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是由脑脊髓炎病毒感染引起,病原对外界抵抗力强,对刚断奶的仔猪危害较大,成年猪多表现隐性感染;消化道传播是本病主要传播途径,呼吸道也可感染;本病临床主要表现脑脊髓炎型和脊髓麻痹型两种,预防本病必须加强猪场消毒和检疫,治疗可采用对症疗法,能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导读:本病为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细菌病,在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报道,目前临床上常发生的链球菌病大多为溶血型。病菌可存在于人和猪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的黏膜上,可引起皮肤、呼吸道及软组织感染,导致肺炎、菌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泌尿生殖道炎症及关节炎等疾病。因此,对本病应保持高度警提,且不可麻痹大意。专家指出,各种年龄的猪对本病都有易感性,但败血症型和脑膜脑炎型多见于仔猪,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多见于中猪。病猪和病尸是主要的传染来源,其次是病愈带菌猪和隐性感染猪。病猪与健康猪接触,或由病猪排泄物(尿、粪、唾液等)污染的饲料、饮水及物体均可引起猪只大批发病而造成流行。在自然情况下,本病多半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受损的皮肤及黏膜感染,病原菌很快能通过粘膜和组织的屏障而侵入淋巴道与血流,随即循血流播散全身。本病潜伏期短,传播迅速,死亡率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发生最多。据报道,本病一般要在多种诱因作用下才能发生,如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卫生不良,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寒冷潮湿等。这此因素常使猪体的抵抗力降低,因而易使链球菌乘虚而入,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3.
导读:本病为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细菌病,在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报道,目前临床上常发生的链球菌病大多为溶血型。病菌可存在于人和猪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的黏膜上,可引起皮肤、呼吸道及软组织感染,导致肺炎、菌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泌尿生殖道炎症及关节炎等疾病。因此,对本病应保持高度警提,且不可麻痹大意。专家指出,各种年龄的猪对本病都有易感性,但败血症型和脑膜脑炎型多见于仔猪,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多见于中猪。病猪和病尸是主要的传染来源,其次是病愈带菌猪和隐性感染猪。病猪与健康猪接触,或由病猪排泄物(尿、粪、唾液等)污染的饲料、饮水及物体均可引起猪只大批发病而造成流行。在自然情况下,本病多半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受损的皮肤及黏膜感染,病原菌很快能通过粘膜和组织的屏障而侵入淋巴道与血流.随即循血流播散全身。本病潜伏期短,传播迅速,死亡率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发生最多。据报道,本病一般要在多种诱因作用下才能发生,如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卫生不良,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寒冷潮湿等。这此因素常使猪体的抵抗力降低,因而易使链球菌乘虚而入,引起发病。[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1流行病学特点本病多发生于2~4月龄仔猪,呈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缓慢。常在寒冷、气候多变及阴雨连绵季节发生,环境卫生差有降低仔猪抵抗力的致病诱因存在。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从粪便、尿液、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及羊水等排出大量的病菌。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还可以通过交配或人工授精等途径发生感染。由于沙门氏菌的菌型很多,几乎温血动物均能受到感染。因此,病菌分布面很广,能从各种途径传入猪群。  相似文献   

5.
随着集约化养猪业的快速发展 ,猪坏死杆菌病也频频发生 ,给养猪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猪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皮肤、皮下组织和消化道黏膜坏死为特征。1 流行特点及传播途径坏死杆菌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和家禽 ,病原菌在多种动物消化道内共生。本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多发生于阴雨连绵、潮湿及炎热季节。舍内卫生条件不好、营养不良等因素可引起本病发生。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猪的皮肤常受伤或被蚊虫叮咬而传染。2 临床症状2 .1 坏死性皮炎仔猪和架子猪发生于颈部、体侧、臀部皮肤、耳根、尾、乳房等部位皮…  相似文献   

6.
猪肺疫防治     
<正>猪肺疫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流行病学猪不分品种、年龄均可感染本病。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猪抵抗力降低或发生强烈应激时易发此病。病猪和健康带菌猪为主要传染源,病菌主要经消化道,也可通过飞沫经呼吸道引起传染。2临床症状2.1最急性型病猪见不到任何症状即突然发病死亡。病程稍长者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废绝,卧地不起,呼吸极度困难,呈犬坐姿势,其  相似文献   

7.
本病以30kg~60kg的仔猪和架子猪的感受性较强,成年多呈隐性感染或仅见轻微的临床症状。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病猪、临床康复的猪和隐性感染猪;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即病菌通过飞沫随呼吸运动而进入健康的仔猪体内,或通过污染饲料和饮水而经消化道侵入体内,在肌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繁殖、产毒和致病。另外,本菌还可通过创伤而侵害皮肤,引起皮肤的炎症和坏死。据研究,本病的发生常与长途运输、疲劳和其他应激因素等诱因有关。本病虽然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早春和深秋天气变化比较大的时候发生;还可继发于猪的一些呼吸道及胃肠道的疾病。专家指出,据研究,本病的病原体对磺胺类药物比较敏感,因此,磺胺嘧啶、磺胺甲氧嘧啶和磺胺甲氧异口恶唑等是常被选用的治疗药物。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因此,对本病的控制和预防,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尽量消除或减少各种发病诱因,如减少运输等应激因素,避免猪被引进后的环境变化,特别是冬季引入时易发生的呼吸道疾病的预防等。对已感染的猪群,可用血清学方法及时检出,并坚决淘汰抗体阳性的猪,借以净化猪场。过去认为,在饲料中加入一些对病菌敏感的药物,如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等,可治疗或预防本病的发生。但近年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的抗药性研究表明,长时间用药可产生耐药性,故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猪痢疾是由致病性蛇形螺旋体感染而引发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不同性别、品种和日龄的猪都能感染,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根据感染猪临床发病缓急,本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2种,急性型表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和全身症状,慢性型发病轻微,呈慢性经过;预防本病必须注重猪场的环境消毒,加强猪场传染源管控;对螺旋体敏感的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最佳药物。  相似文献   

9.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临床常见的血液性传染病,呈全世界分布,主要依靠血源性途径、媒介昆虫途径、密切接触途径以及垂直传播途径等传播,病猪主要表现贫血、黄疸和机体发热;诊断本病常用显微观察法、血清学法和分子生物性法;由于病原脱离猪体后抵抗力很弱,故可通过加强环境消毒和消灭昆虫媒介的方法来预防本病;四环素类药物、氯苯胍以及914等药物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猪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上分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及慢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型.该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对养猪业危害很大.该菌是一种纤细的小杆菌,形直或略弯.革兰氏染色阳性.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胃酸.对热的抵抗力较差,对一般消毒药敏感.猪,以架子猪最易感,呈散发或地方流行,常发生在夏秋炎热多雨季节.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通过病猪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等传染.健康猪经消化道、损伤皮肤粘膜或蚊蝇叮咬感染.  相似文献   

11.
<正>患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猪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本病主要影响2~4月龄的青年猪,尤其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给养猪业带来重大的损失。现将本病的传播特点、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1流行病学本病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健康猪鼻腔、咽喉等上呼吸道黏膜上也常有本病菌存在。当猪体健康良好,抵抗力强时,病原不出现致病作用,一旦猪体健康水平下降,抵抗力弱时,病原就会大量繁殖而出现  相似文献   

12.
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猪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上分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及慢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型。该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对养猪业危害很大。该菌是一种纤细的小杆菌.形直或略弯。革兰氏染色阳性。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胃酸。对热的抵抗力较差.对一般消毒药敏感。猪,以架子猪最易感.呈散发或地方流行,常发生在夏秋炎热多雨季节。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通过病猪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等传染。健康猪经消化道、损伤皮肤粘膜或蚊蝇叮咬感染。  相似文献   

13.
猪副伤寒病主要是由猪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本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猪,以1~4月龄居多。当气候突变,条件应激,管理不善或饲养环境较差时,常导致猪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本病。在临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急性型以败血症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试谈猪水肿病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病是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断乳小猪,有时也见于4个月龄的幼猪,尤以生长快、体壮膘满的小猪最易发生。本病以头部水肿、呈现神经症状,剖检时见胃壁水肿为特征。本病多发生在春秋雨季,呈地方性流行。病原菌为溶血性大肠秆菌,带菌母猪和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健康猪多经消化道感染,发病率为10—35%。因本病发病急、病程短  相似文献   

15.
正猪痘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皮肤和粘膜上发生痘疹。其病原体有两种:一种是猪痘病毒,仅能使猪发病;另一种是痘苗病毒,能使牛、猪等多种动物感染。1流行病学本病是由猪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在皮肤及某些黏膜上出现痘疹,只感染猪,常呈地方流行。本病常发生于仔猪和小猪,成年猪的抵抗力较强,猪痘主要通过损伤皮肤传染,在猪虱和其他吸血昆虫甚多、卫  相似文献   

16.
猪痢疾是由蛇形螺旋体感染而引起的以肠道出血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慢性传染病;病原蛇形螺旋体专属性强,对除猪之外的其他动物不会引发感染;消化道传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应激会促使本病的发生;血便、脱水和贫血是本病的主要表现,大肠部位肠黏膜发炎,肠壁脱落,肠内容物充满血液和黏液是主要病理变化;目前还没有本病疫苗上市,只能通过加强管理和使用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7.
《养猪》2014,(4)
<正>(内容接上期)1.2.1.4猪细小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PPI),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繁殖障碍病。以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死产、产木乃伊为特征。猪细小病毒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病毒对热和酸碱有较强的抵抗力。传染源主要来自感染细小病毒的母猪和带毒的公猪,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易感染,仔猪、胚胎、胎猪通过感染母猪发生垂直感染;公猪、肥育猪和母猪主要是由污染的饲料、环境经呼吸道、生殖道或消化道感染;初产母猪的感染多数是经与带毒公猪配种时发生的;鼠类也能传播本病。1.2.1.5猪乙型脑炎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脑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  相似文献   

18.
<正>猪副伤寒病主要是由猪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本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猪,以1~4月龄居多。当气候突变,条件应激,管理不善或饲养环境较差时,常导致猪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本病。在临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急性型以败血症为主要特征。1流行特点本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主要侵害的是2~4月龄的仔猪。本病是条件性传染病,饲料突然改变,  相似文献   

19.
坏死杆菌病是各种家畜都能发生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的特征是患病动物受伤的皮肤、皮下组织或消化道粘膜发生坏死,有时在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灶。本病在我国主要发生于羊、牛、猪和马。1发生和流行病原体坏死杆菌,是一种厌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及动物的粪便中,抵抗力较弱,一般消毒药均能很快将其杀死。此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尤其在西北广大牧区,常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它对羊只发展及军马培育等危害很大。羊、牛、猪、马最易感,通过损伤皮肤或粘膜而感染。本病多见于雨季,长期在潮湿、泥泞地区放牧,在崎岖道路和荆棘丛生处行走,或圈棚潮湿、拥挤、互相践踏,都易造成皮肤的损伤而发生感染。坏死杆菌经外伤侵入机体后,在局部发育繁殖,使局部组织发炎、坏死。  相似文献   

20.
猪巴氏杆菌病是由G-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又叫猪肺疫,俗称“锁喉风”.在健康猪的上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常有巴氏杆菌存在,当机体受冷、感冒、运输、饲养管理不当造成抵抗力降低时,就可使猪发病.因此本病在春秋两季气候骤变时较为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