞核中出现病毒发生基质和核衣壳。核衣壳获得外膜后,被封闭在多角体内。先形成的多角体多在细胞核的外围,多角体数量不断增加,最后充满整个细胞核。  相似文献   

2.
电镜观察结果表明,26℃下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形态发生正常,其过程可分成病毒发生基质的形成—核衣壳的形成—病毒粒子的形成—多角体成熟四个阶段,一个细胞核切面可见1~50,甚至更多的多角体,30℃下则其形态发生受阻,开始饲毒后168小时内,宿主中肠上皮细胞和脂肪体细胞核中均未见病毒有关结构,仅观察到染色质凝集块,这应是高温季节该病毒防治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在26℃下饲毒所得宿主细胞切片中,还观察到了核内的大量管状物,特长病毒粒子及内含纤维物的具双层膜的囊状物,核内和细胞质中具侧膜的成束纤维状物等特殊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amestra brassicae L.NPV)感染宿主幼虫的组织病变和病毒复制过程.发现脂肪、体壁、气管组织对MbNPV最敏感.核仁膨大,染色质单个或多个在其中产生并在核膜附近获得囊膜,装配成病毒粒子和病毒束.具有囊膜的核衣壳随机地嵌入多角体蛋白中,形成完整的多角体.细胞核膨大,核膜内陷,核解体,整个细胞充满多角体.而中肠、神经节、马氏管和肌肉组织对MbNPV敏感性差,于感病后期形成小而不规则的多角体.  相似文献   

4.
落叶松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接种ZrNPV后落叶松绶尺蠖幼虫的各种组织进行光学显微镜和电子微镜观察,发现落叶松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在脂肪体、表皮细胞、中肠细胞、气管基质和血细胞内复制。上述细胞受感染后均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细胞核增大。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受感染组织的核内出现病毒粒子和多角体,70-140h氖受感染组织核内充满多角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樟叶蜂幼虫的一种病毒病。病毒只在寄主中肠组织中细胞核内复制,故称为肠型核多角体病毒病而有别于鳞翅目昆虫中核多角体病毒病。病虫肛门流出粘液,粘液干后,幼虫尾部就粘附在基质上。因此,感病晚期或已死的幼虫其躯体则头部往下而悬垂于枝、叶上。感病初期,幼虫行动呆滞、食欲不振,体色由正常的绿色逐渐变为棕褐色。 多角体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为五边形或六边形的多角体,大小0.6—1.0μm,在超薄切片中,多角体的晶格为点线型,点间距为50A,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227×71nm。  相似文献   

6.
天幕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天幕毛虫幼虫的致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天幕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us polyhedrosis virus,NPV)感染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testacea Motschulsky)幼虫,对其致病机理的研究表明:该病毒可以侵染和破坏天幕毛虫的中肠细胞,在中肠组织细胞中均能观察到形成的多角体。幼虫取食核型多角体病毒100 h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核内出现多角体形成,细胞核开始增大;取食130 h后,中肠组织细胞间出现缝隙,细胞核内多角体数量增多;取食160 h后,中肠细胞的细胞核进一步增大,个别细胞核增大至整个细胞的1/3以上,与正常天幕毛虫幼虫相比,整个虫体出现软化;取食190 h后,中肠细胞受到严重破坏,细胞结构模糊不清,中肠内食物极少并有许多游离的核型多角体存在;取食220 h后,天幕毛虫幼虫的中肠和其他组织完全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7.
<正> 昆虫病毒分为包涵体和非包涵体病霉两大类,包涵体病毒又分为多角体病毒和颗粒病毒。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多角体的称为核型多角体病毒。这种病毒杆状,大小为200—400×20—50毫微米,多角体的形状和大小随宿主的种类而不同,有4面、8面或12面体,有的呈不规则形。据1975年国外报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表达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exigu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SeMNPV) VP39蛋白的vp39假型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NPV,AcMNPV),明确SeMNPV VP39是否能取代AcMNPV VP39在AcMNPV中行使功能,为深入探究杆状病毒的核衣壳装配机理打下理论基础。【方法】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在AcMNPV vp39缺失型重组bacmid (bAcvp39KO)的基础上构建携带SeMNPV vp39基因、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egfp)和多角体蛋白基因(Polyhedrin,polh)的重组病毒(vAcSevp39:FLAG)。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分析SeMNPV vp39在vAcSevp39:FLAG转染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IPLB-Sf21-AE clonal isolate 9(Sf9)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vAcSevp39:FLAG在Sf9中的感染和扩散情况,采用病毒滴度测定并绘制病毒生长曲线检测vAcSevp39:FLAG的感染性芽生型病毒粒子产量,并以电子显微镜观察vAcSevp39:FLAG转染的Sf9细胞中的形态发生情况。【结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SeMNPV VP39能在v AcSevp39:FLAG转染的Sf9细胞中获得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和病毒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在vAcSevp39:FLAG转染的Sf9细胞中无感染性的芽生型病毒粒子产生,与AcMNPV vp39缺失型重组病毒(v Acvp39KO)的现象一致;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与vAcvp39KO不同的是,在vAcSevp39:FLAG转染的细胞中虽然未产生核衣壳,但在感染细胞的核中存在大量空的透明长管状衣壳结构,表明SeMNPV VP39能挽救vAcvp39KO的衣壳结构装配,但在AcMNPV中不具备装配核衣壳的能力。【结论】SeMNPV VP39在AcMNPV中虽能形成衣壳结构,但不能有效装配核衣壳,导致无芽生型病毒粒子和包埋型病毒粒子产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柞蚕核多角体病毒的分离、纯化、纯化后的病毒DNA经限制性内切酶Pat Ⅰ、Hind Ⅲ、BamH Ⅰ、XhoⅠ、SalⅠ、EcoRⅠ及EcoRⅠ+BamHⅠ等酶解后电泳分别形成31、26、6、15、24、5及7条区带。据内切酶图谱测算柞蚕核多角体病毒的分子量为75.16±2.3×10~6道尔顿。并比较了柞蚕、蓖麻蚕及家蚕等核多角体病毒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 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核多角体病毒病的自然发生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是有效地应用多角体病毒大面积防治木毒蛾的重要依据。几年来我们对沿海木麻黄防护林中的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在寄主世代内与世代间传递和传播,影响病毒病流行的环境因素及与寄主种群密度相互关系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目前初步摸清了莆田地区沿海木麻黄防护林中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病的流行规律,为今后应用病毒大面积防治木毒蛾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现将我们1976—1980年以来的调查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法,对小麦2个春性品种、3个半冬性品种的穗部维管束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表明:(1)小麦穗部大维管束数随小穗位上升而递减,每上升1个穗轴节片,大维管束数减少1个,该大维管束进入同一穗轴节片节上着生的小穗中。顶小穗一般有3~5条大维管束,可认为顶小穗是由3~5个未能完全分化的小穗联合构成。(2)小穗上各位小花维管束数目随小花位上升而递减。第1,2朵小花一般有5~7条分支维管束进入,它们与小穗轴直接相连;第3,4朵小花有3~5条维管束分支,其中1条是下位花维管束的分支;第5朵小花以上各位花均只有3条维管束,且自上而下依次相连于邻花的维管束。  相似文献   

12.
借助石蜡切片技术对无籽西瓜胚轴进行连续切片和系统镜检。在根茎过渡区连续横切面上,可看到由根部四原型外始式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的维管束转变到茎部成为四原型、内始式和双韧并生排列的维管束。转化经过分叉、倒转和合并,是不同步的,从左到右沿顺时针力向逐步转变。中胚轴子叶迹发生处延伸出2个小束。根、茎维管束转换区发生在下胚轴。该区外形较粗大,生理活性较强,对外界条件变化较敏感,是瓜苗抗性最弱部位,也是组培择取外植体最合适的节段。可为瓜苗耕作管理和择取外植体提供形态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应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种及品种的甘蔗,在个体发育不同阶段的叶片进行解剖处理和观察比较,发现在甘蔗叶片内,两个大型维管束之间,依次间插排列着小型和中型维管束。两个大型维管束之间的距离是随叶位上升而逐渐加大;它们之间的中、小型维管束和具有叶绿体的维管束鞘细胞的数目也是随着叶位上升而逐渐增加;维管束鞘细胞的横剖面积也有这种增加的趋势。变量分析表明:它们之间的维管束鞘细胞的横剖面积,在不同叶层之间,差异是极显著的;在不同种和品种之间,差异是显著的,有性杂交育成的生产栽培品种闽糖70/61的束鞘细胞横剖面积显著大于热带种黑车里本的和割手密、伊里安野生种的。  相似文献   

14.
甘蔗黄螟精子的超微结构及辐射对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观察了正常黄螟睾丸中精子细胞的超微结构。并研究在蛹后期照射~(60)COγ—射线3.0万伦琴处理舌对当代雄虫,和照射1.5万伦琴处理后羽化的雄虫,与正常雌虫配对所产的子代雄虫(F_1)睾丸的精子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经辐射处理后的当代雄成虫和(F_1)代雄成虫,其睾丸中的精子绝大多数具有正常的超微结构。从结果表明往后期蛹,用本试验的两个处理剂量,对当代及F_1代雄成虫精子的超微结构影响很小。在应用上,既能达到理想不育效果,又不影响其交尾受精竞争能力。本研究结果为应用辐射不育技术防治黄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初步阐明三种武夷兰花,均属多年生陆生兰,具根状茎,喜湿耐旱。根和茎内皮层均有凯氏带加厚,其薄壁细胞内均含杆状结晶簇,在它们体内的维管束数和排列方式均不相同,其适应性有随束数增多而增强的趋势。从营养器官维管束数目和排列特点的差异性,可以看出金线莲在系统演进中还保留双子叶植物的原始性状;而银线莲则相反,它的束数多,且呈星散排列,这些又与禾本科植物很相似。由此可见,对兰科不同类型植物维管束数变化和排列方式的比较研究,它将为研究兰科植物分类和探讨单子叶植物起源问题提供资料;也为进一步探讨高等植物系统演进和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有可能提供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黑穗醋栗叶柄由表皮、薄壁组织和维管束等组成。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子叶和初生叶的叶柄各组成部分较简单;成长叶和成熟叶的叶柄组成较复杂,其表面除一层表皮细胞外,还有一层下皮;邻接下皮处有数层厚角细胞;薄壁组织中分布3个分离(近轴端)或连合(远轴端)的维管束;每个维管束的韧皮部外面有数层厚壁细胞,增加叶柄的机械支持作用。在同一叶柄的不同水平切面上,维管束的数目和排列不尽相同。但在同一品种的成熟叶叶柄远轴端与叶片基部相接处的结构特征和维管束排列形状常相同,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7.
硼对芝麻解剖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甲苯胺蓝(TB)染色法和Alician蓝·藏红(AB—S)染色法研究了甲基胆蒽诱发的小鼠宫颈鳞癌间质中肥大细胞的分布和组化特征。结果显示,癌旁间质和深层间质中肥大细胞数量较多,颗粒致密。癌巢之间的癌间质中肥大细胞数量较少(p<0.05),颗粒稀疏,似为功能活跃的脱颗粒肥大细胞。宫颈鳞癌间质肥大细胞对Alcian蓝,藏红的亲和力随Alcian蓝染色时间的不同而变化。Alcian蓝染色时间延长,Aician蓝阳性肥大细胞所占百分比增加,本实验结果表明,Alcian蓝阳性或藏红阳性并不能说明肥大细胞颗粒中含有生物胺还是肝素。影响肥大细胞颗粒中糖胺多糖和Alcian蓝和藏红结合的因素可能是颗粒中的蛋白质,并非肝素或生物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