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促进东西部地区文化与经济交流 ,加强唐代茶文化和茶经济状况的学术研究。 2月 2 7日至 3月 1日 ,陕西法门寺博物馆在杭州友好饭店召开“法门寺茶文化 (杭州 )座谈会”。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江西、河南、陕西、浙江 ,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专家、学者 3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 ,副会长宋少祥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程启坤副会长自始至终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刘枫会长致辞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 ,刘枫会长说 ,法门寺发现的大量文物宝藏 ,一直引起世人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皇家使…  相似文献   

2.
在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家扬各位中外专家学者们、女士们1、先生们:筹备多时,一直为海内外学术界和茶人所关注的中国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今天在佛门圣地法门寺隆重开幕了,这是继今年昆明第三届国际茶文...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10月27日,第五届法门寺茶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茶与丝绸之路高峰论坛在陕西省西安市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此次学术研讨会由法门寺博物馆、法门寺文化研究会、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深圳市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主办,陕西省农业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博物馆、陕西省汉阳陵博物馆、法门寺院、《农业考古》编辑部协办。来自国内茶文化、宗教文化和茶产业经济方面的近80位相关专家、学者、嘉宾参会,共同  相似文献   

4.
丁以寿 《农业考古》2005,(2):172-178,183
近年来先后拜读了杭州赵大川等先生的系列论文《茶圣陆羽在余杭著〈茶经〉考》(《农业考古》2002年4期)、《陆羽在余杭著〈茶经〉的依据》(《农业考古》2003年4期)、《陆羽与杭州》(《法门寺文化研究通汛22——2004第三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专号》),获益非浅。但在细读之余,却发现赵大川等先生论文中对许多征引文字存在着有意或无意的误读,对其中的一些论点存有疑惑。本着求真务实、百家争鸣的精神,现提出与赵大川等先生商榷,并求证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法门寺塔地宫出土茶具与《茶经·四之器》对比研究法门寺博物馆王仓西,田生华陆羽一部《茶经》,深刻地真实地总结了中国唐代茶道。对唐以后,特别是宋代茶道、日本茶道产生了深刻影响。《茶经》是研究唐代茶文化的“圣经”,陆羽本人也被称为“茶圣”。陆羽一生主要活动...  相似文献   

6.
欢迎词     
欢迎词陕西省宝鸡市市长庞家钰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最是一年秋色好,万叶秋声迎宾来。今天,大批海内外学者、专家、友人汇聚佛门圣地法门寺,进行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这是我们法门寺的一件喜事,是法门寺历史文化专题研究又一件大事,是以茶会友、...  相似文献   

7.
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茶文化研究的新热点(代前言)法门寺博物馆韩金科,边江金秋时节,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法门寺博物馆隆重召开。这是法门寺国际学科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喜深入,也是国际茶文化研究的一大盛事。(一)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  相似文献   

8.
法门寺因地宫出土了一套唐僖宗曾经御用后又用以供奉佛祖的系列金银、玻璃茶具,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受到海内外茶人的敬仰。法门寺唐代茶文化成为近年来我国茶文化界的一大学术热点,总结法门寺茶文化研究有益于促进我国茶文化研究的深入。1.饮茶形式首开法门寺茶文化研究的是考古队韩伟副队长。其《从饮茶风尚看法门寺等地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和《法门寺地宫的茶具》(1)是关于法门寺茶具茶文化研究的最早研究介绍文章。他提出“中国茶具配套成熟于盐茶阶段,亦即唐宋时期。元明以后的散茶阶段,饮法与茶具均发生了…  相似文献   

9.
在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陕西省作家协会王愚朋友们,我们在座的有许多是茶界专家,也有不少文化人,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讲,诚如陈文华院长刚才说的,文化界介入茶文化研究的领域,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新的尝试。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喝过茶,也怡如丁文同志说的...  相似文献   

10.
日本茶道与唐宋茶文化法门寺博物馆张高举中国是茶叶之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叶在古代曾与中国丝绸、瓷器齐名,历来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明珠”。目前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茶、产茶,饮茶之风遍及全球,茶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中消费最多、消费面最广、最受人...  相似文献   

11.
竺济法 《农业考古》2019,(2):179-184
本文提出"茶都"之定义,简言之即为茶产业、茶文化代表人物、标志性茶事、茶文化经典集中之地。梳理了晋代至现代南京、湖州、杭州三地"茶都"的形成与兴衰。  相似文献   

12.
在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陕西省安康地区作家协会丁文我们第一组推举我来代表大家发言,这是茶学界前辈对我的提携,是同道们对我的抬爱。今天我能有勇气上台发言,是茶给了我勇气和智慧,给了我力量。我是陕西人,家住陕南紫阳县,就是陆羽《茶经》中所...  相似文献   

13.
陈青松 《农业考古》2020,(2):156-161
作为国饮,茶不仅可以上升为茶道,也可以沁入日常。在杭州地方的民间文学中,有不少是以茶故事、茶歌谣和茶谚作为书写对象的。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本地茶叶知识的一个感性认识和初步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杭州茶业经济在当地的重要性。总结民间文学中的茶事文字,可以深刻感受到茶文化印记触及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也就可以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茶文化的点点滴滴呈现。  相似文献   

14.
复兴茶道,弘扬茶德发展中华茶文化陕西省紫阳县科委程良斌“茶道”始于我国唐代,《封氏闻见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1987年2月,法门寺出土了一批金银茶具,为研究和复兴世界上最早的茶道,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依据。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的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茶叶博物馆(以下简称"茶博")位于风景秀丽的杭州西子湖畔茶乡腹地——双峰。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公园般的博物馆,也是一个茶文化浓郁的休闲景区,处处都彰显着茶文化的韵味,以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专题展览和静雅别致的江南园林艺术吸引着广大茶文化爱好者。  相似文献   

16.
探索茶道源流的攻坚之作──读《中国唐宋茶道》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余悦随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弘扬,茶文化热潮的勃兴,茶文化著作的书刊日见丰富,有见解有新意的论著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新时期以来出版的茶书已达一百五十来部。1994年10月,我应法门寺博...  相似文献   

17.
法门寺唐代茶具与中国茶文化法门寺博物馆韩金科一1987年4月3日,沉睡了一千余年的法门寺唐代地宫重见天日。伴随着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出土的用以供奉佛骨的金银质系列茶具,每一件都凝聚着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沉积。这是近年来,有关茶文化考古研究中最重要,最重...  相似文献   

18.
明清中国皇室的饮茶生活——明清中国茶文化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6,(5):54-61,65
中国宫廷文化在唐代即已达到很高水平,陕西西安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即是最好的说明;此外还有史料和诗歌记载有关唐代宫廷茶宴、皇帝的赐茶、皇妃们的饮茶等。宋代宫廷茶文化的水平则以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为最好代表。元代皇室传承了从宋代形成的饮茶嗜好。明清时期,饮茶  相似文献   

19.
梁子  谢莉 《农业考古》2005,(4):107-112
唐代茶器具的研究因法门寺地官的重新开启而迈上新的台阶,唐僖宗用以供奉指形佛舍利的一套御用金银玻璃茶器基本反映了唐代宫廷茶道程序,学人们依此套文物为考古参照,对唐代茶具、茶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有益的成果不仅活跃了学术研究,更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大陆茶文化增加了浓重的科学和历史的底蕴,使其生机盎然。这些成果中有韩伟先生的《从饮茶风尚看法门寺等地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孙机《法门寺出土文物中的茶具》、廖宝秀先生(台)的《从考古出土饮器论唐代的饮茶文化》、暨远志《论唐代茶文化的阶段性》、布目潮沨先生(日)《法门寺地宫的茶器与日本茶道》、李斌城《唐人与茶》、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概略》、徐殿魁《试述唐代民间茶具》。这些成果为我们确切了解法门寺茶具和唐代茶器很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98年11月19日至23日,正是“秋风吹渭水”,长安菊花香的时节,伴随着’98法门寺庙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古城西安的隆重举行,好像给三秦大地带来了春天的信息。话说参加这次会议的文学艺术及茶文化组的20多名专家学者、作家、记者,围绕着茶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这是继1994年陕西法门寺博物馆举办的国际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学术讨论会后的又一次大聚会、大交流、大探讨、大检阅,这将对我国世纪之交的茶文化普及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是以记者和茶文化爱好者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认真听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