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这一作品一经出版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品真实地揭示了人的本性,客观地描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本文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论述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通过对主人公成长历程的描述反应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阿富汗人民执着于内心的信仰终生不变得到世人的敬重,外族的入侵,同族人受到欺凌被迫流亡海外,对家乡故土的思念激发了阿米尔内心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简爱》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之一。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对自我女性人权的追求与捍卫影响了整个社会对女性社会地位的重新审视。本文从女主人公女权意识觉醒出发,探讨《简爱》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这一作品一经出版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品真实地揭示了人的本性,客观地描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本文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论述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通过对主人公成长历程的描述反应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阿富汗人民执着于内心的信仰终生不变得到世人的敬重,外族的入侵,同族人受到欺凌被迫流亡海外,对家乡故土的思念激发了阿米尔内心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鲁滨逊漂流记》从问世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将近二百年的时间。作品中对人类自我的探索和认知的首创精神,促进了自传题材小说的发展。本文以主人公在荒岛的漂流与闯荡过程为研究视角,探索作品中所蕴含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5.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意识,在阶级社会中爱情意识由物质基础所决定。相反,爱情态度的不同也会影响到人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地位。《简爱》和《呼啸山庄》19世纪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洛特·勃朗特和艾米利·勃朗特的作品。作品中主人公有着相同的社会起点但却有着不同的结局,原因在于相同的社会条件下,二人的爱情态度不同。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的作品《乞力马扎罗的雪》大量使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从社会语用学中语言与性别的角度对比分析主人公哈利和海伦的语言特点,探讨这些语言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最终得出结论:一方面,男女主人公性别话语分析为文学作品分析提供了新的路径;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哈利的语言属于一种"强势语言",而海伦的语言属于一种"无势力语言"。  相似文献   

7.
《喧哗与骚动》是诺贝尔获得者——福克纳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主要描写的是康普生家族的故事。著作中的灵魂人物——凯蒂,是一个具有强烈悲观色彩的主人公。本文将切入她的人生轨迹,从他的成长环境和社会背景角度去探索她悲剧命运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8.
儒勒·凡尔纳的自传性作品《胡萝卜须》是一部“黑色童话”,以成人的视角审视儿童的世界,打破了儿童作品一贯的欢快明朗,呈现出沉郁、冷静的叙事风格。主人公“胡萝卜须”作为一个在家庭冷暴力中挣扎的儿童,心理扭曲,行为异常,具有精神层面的剖析价值。通过分析“胡萝卜须”的心理成因和自我救赎,较为全面地解析《胡萝卜须》这部小说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9.
爱丽丝·门罗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也于近年来获得了越来越多读者和评论家的重视,本文选取她在2009年出版的TooMuch Happiness小说集中的两篇短篇小说,从两位主人公长大成年后的境遇出发,简论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擅长对复杂情感的描写以及对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物的刻画。奥斯汀式理想主义爱情观和婚姻观经常出现在她的作品。她对女性地位、教育、婚姻和权力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奥斯汀的作品中,女主人公在其他男性角色的陪衬下,展现出独立坚强却同样也有性格弱点的女性形象。《爱玛》与《劝导》是奥斯汀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爱玛》和《劝导》,着重对比分析两部作品的女性主义主题、女主人公形象的刻画、女主人公的反抗意识、以及这两部作品中奥斯汀式理想主义婚姻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在欧美文学作品中,很多女性的悲剧是必然的。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苔丝的个人悲剧便具有这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尝试从苔丝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性格缺陷等角度来探讨这一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浪漫主义小说中,《红字》是美国十九世纪的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品。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比较晦涩的深层次思想。本文通过作品中主人公的各自命运来探讨“红字”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3.
女性哥特理论认为,女性哥特小说在情节、叙事技巧等方面,与男性哥特小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小说的情节多围绕女主人公逐步揭开男性社会向她隐藏的秘密而展开。《吕蓓卡》中,达芙妮·杜穆里埃通过对女主人公在逐步揭开秘密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从无知少女到成熟女性的蜕变的描述,延续了女性哥特创作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的英国是成长小说的盛行时期,查尔斯·狄更斯的成长小说《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分别作于不同时期,堪称英国成长主题的经典之作。本文从成长主题的角度剖析三部作品中主人公各具特色的成长历程,揭示狄更斯成长小说主题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四位主人公拉尔夫、杰克、西蒙和猪仔的人物性格的分析,揭示在荒岛这种特定环境中人性的善与恶的,以期加深对现实中人性善恶的感悟与理解,以及善恶之间的转换所造成的巨大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作家威廉戈尔丁及其作品《蝇王》,继而讲述了四位主人公在荒岛的遭遇和经历,并对其性格做出分析,最后探讨了生活中的人性善恶,得出了人性的善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因素,并诠释了减少战争造成的的危害以及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归根到底要依靠人类的理性和善性。  相似文献   

16.
女性文学作品是欧美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人文瑰宝。女主人公的情感与命运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也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做出了表率。《小妇人》中的四姐妹面对生活的乐观与积极为欧美文坛带来了一丝亮色与励志。本文以《小妇人》中的主要人物的生活轨迹为出发点,探讨这一作品蕴含的巨大的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7.
《结婚十年》是苏青的代表作,出版后曾风行一时。作品以苏青自身的经历为依托,讲述了女主人公苏怀青从结婚到离婚的整个过程,展示了一个对新生活充满渴望与追求的知识女性艰辛的新路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女性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发,虽然这种意识的萌发是微弱的、需要细细挖掘的,但是在当时写作的时代背景下,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傲慢与偏见》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班耐特五个女儿的不同的爱情与婚姻命运的描述来揭示作者的婚姻观。本文以主人公达西与伊莉莎白的情感发展脉络为出发点探讨其所蕴含的婚姻观以及这种婚姻观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益之于霍小玉一如元稹之于崔莺莺,如果我们把它们的悲剧结局仅仅归因于男主人公的始乱终弃,负心薄情,未免过于武断。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我们不难发现,霍小玉的悲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有个人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文中以主人公保罗的个体成长为切入点,从情感缺失和社会结构失衡两个角度来评述保罗在时空流变中的心路历程,并进一步说明在工业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中,个体在打破旧的生命形式、摆脱个体存在困境的同时,成长为一个全新的、完整的自由生命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