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高效溶磷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溶磷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根际土壤中筛选出具有较高溶磷能力的菌株及优化溶磷条件,通过种子萌发初步研究溶磷促生效应。通过稀释涂布法分离、筛选菌株,并进行ATB细菌鉴定仪及16S r DNA测序鉴定;采用单因子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菌株溶磷发酵条件,利用种子发芽指标测定菌株的促生能力。结果显示,筛选出菌株BD-1的溶磷能力最强,经ATB细菌鉴定仪及16S r DNA测序,该菌株被鉴定为路德维希肠杆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80 r/min、接种量为2 m L、初始p H值为7.0的条件下培养7 d的溶磷效果最好,其溶磷量为181.73 g/L。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该溶磷菌对作物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望天树是我国特有的濒危一级保护树种,人工林栽培是扩大其种群数量的重要手段,磷素供应是林木生长发育的主要影响因子,而溶磷菌在磷转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从不同林龄望天树人工林根际土壤中筛选高效溶磷细菌,探究其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溶磷特点,以期为望天树微生物肥料的开发与应用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方法】(1)利用无机磷固体培养基从不同林龄望天树林分根际土中分离筛选溶磷细菌,挑选4株高效溶磷菌,结合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DNA基因序列对其进行鉴定。(2)通过检测溶磷动态,研究溶磷细菌溶磷量与菌液pH的相关关系。(3)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究高效溶磷菌在不同环境因子和营养因子下的溶磷特性。【结果】(1)共分离筛选出18株溶磷菌,其中溶磷能力较强菌株为P4、P8、P12和P30(溶磷量分别为552.87、559.78、548.53、598.89 mg/L)。(2)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系统发育树分析,菌株P8鉴定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P4和P12鉴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P30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3)P4、P8、P12和P30菌株的溶磷量与培养液pH值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  相似文献   

3.
1株溶磷细菌的筛选及其溶磷物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高效溶磷菌并了解其溶磷机制,从生活垃圾堆积地采集土样,筛选出10株对卵磷脂和磷酸钙均有溶解能力的菌株,通过液体摇瓶复筛,得到1株高效兼溶磷酸钙和卵磷脂的溶磷菌LY8,培养6d后2种难溶磷发酵液中水溶性磷质量浓度分别达到647.8 mg/L和26.6 mg/L.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其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在不同难溶性磷源条件下LY8分泌的主要溶磷物质不同,对于无机难溶磷磷酸钙,LY8菌株分泌的主要溶磷物质是有机酸,其次是磷酸酶;而对于有机难溶磷卵磷脂,LY8菌株分泌的主要溶磷物质是磷酸酶,且其分泌的有机酸、蛋白质和多糖可能也具有一定的溶磷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磷是限制辣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酸性土壤严重缺磷的华南地区,施用溶磷菌 能提高土壤中难溶态磷的有效性,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减少环境污染。【方法】以辣木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 分离溶磷细菌并通过透明圈法筛选和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初步筛选有解磷能力的菌株。结合菌落形态特征和 16SrDNA高通量测序进一步鉴定优势溶磷菌。【结果】初步筛选到 19株具有解有机磷和 10株解无机磷能力的菌株, 对卵磷脂和磷酸钙的最大溶磷量分别为 26.95、13.48 mg/L, 溶磷量与 pH 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进一步筛 选了优势有机和无机溶磷菌菌株各 2 株,分别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 此外,16S rDNA 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分离的辣木根际土壤微生物溶磷菌主要为类芽孢杆菌属、贪铜菌属、杆 菌属、细杆菌属、根瘤菌属、根瘤菌等,其中芽孢杆菌属的丰度最高。【结论】分离筛选的优势溶磷菌可用于 溶磷菌肥的开发和应用,为改善辣木根系环境和提高生产力提供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土壤中的根际溶磷菌,提高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从福建省南屿林场采集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样本,以磷酸三钙为难溶性磷源,利用浓度梯度稀释法和溶磷圈初步筛选溶磷菌株,共获得10株溶磷细菌。形态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10株溶磷细菌分别隶属于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细菌的5个菌属、9个菌种。副伯克氏菌CX-2、云南微球菌CX-5和苏云金芽孢杆菌CX-7分别对磷酸钙、磷酸铁和磷酸铝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且在pH值为5~6和温度为20~30℃的环境下溶磷能力较为稳定,可以作为杉木微生物菌肥研制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6.
从蓝莓植株内生真菌中筛选出具有溶磷、耐盐功能的菌株,为研究和评价其溶磷效果,采用固体溶磷圈法,根据是否产生溶磷圈来筛选蓝莓溶磷内生真菌,选取具有溶磷圈的真菌进行经典形态学和内源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和鉴定;采用液体培养法测定发酵液的有效磷含量及pH值;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有机酸的种类及其含量,分析菌株的溶磷机制;采用固体培养法,设置不同NaCl浓度梯度用于分析蓝莓溶磷内生真菌的耐盐性。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G14为烟管菌(Bjerkandera adusta)、菌株FG54为阿达青霉(Penicillium adametzii)。菌株FG54于5 d后有效磷含量最高,达到587.315μg/mL,菌株G14于5 d后有效磷含量最高,达到523.730μg/mL。通过对2株菌株有机酸的测定,发现该菌株的溶磷能力主要通过自身分泌的丙二酸、甲基丙二酸和柠檬酸等有机酸降低菌株发酵液的pH值,从而达到溶解磷的效果。同时,菌株FG54能较好的适应不同含量氯化钠浓度,在较高浓度的氯化钠培养基中也能生长。在氯化钠低浓度情况下,菌株G14生长速度较快,FG54生长较慢。通过筛选得到了2...  相似文献   

7.
春小麦和苜蓿根际溶磷菌筛选及其溶磷能力测定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苜蓿(Medicago sativa)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溶磷菌进行分离得到溶磷菌株368株,小麦和苜蓿根际溶磷菌数量分布为:根际土(RS)>远离根际土(NRS)>根表(RP)>根内(HP)。利用溶磷圈法初步筛选出66株具有较高溶磷能力的菌株,经钼蓝比色法测定其溶磷量,获得12株溶磷量大于100 mg/L的高效溶磷菌,且发现溶磷能力与pH值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溶磷细菌及组合对复垦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溶磷细菌对复垦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通过PVK平板稀释法从石灰性土壤中分离筛选溶磷细菌,将溶磷能力强的作为试验菌株,采煤沉陷区复垦第3年土壤为供试土样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单菌株及其组合对复垦土壤有效磷、磷吸附特性、油菜产量和吸磷量的影响。试验筛选出7株溶磷能力在296. 5~563. 5 mg·L~(-1)之间的菌株,其溶磷能力与溶磷圈直径(D)/菌落直径(d)的比值呈显著正相关;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RNA序列分析得出,W1、W6属于Enterobacter sp.,W2、W4属于Burkholderia sp.,W3、W5属于Rahnella sp.,W7属于Fluorescent pseudomonas。选择W3、W4、W7作为试验菌株,试验结果表明溶磷细菌可以提高复垦土壤有效磷、磷酸酶、蔗糖酶、油菜产量以及吸磷量,与单菌株试验相比,组合溶磷细菌对复垦土壤磷素影响较大,W3、W4、W7菌株组合复垦土壤有效磷、磷酸酶、蔗糖酶、油菜产量和吸磷量在所有组合中最高;溶磷细菌可以降低复垦土壤最大吸磷量(Xm)和吸附常数(k),W3、W4、W7 3株菌株组合复垦土壤最大吸磷量和吸附常数最小,分别为555. 6 mg·kg~(-1)和0. 002 8;因此在复垦土壤上W3、W4、W7 3株菌株共同施用对磷素有效性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解磷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的溶磷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松辽平原玉米带中部的公主岭市贫磷黑土中分离筛选了1株具有较强溶磷能力的菌株,并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为解磷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测定了溶磷圈和发酵液有效磷质量分数,探讨了菌株溶磷机理。结果表明:该菌株在以磷酸钙为唯一磷源的培养基上,能够形成明显的溶磷圈;发酵培养到第4天,发酵液的有效磷质量分数达到420 mg/kg。通过粒子大小分析仪,测定了溶磷菌发酵液中的磷酸钙颗粒大小,对照处理的磷酸钙粒径为132.7~181.7 nm,溶磷菌液处理的磷酸钙粒径为77.5~124.2nm,磷酸钙颗粒明显变小;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对溶磷菌发酵液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确定了溶磷菌最终的发酵产物为葡萄糖酸。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固体平板和液体摇瓶实验,以自玉米根际分离获得的10株优良溶磷菌为材料,进一步筛选出4株兼具 较好利用Ga3(PO4)2,AlPO4,FePO4 和卵磷脂的溶磷菌株(P1,P17,P35,P21).4株溶磷菌对不同难溶磷的溶解能 力从大到小依次为Ga3(PO4)2、混合难溶磷>AlPO4、FePO4>卵磷脂.其中,菌株P21对混合难溶磷、AlPO4、 FePO4 以及卵磷脂的溶磷量(全磷、有效磷)均为最大,该菌株在上述各难溶磷培养液中的全磷分别为128.84, 30.23,27.20和6.79μg/mL,有效磷分别为90.27,25.03,21.47和6.53μg/mL,对Ca3(PO4)2 也能较好地溶解 (全磷85.07μg/mL、有效磷56.68μg/mL),表明在室内培养条件下,菌株P21对多种难溶磷的兼溶能力更为突 出.盆栽实验表明,与CK相比,4株溶磷菌均能显著提高玉米幼苗干物质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及 根系活力;可能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菌株P21对幼苗的促生效应不及P17,P35菌株突出,表现出溶磷菌实际应 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几株溶磷细菌的筛选和鉴定及其溶磷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微生物活化土壤中的磷素,提高植物磷素吸收效率,促进植物生长。[方法]采用蒙金娜固体平板从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分离筛选溶磷效果较好的细菌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理化特性检测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摇瓶试验比较研究其溶解Ca3(PO4)2及氟磷灰石的能力,并采用定性的方法检测其产生IAA及铁载体的能力,盆栽试验探索其对大豆促生的潜能。[结果]从土壤中分离获得7株溶磷细菌san5、san6、san8、DLT2、DLT3、DLT4、DK6。菌株san8和DLT4对Ca3(PO4)2、氟磷灰石的溶解效率明显优于其他菌株。各菌株分泌有机酸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且多数菌株能分泌草酸、苹果酸、丙二酸、乙酸。菌株san5、san6、san8、DLT3和DK6产吲哚乙酸(IAA),菌株san6、DLT3和DLT4产铁载体。初步鉴定菌株san5、san8和DK6为Enterobacter sp.,菌株san6和DLT2为Pantoea sp.,菌株DLT3和DLT4为Acinetobacter sp.。盆栽试验发现,接种单一溶磷菌及多株复合菌处理均可促进大豆生长,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但3株复合菌处理的溶磷促生效果显著高于单一菌株。[结论]溶磷菌能将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植物能吸收利用的可溶性磷,从而提高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并且复合菌的溶磷促生效果显著高于单一菌株。  相似文献   

12.
以无机磷酸钙为磷源,对河南省郑州市西流湖界面沉积物中溶磷细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筛选出4株高效溶磷细菌PS-1,PS-4,PS-11和PS-13,在无机磷培养基中28 ℃培养96 h溶出的上清液可溶性磷含量分别为580.00,437.98,417.40和283.60mg· L-1,溶磷率分别为28.71%,21.61%,20.58%和13.89%,溶磷能力与pH之间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根据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PS-1,PS-4和PS-11属于Pseudomonas sp.,PS-13为Aeromonas sp.  相似文献   

13.
水稻根际土壤溶磷菌的分离、鉴定及对水稻的促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明确水稻根际溶磷菌株溶磷能力及其对水稻植株及根际土壤磷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溶磷圈法从水稻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具有较强溶解Ca3(PO4)2能力的2株细菌NDW1和NDW3,根据16S r DNA对菌株进行鉴定。以NBRIP为基础培养基,通过正交试验对2株菌株利用氮源、碳源及初始p H进行优化,鉴定菌株的吲哚乙酸(IAA)分泌量,研究溶磷菌对水稻的促生作用,以及对土壤速效磷和水稻幼苗全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菌株NDW1和菌株NDW3分别被鉴定为Enterobacter sp.和Serratia sp.,2株菌株溶磷的最佳条件组合均为葡萄糖、蛋白胨及初始p H 6。2株菌株24 h内最高溶磷量分别为294.95和312.93μg·m L-1,且都可分泌IAA。土培和沙培条件下,溶磷菌NDW3对水稻株高、根长、最大叶长及地上干质量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NDW3在2种种植条件下均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速效磷及水稻植株全磷含量。【结论】从水稻根际土壤分离获得2株溶磷能力较好的细菌菌株Enterobacter sp.NDW1和Serratia sp.NDW3,菌株NDW3对水稻的促生作用强于菌株NDW1。  相似文献   

14.
从大豆玉米间作体系中分离大豆与玉米内生菌,通过无机磷培养基筛选得到具有溶磷能力菌株,且菌株均来源于玉米,利用钼蓝比色法测定玉米内生溶磷菌液中有效磷含量,判断内生菌溶磷能力,最终从35株分离自玉米根、茎、叶中具有溶磷能力的内生菌中筛选出1株溶磷效果最强菌株Y-18,有效溶磷量可达447.59 mg·L-1。根据菌株形态特性、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学研究,初步鉴定Y-18菌株为罗旺醋杆菌(Acetobacter lovaniensis)。通过控制变量法改变培养条件后发现,在其他变量不变条件下,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硫酸铵,最适宜培养温度为25℃,最佳磷酸盐含量为7 g·L-1,最佳pH为5,其中碳源、氮源、磷酸盐含量、pH对溶磷效果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黔中黄壤区溶磷细菌溶磷特性及其在土壤中的作用,以从贵州省安顺市农田土壤中筛选到的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sp.)QZW-3、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QZY-5、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sp.)QZY-6共3株溶磷细菌为试验菌株,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碳源、氮源条件下菌株的溶磷能力,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菌株对土壤养分以及微生物碳循环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3株菌株对各种难溶态磷都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QZW-3、QZY-5、QZY-6均以葡萄糖为碳源时对磷酸三钙溶解能力最强,分别为603.13、645.82、672.21 mg/L;氮源对菌株溶磷能力的影响小于碳源。3株菌株组合处理油菜鲜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为37.89 g/盆;菌株各处理土壤pH值与基质处理(M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菌株各处理土壤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均高于M处理。溶磷细菌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碳循环基因GHs相对丰度高于M处理,溶磷细菌各处理CEs、PLs、AAs基因相对丰度差异不显著。土壤pH值与AAs基因相对丰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PLs基因相对丰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  相似文献   

16.
1株溶磷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溶磷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从长春市农安县西盐碱地土壤样品中筛选出的溶磷能力强的菌株进行溶磷特性研究,为盐碱地改良提供菌种资源。【方法】以160份采自长春市农安县西的盐碱土为样品,利用NBRIP培养基对菌株进行筛选,对筛选出的菌种P1通过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和ITSrD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分析该菌株溶解磷酸钙、磷酸铝和磷酸铁的能力,通过L25(54)正交试验,以溶磷量为考察指标,碳源、氮源、pH和磷酸钙为考察因素,分析该菌株培养的最优条件,最后分析了该菌株利用硝酸盐的能力。【结果】从160份供试土壤中分离出307株溶磷菌,其中菌株P1生长表现最好。经鉴定菌株P1为绳状青霉(Penicillium funiculosum),其96h能将9cm培养皿内的白色无机磷固体培养基溶解至完全透明;在NBRIP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68h,溶磷量可达1 064.21μg/mL。菌株P1对磷酸铝和磷酸铁有较好的溶解能力,最高溶磷量为96.02和15.34μg/mL;在磷酸钙、磷酸铝和磷酸铁的培养液中,菌株P1的溶磷量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初始pH值为7、底物磷酸钙用量为10g/L时,培养菌株P1的溶磷效果最好,溶磷量达1 276.75μg/mL。此外,菌株P1对硝态氮也有一定的利用能力,在以硝酸钠、硝酸钾为唯一氮源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68h后,使硝态氮含量分别下降了92.90和196.79μg/mL。【结论】从盐碱土中筛选到1株对难溶性磷酸盐有较强溶解能力、对硝态氮有一定利用能力的绳状青霉P1菌株,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洋葱伯克霍尔德溶磷菌的筛选和溶磷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磷矿区植物根围土中,筛选出具有较高溶磷能力的菌株及优化溶磷培养条件.【方法】通过稀释凃板法分离、筛选菌株,并进行全细胞脂肪酸分析和16S r DNA测序鉴定;正交试验优化溶磷培养条件.【结果和结论】筛选出22株具有溶磷能力的菌株,其中菌株YN2014102的溶磷能力最强,在10 g·L-1的磷矿粉培养基中能释放244.75 mg·L-1水溶性磷.经全细胞脂肪酸分析和16S r DNA测序,该菌株被鉴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正交试验的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10 g·L-1的磷矿粉、28℃、摇床转速为180 r·min-1的条件下培养5 d,溶磷效果最好,达277.08 mg·L-1.  相似文献   

18.
高效溶磷菌的筛选及其促生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大田玉米根际土壤初筛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复筛出具最优溶磷能力的玉米根际促生菌。[方法]利用改良的PVK培养基定性筛选溶磷菌株,通过NBRIP液体摇瓶试验定量研究其溶磷能力,再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来确定溶磷菌的促生和增产效果。[结果]从玉米大田根际土壤中筛选出8株具有解无机磷能力的细菌,其中菌株NJAU-B8在PVK培养基上溶磷圈直径与菌体直径的比值较高,在NBRIP液体培养基中有效磷含量最高达到487.67mg·L-1。2季玉米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NJAU-B8对苗期玉米生长促进作用优于其他菌株,其中第1季株高、茎粗、SPAD值、地上部鲜质量和地上部干质量较不接菌处理(CK)分别增加40.37%、18.74%、1.32%、46.67%和4.08%,而第2季则分别增加22.18%、2.02%、1.20%、16.26%和35.53%。另外除菌株B1,其他接菌处理株高均优于CK。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第1季玉米产量复合微生物肥料(BIO)与有机-无机复混肥(AOF)处理差异不显著,但BIO处理依然高于AOF和化肥(CF)处理;第2季白菜产量达到显著性差异;第3季BIO处理土豆产量分别比AOF和CF处理增产11.29%和26.41%。结合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NJAU-B8归类于伯克霍尔德属(Burkholderia sp.)。[结论]分离获得高效溶磷菌株NJAU-B8,其菌剂能够有效促进苗期玉米生长和增加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9.
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法,对油茶根际溶磷菌进行分离,筛选出6株溶磷细菌.利用透明圈法对油茶根际土壤中具有溶磷能力的细菌进行初筛;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发酵液的可溶性磷含量,对解磷菌株进行复筛,得出菌株3-Y-08的溶磷活性最强.根据进行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等研究,初步鉴定菌株3-Y-08为巨大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20.
从石灰性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效溶磷细菌W05,通过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以及16sRNA对其进行了鉴定,确定此菌株属于假单胞菌属,将它培养7 d后,磷酸三钙、磷矿粉、磷酸铁和磷酸铝培养液中的磷含量分别为563.5、21.27、149.54、88.06 mg·L-1。将W05与鸡粪混合制成溶磷菌肥,盆栽油菜试验结果表明:溶磷菌肥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油菜产量与吸磷量;同时施用磷矿粉,各项指标均显著提高,比起单施菌肥处理,磷矿粉施入量为1 g·盆-1时,土壤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油菜鲜重、干重、吸磷量分别增加了46.4%、7.1%、9.6%、9.7%、3.1%;磷矿粉施入量为2 g·盆-1与1 g·盆-1处理相比,上述指标分别增加了14.8%、2.5%、1.4%、22.0%、5.9%;但是,磷矿粉施入量为3 g·盆-1与2 g·盆-1的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可见,将一定浓度磷矿粉与溶磷菌混合使用,可以提高磷矿粉有效性,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