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杂交组合灰色评判原理与方法,对60个玉米组合的产量和9个产量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及综合评判,以明确不同玉米杂交组合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秦巴山区玉米杂交组合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排序为穗粗>百粒重>穗长>穗位高>穗行数>行粒数>出子率>株高>秃顶长。组合46综合性状最好(G=0.881),组合52次之(G=0.861),组合54综合性状最差(G=0.552),综合评判结果与杂交组合在生产实际中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以2014年国家西南玉米区试一组8个组合的10个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区玉米新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关联度的大小依次为株高百粒重穗粗穗位高行粒数穗长穗行数出籽率秃尖生育期,株高、百粒重、穗粗是影响玉米产量的3个主要因素,而生育期对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吕玲  杨惠 《种子科技》2012,30(10):28-30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杂交玉米产量比较试验中11个参试组合的产量与11个相关性状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穗粗>出籽率>穗行数>行粒数>粒长>千粒重>株高>穗长>穗位高>茎粗>秃尖长。因而,在杂交玉米品种选育过程中,应当注重选择果穗比较粗、出籽率高、穗行数较多、行粒数比较多、籽粒比较长的组合,对于秃尖长、茎粗、穗位高等可放宽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玉米群体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营养品质的关系,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2个玉米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营养品质等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是出籽率、行粒数、穗粗、百粒质量、株高等;与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和赖氨酸含量等营养品质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是穗粒数、百粒质量、行粒数、出籽率、穗行数等。根据玉米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关系,说明在玉米群体产量、营养品质改良的过程中,在保证适当株高的前提下,要注重选育出籽率、百粒质量较高品种,同时不要忽略对玉米群体穗行数、行粒数、穗粗的选择,为选育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灰以系统理论在玉米育种上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了8个影响玉米单交种产量相关因素,结果表明,产量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依次为粒数〉百粒重〉穗长〉株高〉穗行数〉穗位高〉穗粗〉播种至抽丝天数。研究了18个玉米杂交组合的优劣,将18个玉米杂交组合为分为3类。同时对自交系进行了分析,表明综31和P167是较好的自交系。初步探讨了灰色系统理论在玉米育种上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13个玉米品种的12个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出籽率(r=0.7389)与产量的关联度最大,其次是单穗粒重(r=0.7199)和行粒数(r=0.7092);关联度最小的是穗位高(r=0.598);其他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都介于0.6~0.7之间。说明出籽率、单穗粒重、行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穗位高与产量的关系最远,相对于其他性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7.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普洱市玉米筛选试验中主要参试的10个品种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各性状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穗粗穗长行粒数出籽粒株高穗行数千粒重穗位高秃尖。  相似文献   

8.
玉米果穗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玉米杂交种的穗重、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重、轴长、轴粗8个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计算了玉米产量与果穗各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并进行了排序。果穗各主要性状影响产量的因素顺序为穗长>穗行数>穗重>行粒数>穗粗>轴长>轴重>轴粗。结果表明在选择玉米穗型性状时,要注重对穗长、穗行数、穗重、行粒数、穗粗的选择,而对于轴粗、轴长、轴重可适当放宽要求。本研究为玉米育种工作中穗型方面的性状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玉米杂交种穗部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玉米杂交种单穗粒重最为相关的性状是穗粒数,与单穗粒重关联度高的还有穗长、行粒数、粒深等,而其他几个穗部性状如轴粗、穗行数、穗粗、百粒重、秃尖、粒厚等与其关联度也较高。玉米杂交种穗部产量性状间具有复杂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玉米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探讨玉米杂交组合产量与其他主要农艺性状间关联的主次关系,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13个玉米杂交新组合8个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及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穗粒重>株高>穗位高>穗行数>百粒重>秃尖>生育期>穗长,在育种实践中,应注重对单穗粒重、株高和穗位高的选择,同时结合其余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进行育种,将对产量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高产栽培条件下夏玉米穗部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对16个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玉米产量与穗部性状的关联度排序为:粒数/m2>千粒重>穗粒数>出籽率>穗行数>行粒数>穗粗>穗数/hm2>穗长>秃尖长。进一步分析表明与高产栽培条件相适应的杂交种是单位面积粒数较多、穗粒数和千粒重较高的中大穗耐密型玉米杂交种,出籽率较高;从玉米的形态性状来看,穗行数和穗粗对产量的影响大于行粒数和穗长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进一步明晰东北华北春播区和黄淮海夏播区玉米生产的特征,从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农大108和郑单958入手,对两个区域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和阐述。结果表明,东华北春玉米平均比黄淮海夏玉米增产1.4-2.0t/hm2,并且其产量优势在生育期、株高和穗位高、产量构成等方面都有着较好的体现。与黄淮海夏玉米相比,东华北春玉米生育期延长30天左右;株高和穗位高分别增加0.15m-0.23m和0.09m-0.15m;穗粒数和千粒重平均增加19.9%-25.4%和9.7%-16.5%。黄淮海区夏玉米粒重和穗粒数都有更大可提升的空间,而东华北春玉米增产主要靠增加穗粒数。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三峡库区玉米地方品种育种潜势,以三峡库区常用的7个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NCⅡ设计,对三峡库区14个玉米地方品种的配合力以及主要性状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文峰白玉米’、‘大寨玉米’、‘太阳河白玉米’在单株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上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文峰白玉米’、‘大寨玉米’在改善株型、提高产量有更为突出的表现。不同性状SCA效应值变幅差异较大,其中单株产量变幅最大,为-25.48%~30.47%。所有性状中,亲本的基因加性效应均对F1性状形成起主导作用;穗长、穗粗、行数等7个性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可在早代进行选择;秃尖长、单株产量的广义遗传力较高,但狭义遗传力较低,不宜过早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盛农玉6号’、‘LCBB18-12’、‘百隆玉303’、‘惠农单5号’和‘西抗18’5个玉米新组合为材料,用Excel和SPSSPRO在线统计分析平台对包括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单穗粒重、百粒重和产量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所考察的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依次为穗行数(0.85)、穗粗(0.846)、百粒重(0.845)、株高(0.843)、单穗粒重(0.839)、生育期(0.827)、穗长(0.817)、行粒数(0.812)、穗位高(0.812)、秃尖(0.59)。除秃尖以外的9个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均较大,关联系数在0.8以上,秃尖这一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相对较小,关联系数为0.59。由此可推断,穗行数、穗粗、百粒重、株高、单穗粒重、生育期、穗长、行粒数、穗位高是产量构成的主要因子。该结果为高产育种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糯玉米鲜穗产量与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索西南地区糯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糯玉米鲜穗产量的关系,为糯玉米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12年国家西南区鲜食糯玉米区试的14个组合的10个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糯玉米的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穗行数>穗粗>穗长>行粒数>出苗-采收>株高>秃尖长>出籽率>百粒重>穗位高。由此得出,穗行数是影响糯玉米鲜穗产量的主要因素,穗位高对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掌握生产上广泛使用的12个玉米单交种的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对被测试材料的植株、穗粒、产量以及品质性状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植株与穗粒性状是出籽率、行粒数、穗粗、穗粒重、百粒重等,其关联度在0.4353~0.3327。与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和赖氨酸含量等营养品质密切相关的植株与穗粒性状是出籽率、株高、穗长、轴粗、行粒数等,其关联度在0.5106~0.3929。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玉米种质材料进行遗传改良宜在保证正常生长的前提下,优先对出籽率、百粒重进行选择,还要注重对株高、穗长、轴粗、行粒数等性状的选择,进而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区玉米地方种质耐低磷胁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葵  杨克诚 《华北农学报》2008,23(2):132-137
以来自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区的22个玉米地方种质为材料,在低磷胁迫下对苗期缺磷症状,成株期株高、穗行数、百粒重、行粒数以及穗粒重等性状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磷胁迫对玉米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苗期缺磷症状及成株期穗粒重的影响最大,且不同玉米地方种质在苗期和成株期对低磷胁迫的反应不同,以苗期缺磷症状和成株期穗粒重的耐低磷胁迫系数的平均值作为耐低磷综合指数,能较好地反映玉米地方种质的耐低磷胁迫能力。将耐低磷综合指数按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可将22个玉米地方种质划分为三类。其中,第一类材料包括:汉源红包谷、汉源白包谷、汶川二白、江北大板牙,占鉴定总数的18.2%,它们的耐低磷综合指数在0.81以上,属于对低磷胁迫不敏感基因型;第二类材料包括南充秋子等4个玉米地方种质,占鉴定总数的18.2%,它们的耐低磷综合指数在0.73~0.77之间,属于对低磷胁迫反应中间型;第三类材料包括小金金皇后等14个地方种质,占鉴定总数的63.6%,它们的耐低磷综合指数在0.73以下,属于对低磷胁迫敏感基因型。  相似文献   

18.
在75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研究了玉米专用增效剂对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玉米增效剂对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合理使用增效剂可以降低玉米杂交种株高、穗位高、倒伏率、空秆率、秃尖长,增加茎粗和千粒重,稳定穗长、穗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提高玉米籽粒产量。玉米杂交种洛玉5号的适宜施用浓度为150~200mL/hm2。  相似文献   

19.
探索东北半干旱区春玉米的最佳水溶肥管理措施是实现节肥增产的有效途径。试验在覆膜滴灌大田条件下,以‘迪卡159’为试验对象,研究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春玉米农艺性状及养分积累动态对水溶肥管理的响应。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表明,产量(Y)与各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由强到弱依次为行粒数(X4)>穗粗(X1)>穗行数(X3)>穗长(X2)>百粒重(X5)。产量与穗行数和行粒数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4878.79+465.886X4+855.646X3(R2=0.863,F=18.92)。同时,氮、磷、钾肥均追施4次不仅有利于春玉米穗粗、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的增加,还能促进出苗63天后氮、磷、钾养分的积累与分配。在水溶肥用量与施肥方式相同的基础上,分次追施氮、磷、钾肥对春玉米产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