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上接第6期)42、森林康养基地适宜的海拔高度是多少?答:森林康养基地宜建在海拔100~1500米之间。据医学研究,从睡眠、肺功能、造血功能等多项生理指标发现,海拔1500米有利于人的大脑健康和机体长寿,世界上著名长寿区大多位于1500米海拔高度。43、森林康养基地对林地林权有什么要求?答: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与运营需要较长时期,因此基地必须要林地林权清晰,四至界限分  相似文献   

2.
正(上接第7期)53、怎样做好森林康养项目落地?答:一是要与基地所处区域的整体规划协调一致。如果建立在森林公园内,必须要与公园总体规划衔接,纳入其整体规划范围之内;如果建立在自然保护区,必须避开核心区和缓冲区,建立在实验区内。二是项目要突出康养核心要素。一般要建立森林康养步道、一定规模的住宿和餐饮项目、适宜的森林康养活动场所。三是项目要体现基地的主要特色。有的基地温泉资源丰富,可考虑规划突出温泉特色的森林疗养项目;有的基地中药材丰富,可考  相似文献   

3.
从森林康养基地概念入手,提出福建省建设森林康养基地的森林质量、主要森林康养服务设施、康养基地基础设施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技术,结合制订《福建省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评价技术规程》,开展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技术评价体系研究,为福建下一步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做一些技术储备和必要的技术探索。  相似文献   

4.
以国家公布的第一批96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为例,选取自然条件和所获荣誉2个评价要素,运用网络舆情分析法对基地的建设成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森林康养基地服务趋向多样化发展,多数基地的关键词频与自身人文、自然特色休戚相关;2)消费者对于基地的情感以正面为主,负面情绪源于不够完善的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森林康养基地周围交通干线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提出了促进我国森林康养基地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上接第4期)TWO.森林康养对人类健康的促进19、森林康养对人的心理有什么影响?答:韩国忠南国立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的朴范镇等学者研究了168个受试者对森林环境的心理反应,结果表明森林是感觉很"愉快、友好"、很"自然和陶醉"的地方,在森林中紧张和焦虑、愤怒和敌意、疲劳、困惑、情绪紊乱等表现下降。20、森林康养对人血压有什么影响?答:在人体,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在调节血压中发挥  相似文献   

6.
榆林沙漠森林资源禀赋独特,沙区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沙区群众企盼享受绿色红利,希望沙漠森林产生更多价值,森林康养产业是发挥森林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榆林沙漠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社会需求,榆林典型沙漠森林康养项目,以及榆林沙漠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总体原则和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探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刚刚起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进行了探究。主要介绍了森林康养的相关概念,构建了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评价方法以及等级评定标准,从而判断建设地块是否具有建设森林康养基地的价值。从与上位规划对接和功能分区两个方面探索如何做好森林康养基地的空间布局;从提升森林康养基地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做好森林康养产品的设置、如何建立环境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森林康养基地属于近些年才出现的新事物,其建设和发展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通过公众森林康养认知分析,运用偏好理论及偏好叠加分析法对森林康养基地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发展森林康养还需提高公众知晓度,建设森林康养基地应选择公众偏好度高的发展模式。从公众偏好角度对森林康养基地适合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四川省乃至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森林康养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林业领域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通过对福建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对森林康养市场的需求分析,以福州市永泰县森林康养基地为例,研究其森林康养产品的创新开发路径和康养环形服务圈层的构建,为福建省其他县市构建和规划森林康养试点基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森林康养是朝阳产业,从发展路径上看,其森林生态环境是基础、康养基地为前提、森林康养文化是源泉、森林康养产品为支撑,以森林康养服务为载体整合了森林康养的全过程。基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路径,对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调整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近年来随着森林康养在国内愈渐流行并逐渐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对于国内森林康养基地如何选择与建设成为了国家与个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森林康养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并以"六个维度"为出发点,围绕如何选择适合的森林康养基地与建设较高水平的森林康养基地等问题展开,为森林康养基地使用者与设计建设者提出了选择建议与建设意见,希望对中国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2年建设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设1200处.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种类、高质量的森林康养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文成悦慢森林康养基地的地理位置、环境优势、生物资源、人才资源等基本建设条件进行分析,从静态康养、动态康养、畲医药康养和文化康养四个方面,设计了16种森林康养产品。这是浙江省首次对康养基地进行康养产品设计,对于全省的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森林康养是林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实现全民健康的必要途径,厘清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采用最邻近距离法、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四川省森林康养基地展开研究,发现:四川省森林康养基地分布不均衡,地区差异大;集中程度高,呈典型凝聚型空间分布;在不同研究尺度下影响森林康养基地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差异,以地州市为研究尺度时,地州市人均GDP对森林康养基地分布有较强决定力,以森林康养区为研究尺度时,森林康养区A级景区数与森林康养基地分布相关性最大。为此,从优化森林康养基地选址、扩展森林康养基地内涵、整合省内森林康养资源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四川省森林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建设森林康养基地是对森林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服务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针对安阳市森林康养基地发展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联合提出按照“环境优良、服务优质、管理完善、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要求建设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以浙江千岛湖龙川湾为例,分析其森林资源、地理区位、产业链、发展规模、社会合作、管理保障、三大效益等方面建设森林康养基地的优势,整合提升游憩观赏、研学文化、垂钓休闲、扶犁耕地、康养保健、疗养康复、健身拓展区域空间布局与发展举措,从康养体验、休闲体验、运动健身等方面增强千岛湖龙川湾森林康养基地功能,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国家全方位支持森林康养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综合效益日益凸显,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持续推进。森林是康养作用发挥的重要载体,森林中的植物通过挥发出有益气体来达到修身养性、治疗慢性疾病和心理疾病,调节亚健康状态的作用。通过挖掘花榈木在森林康养中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分析发现花榈木非常契合森林康养功效的作用机制与基本内涵,是优良的康养型珍贵树种,及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理想的营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CNKI中539篇森林康养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借助Cite 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分析研究现状,预测发展趋势与研究前沿。研究发现:1)我国森林康养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自2016年开始急速增长,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及产业发展成为研究热点; 2)我国森林康养领域学者相对多而分散,研究缺乏深入性与持续性,并且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核心研究学者群体; 3)森林公园、森林浴、森林环境、森林疗养等关键词是我国森林康养领域各发展阶段的主要研究热点,#0森林康养、#1森林公园、#2森林旅游、#3森林环境、#4城市森林、#5森林康养基地是我国森林康养主要研究领域; 4)我国森林康养领域呈现出由单一到全面、由理论到实践、由定性分析到科学量化的总体研究趋势。针对当前研究的问题,提出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科学量化康养作用机制、突出健康服务功能的未来研究与实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福建省林业局日前会同省民政厅、省卫健委、省总工会、省医保局,联合出台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福建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目标是,依托森林生态景观资源,建设设施齐备、产品丰富、管理有序、服务优良的森林康养基地,培养一批森林康养骨干人才队伍。到2022年,全省创建省级森林养生城市10个,命名省级森林康养小镇20个,认定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50个、四星级以上森林人家30个;到2025年,争取创建省级森林养生城市20个,命名省级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森林康养的概念、国内外发展现状,并以洪雅县玉屏山为例,分析了山地森林植被条件下,玉屏山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优势和建设举措。最后,提出了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