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生态渔业是集渔业生产加工、餐饮娱乐、旅游观光于一体,发展生态渔业,在推进渔业转型升级、促进渔民增收、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等方面意义重大。本文在对莱西市生态渔业发展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莱西市发展生态渔业的必要性、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并对推进莱西市生态渔业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生态渔业是我县建设包括生态名县在内的“三县”战略的组成部分。重点是保护渔业水域生态;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国内外水产品市场。本文仅通过对杜尔伯特县生态渔业发展模式及趋势的分析和研究,提出生态渔业今后发展的战略措施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春、夏季浮游动物优势种时空生态位, 利用 2016—2018 年春季(5 月)和夏季(8 月)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及环境调查数据, 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时空生态位特征, 并基于冗余分析 (RDA)对优势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春季优势种以近岸低盐种占绝对优势, 夏季优势种以近岸低盐种和暖水种共存, 夏季优势种数目高于春季, 春季第一优势种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优势度和平均拥挤度均高于夏季。在时间和空间生态位上, 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虫肢歪水蚤、长额刺糠虾 (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均为广生态位种, 而中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为窄生态位种。相似生态位种为了实现共存, 在时间或空间上发生生态位的分化。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高的种对多具有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时间生态位上高等级重叠种对关系占比(50.0%)远高于空间生态位高等级重叠种对关系(18.2%)。物种环境排序图通过展示优势种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揭示了优势种在生境中的生态位分化现象。本研究探明的浮游动物优势种的时空生态位分布特征可为研究其种间共存关系、环境适应性及水质环境变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生态脆弱性研究对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安江流域的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成功运行,彰显了生态文明思想的力量。本文选取能够真实贴切反应流域生态环境的指标构建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SRP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在500m×500m的栅格尺度下叠加生态红线的划定对新安江流域2015-2020年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与分析,同时为区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出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新安江流域整体的生态状况良好,极度脆弱区占比仅在1%左右,且与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耦合性较好,呈现由中部核心地区向周围逐渐衰减的态势;2)5年期间,流域生态敏感性向好发展,生态恢复力略有下降,生态压力度维持稳定态势。整体生态脆弱性结构稳定,虽然脆弱性强度值下降了0.12,但86.6%的区域脆弱性等级未发生变化;3)县域尺度上,脆弱性变化出现“马太效应”,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屯溪区、徽州区和黟县生态脆弱性上升,而生态环境较好的祁门县、休宁县和黄山区的生态脆弱性下降;4)流域的生态红线保护区受人类生产生活影响较小,基本无极度脆弱区存在,但是对于水源涵养功能保护区的维护力度还需加大。  相似文献   

5.
<正>微生态制剂(microecological agents,MIC)是指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运用微生态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无害的、活的微生物或微生物促生长物质,经过特殊工艺制成的制剂,以达到调整机体及养殖水域微生态平衡的目的。根据微生物种类把微生态制剂分为芽孢杆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是世界水产大国,养殖业对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大的生产现实问题。人们出于对环境和水产品本身的要求,生态水产养殖技术模式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一种生态水产养殖技术模式及其技术路线,旨在为水产生态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湖泊生态需水对维持湖泊基本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保障生态需水已成为湖泊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湖泊生态需水的保障方法都是在同一时间尺度下维持一个确定的生态需水量;然而,湖泊水位是一个随机过程,湖泊生态状况与湖泊水位波动息息相关,仅保持湖泊在一个水位值不足以满足湖泊在不同时期的生态需水量;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的结果和功能在不断变化,导致湖泊的生态需水量也发生变化,只保障一个确定的生态需水量的方法不足以应对湖泊生态需水量未来可能存在的各种情况,也无法应对未来生态需水保障的不确定性。因此,亟需对湖泊生态需水进行不确定性研究,以保障不同时期的生态需水量。本研究以白洋淀为案例,将白洋淀水位划分成五个区间,代表五个水位时期,再将每个时期下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得出每个时期有利于湖泊生物多样性的生态需水量。然后根据马尔可夫过程,利用改进加权马尔可夫链模型,计算出未来湖泊水位处于各个时期的概率,从而确定湖泊未来生态需水量的保障程度,对未来生态需水保障情况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文章旨在探索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大视野下扇贝(Scallops)养殖的发展对策。文章在分析生态文明对扇贝养殖业要求和扇贝养殖对生态文明建设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扇贝养殖业发展概况。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指出扇贝养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养殖规模与结构缺乏合理规划;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种质退化,病害频发;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水平低。基于生态文明的要求,从科学规划养殖规模与结构、改进生产方式、加快种质改良及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长江口盐沼湿地优势鱼类群落结构及其种间关系,采用插网调查,利用2019年5—10月的调查数据,基于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指数对长江口崇明东滩(31°27''N,121°56''E)和九段沙盐沼湿地(31°10''N,121°57''E)鱼类群落的优势种生态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春、夏、秋3个季节共采获10个优势种,其中鮻(Liza haematocheila)、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拉氏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在3个季节中均为优势种。在10个优势种中,时间生态位宽度值变化范围为0.11~1.70,其中拉氏狼牙虾虎鱼时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值最小;空间生态位宽度值变化范围为0.57~1.53,其中棱鮻(Liza carinatus)空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小黄鱼值最小。长江口盐沼湿地鱼类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趋势。长江口盐沼湿地鱼类优势种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值较高,其中具重叠意义的鱼种对(species pairs)高达73.33%,具有显著重叠意义的鱼种对高达48.89%。结论认为,长江口盐沼湿地鱼类优势种的时空分布具有相似性,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发展生态渔业对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了铜仁市生态渔业发展的水资源、品种资源和环境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规划引领、加强渔业生态修复和资源保护、健全完善技术支撑体系、推动渔业产业化发展、完善苗种培育体系、积极探索"大水面生态渔业养殖、特色冷水鱼养殖、稻田综合种养"等生态渔业新模式等诸多建议,为铜仁市乃至武陵山区走生态渔业发展之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最近,国家海洋局印发《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年~2020年)》,成为"十三五"期间海洋部门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参照这份"行动指南",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认真总结过往经验,为下一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找准方向。纵观广东省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工作不难发现,其  相似文献   

12.
海洋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应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认识海洋生态资源的价值。近年来,为了协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沿岸各国在海洋资源综合管理中纳入了生态系统方法,这使得开展海洋生态补偿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生态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对海洋生态补偿课题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针对海洋生态补偿类型、手段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国内学者在海洋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海洋生态价值的探讨;,寸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及价值评估的研究;对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初步探讨。文章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目前海洋生态补偿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今后的研究应致力于海洋生态损失的计量方法与模型研究、海洋生态补偿量的模型研究及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3.
<正>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养殖者追求的是肥、活、嫩、爽,藻相、菌群、富营养物相对平衡,也就是外生态平衡。南美白对虾的胃、肠道、肝胰脏、甚至肌肉中的菌群属于内生态。内外生态都调整为相对平衡时,虾就生长快、病害少。水体需要外生态制剂在解毒、培藻、调水的同时,也要同步给予内生态的调控。所以,对内生态的微生态调控,最好好氧、厌氧菌株兼顾才会达到预期效果。为了解内生态的菌群情况,对健康南美白对虾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胃、肝胰脏、肠道、肌肉中分离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青藏高原高寒湖泊不同空间维度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南部最大的高寒冰山堰塞湖之一的巴松错为研究地点,于2020年7月对巴松错浮游植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采集,采集了水平和垂直维度浮游植物的水样275个,结合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生态响应速率、总体联结性、x2 检验、联结系数( AC) 、共同出现百分比( PC) 以及点相关系数(φ) 等方法,分析优势种的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1)共鉴定浮游植物优势种5属8种,均属于硅藻门;2)生态位宽度值差异较大,可分为三大生态位类群,且水平-垂直二维生态位宽度的变化幅度受水平维度生态位宽度影响比较明显;3)在水平维度上,生态位重叠度达到有意义的种对比例较高,具有明显的同质性;在垂直维度和水平-垂直维度上,生态位重叠度达到有意义的种对比例较低,具有明显的异质性;4)巴松错夏季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种生态响应速率在水平维度上形成正反馈,在垂直和水平-垂直维度维度上形成负反馈,表明巴松错夏季浮游植物群落存在群落多稳态,垂直和水平-垂直维度上群落较水平维度更稳定;5)巴松错夏季浮游植物群落总体处于演替的初期阶段且存在正向演替的趋势,物种间联结性不强,种间关系较为松散。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高寒湖泊优势种生态位和群落多稳态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浅谈生态渔业及其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生态渔业的概念生态渔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渔业生产方式。它是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并运用系统工程方法 ,在总结传统养殖生产实践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养殖技术的生产模式。生态渔业其核心和实质包括 :1)生态渔业作为渔业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思想 ,它强调维持渔业高额生产力的基础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生态渔业是一种协调渔业全局发展的生态工程 ;3)生态渔业作为一套经济而高效的渔业实用技术 ,它适应我国国情 ,可因地制宜地促进渔业综合发展 ,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2国内外生态渔业概况…  相似文献   

16.
为科学有效控制汉江丹江口至王甫洲区间伊乐藻过度生长繁殖,研究生态调度的实施效果。采用生物量调查法、分布面积统计法、数学模型模拟法分别分析评价生态调度实施前后总生物量的变化情况,分布面积的变化情况,以及对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的需求。结果表明,连续三年实施生态调度,伊乐藻总生物量由2019年的4.8万t减少至2022年的40.11t,分布面积由11.60 km2减少至0.23km2,减幅均达到了95%以上, 伊乐藻生物量占沉水植物总生物的比重从99.99%减少至17%,生态调度效果较好。春季生态调度应重点从增加流量极值比出发进行中度干扰,夏秋季生态调度重点从满足0.14m/s临界流速出发进行大流速冲刷。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安全的现状,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17个指标,建立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等级标准,运用熵权法求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集对分析法构建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安全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压力和响应要素联系度分别为0.9315和0.6529,处于较不安全等级;状态要素联系度为0.5624,属于较安全等级;湿地公园综合生态安全联系度为0.6726,属于较不安全等级。  相似文献   

18.
<正>2006年,我们对全县生态养猪小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疾病的流行是制约养猪业持续发展和影响猪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新近发生的高致病性蓝耳病,危害就更大。为了开拓生态养猪小区兽医工作的新局面,现提出当前生态养猪小区兽医防疫工作的新思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6年10月和2017年4月在台州益顽湾海域(27.9°N~28.6°N和121.1°E~121.9°E)的渔获物调查数据,采用功能群结合种间相遇机率(PIE)与生态位的方法,对主要游泳动物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春季与秋季主要游泳动物分别有13种与11种,多以短距离洄游种或定居种为主,季节更替率较低;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功能群(FG4)在两季主要游泳动物中占优势地位且营养级偏低;春季与秋季主要游泳动物种间相遇机率总和分别为0.66与0.76,秋季较春季的种间相遇机率高;春秋两季的生态位宽度差异均较大,春季广生态位种4种,中生态位种7种,秋季广生态位种5种,中生态位种4种,窄生态位种两季均为2种;生态位宽度(Bi)与种间相遇机率(PIE)呈显著正相关;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在两季相遇机率值最高且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其竞争能力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最强;春季与秋季种对间生态位重叠值分别为0.14~0.88与0.21~0.91,表明两季种对间重叠程度不均匀。综上,该海域主要游泳动物组成的季节性变化较小,单一功能群占主导且多为中低营养级物种,其生态位宽度值与种间相遇机率值却较大,可能造成了群落数量波动、群落结构与功能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20.
微生态制剂因其具有低成本、无污染、无耐药性等优点,在水产养殖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也推动了渔用微生态制剂产业的迅猛发展。虽然渔业微生态制剂目前在水产养殖业中使用所占比重与日俱增,但其实际发展现状仍需进一步分析。文章通过对渔用微生态制剂的发展现状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渔业微生态制剂功能研究进展;同时,对渔业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进行了梳理。由此,指出了中国渔用微生态制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渔用微生态制剂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以及建立标准体系必要性的建议。因此,我们认为加强渔业微生态制剂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可为中国渔用微生态制剂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