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杂交籼稻广优847(优质食味)和F优498(高产低食味)品种为材料,在总施氮量120 kg/hm2和150 kg/hm2条件下,设置基肥、蘖肥、穗肥施用比例分别为4∶4∶2、3∶3∶4、2∶2∶6共6种氮肥运筹综合管理方式,以不施氮肥处理为对照,研究氮肥运筹对2个食味差异品种产量及米质特征的影响及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品种和氮肥运筹对2个杂交籼稻品种的产量、稻米加工及外观品质、RVA谱、蒸煮食味品质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品种对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的调控效应大于氮肥运筹对其的调控;氮肥运筹对稻谷产量、稻米食味值的影响大于品种对其的影响;可通过优化产量构成因子,促进抽穗至成熟期水稻群体干物质累积,提高稻米蒸煮食味值。在总施氮量150 kg/hm2下,基肥、蘖肥、穗肥的施用比例为3∶3∶4的氮肥运筹处理能显著提高2种杂交籼稻的产量,并能有效改善和提升稻米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2.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水氮耦合对稳定直播稻产量、改善米质的调控途径,为发展节水丰产优质型直播水稻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以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通过"淹水灌溉(W_1)""干湿交替灌溉(W_2)""旱种(W_3)"3种灌水方式及不同的氮肥运筹比例处理,研究水氮互作对直播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和氮肥运筹对直播稻产量、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RVA谱、食味米质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灌水方式对稻谷产量、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明显高于氮肥运筹处理;而氮肥运筹对整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粒率、RVA谱、蒸煮食味值的调控作用显著。3种灌水方式在施氮量为150 kg/hm~2条件下,直播稻氮肥后移比例均以占总施氮量的20%~40%为宜,且与干湿交替灌溉方式耦合可进一步提高稻谷产量、改善稻米品质;而氮肥后移比例过大(达总量的60%)或者W_3处理均会导致产量及蒸煮食味米质显著下降。【结论】综合直播稻产量及稻米品质表现,W_1下氮肥后移量占总施氮量的20%~40%为宜;W_2节水灌溉模式下氮肥运筹基肥∶蘖肥∶穗肥为5∶3∶2与之配套,为本试验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模式;W_3下应减少氮肥后移比例,可占总施氮量的20%为宜,对稻谷产量及改善食味米质均有一定的补偿效应,可为生产中水资源不足的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调优上海市水稻品种结构,发展优质稻米生产,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于2018年开展了不同氮肥运筹对"南粳9108"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运筹对优质粳稻"南粳9108"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等均有显著影响。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在每667 m~2纯氮总用量为16 kg的条件下,氮肥运筹以基蘖肥∶穗肥为8∶2为宜,此时"南粳9108"的产量较高,稻米品质优异。  相似文献   

4.
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氮肥运筹设3种模式(B1:常规施肥; B2:氮肥前移; B3:减氮20%),负离子促发液设2个水平(A1:清水,无负离子促发液; A2:负离子促发液),研究氮肥运筹配施负离子促发液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明确水稻优质施肥措施。结果表明,负离子促发液与氮肥运筹互作对糙米率、整精米率有显著影响。糙米率以A2B3处理最优,为79. 85%,精米率、整精米率均以A1B1处理最优,分别为70. 35%、64. 03%;垩白度、垩白粒率均以A2B1处理最优,分别为4. 68%、8. 30%;蛋白质含量以A2B3处理最优,为7. 45%;直链淀粉含量以A1B1处理最优,为18. 75%。负离子促发液与氮肥运筹互作对稻米味道、口感及食味值的影响达到显著或者极显著水平。光泽、味道、口感、食味值均以A2B3处理最优,分别为7. 86、8. 14、7. 52、79. 85分。相关分析表明,在喷施负离子促发液条件下,垩白度、垩白粒率与糙米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分别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味道与口感、食味值均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在减施氮肥条件下,喷施负离子促发液能够有效协调稻米各品质指标,降低蛋白质含量,提升味道、口感,进而提高食味值,改善稻米的综合品质。  相似文献   

5.
基于盐碱地土质差、水稻产量低的问题,以不施用腐植酸(A0)及化肥常规用量(B1)处理为对照,研究化肥减量[常规用量减量20%(B2)]配施不同类型腐植酸有机肥[粒状腐植酸有机肥(A1)、粉状腐植酸有机肥(A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盐碱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量水平下,A1处理明显增加水稻穗数,A2处理明显增加水稻结实率,从而2个处理较A0处理增加产量;不同类型腐植酸有机肥均可明显降低稻米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增加垩白度和垩白粒率,A2处理明显增加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评分,其中,食味评分较A0处理提高3.40%,但A2处理降低蛋白质含量。B2处理总体上可明显降低水稻穗数、穗粒数,降低产量,同时明显降低稻米的加工品质,增加垩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评分。A1B1处理可增加水稻净光合速率、穗粒数,进而提高产量,并明显增加糙米率。A2B2处理明显增加稻米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降低外观品质,A2B1处理明显增加稻米食味评分。综上,A1B1处理产量最高,A2B1处理食味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6.
为给"国庆稻"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研究了氮肥运筹对优质早熟中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穗肥施用比例的增加,"沪早香软1号""青角22"两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均呈增加趋势,且均在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7∶3时产量最高;在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方面,两个水稻品种均在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9∶1时,整精米率最高,但垩白率也最高;在蒸煮食味品质方面,两个水稻品种在不同氮肥运筹下的变化趋势不同,"沪早香软1号"增施穗肥可增加稻米中的蛋白质含量,而"青角22"则是少施穗肥有利于稻米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固氮蓝藻复合菌剂和促生细菌SM13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2种微生物肥料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方法】以水稻品种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常规施肥(CK)、施用固氮蓝藻复合菌剂(LZ)、施用促生细菌SM13(SM)及混施固氮蓝藻复合菌剂和促生细菌SM13(SL)共4个处理。测定水稻主要生育期的叶面积及干物质质量,在水稻成熟后考察水稻穗部性状和产量,在稻米理化性质稳定后测定稻米加工、外观、营养和食味品质,对比分析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LZ处理的水稻灌浆期干物质质量显著增加26.40%(P<0.05,下同);SL处理显著降低了一次枝梗结实率,LZ处理显著降低了二次枝梗的千粒重;SM、SL和LZ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10.00%、9.80%和8.78%。单施固氮蓝藻复合菌剂或促生细菌SM13及二者混施对稻米加工、外观和营养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但SM和SL处理显著改善了稻米食味品质,其口感值和食味值较CK分别提高7.23%、4.87%和7.22%、5.7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及其构成与水稻穗部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产量与穗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二次枝梗枝梗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固氮蓝藻复合菌剂和促生细菌SM13具备提高水稻产量的潜力,且促生细菌SM13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米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优质食味粳稻在豫南地区适宜的氮肥运筹方法,以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在施氮量240 kg/hm2且30%于移栽前作基肥施用的条件下,研究氮肥运筹[70%分蘖肥(T1)、70%倒3叶穗肥(T2)、70%倒2叶穗肥(T3)、70%倒1叶穗肥(T4)、30%分蘖肥+40%倒3叶穗肥(T5)、30%分蘖肥+40%倒2叶穗肥(T6)、30%分蘖肥+40%倒1叶穗肥(T7)]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分蘖氮肥处理相比,施用分蘖氮肥能够增加粳稻有效穗数;施用穗氮肥有利于提高成穗率、穗粒数、高效叶面积占比和高效叶SPAD值,以T5处理较高,并降低叶面积和高效叶SPAD值的衰减率,从而增加后期光合物质生产量,但随着施用穗氮肥时间的推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呈降低的趋势,产量以T5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6处理次之。对于稻米品质,施用穗氮肥和推迟穗氮肥施用时间均有利于提高稻米加工品质,但不利于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改善。其中,垩白粒率、垩白度以及蛋白质含量均以T1处理最低,T5处理次之;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值均以T1处理最高,T5处理次之...  相似文献   

9.
长期粪肥还田条件下稻米品质及氮肥利用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等氮量粪肥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与氮肥利用率的长期累积效应,本文基于长期定位田间试验,于第8~9a采用2种粪肥(猪粪、沼液)和2个氮替代比例(50%、100%)处理,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吸收与利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等氮量猪粪、沼液和化肥处理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与化肥相比,等氮量猪粪、沼液处理提高了整精米率和稻米食味值,有助于改善稻米食味品质,其主要原因是降低了稻米蛋白质含量。等氮量猪粪处理降低了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有利于改善稻米外观品质;沼液处理对稻米外观品质影响较小。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NUE)整体呈现等氮量沼液 > 化肥 > 猪粪处理的规律,并与氮肥生理利用率、稻米胶稠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中,沼液处理年均NUE为41.9%~44.0%,高于化肥处理(40.7%),主要原因是增加了稻草氮含量。但与化肥相比,50%沼液、100%沼液和50%猪粪处理NUE差异均不显著,而100%猪粪处理显著降低了NUE。等氮量猪粪、沼液替代化肥有助于改善稻米食味品质;等量沼液、半量猪粪氮替代对水稻产量及NUE影响较小,而全量猪粪氮替代会显著降低水稻NUE。  相似文献   

10.
1.在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条件下,产量与品质形成的特点与秸秆未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增加了水稻的产量,降低了单位面积穗数,提高了每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改善了稻米的外观品质与食味品质.与习惯施肥法相比,实地氮肥管理提高了水稻产量,降低了稻米蛋白质含量,但稻米的食味性变优.与移栽稻相比,直播稻产量、精米率与整精米率有不同程度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胶稠度变小,稻米的加工品质、蒸煮品质和食味品质也有所变差,外观品质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1.在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条件下,产量与品质形成的特点与秸秆未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增加了水稻的产量,降低了单位面积穗数,提高了每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改善了稻米的外观品质与食味品质.与习惯施肥法相比,实地氮肥管理提高了水稻产量,降低了稻米蛋白质含量,但稻米的食味性变优.与移栽稻相比,直播稻产量、精米率与整精米率有不同程度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胶稠度变小,稻米的加工品质、蒸煮品质和食味品质也有所变差,外观品质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生物菌肥对水稻食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生物菌肥对水稻食味的影响,以粳型水稻津原E28为供试材料,2015年在天津市津南区名洋湖和辛庄2个地点分别进行生物菌肥试验。试验设2个处理,即常规栽培处理(T1)、菌肥处理(T2)。结果表明,名洋湖和辛庄2个试验点稻米2个处理间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外观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名洋湖T1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T2处理,辛庄T1处理的评分显著低于T2处理,直连淀粉含量的差异不明显。从稻米的RVA特征谱来看,2个试点均表现为T2处理的最高黏度、崩解值显著高于T1处理,而消减值显著低于T1处理。从米饭的食味评价方面来看,除辛庄试点T2处理的综合评价显著高于T1处理外,米饭的外观、香气、黏度和味道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的结果为水稻食味品质提供了栽培技术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氮磷调控对杂交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氮磷调控对杂交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在四川稻区环境条件下优质稻品种的稻米品质对氮磷调控的响应。【方法】以杂交水稻品种德优4727为材料,分别设置4个氮素水平(0、90、150、270 kg/hm~2)和4个磷素水平(0、30、60、120 kg/hm~2),测定其稻谷产量性状、碾磨品质、外观品质、食味值及RVA谱特征值和直链淀粉含量,探究稻米产量及品质对氮磷调控的响应。【结果】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德优4727产量显著上升,在270 kg/hm~2条件下产量最大,而磷肥对于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氮肥和磷肥处理对其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德优4727糙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精米率呈降低趋势,整精米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磷肥施用可以增加德优4727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稻米垩白度。氮肥和磷肥的施用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存在显著相关性:氮肥与糊化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磷肥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崩解值呈显著负相关。增施氮肥德优4727食味品质显著降低,低、中、高氮处理食味值分别降低4.37%、10.90%、12.13%。【结论】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同时控制磷肥投入,可以在保证杂交水稻产量前提下获得较优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滨海稻区粳稻稻谷产量和品质对氮素的响应及不同氮素水平下稻谷产量和品质的关系,进一步实现优质高产,以5个常规粳稻品种为试材,设置4个(0、150、195、240 kg/hm2)施氮水平,比较不同氮素水平下粳稻的产量和品质性状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氮素水平显著影响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穗粒数、颖花数、穗数、千粒质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米饭的蒸煮食味评分受氮素水平、品种以及氮素和品种互作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影响程度表现为氮素水平>品种>两者互作.本试验条件下,水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在240 kg/hm2施氮水平下最高;米饭综合评分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150 kg/hm2氮肥水平下评分最高,在240 kg/hm2处理下评分最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米饭的综合评分与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产量的负相关关系不显著.产量、综合分值与施氮量呈一元二次曲线关系,优质食味形成所需适宜施氮量要远低于高产适宜施氮量.氮肥的施用带来增产、改善加工品质的同时也使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变劣.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稻米生产,滨海稻区应进一步改良土壤,加强品质育种研究,选育食味品质对氮肥响应不敏感且稳定性高的品种,同时研发出既不降低产量又能提高食味的最佳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耕作模式下穴苗数对北方粳稻品质的影响,选用垦粳8号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耕作模式(A1:常规耕作;A2:垄作双深)和穴苗数(B1:3 苗·穴-1;B2:6 苗·穴-1;B3:9 苗·穴-1;B4:12 苗·穴-1)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双深模式显著提高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食味值;随着穴苗数增加,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均呈下降趋势,表现为B1>B2>B3>B4。其中,随着穴苗数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食味值先升高再降低,以B2处理最高,为82.46分,分别较B1、B3、B4处理提高1.47、0.20、0.15分。研究结果为垄作双深新模式的高产优质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选择浙江中部(桐庐)和北部(嘉兴)水稻种植区作为试验点,设不施氮肥(CK)、施常规化肥(F-1)、缓释掺混肥(F-2)、硅钙钾镁肥(F-3)、生物有机肥(F-4)和普通有机肥(F-5)共6个处理,分析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水稻加工、外观和食味品质对不同处理的响应,并采用综合隶属函数模糊评价法对稻米外观、加工和食味品质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对于桐庐试验点,相较于F-1而言,F-2、F-3、F-4和F-5处理水稻分别增产2.1%、2.9%、2.3%和6.7%;对平湖试验点,相较于F-1而言,F-2、F-4和F-5处理分别增产1.7%、13.3%和5.2%。相较于肥料而言,稻米品质受产地环境因素影响更为显著,平湖试验点稻米加工、外观和食味品质均优于桐庐试验点。根据隶属函数评价结果,平湖试验点不同处理稻米综合品质由高到低排序为CK>F-4>F-5>F-2>F-3>F-1,桐庐试验排序为F-4>F-3>F-2>F-5>F-1>CK。综上,相较于常规化肥,施用缓释掺混肥、生物有机肥和普通有机肥均能有效增加水稻产量并提高水稻品质,其中,施用有机肥增产最大,而生物有机肥在提高稻米品质方面更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空育131的高产优质栽培的合理氮钾配施技术,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氮肥与钾肥互作对空育131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处理对水稻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及食味品质的影响显著(P0.05),不同肥料处理对水稻食味评分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且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氮钾互作下的食味评分以处理N_3K_4最高,即氮肥180kg·hm~(-2),钾肥135kg·hm~(-2)时为最佳配置,食味达到85.2分,较不施肥提高10.5%,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水稻主推品种产量与品质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试验研究了吉林省优质、高产、优质高产兼顾型共12个水稻品种的产量与稻米品质关系。结果表明:稻米品质与产量呈负相关,产量提高虽然能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但是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及食味下降,除单穴穗数外,提高任何产量性状的表现型值都会使垩白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增加;穗长、主茎一次枝梗数量、生物产量与胶稠度呈正相关;饱满粒率、千粒重、主茎二次枝梗数和经济产量等产量性状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单穴穗数、生物产量、单穴草重、主茎一次枝梗数量、着粒密度表现值高、食味值高。提高单穴穗数、降低着粒密度、增加穗长和稻米的长,宽比有利于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19.
在纯氮施用量为300 kg/hm~2的条件下,氮肥运筹设计基蘖氮肥∶穗氮肥分别为4∶6、5∶5、6∶4、7∶3、8∶2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优质食味软米南粳9108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产量表现方面,以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例为6∶4的处理产量最大,其他处理从大到小依次为7∶3、5∶5、8∶2、4∶6,不同施氮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性水平。氮肥运筹对南粳9108稻米糙米率、精米率及整精米率的影响不显著。稻米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及垩白度大体随着穗氮肥施用比例的提高总体减小。随着穗氮肥施用比例的提高,稻米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淀粉的最终黏度与消解值最小的为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例为6∶4的处理,稻米淀粉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在各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因此,南粳9108在高产栽培中合理基蘖氮肥与穗氮肥的运筹比例为6∶4,该运筹比例、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的氮肥运筹处理对机直播水稻的产量、稻米品质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在机械直播条件下,以南粳9108和黄华占为材料,在大田总氮量210 kg/hm2的条件下,设置3种不同的氮肥运筹,基肥∶分蘖肥∶幼穗分化肥分别为N1(5∶2∶3)、N2(3∶4∶3)、N3(无∶6∶4),并以不施氮肥(N0)作为对照。结果显示,南粳9108和黄华占都在基肥∶分蘖肥∶幼穗分化肥为3∶4∶3时产量最高,分别为9 691.2、11 596.1 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随着穗肥比例的增加而升高,表现为N3>N2>N1,垩白率、垩白度随穗肥比例的增加而降低,表现为N1>N2>N3。水稻各个生育时期在3∶4∶3的处理下,氮素吸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并且氮素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表现为N2>N3>N1。研究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氮肥运筹N2(3∶4∶3)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而N3(无∶6∶4)处理显著提高稻米营养品质和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