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治理式休耕对镉污染稻田的治理效果,在湖南“长株潭”镉污染稻田区域设置29个监测点,探讨对照(正常耕种)、一般休耕和治理式休耕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状况、总镉及有效态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治理式休耕较不休耕对照土壤有效镉含量显著降低了20.60%,而不休耕对照和一般休耕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治理式休耕较不休耕对照土壤pH值显著提高了0.31个单位,并显著提高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15.34%和14.46%;治理式休耕还分别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有效硫和有效硅含量15.45%、15.28%和10.4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效态镉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治理式休耕可以有效治理酸性稻田镉污染,并能显著改善土壤酸化,调节土壤肥力,达到改土培肥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研究玉米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对土壤的影响,采用统计抽样测验分析方法,对比传统耕作及免耕农作方法下的土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使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增加,土壤有机质较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比传统垄作高,土壤养分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时减少了流失。在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之下,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水分含量较高,土壤养分得到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实验证明,玉米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有效保护了土壤。  相似文献   

3.
对高光效玉米休耕轮作技术和传统耕作及免耕耕作土样进行了抽样分析。结果表明,高光效玉米休耕轮作技术改善土壤的可耕作性,增加土壤有机质,锁住土壤水分,提高水分利用率,减少土壤侵蚀,提高空气质量,保墒能力和蓄水能力比传统耕作和免耕耕作高,土壤养分得到有效利用,减少流失。通过试验得出,高光效玉米休耕轮作土壤元素含量得到充分利用,土壤质量得到了保护,该农业应用技术具有恢复土地肥力,利用苗带处于较好土壤环境中生长,形成土壤水库,供给作物充足水分,保证作物生长,解决水分供求矛盾。动土少,地表残茬多,秸秆覆盖量大,保土保墒土壤有机质得到充分补充。  相似文献   

4.
正4月1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线上全球土壤生物多样性研讨会召开,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应邀为开幕式作视频致辞。唐仁健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近年来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着力提升土壤质量和活力。颁布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法》,依法加强土壤环境监测、风险管控、污染治理。累计实施休耕轮作超过1亿亩次,今年推广保护性耕作466.67万hm2(7000万亩),让土壤得到休养生息。组织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湘中丘陵区湘潭县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的意义、审批程序、技术措施,针对休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当地土地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洗镜检的方法,从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与物种多样性3个方面,研究不同耕作深度(深耕、浅耕)和轮作模式(水稻-绿肥、水稻-休耕、水稻-小麦)下上海稻田杂草土壤种子库的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样品中共检出杂草种子12科30种;2)0—10 cm土层中,浅耕+水稻-绿肥处理杂草土壤种子库密度最大,达12.27×10~4粒∕m~2,浅耕+水稻-休耕处理为8.99×10~4粒∕m~2,两者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深耕的3种轮作模式处理;浅耕+水稻-小麦轮作处理的杂草种子库丰富度最低,仅为6,显著低于其他5种处理;深耕+水稻-小麦处理杂草种子库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为2.07,显著高于浅耕的3种轮作模式。综上,增加耕作深度有利于降低水稻-绿肥和水稻-休耕模式杂草种子库密度,可为上海稻田"三三制"下的杂草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摘要:本文介绍湘中丘陵区湘潭县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技术措施、制约因素,对休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闽南大棚甜椒种植的夏季休耕期,采用土壤泡水、种植水稻实行水旱轮作和种植绿肥作物田菁还田3种耕作模式对土壤进行处理,结果表明:3种耕作模式均可有效促进大棚甜椒的生长,减少甜椒病虫害的发生,提高甜椒的产量和品质,其中种植水稻实行水旱轮作和种植绿肥作物显著和极显著提高了甜椒产量,同时降低土壤盐化程度,提高了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9.
采取不同休耕模式技术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使土壤团粒结构逐步增多,理化性状得到改良。通过3年休耕模式试验,确定适宜当地耕地休耕、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效果最好的休耕模式是箭舌豌豆—油菜—箭舌豌豆,其次是豌豆—油菜—箭舌豌豆和豌豆—油菜—豌豆。  相似文献   

10.
土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要素,目前密集农业保障了粮食产量,在短期内可满足人们的要求,但却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直接影响到国家以及人民的粮食问题。基于这一现状,为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提出轮作休耕制度。本文梳理了休耕政策的演替、学者们对休耕模式的研究进展以及休耕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机制,提出休耕研究的下一步展望,探讨休耕未来的研究重点,以期为休耕走向精准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开展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孔隙结构研究,为土地合理耕作及耕地水土保持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甘蔗地为研究对象,在常规耕作和三年免耕条件下,利用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技术,通过相关插件计算获得甘蔗地土壤孔隙数量、孔隙体积和表面积,土壤弯曲度、孔隙连通性和水力半径等孔隙结构,并进行三维重建和可视化。【结果】耕作区的孔隙面密度大于免耕作区;耕作区的孔隙度均值(1.069%)和孔隙数均值(1194个)都小于免耕区的孔隙度均值(1.195%)和孔隙数均值(1519个);由弯曲度和连通性的均值数据可知,耕作区(1.374、0.512)大于免耕作区(1.333、0.299)。翻耕破坏土壤原有结构,导致土壤中的大孔隙数量和孔隙度减少,但增加中小孔隙的数量。使得在二维分布中耕作区的孔隙面密度大于免耕区,而在土壤表层三维形态特征中免耕区土壤孔隙较耕作区分布更密集;翻耕破除了土壤孔隙之间的孤立性,增加了土壤的连通性,使得耕作区的弯曲度、连通性大于免耕区。【结论】适当耕作比免耕有助于土壤内部的连通和导水,促进作物吸水以减少土壤水分流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甘薯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制定贵州省甘薯合理栽培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置甘薯连作(对照)、甘薯-辣椒轮作、甘薯-莴苣轮作、甘薯-玉米轮作以及休耕共5种处理,研究甘薯不同轮作模式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以及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甘薯连作相比,轮作和休耕后的土壤pH、有机质含量及交换性镁含量降低,速效钾、有效态锰和交换性钙含量增加,其中休耕后土壤有7种养分均显著高于甘薯连作;休耕后,土壤微生物量碳较甘薯连作增加55.7%,微生物量氮增加13.8%;轮作及休耕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甘薯连作,增加40.5%~79.1%,而多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显著降低,分别降低10.2%~58.1%、31.8%~68.5%和3.7%~38.1%;各轮作模式土壤镉和汞的含量较甘薯连作分别降低2.3%~10.9%和15.2%~16.5%,甘薯-辣椒轮作和甘薯-玉米轮作能够有效降低土壤铬和铅含量。【结论】休耕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甘薯与辣椒和玉米轮作可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醴陵市休耕区稻田土壤养分状况,为后续休耕及治理措施提供参考,选取醴陵市休耕区18个样点,进行实地采样和室内理化检测,并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醴陵市休耕区土壤p H值均值为5.50,总体为偏酸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较为丰富;但速效钾及缓效钾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略有不足;大部分土壤有效钙含量偏低,处于缺钙状态;土壤有效镁含量适中;土壤微量元素有效铜及有效锰含量过高。主成分分析显示,醴陵休耕区稻田较肥沃土壤点位占50.0%,对其采取保育措施;50.0%的土壤点位养分水平较低,需通过种植绿肥、深耕、排滞等措施对土壤质量进行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三江平原漂白冷凉淋溶土垦殖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酸度增高,土壤养分元素有增有减。土壤的物理性质也因有机质的减少和耕作而变差,土壤的生物学性质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采取秸秆还田、施用石灰、平衡施肥及合理耕作等措施,可使土壤肥力得到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农田土壤动物对不同耕作制度的响应,本研究以华北小麦田土壤微节肢动物为研究对象,探究休耕对土壤微节肢动物群落及其摄食活性的影响。试验设置不播种作物的样方作为休耕处理,正常播种作为不休耕处理,分析处理间和不同土层的土壤温湿度时空差异,并利用诱饵薄条法(Bait-Lamina Test,BLT)原位解析土壤动物的摄食活性。结果表明:休耕与不休耕处理中的土壤微节肢动物均以真螨目为优势类群,其占总丰度的89%,并且具有明显的表聚效应。此外,休耕对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微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不一致,0~5 cm土层、不休耕处理中的土壤微节肢动物丰度显著增加,约为休耕处理的4.4倍;5~10 cm土层、不休耕处理的微节肢动物数量相较于休耕处理增长了约46%。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微节肢动物摄食活性与土壤温湿度和不同种植模式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从小麦的拔节期到成熟期,休耕处理中土壤微节肢动物的摄食活性均显著高于不休耕处理,且在土壤湿度最高的抽穗期达到最大。研究表明,休耕显著降低了0~10 cm深度土壤微节肢动物的数量和多样性,但提高了其摄食活性,土壤微节肢动物群落的摄食活性主要受土壤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黑风暴”(强沙尘暴天气)推动了人们对传统耕作方法的反思和对保土、保水新方法的探索。经过多年研究,美国科学家确认是铧式犁翻耕破坏了土壤结构和地表,使土壤缺乏抵抗干旱和大风天气的能力。因此,逐步形成了以秸秆根茬覆盖和免耕播种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并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流的耕作方式。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世界上十几个国家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常规施肥、减20%施肥和不施肥3种施肥水平,研究两种耕作方式(半旱式、平作)对水稻产量、品质、稻田土壤和水体中氮、磷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半旱式耕作方式在3种施肥水平下水稻产量均比平作同等施肥水平高,半旱式耕作有利于水稻增产.②半旱式常规减20%施肥水平下,土壤中氮、磷质量分数明显升高,水体中氮、磷呈现降低的趋势,有效地降低了氮、磷流失的风险;半旱式耕作对减少氮、磷流失的效果较平作方式好.  相似文献   

18.
国内耕地休耕试点主要做法、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休耕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布局,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转型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基于对地下水漏斗区(河北)、重金属污染区(湖南)、西南石漠化区(贵州、云南)、西北生态严重退化区(甘肃)等4大典型试点区域的调研,从休耕参与主体、实施技术路径、休耕补偿机制等方面比较归纳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休耕治理方法。同时,研究发现各休耕试点区域实践中普遍存在经营主体参与不足、参与主体与补偿对象错位、补偿方式单一及缺乏有效监管等问题。为保障休耕试点的有序推进,进一步实现休耕试点的常态化制度化,建议提升农户休耕参与意识,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规模优势共同参与;拓宽以政府财政补贴、市场调节融资和社会资本注入的多渠道资金筹措方式,联合当地农村银行和第三方基金组织建立休耕专项基金;从补偿标准制定和比例分配出发制定差别化动态补偿机制;最后应加强各休耕利益相关者的监管,借助卫星遥感技术等监测手段,建立休耕审批、责任可追溯和效果评估的一体化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以镉(Cd)污染稻田为对象,研究休耕期间采用水分管理和施用石灰组合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复耕后水稻产量和稻米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干旱处理相比,休耕淹水处理的土壤p H值下降,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分布提高了,并降低了土壤有效态镉和稻米镉含量;干旱或淹水休耕,水稻产量均增加;施用石灰显著降低了稻米镉含量,其作用效果随石灰用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每施用石灰1 000 kg/hm~2的土壤p H值提高0.24个单位、土壤有效态Cd含量降低0.007 5 mg/kg;干旱休耕时,晚稻降低稻米Cd含量效果最佳的石灰施用量为5 120kg/hm~2,稻米Cd含量为0.12 mg/kg;淹水休耕时,晚稻降低稻米Cd含量效果最佳的石灰施用量为4636 kg/hm~2,稻米Cd含量为0.10 mg/kg,总体结果表明,镉污染稻田采取淹水+石灰的休耕模式更有利于降低复耕后稻米Cd含量。  相似文献   

20.
<正>休耕养地是指在作物收获后,放弃耕种,休养地力。休耕并非所有农田在统一时间内整体性的休耕,而是逐年以极小比例的农田休耕,可以是年休,也可以是季休,有冬季休耕,也有耕作数年后休耕1年或连续休耕。这样的休耕虽然对生产暂时有影响,但取得的效益却是长远的。推进休耕,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做到休而不荒。有人担忧,土地休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