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应用我国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980~1981年由我省7个地区37个县(市)采集分离的387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7群29个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_(15)为优势小种。 1975~1978年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区系组成相似,至1981年便发生了变化。但主要小种类型并无什么变化,而是小种组成比和地理分布范围的变更。其特点是侵染我省大面积栽培的珍尢系统品种的ZB群小种迅速增加,地理分布范围扩大。至1981年全省7个地区均以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_(15)上升为优势小种,取代了过去致病力弱的优势小种ZG_1。文中还对稻瘟病菌的变异和稳定性作了讨论。关键词: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中国鉴别品种;珍龙系统品种实践证明,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但品种抗性与稻瘟病菌的变异、小种区系组成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区系组成的变化及其消长规律的研究,是抗瘟育种品种布局和品种坑性变化预测的重要基础工作。在1973~1978年对我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报导了1980~1981年福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和1978、1981年小种区系组成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严重,生理小种多、变化快,是水稻抗病品种容易丧失抗性而沦为感病品种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用中国统一鉴别品种对2002年安徽稻区308个稻瘟病菌的单孢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的活体和离体鉴定,结果表明:两种鉴定方法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稻瘟病菌ZA、ZB、ZC、ZD、ZE、ZF、ZG和ZH等8个群在安徽省均有分布,但其优势群为ZB群,ZB13和ZB15为优势小种;优势小种在不同水稻品种上出现的频率存在一定差异。在供试的四种保鲜剂中,以6-BA保鲜效果最好,对离体稻叶接种稻瘟病菌后病情的发展也无明显的抑制作用,适合于稻瘟病菌的离体接种。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证明籼、粳稻上分离的菌株致病性不同,稻瘟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1973~1975年筛选出12个鉴别品种,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进行了初测。1975~1985年应用我国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760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作7群49个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_(15)为优势小种。小种研究的结果,已在品种抗性丧失预测、指导品种合理布局、抗源筛选和加速抗病育种等方面开始应用。文中还对稻瘟病菌变异和小种研究方法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演变及与水稻品种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7 个全国统一鉴别品种对1980~1996 年采集的江苏省稻瘟病标样的1 032个单孢菌株进行小种鉴定, 分析了江苏省稻瘟病菌小种演变的原因及与水稻品种的关系。结果表明, 江苏省曾先后出现过8 群22 个小种, 除1990年ZA小种群、1991 年ZD、ZE小种群上升为优势种群外, ZG1 小种一直是江苏省的优势小种, 出现频率达66.20% , 为江苏省稳定小种。江苏省各稻区小种组成有一定差异。水稻栽培品种是决定小种种群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 江苏省大部分品种与ZG1小种有亲和性, 只有少数品种能被ZA、ZB、ZC、ZD和ZE群小种侵染, 可能是ZG1 小种在江苏省稻区成为优势小种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江苏省大部分主栽品种上能分离到2 个以上小种且不同品种上其小种的组成有一定差异,构成了田间小种结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安徽省稻瘟病菌优势种群和优势生理小种分布,分析优势生理小种的致病力,为稻瘟病抗性育种和品种推广布局提供参考。【方法】利用7个水稻鉴别品种,采用苗期人工喷雾接种法对2019—2020年收集的安徽省5个稻作区21个市(县、区)的稻瘟病菌进行鉴定,利用不同优势生理小种对775份水稻资源进行苗瘟抗性鉴定,分析其致病力,筛选抗稻瘟病优异水稻资源。【结果】共鉴定出7群25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B群,出现频率为58.58%,其次为ZC群,出现频率为22.62%;优势生理小种为ZB13、ZB15和ZC15,出现频率分别为32.43%、17.98%和17.98%。沿淮淮北单季稻作区凤台县优势生理小种为ZB15、ZC15和ZB13,怀远县为ZB13和ZB9,谢家集区为ZB13和ZG1;江淮丘陵单、双季稻过渡区全椒县优势生理小种为ZB15,寿县为ZB13、ZC15和ZB15,肥西县为ZB13和ZB15;沿江双、单季稻作区青阳县优势生理小种为ZC15,无为市为ZB13和ZG1,宣州区为ZB13、ZB15和ZC15,当涂县为ZB13、ZC13和ZC15,贵池区为ZB15和ZC15,南陵县为ZC15、ZB13和ZB15,怀宁县为ZB13;大别山地单、双季稻作区金寨县优势生理小种为ZB13和ZG1,潜山市为ZB13和ZB15,岳西县为ZB13和ZH1;皖南山地单、双季稻作区石台县优势生理小种为ZB15、ZB13和ZC15,休宁县为ZC15、ZG1、ZB15和ZH1,宁国市为ZB13和ZG1,黄山区为ZB13、ZC13和ZC15,歙县为ZC15。优势生理小种致病力分析结果显示,休宁县和金寨县ZB13的致病力分别为59.68%和62.06%,平均为60.87%;休宁县和潜山县ZB15的致病力分别为61.16%和64.84%,平均为63.00%;休宁县和南陵县ZC15的致病力分别为71.29%和66.26%,平均为68.78%。通过筛选获得10份抗苗瘟优异种质资源。【结论】安徽省稻瘟病菌优势种群为ZB和ZC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B13、ZB15和ZC15。明确了安徽省不同稻作区生理小种的结构分布。  相似文献   

6.
1995-2000年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与分布动态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用我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鉴定了1995-2000年从福建省18个县(市)采集分离的204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共鉴定到6群25个生理小种.1995-1999年ZB群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ZB13为优势小种;2000年,ZC群出现频率高于ZB群,成为优势小种群,ZC13成为优势小种.最后简要讨论了近年来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动态及鉴别品种的使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2006年广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群  高汉亮  张晋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8):1004-1006
利用中国统一的7个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2006年采自广西桂南、桂中、桂北和高寒山区4个不同稻作区28个县(市)的139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共鉴定出7群27个生理小种,其中ZB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高达67.62%,ZB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25.18%,其次为ZB9小种,出现频率为19.42%,其他小种出现的频率较低。对不同稻作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稻作区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有明显差异,而同一稻作区内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则较丰富。  相似文献   

8.
稻瘟病菌对防治药剂的敏感性可因生理小种的变化而改变。利用水稻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2012年采自贵州省开阳、桐梓和黄平3地的30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分离菌株进行接种鉴定,3地共鉴定出3群13个生理小种,其中开阳县的优势小种为ZA1,桐梓县的优势小种为ZA11袁黄平县的优势小种为ZB15。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对稻瘟灵的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桐梓县的稻瘟病菌对稻瘟灵表现为最不敏感,EC50平均值为4.21μg/mL;黄平县的稻瘟病菌对稻瘟灵表现最为敏感,EC50平均值为2.59μg/mL。同一地区的不同生理小种对稻瘟灵的敏感性不同,不同地区相同生理小种对稻瘟灵的敏感性也不同,同一地区相同生理小种对稻瘟灵的敏感性也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基于丽江新团黑谷的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中稻瘟病菌致病性的分化情况,将分离的100个单孢菌株分别接种到7个中国传统鉴别品种和30个抗瘟单基因品系上,根据接种品种的抗感反应确定稻瘟病菌的优势小种类型、生理小种组成、致病力及其所含无毒基因等信息,并与从同一地区其他寄主品种分离到的稻瘟病菌种群的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从丽江新团黑谷上分离的稻瘟病菌与从整个区域不同品种上分离的病菌致病性分化情况相似,其中从丽江新团黑谷分离的菌株各种群组成为小种ZA占85.00%、ZB占13.00%、ZC占2.00%,优势小种为ZA1、ZA5、ZB13,菌株平均毒性频率为83.33%;从其他寄主品种分离的菌株各种群组成为ZA占53.85%、ZB占38.46%、ZC占5.77%、ZD占1.92%;优势小种为ZA1、ZB15、ZB13,菌株平均毒性频率为78.01%。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6-2015年近10年间收集的来自广东各地的7225份穗颈瘟样本中分离出稻瘟病菌(Magnaportheoryzae)单孢菌株3690个,经接种到中国水稻稻瘟病菌鉴别品种上共鉴定出8群51个生理小种,其中以ZB群、ZC群和ZG群为主要优势种群,而ZB群出现频率最高,为48.44%~75.35%;病菌生理小种以ZB13、ZB15、ZC15、ZC13和ZG1为主要优势小种,其中ZB13出现频率最高,为32.47%.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鉴别品种、日本清泽粳型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和中国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为试验材料,对黑龙江省139个菌株进行鉴定研究,并通过这3套鉴别品种对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39个稻瘟病菌株被中国7个鉴别品种划分为6群14个小种,被日本清泽12个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划分成58个小种,被中国6个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分成26个小种;日本清泽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和中国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鉴别作用优于中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鉴别作用明显;在黑龙江省可用于抗病育种的基因有Pi-zt、Pi-b和Pi-t;在黑龙江省应该提倡应用中国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进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中国的大多数稻区都有发生.崇阳、远安是湖北省稻瘟病常发区,在两地采集稻瘟病穗颈瘟标本,从中分离得到60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崇阳、远安两地的菌株各30个),分别在中国鉴别品种和CO39近等基因系上进行致病型鏊定,发现60个单孢菌株接种于CO39近等基因系6个品种上,在可能的26个致病类型中出现了20种,小种丰富度为2.54,优势类型为I 37.1.相同的60个单孢菌株在中国鉴别品种上出现4群13个小种,小种丰富度1.22,优势种群与前几年的一致,均为ZA群.  相似文献   

13.
1998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年秋在辽宁省14个县区的水稻产田和试验田中96个品种(系)上采集的115份稻瘟病标样中,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出74个单孢菌株。经在7个中国鉴别品种上进行鉴定,74个单孢菌株划分为7群18个生理小种;其中在辽宁省流行的优势种群为ZD群和ZF群;同1997年相比,ZD群小种稳中有降,ZF群小种又有上升,重新成为优势种群;1985年导致中丹2号水稻抗瘟性丧失的ZA_(61)小种再度出现;ZG群小种虽然出现频率不高,但又显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14.
2008~2009年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8~2009年在中国黑龙江省各主要水稻产区采集稻瘟病标样,共分离得到356个单孢菌株。采用全国统一的7个鉴别寄主共鉴定出7群34个中国小种。其中ZA、ZC和ZB为黑龙江省稻区的主要优势小种群,其出现频率分别为34.83%,19.38%和16.57%。ZB1是优势小种,其出现频率为9.27%,其次是ZC1(5.62%),再次是ZA1(5.06%)、ZA33(5.06%)和ZA49(5.06%)。从总体上看,不同地区稻瘟病菌主要生理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15.
泸州和黔江稻区稻瘟病生理小种与品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2000年每年从泸州、黔江11个县区稻区9个品种上采集稻瘟病标样分离培养,然后对全国统一的7个鉴别杂交稻进行接种调查。结果表明,泸州、黔江稻区种群不同,重要生理小种存在差异;汕优63、冈优22、汕优多系1号3个品种监测种群,重要小种也存在差异,但优势种群相同(ZB),有30%生理小种相同,并且出现频率达74.43%。  相似文献   

16.
2007~2009年福建省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全国统一生理小种鉴别品种、CO39-NILs鉴别品种和LTH-NILs鉴别品种鉴定2007~2009年从福建省各地采集分离的223株单孢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和致病型组成.结果表明,223株稻瘟病菌被鉴定出20个生理小种,其中ZBl3为优势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26.91%;CO39-NILs鉴别品种鉴定出18个致病型,其...  相似文献   

17.
杂糯间栽田间稻瘟病菌种群结构变化及交互侵染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7个中国稻瘟病鉴别品种、日本清泽系列13个单基因品种及9个栽培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四川省2004~2005年不同地区杂糯间栽田间杂交稻、糯稻上稻瘟病菌种群结构及其交互侵染作用。结果表明:①从2004年杂交稻、糯稻分离菌株中ZB群所占比例依次为66.67%、90.00%,从2005年杂交稻、糯稻分离菌株中ZB群所占比例依次为71.64%、64.29%,优势种群都为ZB群,种群结构差异不明显;②杂交稻、糯稻上所分离的稻瘟病菌都包含了13种无毒基因,无毒基因频率差异不明显(最大频率范围在20%~60%);③从2004年杂交稻、糯稻分离菌株中能进行交互侵染的菌株所占比列依次为:22.22%、40.00%,从2005年杂交稻、糯稻分离菌株中能进行交互侵染的菌株所占比列依次为:16.42%、50%,杂交稻、糯稻上所分离的稻瘟病菌存在交互侵染作用。  相似文献   

18.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1996年对来自四川省主栽品种冈优22、汕优多1等品种上的稻瘟病菌492个有效单孢菌株测定,结果表明,病菌生理小种由7群43个小种组成,以ZB群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74.59%.年度间及水稻不同生育期小种组成有差异,四川省主栽品种冈优22等的致病菌系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广西稻瘟病菌生理分化及对4个水稻品种的毒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广西桂北、桂南、桂中、沿海及右江河谷等稻瘟病偏重发生的部分县(市)稻瘟病菌生理分化、无毒基因类型和出现频率,为水稻品种合理布局和稻瘟病持续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个中国稻瘟病鉴别品种和4个单基因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从广西5个县(市)稻瘟病样本中分离获得的104个稻瘟病菌株进行生理分化和致病性测定.[结果]供试的104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分属于6个群(ZA、ZB、ZC、ZD、ZE、ZG),共24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为ZB群,优势小种为ZB群1、9和15号小种.104个稻瘟病菌株在4个单基因水稻品种的毒性频率分别为89.42%、55.77%、82.69%和72.12%,相应的无毒基因频率分别为10.58%、44.23%、17.31%和27.88%.来自全州县、鹿寨县、合浦县、平果县和桂平市的104个稻瘟病菌株所含的无毒基因类型基本一致,都包含有对Pi-a、Pi-ta、Pi-b、Pi-k等4个抗性基因的无毒基因类型,各地出现的无毒基因频率有一定差异.[结论]广西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复杂、生理小种数量大是水稻品种抗病性容易丧失的主要原因;来自广西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株间无毒基因出现频率有差异,含有抗病基因Pi-b的水稻品种比含有抗病基因Pi-ta、Pi-a和Pi-k的水稻品种对于稻瘟病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