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对肉、胴体拭子等400份单增李斯特氏菌样品进行前增菌,然后用荧光PCR方法对前增菌样品进行检测,挑取阳性样品进行后续的分离、鉴定.结果显示,本研究在传统单增李斯特氏菌分离、鉴定方法基础上增加了荧光PCR初步筛选,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省工省时,最终分离到5株单增李斯特氏菌.  相似文献   

2.
为了查明一起人工养殖穿山甲疫情的致病原因,应用病毒PCR检测和细菌分离的方法对2只前后病死穿山甲进行病原学检测。病毒PCR检测结果显示,未能从肺组织中检测到流感病毒、副黏病毒和腺病毒核酸。细菌分离结果表明,从2只病死穿山甲肺中各分离到1株优势菌株。细菌的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2株分离菌株均为摩氏摩根菌。小鼠的致病试验和分离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株分离菌对小鼠有很强的致病作用,对新霉素、壮观霉素、阿米卡星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3.
为查明秦皇岛市某山鸡养殖场山鸡大批量死亡病因,试验对分离到的致病优势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并测试分离菌对2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进一步采用PCR方法检测分离菌的耐药基因。利用清洁级昆明小鼠和SPF鸡胚分别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试验,并采用PCR方法检测分离菌的毒力基因。结果显示:分离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生长出有金属光泽的菌落,生化特性与大肠杆菌生化特性符合率高达99%。BLAST分析发现,分离菌16S rRNA序列与大肠杆菌的基因相似性高达99.8%。分离菌对恩诺沙星和阿米卡星高度敏感,对青霉素、头孢曲松等15种药物耐药。分离菌的磺胺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的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基本相符,其余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不符,提示该分离菌可能存在其他的耐药机制。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具有较强致病性,共检测到12种大肠杆菌主要毒力基因。研究表明,分离菌为山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且耐药情况复杂,具有较强的毒力和致病性。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吉林省某养殖场导致猪群死亡的病原菌,本研究从病死猪胸腔积液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经16S r DNA检测该株优势菌为解鸟氨酸拉乌尔菌;动物回归试验显示分离株对猪、小鼠均有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大环内酯类的麦迪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泰乐菌素呈显著耐药,并通过PCR检测到分离菌株的大环内酯耐药基因呈显性表达。本研究首次从猪体内分离到解鸟氨酸拉乌尔菌,并为该条件致病菌的临床诊疗、免疫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我区某羊场流产波尔山羊的胎儿与羊水中分离到一株球菌。将该菌人工感染试验动物,证实为致病菌。通过对该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及致病特性等进一步进行检测,证明该分离菌为羊链球菌。同时对该细胞的耐药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高敏,而对青霉素产生了极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河北省秦皇岛地区狐源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及耐药性,本研究对2019年从秦皇岛地区分离的51株狐源大肠杆菌进行研究。以昆明小鼠作为动物模型进行致病性试验,采用KB纸片法检测分离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利用PCR方法对分离菌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51株分离菌均对小鼠有致病性,小鼠死亡率在20%~100%。51株分离菌除1株未检测到毒力基因外,其余50株均检测出相关毒力基因,检测出的毒力基因分别为intimin、iucd、ler、irp2、eaea、fyua、iron、ompt、hlyf、fimC,检出率1.96%~96.08%。分离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新霉素等10种抗生素药物高度耐药,对阿米卡星、恩诺沙星敏感性较高,且分离菌表现出多重耐药,对12种抗生素耐药菌株数量最多,占比23.53%(12/51)。51株分离菌检测到耐药基因gyrA、gyrB、addA1、sul3、qnrA、qnrB、CTX-M、SHV、strA、strB、ermA,检出率11.76%~100%。本研究为秦皇岛狐大肠杆菌病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对该病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上海市屠宰场屠宰生猪丹毒丝菌、猪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情况,采取传统方法进行细菌分离,利用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全自动快速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普通PCR方法进行细菌鉴定。结果发现猪丹毒丝菌分离率为61%,猪链球菌分离率为7%,副猪嗜血杆菌分离率1%;猪丹毒丝菌从肺脏、扁桃体中均分离到,分离率高,猪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从扁桃体中分离到,分离率低。  相似文献   

8.
在动物界,耶新氏菌的感染十分普遍。据报导,从患病或健康动物和人中都曾分离到这种细菌。该菌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已从外界环境和食物中分离到。在尼日利亚,已从牛、猪、马(未发表资料)和人分离到许多不同种和血清型的耶新氏菌。并经血清学证实人和多种动物的感染,对人的临床疾病也作了叙述。有关检测耶新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禽源产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本研究从发病金陵花鸡中分离到1株产色葡萄球菌GZQX2019,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药敏试验、部分耐药与肠毒素基因检测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长出表面凸起、边缘整齐的溶血现象白色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呈葡萄串状球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蔗糖、精氨酸水解酶、木糖等反应阳性,尿素、木糖醇、麦芽糖等反应阴性。系统进化树显示,分离菌与产色葡萄球菌处于同一分支;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红霉素、头孢他啶、多西环素等6种抗菌药耐药,对头孢呋辛、头孢哌酮、新霉素等11种抗菌药敏感。耐药与肠毒素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能检测出热敏感细胞肠毒素基因Alt,耐大环内酯类基因ermB,β-内酰胺类基因VIM、TEM,四环素类基因tetB。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小鼠和雏鸡致病能力不强或者没有致病力。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禽源产色葡萄球菌,丰富了禽源产色葡萄球菌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养猪》2016,(2)
从福建省某猪场发生以呼吸道病为主要特征的病死猪脏器中分离到1株可疑菌,通过细菌分离和纯培养、涂片镜检、生化试验、小鼠致死性试验、药敏试验,并设计1对检测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引物,对可疑菌做PCR检测。结果表明,可疑菌对小鼠有致死毒力;PCR检测结果与生化鉴定结果符合,可疑菌为猪多杀性巴氏杆菌;药敏试验检测结果显示,该菌对先锋霉素Ⅴ、阿米卡星、氟哌酸、氯霉素和庆大霉素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1.
猪源性blaNDM-1阴性雷氏普罗威登斯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美国进口种猪人畜共患性致病菌的携带情况,本研究采集种猪新鲜粪便样品,进行常见致病菌的分离。结果在120份样品中分离到1株普罗威登斯菌,命名为HBA13。通过不同选择性培养基、常规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鉴定HBA13为雷氏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 rettgeri)。鉴于雷氏普罗威登斯菌在细菌耐药性方面的重要意义,进行了NDM-1表型检测,并利用PCR方法进行blaNDM-1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所分离雷氏普罗威登斯菌blaNDM-1耐药基因为阴性。猪源性blaNDM-1阴性雷氏普罗威登斯菌的分离,为今后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从黑龙江省某猪场发生的以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病死猪脏器中分离到3株细菌,通过触片镜检、细菌分离培养、常规生化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等对该菌进行了初步鉴定,并进行了药敏试验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对氟哌酸、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氯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13.
阿根廷国家农业技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比较了细菌培养法(连四硫酸盐增菌法(TT)、MSRV法)和PCR法对人工污染沙门菌的家禽饲料的检测情况。运动型沙门菌的检测范围为8~20CFU/25g,培养法检测非运动型沙门菌的范围≥104CFU/25g。通常来说PCR可以检测到饲料中很少量的非运动型沙门菌污染。延长TT法中的增菌培养基孵育时间到6d并不会提高细菌分离率。所有选择性平板培养基在性能方面没有统计  相似文献   

14.
为鉴定马粪便中分离到的1株细菌种类,笔者结合形态学观察与序列分析鉴定细菌,采用PCR法检测分离其耐药基因,并使用药敏试验对分离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在MAC琼脂培养基和SS琼脂培养基上均呈半透明、光滑、边缘整齐的圆形小菌落,镜检可见分离菌呈两端钝圆的革兰阴性短菌;基于16S rDNA基因位点,分离菌的序列经比对后,与英国人源宋内志贺菌的序列同源性为100%,结合形态学观察结果,鉴定为宋内志贺菌;采用PCR法检测10种耐药基因,发现分离菌株携带4种耐药基因,分别为parC、gyrA、gyrB和blaCTX;采用9种药物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发现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红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等药物耐药,呈现多重耐药性;对头孢西丁、阿米卡星敏感。研究结果为志贺菌病的防治提供了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一小型猪场保育猪出现顽固性腹泻的病例进行了临床解剖、细菌分离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从发病猪肝脏、肠系膜淋巴结分离到大量形态一致的细菌,经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以及PCR扩增测序,发现分离菌为沙门氏菌。药物敏感性检测表明该菌对头孢曲松、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氧氟沙星敏感,但对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以及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耐药。最后就临床上沙门氏菌的影响、耐药性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从病死竹鼠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鉴定、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等方法对分离菌种属进行确定,并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人工感染小鼠试验确定分离菌的致病力。病原鉴定显示,分离菌为革兰阳性杆菌,16S rDNA基因测序及BLAST比对显示其与棒状杆菌序列相似度达92.1%~99.2%,结合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确定分离菌为棒状杆菌;药敏试验显示,该分离菌对氟苯尼考、头孢氨苄和青霉素等药物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和红霉素等药物表现耐药,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为oqxB、tetX、sul1和ermF阳性,与药敏试验表型一致;该菌对小鼠有致病性,毒力基因检测发现,分离菌携带fyuA和papA。本研究为竹鼠棒状杆菌病预防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鸭源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临床发病鸭中分离到的57株细菌进行了鉴定和药敏检测。通过常规培养和生化试验鉴定出11株大肠杆菌;通过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和测序确诊了13株沙门菌和33株鸭疫里默菌。纸片法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20种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利用PCR方法检测了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等耐药基因在分离株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纸片扩散法检测的菌株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并非完全一致,耐药菌株中有60%以上的菌株能检测到相应的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鸡源性沙门菌临床分离株多重耐药情况与质粒的携带关系,采用K-B纸片法对13株鸡源沙门菌分离菌株进行10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通过质粒图谱检测耐药菌株质粒携带情况,分析质粒图谱和耐药谱的关系,采用0.5%SDS和43°C对分离菌进行质粒消除,根据质粒消除前后耐药谱的变化,初步对耐药基因进行定位。13株分离菌均表现为多重耐药,大部分菌株为5重及以上耐药,最主要的多重耐药谱是AMP-CIP-OFL-NOR-SXT-TET,分离菌均检测到了质粒的存在。质粒消除后,耐药谱明显变窄,耐药菌株恢复了对大多数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鸡源性多重耐药沙门菌的耐药性与质粒的携带关系密切,初步推断编码四环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的耐药基因主要存在于质粒上。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分析都江堰地区冷鲜肉食品中沙门菌的生物学特性,从都江堰地区冷鲜肉食品加工厂、超市等采集冷鲜肉食品样品53份。采用细菌分离、形态学观察、培养特性、生化试验和PCR等方法对采集的53份样品进行沙门菌检测,结果显示,从53份冷鲜肉食品样品中分离到30株沙门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24株分离菌株为致病性沙门菌。采用玻板凝集试验检测沙门菌血清分型情况,结果显示,分离的30株沙门菌包括8种血清型,其中以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要流行血清型,分别占分离菌株的23.3%、20%、20%。耐药性结果显示,30株沙门菌分离菌株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新霉素等6种药物耐药性比较严重,耐药率在50.0%~100%之间,且呈现多重耐药性。表明都江堰地区冷鲜肉食品中沙门菌污染严重,血型分型呈现多样性分布,耐药性严重,呈现多重耐药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禽源产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本研究从发病金陵花鸡中分离到1株产色葡萄球菌GZQX2019,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药敏试验、部分耐药与肠毒素基因检测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长出表面凸起、边缘整齐的溶血现象白色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呈葡萄串状球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蔗糖、精氨酸水解酶、木糖等反应阳性,尿素、木糖醇、麦芽糖等反应阴性。系统进化树显示,分离菌与产色葡萄球菌处于同一分支;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红霉素、头孢他啶、多西环素等6种抗菌药耐药,对头孢呋辛、头孢哌酮、新霉素等11种抗菌药敏感。耐药与肠毒素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能检测出热敏感细胞肠毒素基因Alt,耐大环内酯类基因ermB,β-内酰胺类基因VIMTEM,四环素类基因tetB。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小鼠和雏鸡致病能力不强或者没有致病力。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禽源产色葡萄球菌,丰富了禽源产色葡萄球菌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