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辽蟹即产于辽河水系的中华绒螯蟹,近两年来在我县的养殖发展迅速。尤其是1993年年底至1994年春,辽蟹的养殖面积增加了上千亩,幼蟹投放量在万斤以上。通过近两年来辽蟹在本地的养殖情况,我们发现它的成活率、规格、效益都是相当不错的。在当前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简称长江蟹)苗种紧缺且价格昂贵的条件下,养殖辽  相似文献   

2.
河蟹养殖以其绿色产品、市场销路好、养殖效益高而得以迅速发展。为了探讨不同水系河蟹养殖效益,以长江蟹、辽蟹、鸥江蟹及闽蟹的养殖进行了试验研究和讨论。结果是长江水系河蟹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明显优于其他水系河蟹的生长。放养长江水系河蟹效益最为明显,且人工培育苗种优于天然苗种。  相似文献   

3.
泗洪县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最适宜长江系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发育。河蟹养殖面积占全县水产养殖业的80%以上,1996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河蟹之乡”称号。近年来随着河蟹养殖业的发展,河蟹种源也日趋混杂,特别是辽蟹进入泗洪养殖区较多,由于养殖户对辽蟹的鉴别能力还比较低,往往误将辽蟹苗种当作长江系蟹进行养殖,结果因养殖技术、管理等不配套,而造成养殖失败,使得不少养殖户在购买苗种时心有余悸,深怕买到“假”苗种。其实通过辽蟹在泗洪地区养殖的生产实践证明,在长江流域进行辽蟹养殖,只要技术管理得…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螯蟹种群差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   在我国,河蟹由于长期的地理生殖隔离而形成了不同的种群 (水系 ),主要有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黄河水系等 (以下简称长江蟹、辽蟹、瓯蟹、黄河蟹等 )。经观察研究发现不同种群其生产性状有较大差异。徐兴川等 [1992]报道了长江蟹、瓯蟹蟹种放养试验,发现长江蟹的个体回捕率、群体增重倍数远高于瓯蟹。杜宗汉 [1996]发现长江系所产河蟹比辽蟹、瓯蟹生长都相对较快。占家智等 [1998]通过大水面及精养鱼池对长江蟹、辽蟹养殖比较发现两者各自生长速率和大生长期有一定差异,蜕壳时间有差异,以及每次蜕壳的增重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取大范围调查和试点养殖相结合的方法,于94年和95年对辽河口区繁殖的蟹苗在长江流域(无为县境内)生长、养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将辽蟹的生长情况与长江蟹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探讨了长江水系和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生长速率,结果表明,这两种水系河蟹的生长速率各胳存在一点差异,可能是种群间差异造成的,长江水系河蟹的大生长期在8月瓣一,而辽水系河蟹大生长期提前至6-7月;同时,辽不 河蟹青春蜕壳时间比长江水系河蟹提前30-40天,这可能是导致辽河水系成蟹规格低于长江水系成蟹规格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实验,笔者认为,辽河水系河蟹取代长江水系河蟹进行养殖,本文为这个结论提供了  相似文献   

7.
稻田养蟹近几年发展很快,养殖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出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稻田养蟹的产量和效益的提高。笔者就本地区几年来的养殖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1、苗种要选好。选好苗种是搞好稻田养蟹的关键,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①不从疫区购买蟹苗蟹种,一旦引进病蟹将给当地养蟹业带来严重的损害。②不购非长江系蟹种,辽蟹除了生长缓慢,起捕率低,在稻田养殖中,不耐高温、且性成熟早需提前起捕外,还与稻田水温偏高,水稻收割期晚相抵触,因而必须选择长江系蟹种。③剔除性成熟蟹,用性成熟蟹养殖商品蟹,其死亡…  相似文献   

8.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由于产地不同,又分长江蟹、辽蟹、瓯江蟹、珠江蟹等。河蟹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其养殖业倍受关注,河蟹属杂食性,它对温度的适宜范围较广,能在北方进行养殖越冬,因此是农村致富的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生物学与养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生物学与养殖技术的研究徐兴川张菁(湖北省鄂州市水产研究所436000)陈孟初高光明(湖北省黄冈市水产研究所随着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长江蟹)天然苗种的匮乏,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辽蟹)蟹种已开始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养蟹单...  相似文献   

10.
《科学养鱼》2012,(10):48
陕西省靖边县分别于2007年、2010年引进辽蟹和长江蟹在大水库中试养,一举获得成功。经过几年调研论证和探索,决定走生态养殖之路,即在天然水域进行纯天然养殖,无任何污染、不投喂和添加任何激素人工合成饲料,现以大沙咀水库为中心发展养殖大闸蟹4000亩。经过一年的养殖,大闸蟹(辽蟹)喜获丰收,仅大沙咀水库可收获大闸蟹约2.5万千克,产值可达150万元,纯收入达110万元,大闸蟹规格  相似文献   

11.
探讨长江、黄河和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称河蟹)野生扣蟹的异同,对于河蟹种质资源评价和养殖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形态学测量和生化分析方法,测定和比较了长江、黄河和辽河三水系野生扣蟹(以下简称长江蟹、黄河蟹和辽河蟹)的形态学、肝胰腺指数(HSI)、常规生化成分、脂类和脂肪酸组成差异。结果表明,(1)三水系野生扣蟹的形态学特征差异较大,三水系雌雄扣蟹分别有12和18个形态学指标差异显著,但其差异系数均未达到亚种间的差异阈值,聚类分析将三水系野生扣蟹分为两组,长江和黄河水系为一组,辽河水系为另一组。(2)筛选判别贡献率较大的7~10个指标,对三水系雌雄扣蟹分别建立判别方程,综合判别准确率达87.5%。(3)长江雌蟹HSI最高,辽河雄蟹HSI最低;辽河雌蟹肝胰腺的水分和蛋白含量较高,长江雌蟹水分、粗蛋白和总糖含量最低;辽河蟹躯体肌肉水分含量最高,而长江蟹躯体蛋白和脂肪含量最高,但总糖含量最低。(4)就脂类组成而言,除了雄体肝胰腺外,长江蟹组织中的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水系,黄河蟹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百分含量相对较低,但磷脂含量最高。(5)黄河蟹肝胰腺和躯体肌肉中18:1n9和18:2n6含量最低,但其20:5n3和22:6n3含量最高,三水系肝胰腺中的脂肪酸差异大于肌肉间的差异。因此,三水系河蟹野生扣蟹的形态学和生化组成均存在较大差异,可以据此进行综合鉴别。  相似文献   

12.
在长江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蟹生殖洄游期间,对比研究了不同性腺发育时期的长江口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自然群体和放流群体9项血淋巴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洄游亲蟹在性腺发育的不同时期,放流群体与自然群体血淋巴总蛋白、血蓝蛋白、甘油三酯、肌酐、Ca2+及Mg2+含量水平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放流群体亲蟹在性腺发育到Ⅳ、Ⅴ期时的血淋巴白蛋白含量和性腺发育到Ⅳ期时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自然群体(P<0.05),总胆固醇含量在性腺发育到Ⅵ期时显著高于自然群体(P<0.05)。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放流群体的大部分血淋巴生化指标与自然群体都无显著差异,仅在性腺发育到Ⅳ期后少数指标存在一定差异,表明放流群体通过自身调节能够很好地适应长江口环境并完成性腺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思发 《水产学报》2002,26(6):493-497
用包括Z2和Opp17两个10碱基随机引物在内的10个引物,对来自荷兰斯科克莱(Skodely)、美国加州圣何塞(San Jose)的中华绒螯蟹群体与中国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进行RAPD遗传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中华绒螯蟹群体特有的Z2引物扩增的700bp标记带(Z2^700bp),在荷兰与美国2个中华绒螯蟹群体中同时出现,而不出现日本绒螯蟹南流江种群中特有的880bp标记带(Z2^880bp),表明欧洲、美国中华绒螯蟹与中国中华绒螯蟹为同种Eriocheir sinensis,而非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us;(2)Opp17引物扩增的947bp片段在中国长江、荷兰及美国3个中华绒螯蟹群体内的出现频率均达100%。结合Z2引物扩增结果,欧洲与美国中华绒螯蟹群体极可能是从中国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引入繁衍的。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长江、黄河和辽河中华绒螯蟹养殖种群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的成蟹性腺发育和营养组成,采用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方法,比较了池塘养殖条件下3种群雌体的性腺发育情况,在此基础上比较了雌体的可食率、肥满度和可食组织中的营养组成,结果显示:(1)3种群雌体性腺发育速度存在显著差异,性腺发育顺序为辽河种群黄河种群长江种群,但10月底辽河和黄河种群的卵巢指数无显著差异。(2)在体质量和卵巢指数接近的条件下,3种群雌体膏蟹的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差异。(3)3种雌体卵巢、肝胰腺和肌肉中的常规生化成分含量接近,仅长江种群雌体肌肉和肝胰腺中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群,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4)3种群卵巢中脂肪酸组成接近,但长江种群卵巢中C22∶6n3(DHA)百分含量显著高于黄河种群;3种群雌体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相近,仅肝胰腺中的C20∶1n9和C20∶4n6含量存在显著差异。(5)长江种群雌体卵巢中的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天冬氨酸和丝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辽河种群;黄河种群雌体肌肉中大部分必需氨基酸(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均为最高,故其总氨基酸(TAA)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种群。(6)3种群雌体卵巢和肌肉中均无限制性氨基酸,长江种群雌体卵巢和黄河种群雌体肌肉中的平均必需氨基酸分(EAAS)分别最高;整体上,雌体卵巢中的平均EAAS高于肌肉组织。研究表明,长江种群雌体卵巢发育速度最慢,辽河种群相对较快,3种群雌体可食组织中的常规营养成分和脂肪酸含量接近,肌肉中的氨基酸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但其卵巢和肌肉中均无限制性氨基酸。  相似文献   

15.
于2010年9-11月在长江干流朱杨江段采集到8种鱼类标本,分别为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鲫(Cyprinus auratus)、铜鱼(Coreius heterodon)、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鲤(Cyprinus carpio)、大眼鳜(Siniperca kneri)、鲇(Silurus asotus)。在该江段上游支流沱江富顺江段采集到5种鱼类标本,分别为鲤、鲫、大鳍鱯(Mystus macropterus)、大眼鳜、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各种鱼的样本量为6~12尾。采用快速溶剂萃取及气相色谱法对各标本鱼体内的6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两个江段的各种鱼类标本体内检测到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在所有鱼体样本中均未检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nOP)。在长江干流朱杨江段所采集到的8种鱼中圆筒吻鮈体内邻苯二甲酸酯的总量(∑PAEs)最高,为(1 818.32±190.88)μg/kg。在沱江富顺江段采集到的5种鱼中鲤体内∑PAEs最高,其含量为(790.60±76.04)μg/kg。在长江朱杨段和沱江富顺段两采集地的相同种类有3种,其中鲤和大眼鳜各自体内的∑PAEs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朱杨段鲫体内的∑PAEs含量显著高于富顺段鲫体内的含量。结果表明,长江朱杨段及支流沱江富顺段的鱼体均受到了PAEs的污染,而长江干流朱杨段的污染程度要稍高于其上游支流沱江富顺段。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繁育数代后子代的生长性能和生殖蜕壳时间差异,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进行长江、黄河和辽河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人工繁殖并养殖至第三代(G3),系统地比较了长江、黄河和辽河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人工繁育子三代(G3)在成蟹阶段的生长性能、性腺发育及养殖效果。结果显示:(1)在生长性能方面,3个水系G3雌、雄个体在养殖中后期(7—11月)的平均体质量均为长江水系>黄河水系>辽河水系,其中长江水系G3雄体在11月份的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辽河水系。(2)在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方面,3个水系G3雌、雄个体在各采样时间点的生殖蜕壳率和性腺指数(GSI)差异情况基本一致,均为长江水系<黄河水系<辽河水系,其中辽河水系G3雄体在8月15日和8月30日的生殖蜕壳率显著较高,辽河水系G3雌体在10月20日的性腺指数显著较高。(3)从最终养殖效果看,3个水系G3个体在成活率、单位产量和饲料系数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仅长江水系G3雄体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辽河水系(P<0.05)。结果表明,长江水系G3在成蟹阶段的生长性能优于辽河水系,而性腺发育速度慢于辽河水系,黄河水系G3个体居于长江水系和辽河水系之间。  相似文献   

17.
2017年10月-2018年4月逐月采集长江口生殖洄游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运用胃含物分析法分析雌蟹抱卵前后饵料组成、摄食强度以及营养级,探讨其在长江口抱卵繁殖期间的摄食规律。结果表明:雌蟹摄食率、食物饱满指数、平均胃饱满度系数等3项指标具有明显的月份变动,抱卵前雌蟹的摄食指标在10-11月份(秋季)最高,12-2月份(冬季)最低;抱卵后雌蟹的摄食指标在12-2月份(冬季)最低,3-4月份(春季)最高。洄游期的雌蟹抱卵前后饵料来源多样,包括水生植物、藻类、甲壳类、多毛类、鱼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卵、颗粒碎屑等。其中,藻类、颗粒碎屑和甲壳类为抱卵前的主要饵料,出现频率分别为68.13%、54.76%和19.05%;藻类、颗粒碎屑和水生植物为抱卵后的主要饵料,出现频率分别为70.35%、73.91%和25.39%。雌蟹抱卵前后饵料组成存在显著差异(χ^2=21.57,P<0.05),对差异贡献最大的饵料组成是颗粒碎屑(χ^2=8.32)、甲壳类(χ^2=5.49)和水生植物(χ^2=4.02)。雌蟹抱卵前后的营养级分别为3.60和3.10,平均营养级为3.35,属于第三营养级动物。  相似文献   

18.
长江江苏段中华绒螯蟹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4年7月~2006年3月间对长江江苏段靖江江段渔获中中华绒螯蟹的比例分析,结果显示:江段中中华绒螯蟹在渔获中比例的数量峰值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度,以3月份为最高,达到渔获数量的1438%。重量比例峰值主要集中在05年的3月份和9月~11月份,以05年10月份最高,达27.17%,11月份次之。在04年秋季至05年冬季间,05年渔获中中华绒螯蟹的数量比例和重量比例部比04年同季节的值要高,江段中华绒螯蟹资源正处于恢复阶段。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动态生物气候分室模型预估的长江口和黄河口鱼类资源密度增量分布结果,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RCP2.6、RCP6.0和RCP8.5)对长江口和黄河口渔业生态系统健康的潜在影响进行了分析.从生态环境、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三个层面构建了长江口和黄河口渔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2015-2050年,长江口和黄河口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水平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即RCP2.6情景下健康水平最高,RCP6.0情景次之,RCP8.5情景最低.两个河口的健康水平随时间推移在RCP2.6情景下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在RCP6.0情景下呈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在RCP8.5情景下两个河口略有差异,黄河口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长江口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若以2050年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作为“最终状态”,两个河口RCP2.6情景下的健康水平高于RCP6.0和RCP8.5情景:长江口RCP2.6情景下的健康评价值为0.61,是RCP6.0和RCP8.5情景下健康评价值的1.9倍和1.8倍;黄河口RCP2.6情景下的健康评价值分别是RCP6.0和RCP8.5情景的2.8倍和2.2倍.  相似文献   

20.
董传举  赵镔 《水产学报》2023,47(2):029319-029319
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中居于重心地位。但多种因素,尤其是法律规制的长期空位和缺失,导致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长江保护法》作为我国第一部流域专门法,为实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长江保护法》在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注重目标导向,并就搭建全流域统筹协调机制、建立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构筑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生物资源监测以及深入推进禁渔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和系统部署,为我国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但需指出的是,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依旧存在配套制度迟滞影响实效、迁地保护作用发挥不突出、多重执法主体造成状态混乱、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制度缺位等现实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加快配套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进程、重视迁地与就地双重保护作用、完善长江流域综合执法体系、填补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漏洞等完善建议,以期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和高效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