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明清时期,宗族保障在传统社会替代社会保障,成为人们生活的最重要的保障机制,在保障族人的生活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绅士是基层社会上处于特殊地位的阶级,是沟通宗族与地方政权的桥梁。同时在族田的建置上,家法族规的制定上,宗族保障的实际执行上,绅士都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有着特殊的地位,但是由于其自身阶级局限性,在发挥宗族保障作用的同时,绅士阶层也阻碍了社会保障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聚族而居的徽州村落,宗族既是族内秩序的构建者,也是维系村落秩序的主体和重要力量。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精英通过编撰族谱、制定祭祀规则、推行礼俗教化、实施经济救助等措施,积极推动宗族组织化进程,维持村落社会秩序的稳定,成为村落社会实际权力的掌控者。位于祁门十一都的祁东吴氏宗族通过宗族秩序的构建和完善,提升了吴氏宗族在村落社会的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3.
关于苏南族田的来源,部分学者有过论及,但主要看眼于明清苏州一地的考察,缺乏对族田来源的深入探讨。近代苏南族田其实来源于子孙捐献、宗族购买、祖遗、众存、归并绝嗣田、族内拔置等渠道,多种来源方式共同促进苏南族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村民自治研究凸显。研究村民自治必须 立足于乡村社会,宗族文化则是村民自治实施的乡村文化基础。本文以宗族文化浓厚的潮汕地 区作为研究对象,立足潮汕农村社会,探讨宗族文化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为潮汕宗 族文化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良性互动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以衍圣公、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为主,形成了一个集政治、血缘、经济等因素相互交织的文化权力系统。先贤宗族共同体,以文化权力系统为依托,在明清时期发展繁荣。菏泽(曹州)冉雍后裔在清初获得了官方认可,成为先贤宗族群体的一员,并在宗族发展中获得了一定的文化权力。文化权力介入后的冉氏一族发展平稳,并拥有一定的经济利益。文化权力在公权力的扶持下发展起来之后,与地方公权力之间也出现了摩擦,二者在相互制衡中发展。  相似文献   

6.
祠堂,家谱和族田构成了明中期以来宗族制度发展的主要内容。"清承明制",由于受到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清代基层社会中建祠祭祖、修谱联宗、置办族田等活动蔚然成风,因而达到了相对完善的地步。  相似文献   

7.
宗族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独特性历来是中外学者所关注的焦点,与以往宗族的研究不同,当代宗族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转向,即在乡村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探讨宗族组织的发生和实践机制,把宗族看做是基层社会变革下的秩序重建。宗族的发生和实践是为了解决市场与社会双重危机下的基层创新。宗族研究的现代转向不仅关注当代宗族在农村社会的复兴,同时也把重新追溯宋以来新的宗族组织理念和结构的变革,宋以来新的宗族组织的产生是宋代以来基层社会经济关系结构变迁所导致。新的宗族研究注重对社会历史现实的结构分析,关注结构转型下的社会变迁,改变了过去研究中或者功能论或者思想论的缺憾。  相似文献   

8.
宗族组织是普遍存在于我国农村的血缘性地域组织,是农村非正式组织中的重要一种。它在农村社会层面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原因和社会经济生产方式、政治管理方式和传统文化方面的根基。宗族组织在个体和群体的层面上都对农村社会的协调有序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流动性增强,社会关系网络日益复杂化,宗族组织必将越来越以一种较隐含性的方式存在,且日益淡化,逐渐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江南地区部分乡村的血缘共同体发生转型。以胡姓为主的无锡市惠山区村前村的血缘更新表现如下:族田衰落,新学借助宗族资产兴起以及宗族人员流出。江南乡村血缘关系的减弱是近代国家建立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在政府强制、引导及自发形势下,以湖广为主体的大量移民涌入商洛,他们往往以家族为本位,以族长为领袖聚族而居.政府允许他们垦荒或购买土著人的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且将他们编入当地户籍.还利用移民的宗族情结,授予族长以管理地方社会的权利,很快实现了移民与地方社会公权力的契合.随着移民在一个地方居住时间的长久和长期与当地居民的交往,宗族情结逐渐发生了变化,宗族强烈的族群归属感向互济意识的转变是移民与土著居民契合的桥梁;宗族的特殊信任向普遍信任的转变是移民与土著居民契合的关键;宗族的农民自为向自觉意识的过度是移民与土著居民契合的催化荆.  相似文献   

11.
农村宗族:内涵扩散、特质及其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族不是一个凝固的一成不变的概念,社会的演变和发展赋予了宗族新的内涵.本文探讨了农村宗族内涵的扩散、特质,认为宗族是与现代化相悖的,宗族趋向消失是历史的必然;研究了宗族在其消失进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克服措施.探讨农村宗族问题,对于维护农村稳定、构建和谐农村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指河洛不是指独狭义的河南省,而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广义的中原地区。中国南方的宗族姓氏源头大都可追溯到河洛地区,以江西为例,江西宗族的形成大致在南宋,这些宗族姓氏正是主要来源于自唐后期之后进入江西的河洛移民,移民繁衍成宗族。宗族传承河洛文化精神,也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形成了江西的宗族文化,而宗族文化又塑造了基层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13.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13,(1):161-167
在元明时期,江西的宗族得到大发展,形成了成熟而完备的宗族建设机制.到清代时期,江西农村社会走向全面宗族化,表现在聚居形式的宗族化、基层社会活动的宗族化、基层社会治理的宗族化和农村宗族势力的强大.  相似文献   

14.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由于农村宗族文化与村民现代性的发育不足,宗族集体的消极部分往往以狭隘的本族利益为归依,宗族间的争斗意识成为干扰和抗拒行政权力的工具。论述新时代法治思想背景下宗族在政治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宗族对法制建设的影响,针对性地提出了稳定开展宗族治理的应对对策,为规范有序进行农村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的关键是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现如今农村中在民主选举中的问题依然很不理想,其中人情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举中的民主,具体包括宗族人情和非宗族人情,人们"人情大于天"的思想长期存在,针对这些问题,要进一步提高村民权利意识、主人翁意识,提高村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觉悟。  相似文献   

16.
在徽州历史上,宗族不断繁衍壮大,宗族文化深入人心,徽州传统村落景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此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村内的宗族建筑、村落格局、街巷空间、建筑空间等都受此影响。在宗族文化视角下,村落景观提升面临着物质载体受损、传统文化消亡等现实困境。应坚持整体性与原真性、动态性与持续性原则,注重宗族文化资源在空间层次、物质形态、非物质文化等方面的有机转化,最终实现传统村落景观的有机提升。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1):211-212
村庄共同体是乡村振兴战略中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点,但是目前村庄共同体却陷入了终结的困境。通过对山东L村张氏宗族修谱立碑活动为例,以宗族文化这种内生性力量嵌入的角度,分析宗族文化在村庄共同体内发挥的作用,提出宗族文化在村庄共同体和国家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逻辑,希望能更好的引导村庄共同体走出消失困境,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宗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对农民的生育观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当然,影响农民生育观的因素是多样的,如何整合这些因素,对农民生育观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宗族的复兴与村级组织权威的弱化,影响农地制度的因素除政府、村级组织外,还有来自村社区内部其他力量.农地制度的形成实质是多种力量政治博弈的一种结果.为此,笔者建议,为缓解因农地调控引起的诸多社会矛盾,未来农地制度的构建需要考虑并协调好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国家农地政策与村级组织对农地的调控权之间的关系;二是村级组织与村社区其他各种力量(如宗族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宗族是赣南农村社会的传统地方组织,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不同的发展特点。赣南农村宗族从宋元时期开始兴起,明代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清代是普遍发展和成熟时期,民国初期形成同姓联宗和逐步衰落特点。在经历文革时期的毁灭性冲击下,当前赣南农村宗族重新焕发生机,到处兴建祠堂,开展同宗联谊活动,呈现出现代化的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