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安全格局理论与方法为解决如何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控制灾害性过程,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以工程实践为例,阐述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在进行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的实际运用.并进一步提出了以河流作为各种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结元素,协调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使得滨水区具有连续的空间体验.  相似文献   

2.
基于模糊数学的城市滨水景观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水区是城市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是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环境评价,可以为水景观的设计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为此,介绍了城市滨水区景观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数学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某滨水景观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城市滨水区是连接城市与自然的重要媒介,在蓄洪抗旱、水土保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规划利用城市滨水区的案例很多,但大多形式还比较单一,在支撑城市主题功能、充分体现生态性、景观性、人本性和文化性等方面研究还有待深入。结合国内外相关规划利用现状,系统归纳了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建设与改造相关理念和技术的现状,深入探讨了城市滨水区整体性、生态性、人本化、多元化、与地域文化结合等方面的内容和利用现状,并提出今后滨水区建设与改造的应注重的方面,以期能为城市滨水区规划利用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以更好地发挥滨水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最优化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采用模型方法准确地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分析及优化对于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多角度的分析和多种实现手段的结合。一般建立在对不同景观类型、景观的空间格局、景观过程以及功能之间关系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首先找到景观格局对过程的影响方式,建立数量关系,其次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集成数学模型,优化土地利用,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进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发展、研究内容演变、优化方法等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得出未来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的研究趋势:多模型、多方法、多技术的有机集成;区域生态安全标准量化的探索;公众参与机制及利益协调的管理手段研究。  相似文献   

5.
城市滨水景观一个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一体的多维带状生态景观系统,它包括了自然景观、经济景观和人文景观。一个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性,需要通过人文、经济、自然等多个方面来体现。如何将生态性作用于城市景观设计中,从而营造一个和谐、多样、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这是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概述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华  甘灿 《湖南农机》2007,(11):31-32
本文借鉴国内外的设计经验,总结了在进行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时应遵循整体优化、尺度、遗留地保护、异质性与多样性、结构与功能人本化、地域化等原则,归纳了在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中还存在公众参与意识淡薄、开发模式照搬、公共空间不连续、护岸设计单一化、亲水空间设计落后等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目前城市滨水区开发作一借鉴.  相似文献   

7.
付绍桐  甄志磊  刘旭  王倩  马浩天 《节水灌溉》2023,(1):116-121+127
““源”“汇”景观格局是指既能促进非点源污染过程的正向演变,又能阻止/延缓生态过程的景观类型或单元。采用2020年太原市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提取研究区景观格局分布信息,基于“源”“汇”理论和洛伦兹曲线分析景观空间分布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并提出非点源污染防治的景观格局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太原市非点源污染风险总体较高,“源”景观为主导作用的景观单元占62.87%。太原市中部非点源污染风险较高、东西山区较低。以“源”景观为主的景观类型位于太原市中部汾河两岸的建设用地,为极高风险区,占整体区域面积的17.69%,而太原市东西两侧山体以“汇”景观类型(主要是林地)为主,污染风险较小。基于坡度因子和河道距离因子的“源”“汇”景观污染负荷之比均大于1,在坡度要素中“汇”景观广泛分布于高坡度区,景观布局合理;河道距离要素中“源”景观分布在距河道近的区域,易导致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8.
苏州市金鸡湖景观是苏州市的重要现代景观之一,是苏州市民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本篇文章主要针对位于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畔滨水区的植物景观进行现有植物的现状调查,并且在调查的基础之上对整个金鸡湖滨水区的园林景观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评价。金鸡湖景区绿化植物的种类丰富多样,共有观赏植物81种,隶属于46科80属,在这之中共有乔木类39种,占比48.1%,灌木类25种,占比30.8%,草本植物16种,占比19.7%,木质藤本植物1种,占比1.2%。而其中运用数量最多的科目为蔷薇科、木兰科、木犀科、金缕梅科、十字花科和夹竹桃科。以上科目的植物观赏特性较为直接,可以形成丰富的园林景观层次效果。但是由于金鸡湖属于现代园林景观,一些植物的重复使用使得金鸡湖滨水区植物景观有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和PCA降维的森林景观格局等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内在等级特征辨识是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规划的重要基础。以新疆天山北坡西段霍城林场为对象,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和DEM数据为基础,基于GIS和PCA降维方法,通过景观等级分类和景观指数分析,对林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及其等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山北坡森林景观格局存在明显的等级特征,在不同等级上森林景观破碎化严重,斑块大小空间变异强烈;随着森林景观等级细化,森林核心斑块大小、破碎化、景观丰富度、空间邻近程度等指标变异加强;在较高等级水平上,斑块密度(PD)、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景观形状指数(LSI)、周长-面积分形维数(PAFRAC)等指数对概括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具有决定性。森林景观资源保护和精细化管理应注重对景观破碎化、丰富度、斑块空间邻接度等指标的考虑及调控,进而为林区景观格局优化、森林景观资源健康经营与管理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为研究区,基于混合蛙跳算法,耦合逻辑回归与马尔可夫模型构建了SFLA-M-L(Shuffled frog leaping algorithm-Markov-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利用逻辑回归,综合考虑高程、坡度、地下水埋深、干旱度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当前景观分布进行了景观适宜性分析;利用Markov模型,构造了县域景观转移概率矩阵。利用景观适宜性指数和景观聚集度指数构造目标函数,以景观转移概率矩阵为景观变异的控制条件,对2016年景观格局分布进行了县域景观格局优化。优化结果中,景观聚集度为96.71%,比2016年景观分布提升了6.43个百分点;景观适宜性指数为96.23%,比2016年景观分布提升了4.18个百分点;不同景观类型间相互转移超出转移概率矩阵控制仅4.66 km~2,确保了优化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水生植物在城市滨水区景观绿化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水生植物在城市滨水区景观绿化中的应用,讲述了水生植物常用的种类、作用,种植密度,配置原则,以及在景观绿化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目前城市滨水景观绿化设计起到一些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与RS的东北森林带景观格局演变与模拟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东北森林带景观格局及演变,对评估我国东北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东北森林带为研究区,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的MODIS遥感影像,将东北森林带景观类型划分为森林、草地、湿地、农田、人工表面和其他用地6类。对东北森林带2000—2015年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转换方向、景观指数变化分析,运用MCE-CA-Markov模型,模拟2020年东北森林带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5年间,生态系统整体呈稳定状态,前10年生态系统改善趋势较强,后5年转变趋势变缓。人工表面逐年增加,城市化进程有所加快;草地的破碎化在15年间有所加剧,而森林的破碎化程度较低且变动较小;运用MCE-CA-Markov模拟景观格局演变是可行的,模拟东北森林带2015年景观格局结果与MODIS分类结果一致,Kappa系数为0.9181,相对精度达到80.88%;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东北森林带的森林、农田比例将进一步下降,草地、人工表面比例进一步上升。研究表明东北森林带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将面临较大压力。  相似文献   

13.
在综合考虑耕地综合质量、空间自相关性和景观格局的基础上,进行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对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崇仁县为例,借助GIS平台与Geo Da软件,通过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耕地综合质量评价,根据综合质量评价结果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再根据自相关分析结果与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对应关系,进行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根据研究区土壤理化性质、耕作利用条件和耕作区位条件,提出了一种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综合质量聚类关系和耕地景观结构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划定崇仁县永久基本农田305.94 km~2,划入的耕地更符合永久基本农田的要求,有助于基本农田长期的管理和保护,也可为丰富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与基本农田划定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丽  段建南  张坤 《湖南农机》2008,(2):36-37,30
本文以湖南省汉寿县洲口镇为例,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数据基础,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通过相应景观指数的测算,分析了区域内农村居民点布局的景观格局,为当前开展的村镇规划和土地整理工作从景观布局角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为研究区,在LPI-CA-Markov模型的基础上构建AES-LPI-CA模型,利用人工内分泌系统(AES)调整元胞自动机邻域中中心元胞的转移概率,并基于磴口县2000年与2007年景观格局数据对县域2014年景观格局进行模拟,将该模型模拟结果与LPI-CA-Markov模型、CA-Markov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3种模型模拟结果的KIA(Kappa index of agreement,以2014年实际景观分布为参照)依次为0.823 6、0.785 5、0.768 2,AES-LPI-CA模型显示了较高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景观格局演变与景观生态网络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鄂尔多斯市为典型研究区,以2000、2005、2010、2015、2018年研究区景观格局数据和气象水文数据为研究素材,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景观生态学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研究鄂尔多斯市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并探究各级子流域的水源涵养深度,再将研究区景观格局演变数据和生态水文数据与由多个决定景观特征的因子构建的景观生态网络进行耦合分析,为研究区景观格局优化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鄂尔多斯市的耕地不断减少,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景观演变主要是耕地、林地和水域之间的转化,林地、水体的景观演变最为剧烈,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相对平稳;鄂尔多斯地区整体水源涵养能力偏低,相对而言,东部地区的水源涵养能力高于西部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源涵养深度高值逐渐南移;构建的鄂尔多斯市景观生态网络共342个生态节点、402条生态廊道,基于度低者优先的增边策略增加了119条廊道;优化后的网络连通度和连通鲁棒性均明显提升,网络中生态流更为畅通。  相似文献   

17.
磴口县地下水空间异质性分析及其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地下水埋深对景观格局演变的响应。首先,通过半变异函数模型分析了磴口县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而利用克里金插值对研究区2008、2016年的地下水埋深空间分布进行了拟合;其次,基于磴口县2008年与2016年的景观格局分布数据,研究了其景观格局演变特点;最后利用GIS叠加分析手段,将地下水埋深变化与景观格局演变数据进行耦合,分析了地下水埋深对景观格局演变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如下:①空间上,磴口县地下水埋深大体遵循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加深的趋势,研究时段内其空间异质性呈上升趋势,空间异质性中的随机扰动增强。②县域主要景观类型为林地,其次为沙地、裸地与水体,研究时段内建筑用地与水体增加明显,耕地与沙地略有减少。③景观格局演变对地下水埋深有较明显的影响,建筑用地的扩张使其加深,地表灌溉系统的不断完善使其上升。总体来看,磴口县地下水资源利用效率有较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农田景观格局是在一定历史、自然和人文等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生产条件下的农田景观格局存在明显差异.为此,通过历史文献分析,归纳出人与畜力、机械化、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等条件下农田景观格局特点,揭示出农田景观演变与生产力水平的相互关系,同时提出我国农田景观的发展模式和措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绿色生态空间网络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耦合景观格局、生态过程与生态功能的重要桥梁,对于提高景观连接性、保护物种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的研究脉络,从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的概念与特征、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阐述了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的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构建、分析与优化中的常见方法与主要特点,以及绿色空间网络研究中的相关理论,列举了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的主要应用领域,如城市、水文、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并对绿色生态网络的基本改变、研究方法、尺度研究以及和其他空间网络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南渡江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对人为干扰动态 响应机制,对维护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流域生态保护和土地利用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90、2000、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覆盖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移动窗口法、人为干扰指数、地学信息图谱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揭示南渡江流域景观格局特征动态变化,进而探讨其与人为干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30年间南渡江流域呈现以林地和耕地景观为主体的交错景观格局,林地和耕地景观的总面积分别减少69.95 km2和43.56 km2,建设用地景观面积增长62.45%。(2)南渡江流域整体景观破碎化增加,景观斑块单一化加剧且景观多样性增加,人为干扰是海口市中心城市群景观格局变化剧烈的主要原因。(3)轻微干扰区域占据最大的面积比例,中度和重度干扰次之;轻微和强烈干扰面积显著增加,中度和重度干扰面积显著下降;人为干扰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由西南(自然景观)向东北(人文景观)逐渐增强。(4)2000-2010和2010-2020年“轻微→轻度干扰”和“重度→轻微干扰”图谱面积变化最显著,分别占据转移图谱总面积的26.79%和11.99%,低干扰等级向高干扰等级区域转移明显。(5)1990-2020年所有干扰区域与最大斑块指数(LPI)呈现显著相关性。[结论]南渡江流域整体人为干扰上升,尤其以海口市最为明显,城镇化进程是人为干扰上升的主要因素,需要加强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