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云骨     
<正>传统四大名石之中,英石以瘦、皱见长,清代诗人陈洪范曾经有一个拟人化的高度概括:"问君何事眉头皱,独立不嫌形影瘦。非玉非金音韵清,不雕不刻胸怀透。"此方英石,庶几近之。形态瘦长,瘦而有骨;皱襞四布,皱而有范。整体造型直中有曲,曲中有直,似左顾右盼,"但重心稳定。如同云岫袅袅婷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摇曳生姿,极富意趣。  相似文献   

2.
论石之态势     
梁志伟 《花木盆景》2004,(2):40-41,42
在新世纪的前夜,中国赏石界实际匕已经打出了理论旗帜,即以“形质色纹”挑战传统的“皱瘦漏透”。传统的赏石要诀面对的主要是传统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而时尚的赏石要诀面对的主要是彩陶石、人化石及新开发的黄蜡石、九龙璧石、风砺石、木化石等。传统的赏石要诀是千古经  相似文献   

3.
人们鉴赏山形石和孤峰石等供石时,无不奉米芾的“瘦、漏、透、皱”为准则。这“瘦、漏、透、皱”四字不管怎样颠来倒去,如今把“瘦”字排在第一位的频率大概最高。四字中,“透”字最好理解,玲珑剔透,孔洞相通。“皱”字也有历代画家画山石的的皴法可资参考。“漏”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上下孔穴相通,一说是山石的倒挂垂悬,倒也非常具体。  相似文献   

4.
俞莹 《花木盆景》2003,(7):40-42
传统赏石(指以太湖石为代表的造型石类)并无完备翔实的(审美)理论体系,其要诀无非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瘦、皱、漏、透”之说。此四字诀一般人都以为系宋代“石颠”米芾所言。[其源自(传)宋渔阳公《渔阳石谱》,所谓“元章相石之法有四语焉,曰秀,曰瘦  相似文献   

5.
羽化成龙     
正4月上旬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的"石非石·中国生活艺术展"中,这方陈炉石"羽化成龙"给观者影响深刻。一方面,它体量硕大,在所有参展的陈炉石中居于首位,也是陈炉石中的大品,气场强大,十分抢眼;另一方面,它是以动物造型为看点,这方石头看似一头神兽,头部昂起,尾部翘起,身部腾空,十分灵动;更难得的是,这方石头肌理十分特别,主要部分类似龙鳞状,在陈炉石中非常少见。底座的水浪纹,将这方石头高高地撑托起来,动感强烈。  相似文献   

6.
奇石的审丑     
正在奇石审美中,包含着一种独特的、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审美情趣,这便是对石的瘦、漏、皱、透的一种丑陋形态的美感喜爱。越丑的石头越是美的、是石中的上品乃至精品,这是人们早巳达成的共识。此时,奇石的形体美、画面美竟然不是一种轮廓清晰、完整无缺、稳定雅致的美的呈示,而是让丑怪的形态与奇诡的画面占了上风,大自然对坚硬石体以风雨剥蚀与水火洗练形成少有的丑、漏、怪、皱等奇形怪状:在残损中组构成一种相对的统一与和谐,在透漏中展示沧桑万变之痕,在丑怪中激发万象百变之谜,  相似文献   

7.
此古灵璧石,高三尺,黑质白浆,九孔,立式,束腰垂露,有典型宋代人审美意趣,具书斋轩窗骋怀、听风透月之雅。其坚劲如铁,声若洪钟,气势磅礴而又雅逸灵透,沧桑浑古而又温厚可人,书载米芾论石,尚瘦、透、漏、皱,若以此观之,由此当为圭臬。  相似文献   

8.
论石之爽     
“漏、透、瘦、皱”是传统的赏石标准,这个标准主要是针对太湖石、灵壁石而言,所以当新的石种,特别是水冲石成为奇石园里的奇葩盛开在大江南北时,它远远跟不上赏石实践的需求了。赏石事业的繁荣、赏石实践的深入、赏石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催生赏石理论的突破,与之相适应的又产生了“形、质、色、纹”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9.
正2007年同时植了两个相思附石,这是其中的一个,这件英石长90cm,缺缝欠瘦不理想,当时是将就着用,桩长约一米,径约一公分。相思地植生长快,因借植盆友园地,忽视跟踪料理,一年多没蓄剪,干径已长至五六公分,高两米多,本来石已不理想,更管理失措,树石没能粘附好,看来按原意作成附石作品难了。长成两米多的高瘦干段却引起我的改作构思,既然按原意育  相似文献   

10.
天马行空     
正灵璧石的鉴赏,除了传统的瘦、皱、漏、透和形、质、色、纹等基本要素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具备一定的象形——或具象,或抽象,才能让观者有联想的空间。此方灵璧石,大气端庄,形体稳固,具备传统赏石鉴赏的要素,更重要的是,虽其体量大,但动势感极为强烈,宛如一尊奇兽,昂首阔步,天马行空一般自由驰骋,十分难得。  相似文献   

11.
英石二则     
刘道荣 《花卉》2011,(6):36-36
英石,系石灰岩,主产于广东英德北郊望埠镇英山,故又称英德行.英行与灵壁行之成分、成因相同,石质坚硬,体态嶙峋,棱角纵横,纹理细腻,具天然的丘壑皱,  相似文献   

12.
此古灵壁石,高三尺,黑质白浆,九孔,立式,束腰垂露,有典型宋代文人审美意趣,具书斋轩窗骋怀、听风透月之雅。其坚劲如铁,声若洪钟,气势磅礴而又雅逸灵透,沧桑浑古而又温厚可人,书载米芾论石,尚瘦、透、漏、皱,若以此观之,由此当为圭臬。  相似文献   

13.
作为观赏石评价标准,“瘦、皱、漏、透”已在赏石界享誉数年。它几乎是无可争议的,甚至成了不少石友的口头禅,一提到对观赏石的评价便会脱口而出。后来有悟者提出,“瘦、皱、漏、透”不过是说了观赏石的“形”,与“形”以外的“质、色、纹”等毫不沾边。做为观赏  相似文献   

14.
正(接上期)4.自然嵌入追求天然岭南附石盆景在制作技法上师法自然,喜欢自然嵌入式,寻找有形有缝隙沟槽的天然英石,依据英石上自然生成的沟槽,因势利导,树苗则顺石之走势,紧贴英石的沟槽缝隙,弯拐而上,捆绑好后,再经几年生存,又抹去许多人工痕迹,制出的作品因选石完全天然,在制作过程中尽可能手法自然,绝少加工切割,所以作品完成后看到的是树石结合自然贴切,树石一体难分难  相似文献   

15.
正竹草类盆景中,竹石是绝配,配石不拘形状、色泽质地,不论高矮,应视构图需要而定,或随缘取材随性创作,既可用瘦、皱、漏、透,清、奇、朴、拙的英德石、太湖石、灵璧石,也可用砂积石、芦管石等进行雕凿加工,基本条件是应具备石形,像石而又纹理清晰(图二、图三),山石坚硬的质感和多样的色泽,与柔韧翠绿的竹子对比强烈,石因竹而气势活现,竹因石衬托更显挺拔灵动,再配上人物或动物配件,盆面铺上青苔,构建自然地貌,既有画意也倍增意蕴情趣,如在背景上套上一些诗词,则文人内  相似文献   

16.
小析     
刘启华 《花木盆景》2008,(12):56-56
苏州沈柏平先生收藏的此方来宾水冲石占尽“瘦、皱、漏、透”之要义,石皮多皴纹却不乏圆润,石体有端庄厚重之大气却不失通透、轻盈之曼妙。通体暗生墨绿,发人生幽古之情思,慨渺渺之浩瀚。初观之,若有象形之姿,细斟酌,却无物可比拟,盈尺之间暗藏“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之天机。象与不象,形或无形之间,或许正昭示着大自然的浩渺无穷与鬼斧神工?  相似文献   

17.
<正>八月避暑季,乌蒙磬石美。乌蒙山主峰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境内,产自乌蒙山区的乌蒙磬石以其夸张的外形、优雅的磬音、蜿蜒的洞幽、多变的纹理让无数奇石玩家侧目。乌蒙磬石不仅兼具了中国古代四大名石的美学特征,更是中国观赏石家族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传统审美上它瘦、皱、透、露兼有,且叩音清脆悦耳,声似中国古代宫廷打击乐器磬,因此毕节市根艺奇石协会会长余有华将其命名为——乌蒙磬石。  相似文献   

18.
山水清音     
<正>贵州盘江石多以景观取胜,尤其是带有水线的瀑布,最为引人入胜。这方瀑布景观石,属于小品石类,天然稳底,两面可观,实不多见。正面呈三峰状,主峰居中,两峰侧护,一条水线,由小自大,从上往下,自然弯曲流淌,妙的是其位置正好处于黄金分割线上,十分赏心悦目。山的肌理较为光滑,更难得的是几条皴裂增加了变化。底盘配以汉砖(铭款"富贵长"),盛以清水,十分古朴雅致。  相似文献   

19.
寿桃     
这方兰江水冲石,质地红润细腻,外形酷似桃子,石面上桃叶相叠,纹理逼真,色彩绚丽,画面与造型浑然一体,极为珍贵.此石寓意深远,细细品之,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20.
要回答赏石是否是“发现艺术”这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认为首先需要弄明白什么是赏石。广义而言,具有一定审美特征并可以用来观赏的石头都可以称为赏石。由于赏石在中国属于断层艺术品种,加之皇家园林及各地名园对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四大石种的推崇,客观上造成一定的局限性,导致赏石的艺术发现功能不断萎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