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室内毒力试验表明:吡虫啉的致死时间最短,最短2分钟,平均5分钟,灭杀毙的致死时间最长。林间注药试验表明:7月保绿宁、吡虫啉对萧氏松茎象幼虫的致死率分别为73%、71.2%,明显好于8月。  相似文献   

2.
人工捕捉法防治萧氏松茎象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天海  李振华  雷群 《江西植保》2004,27(4):176-177
本文对萧氏松茎象的生活史及习性作了系统的观察,并对该虫的人工捕捉法防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萧氏松茎象在德兴市2年发生1代,以幼虫和成虫越冬,成虫平均产卵量27粒,采取人工捕捉法防效在21.3%-100%之间。  相似文献   

3.
利用“有害生物危险性综合评价公式”对广西湿地松和马尾松林发生的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进行了危险性分析,R=1.911,属于接近高度危险的森林有害生物。发现阿维菌素和吡虫啉2种杀虫剂室内对萧氏松茎象接触毒性均较低,死亡率仅比对照高21.5%。林间药剂防治试验,平均防效仅为35.5%,表明化学防治不适宜作为调控的主要措施。采取人工抚育(疏伐)、化学除草、人工捕捉除治萧氏松茎象的生态调控和工程治理措施,从2004年到2006年,已经基本控制了萧氏松茎象在桂林湿地松上的蔓延危害。  相似文献   

4.
2010-2011年在信丰林区开展了无纺布白僵菌条防治萧氏松茎象成虫试验。结果表明,2010.2011年试验区萧氏松茎象当年肴虫株率平均分别下降71.2%和76.7%;相对防治效果平均分别为75.0%和78.9%。这说明无纺布白僵菌条能明显抑制萧氏松茎象种群的上升。  相似文献   

5.
施红  卢志芳  熊建宏  王辉  唐艳龙  温小遂 《江西植保》2010,33(4):167-168,171
萧氏松茎象幼虫的死亡率与虫道形状关系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当虫道形状为线形时,两种农药的致死率最高,对第一代幼虫可达80%,对第二代幼虫超过90%。虫道为S形时,致死率最低,对第一代只有不到40%,第二代略高,也只有60%。当虫道为T形、Y形和环形时,对第一代幼虫的致死率介于40%~60%,对第二代幼虫的致死率略高介于50%~70%。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人工清除萧氏松茎象寄主流脂对其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萧氏松茎象的种群密度有明显的影响,试验区的有虫株率平均下降了37.2%,平均相对防治效果达49.1%。防治后试验区和对照区有虫株率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7.
香梨优斑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香梨优斑螟对库尔勒香梨危害严重,是近几年发现的果木新害虫。经观察研究该虫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翘皮等处越冬。各代幼虫全历期依次为56.04、46.73和240-270天。实行植物检疫和成虫发蛾高峰期用糖醋液诱杀或用敌杀死、功夫等农药3000倍夜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萧氏松茎象幼虫的位置与流脂孔的方位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萧氏松茎象幼虫的位置与流脂孔的方位关系。结果表明,第一代和第二代幼虫的位置与流脂孔的方位关系在不同方位的比例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幼虫位于流脂孔下方的比例最高,第一代和第二代幼虫的比例分别接近30%和40%。位于上方、左上和右上方的比较较低,只有5%左右。  相似文献   

9.
毒绳防治萧氏松茎象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辉  唐艳龙  邓水生  温小遂  杨平安 《江西植保》2006,29(4):172-174,177
研究了毒绳对萧氏松茎象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毒绳对防治萧氏松茎象有明显的作用。各试验区的有虫株率都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了41%,平均相对防治效果达52.3%。防治前有虫株率试验区和对照区没有差异,防治后试验区和对照区差异极显著。3~4月防治平均相对防治效果达68.1%,6月只有31.4%,两个不同防治时间对萧氏松茎象的防治效果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另外,对试验样地的长期监测表明:试验区有虫株率四年下降了60%,对照区上升了13%。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颜色诱捕器对萧氏松茎象成虫的诱捕效果和不同滑层材料对其逃逸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黑色诱捕器对萧氏松茎象成虫的诱捕效果最好;滑层材料D对萧氏松茎象逃逸的抑制率为100%。因此,选择滑层材料D用于诱捕器的制作,并采用黑色作为诱捕器的颜色,可以提高林间诱捕效果。  相似文献   

11.
对于第1代幼虫,当注射点距幼虫的距离为0~2㎝时,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两种药剂的致死率均高达100%,当距离为2~6㎝时,两种药剂的致死率达70%左右。对于第2代幼虫,当注射点距幼虫的距离为0~4㎝时,两种药剂的致死率均较高,接近100%,当距离为4~6㎝时,两种药剂的致死率达70%左右。因此,最佳注射点在距幼虫6㎝以内的虫孔处。  相似文献   

12.
幼虫的死亡率与注射点的方位关系密切。当幼虫位于注射点的正下方时,死亡率最高,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对第1代幼虫的致死率高达75.61%和67.27%,对第2代幼虫的致死率高达89.47%和95.24%。当幼虫位于注射点的上、左上和右上方时,两种药剂对第2代幼虫的致死率较低,只有20%~40%左右,对第1代幼虫的致死率更低,只有10%左右。  相似文献   

13.
梨叶甲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宁宏  王勇 《植物保护》2009,35(3):163-164
4种杀虫剂对梨叶甲幼虫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2.25%毒•高氯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均是防治梨叶甲幼虫的有效药剂,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相对防效分别为94.64%~99.26%、94.84%~100%、83.87%~100%。  相似文献   

14.
氯胺磷树干注药防治松褐天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0%氯胺磷乳油、2%阿维菌素乳油等对危害马尾松的松褐天牛进行了树干注射防治试验并与40%氧乐果乳油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30%氯胺磷乳油与40%氯乐果乳油相比对松褐天牛有更好的防治效果。按马尾松树干胸径计,30%氯胺磷注乳油注药量0.7mL/cm,30d防效达95.10%。2%阿维菌素乳油防效差,30d防效仅为32.84%。  相似文献   

15.
采用叶片夹毒法、微量点滴法和玻片浸渍法等方法测定了1.6%瑞香狼毒素水乳剂对菜青虫、小菜蛾、豌豆蚜和截形叶螨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处理24h后,在触杀活性试验中,1.6%瑞香狼毒素水乳剂对试虫的毒力大小为菜青虫小菜蛾豌豆蚜截形叶螨;在内吸活性试验中,1.6%瑞香狼毒素水乳剂对截形叶螨和豌豆蚜的LC50分别为149.22mg/L和101.76mg/L,均小于触杀作用下的219.10mg/L和165.25mg/L,表明1.6%瑞香狼毒素水乳剂对豌豆蚜和截形叶螨内吸毒性明显优于触杀作用;在胃毒活性试验中,1.6%瑞香狼毒素水乳剂对菜青虫和小菜蛾的LC50分别为342.82mg/L和407.34mg/L,而触杀作用下的LC50为58.61mg/L和75.30mg/L,表明该药剂对菜青虫和小菜蛾有较强的触杀作用和一定的胃毒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和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作为多种害虫的天敌昆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中。本研究按标准采用药膜法分别测定了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24%溴虫腈·甲维盐悬浮剂、45%吡虫·虫螨腈悬浮剂和20%甲维盐·茚虫威悬浮剂四种杀虫剂对七星瓢虫2龄幼虫和松毛虫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接触毒性,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24%溴虫腈·甲维盐悬浮剂、45%吡虫·虫螨腈悬浮剂和20%甲维盐·茚虫威悬浮剂对七星瓢虫的LR50分别为0.0327、6.90、5.00和1.25 g a.i./hm2,其中24%溴虫腈·甲维盐悬浮剂对七星瓢虫为高风险性,其余药剂为极高风险;对赤眼蜂的LR50分别为2.35×10-3、0.0129、6.46×10-3和0.127 g a.i./hm2,均属极高风险。本研究为杀虫剂对七星瓢虫和松毛虫赤眼蜂的负效应影响研究提供一定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利用昆虫病原线虫与化学农药混用防治褐纹甘蔗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纹甘蔗象是棕榈科植物和甘蔗的新入侵危险害虫。本研究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与毒死蜱、吡虫啉混用防治褐纹甘蔗象。将4000条/ml感染期线虫与48%毒死蜱EC(1000mg/L)、70%吡虫啉(500mg/L)混合施用于国王椰子,7d后对幼虫的防效为96%,明显优于单剂毒死蜱(68.96%)、单剂吡虫啉(0)和小卷蛾斯氏线虫(68.42%~76.52%)的防效;混剂处理7d对成虫的防效为88.89%,亦明显优于单剂毒死蜱(72%)、单剂吡虫啉(2.50%)和小卷蛾斯氏线虫(27.78%~52.63%)。  相似文献   

18.
姜灵  洪波  王新谱  贾彦霞 《植物保护》2018,44(1):199-204
本试验测定6种常用杀虫剂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并选取相容性高的杀虫剂在10倍稀释浓度下与球孢白僵菌复配对温室白粉虱进行防治。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与10%吡虫啉WP的相容性最高,而与2.5%联苯菊酯EC和20%高氯·噻嗪酮EC相容性较差,在10倍稀释浓度下10%吡虫啉WP对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12%和3.38%,产孢量为1.94×106个/mL。对白粉虱协同防效试验中,3个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复配药剂的防效最高能达到85.19%,在防治3d后一直维持在80%以上,高于单独使用球孢白僵菌制剂和10%吡虫啉WP的防效。因此,在温室白粉虱的防治过程中,可利用生防真菌制剂与低浓度的化学杀虫剂复配,从而达到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