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混料设计在黄瓜不同类型氮肥配比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混料设计中的单形重心设计在黄瓜控释尿素、普通尿素配肥上的应用,测定了黄瓜的产量及其构成,配置了各因子的产量回归方程、解析寻优,对肥料效应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氮肥比例为x1(普通尿素U)=0.20,x2(控释尿素D60)=0.50,x3(控释尿素D30)=0.30,667 m2纯氮实际用量为x1=7.0 kg,x2=17.5 kg,x3=10.5 kg的方案组合预测最高产量可达8 173 kg/667m2;D30与D60两者配合比单施普通尿素增产1 766 kg/667m2,增产率29.3%,UD60D30比单施普通尿素增产1 599.0 kg/667m2,增产率26.5%,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经济效益分析表明,UD60D30处理施肥利润为3 753.51元/667m2,产投比UD60D30处理最高,为15.46∶1。因此,将普通尿素与两种控释尿素按一定比例混合施用有利于提高黄瓜产量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2.
包膜控释尿素对大棚番茄的增产与品质提高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施用包膜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的大棚番茄进行了田间生产条件下产量与品质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相比施用控释尿素有显著的增产效果。D 60控释处理(控释期60 d)产量最高,为68.85 t/hm2,比对照增产19.39 t/hm2,增产率为39.2%;比尿素增产10.10 t/hm2,增产率为17.2%;D 90(控释期90 d)比对照增产15.37 t/hm2,增产率为31.0%;比尿素增产6.08 t/hm2。增产率为10.3%;D 90与D 60两种控释尿素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控释尿素具有增加单株果数、单果重的效果。D 90与D 60氮素当季利用率比普通尿素分别高65.5%和108.8%。硝酸盐含量,以D 90为最低,仅比对照高4.4%,比普通尿素低56%;D 60比对照高15%,比尿素处理低51.6%;尿素处理比对照高137.3%。V c和氨基酸含量,D 90为最高,分别比对照高1.00倍和2.46倍;比普通尿素处理高22%和100%;D 60与尿素两处理V c含量差异不显著,但氨基酸总量前者却比后者高48%。可溶性糖含量以D 60较高,普通尿素为最低。综合品质指标为:D 90>D 60>U。说明控释尿素具有显著地增产效应和提高蔬菜品质的突出效应,特别在提高蔬菜的安全品质方面贡献最大。综合各项,在番茄生产中以选用控释期为60 d的包膜控释尿素为最好。  相似文献   

3.
控释尿素配比对西瓜生长、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混料试验中的单形重心设计在西瓜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肥上的应用,测定了西瓜的生长状况和产量结构,进行了西瓜品质、土壤养分的分析,总结出了西瓜施用控释尿素的氪素利用率.结果表明,控释尿素配合施用可降低结瓜节位,增加地茎租度、蔓长,显著提高单瓜重,单施可增加西瓜的叶片数;控释尿素可提高西瓜的安全品质和营养品质.控释尿素土壤有机质的提高不明显,对全氮、碱解氮有显著提高,并具有明显的后效.U-D60-D90配合施用可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比普通尿素相对高98.58%,D60-D90比普通尿素相对高85.09%,U-D90比普通尿素相对高62.17%,在西瓜生产中可选用U-D60-D90、D60-D90两种方案施肥,既可提高西瓜产量又可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4.
采用混料试验中的单形重心设计方案,将包膜控释尿素在大棚黄瓜上进行田间试验,对不同时期黄瓜品质、土壤氮素的变化趋势和黄瓜果实、茎叶的吸氮规律进行了图解分析,对控释尿素D30、D60和普通尿素配合下的氮素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控释尿素无论单施或配合施用随生长时期均有提高黄瓜的安全品质和营养品质的趋势。控释尿素在黄瓜生长后期可保证碱解氮和氨态氮的持续供应,为一次性施用包膜控释尿素可以满足作物全生育期对养分的供应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依据。D30D60、UD30D60配合施用随生长期延长果实吸氮量呈上升趋势;各处理茎和叶的吸氮规律较为一致;果实的总吸氮量各处理均明显比普通尿素高,尤以D30D60处理最高。果实、茎、叶三项的总吸氮量与果实吸氮量具有相同的规律。D30D60氮素利用率最高为41.0%,比普通尿素相对高130.32%,其次UD30D60为39.1%,比普通尿素相对高119.73%,在黄瓜生产中D30D60、UD30D60两种施肥配方均可选择。  相似文献   

5.
通过宁夏引黄灌区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磷量分别为0、60、120、180 kg/hm2对春小麦产量、磷肥利用率、吸氮特性和土壤中硝态氮累积的不同影响,旨在明确该区合理施磷量.结果表明:合理施用磷肥(60~120 kg/hm2)能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当施磷量为120 kg/hm2,小麦籽粒产量最高,为6 215 kg/hm2.春小麦氮素累积动态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增施磷肥能增加小麦吸氮量,但到成熟期春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出现损失,损失量达7.7%~13.4%.当施磷量分别为60、120、180 kg/hm2时,0~150 cm土层中的NO3--N累积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50.6、58.5、62.9 kg/hm2.综合考虑磷肥利用率、小麦产量和降低土体中NO3--N残留等方面的因素,磷肥当季施用量应该控制在60~120 kg/hm2.  相似文献   

6.
保水剂对宁南山区马铃薯产量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探讨大田施用PAM、沃特保水剂对马铃薯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PAM、沃特均可促进马铃薯生长、提高块茎产量,其中PAM 9.0 kg/hm2(P3)和沃特15 kg/hm2(W1)、沃特30 kg/hm2(W2)、沃特60 kg/hm2(W3)处理马铃薯生物量和块茎产量显著高于CK(P<0.05),增产效果最明显.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和块茎生长期各处理耗水量无显著差异,淀粉积累期CK耗水量极显著高于施用保水剂处理(P>0.01).保水剂处理耗水量随着马铃薯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大,降雨对土壤水分的补充随生物量的增大而减少.利用有序聚类分析得出,淀粉积累期降雨对土壤0~60 cm的水分储量有明显的补充,施用PAM和沃特两种保水剂,0~140 cm各层土壤储水量恢复相近,而140 cm以下土层沃特的恢复能力优于PAM,平均每20 cm土层储水量较PAM高6.2 mm.随着PAM施用量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沃特保水剂则相反.沃特15 kg/hm2和PAM 9 kg/hm2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水分产出效率最高.通过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特征得出,PAM的用量为9 kg/hm2、沃特15 kg/hm2为最佳用量.  相似文献   

7.
系统研究了4种不同有机废弃物组合肥对灰棕荒漠土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废弃物糠醛渣、羊粪、玉米秸秆、菜籽饼按0.50∶0.25∶0.20∶0.05容积比,经高温发酵处理,施用量为45.00 t/hm2对灰棕荒漠土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有良好的影响,与不施有机废弃物(对照)比较,土壤总孔隙度、团粒结构、贮水量分别增加8.69%、8.73%、91.36 m3/hm2;土壤有机质、碱解N、速效P、速效K、CEC分别增加5.86 g/kg 、21.42 mg/kg 、7.47 mg/kg 、42.67 mg/kg 、13.07 cmol/kg;玉米产量、产值、利润分别增加2.03 t/hm2、0.19×104 元/hm2、0.08×104 元/hm2;土壤容重降低0.28 g/cm3.灰棕荒漠土上施用生活垃圾,重金属离子有富集的趋势,而长期施用糠醛渣、蘑菇渣、锯末则无此效应.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和氮用量对烟叶光合特性和产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豫西半干旱地区洛宁采用密度和施氮量2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氮用量对豫西地区烟叶光合有效辐射、光合特性和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氮肥和密度的增加,烟株能截获更多的光合有效辐射.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烤烟净光合速率增加.高密度和高施肥量会导致烟叶气孔导度变小.(2)从烟叶产量上看,在相同的密度下,烟叶的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以D3N4处理最高,达3 162 kg/hm2;种植密度对烟叶产量的影响较大,在相同施肥水平下以D3密度平均产量最高,但D3与D2密度除N4施肥水平外产量差异不显著.从产值上分析,在相同施肥水平下以D2密度产值较高,D2N2和D2N4产值分别达到42 148.5元/hm2和42 454.5元/hm2,上等烟比例分别为32.2%和32.8%,烟叶均价以D2N2处理最高,达14.9元/kg.(3)综合分析,在豫西烟区,种植密度以D2密度(16 500株/hm2),氮肥施用量以N2水平(6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9.
干旱风沙灌漠土玉米田树脂包衣尿素施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对比研究了树脂包衣尿素和普通尿素在灌漠土和风沙土两种土壤上种植玉米的肥料投入产出效益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树脂包衣尿素在灌漠土和风沙土两种土壤的玉米产量效应上均有良好的表现,与等氮量的普通尿素相比,灌漠土玉米增产6.4%,风沙土玉米增产15.4%。而在灌漠土和风沙土上分别施用是常规氮肥用量50%和67%的包衣尿素,则可获得与普通尿素相等的产量。灌漠土上施用树脂包衣尿素的经济效益好于普通尿素。风沙土上施用等氮量包衣尿素时,经济效益最好,施用67%包衣尿素时,经济效益略低。灌漠土与风沙土两个试验点比较,风沙土试验点不但施氮量比灌漠土高出127.5 kg/hm2,而且其产量还略低于灌漠土试验点。  相似文献   

10.
在黄土高原东部春玉米主产区连续3 a开展大田定点试验,设置不施氮(CK)、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配比:0(CRU0%)、25%(CRU25%)、50%(CRU50%)、75%(CRU75%)、100%(CRU100%)共6个施肥处理,研究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配施比例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建立控释尿素配施比例与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施肥收益之间的关系,以确定最佳配施比例,为筛选适于在黄土高原东部推广应用控释掺混配方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加施肥收益,且随着配施比例的增加,2项指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CRU75%处理的春玉米产量和施肥收益最高,分别较CRU0%处理增加了1 273 kg·hm-2(11.9%)和1 735元·hm-2(65.7%)。(2)与CRU0%处理相比,控释尿素不同配施比例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氮素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提高幅度依次为24.73%~43.87%、38.22%~61.24%和7.45%~11.93%,且均以CRU75%处理最高。(3)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显著降低了0~100 cm土层土壤中氮残留量和氮素表观损失量,CRU75%处理氮残留量和氮表观损失量最低,分别为119.8 kg·hm-2和247.5 kg·hm-2。(4)控释尿素配施比例与春玉米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施肥收益均存在显著一元二次关系,基于此3项指标推算出控释尿素的适宜配施比例分别为64.3%、71.2%和61.8%。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合施用有利于促进春玉米生长发育,获得增产增收并提高氮素效率,综合各因素确定黄土高原东部春玉米生产的控释尿素适宜配比为60%~75%。  相似文献   

11.
为优化旱地小麦高效施氮管理,实现高效生产目标,通过2 a(2019—2020年度和2020—2021年度)田间试验,设不施肥(CK)、不施氮(T1)、300 kg·hm-2尿素N(T2,常规施氮处理)、300 kg·hm-2缓释尿素N(T3)、195 kg·hm-2缓释尿素N(T4)和90 kg·hm-2缓释尿素N(T5)6个处理,分析不同缓释尿素减施量对农田土壤硝态氮分布及累积、氮素吸收与转运、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尿素减施处理(T4和T5)显著降低收获期0~200 cm土层的土壤NO-3-N累积量,同时提高0~40 cm土层NO-3-N占比。施用缓释尿素显著提高冬小麦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吸收量,T3处理较当地常规施氮处理分别提高12.9%和13.6%。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随缓释尿素减施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T4处理最大,较其他施氮处理提高0.2%~50.0%。施用缓释尿素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提高产量;T4处理两年产量分别为8 434、9 060 kg·hm-2,2019—2020年度较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19.7%和13.9%,2020—2021年度分别提高17.3%和10.4%,其经济效益2019—2020年度较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33.3%和34.0%,2020—2021年度分别提高26.8%和23.2%。缓释尿素减施显著降低氮素表观损失,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通过拟合分析发现,缓释尿素施用量为208.7 kg·hm-2时,两年产量分别为8 054、8 806 kg·hm-2,净效益分别为6 890、8 475 CNY·hm-2NHI分别为78.2%和78.9%,可实现西北旱区冬小麦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2.
在大田环境下,设置氮肥(0、75、150 kg·hm~(-2))和密度(4.5、7.5、10.5×10~6粒·hm~(-2))2因素共9个处理(N_0D_1、N_0D_2、N_0D_3、N_1D_1、N_1D_2、N_1D_3、N_2D_1、N_2D_2、N_2D_3)的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组合对旱地胡麻土壤含水量、贮水量、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水分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密度各处理土壤含水量变化主要表现在苗期~青果期0~60 cm土层,以N_1D_1处理为优,最高达到15.52%;N_2D_1处理0~20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8.25%,其生育季内0~200 cm土壤贮水量亦较最低处理N_1D_3增加4.62%,具有较好的肥水耦合优势。胡麻产量随处理中施氮量和密度增加呈先降后升趋势,随施氮量变幅为66.58~171.64 kg·hm~(-2),随密度变幅为32.42~68.47 kg·hm~(-2)。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施氮水平呈现明显的正效应,高氮(N_2)较中氮(N_1)和不施氮(N_0)水平产量上升14.97%~16.05%,水分利用效率增加7.14%~21.75%;而增加密度对胡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并未有显著影响,组合中均为4.5×10~6粒·hm~(-2)处理下最高,分别达到1 802.00 kg·hm~(-2)和7.87 kg·hm~(-2)·mm~(-1)。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了植株氮素吸收量,高氮(N_2)、中氮(N_1)较不施氮(N_0)分别显著增加82.21%和57.55%;平均氮素吸收利用率则均随施氮量和密度上升而降低,高氮(N_2)较中氮(N_1)水平显著降低42%,高密度(D_3)、中密度(D_2)平均氮素利用率分别较低密度(D_1)处理显著降低58.45%和35.19%。在试验处理区间内,高氮配合增密不利于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率, N_1D_1组合氮素利用率最优,为64.3%。氮肥密度互作后,籽粒产量与有效分茎数间(0.688~*)、有效分枝数与单株有效果数间(0.877~*)均显著相关,且分茎数、分枝数受密度影响程度大于施氮量,而千粒重受限于施氮量更甚,不同施氮水平间变幅达到0.04~0.29 g。因此,氮肥密度互作时,增密对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无显著影响,适量氮肥施用可促进胡麻生育前、中期水分有效利用和提高氮素利用率,使胡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在本试验及相似农田生态类型环境下,兼顾节本增效和环境安全,施氮量75~150 kg·hm~(-2)、种植密度4.5×10~6粒·hm~(-2)可作为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胡麻高效生产的适宜参考氮肥密度组合。  相似文献   

13.
水肥耦合对糜子干物质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晋黍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下糜子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干物质转运及产量构成因素变化。结果表明,糜子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基本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叶面积在抽穗期达到最大值,净光合速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各处理均以叶片干物质的移动率高于茎,茎干物质的转运率均高于叶片,茎和叶的移动率以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20 kg·hm-2和保水剂60 kg·hm-2处理最大,分别为 41.82%和43.28%;与不施肥无保水剂(CK)相比,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20 kg·hm-2和保水剂60 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为5 389.36 kg·hm-2,增产36.47%;产量与有效穗数、单株穗重和主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80和0.71。一定范围内,随着施肥量的增大,产量增加,保水剂处理比无保水剂处理产量高;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20 kg·hm -2和保水剂60 kg·hm-2处理组的糜子产量最高,茎和叶的干物质移动率最高,对籽粒的贡献率最大,为理想的水肥组合。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氮肥管理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试验设置施氮措施和秸秆还田模式2个因素。施氮措施设稳定性氮肥施氮量F1(180 kg·hm-2)、尿素减量施氮量F2(180 kg·hm-2)和尿素农户传统施氮量F3(270 kg·hm-2)3个水平;秸秆还田模式设秸秆不还田(N)和秸秆还田(S)2个水平,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各施氮措施的玉米产量在8 708.16~9 626.71 kg·hm-2之间,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施氮措施下,秸秆还田(S)的产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N),增幅为4.96%~8.94%(P>0.05)。施氮措施对土壤N2O排放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稳定性氮肥措施F1和尿素减量措施F2的土壤N2O排放量显著低于F3尿素农户施氮措施,降幅为29.26%~68.52%,且F1和F2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不同施氮措施下,除了SF2和NF2处理之间的N2O排放量有显著性差异(1.53 kg·hm-2和1.91 kg·hm-2),其他秸秆还田模式处理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各施氮措施的氨挥发累积量在1.61~15.40 kg·hm-2之间,表现为:F3氨挥发累积量最高(14.37 kg·hm-2和15.40 kg·hm-2),F2氨挥发累积量次之(11.80 kg·hm-2和12.49 kg·hm-2),F1氨挥发累积量最低(1.61 kg·hm-2和1.79 kg·hm-2),各施氮措施间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不同施氮措施下,秸秆还田(S)的氨挥发累积量较秸秆不还田(N)提高5.85%~11.18%,但除了SF3和NF3的氨排放量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各施氮措施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表现出F3>F2>F1;秸秆还田处理(SF1、SF2和SF3)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无秸秆还田(NF1、NF2和NF3),分别显著降低了65.65%、144.79%和128.48%。因此,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和农田氮素损失,秸秆还田+稳定性氮肥处理(SF1)是本研究地区夏玉米稳产减排的最优试验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5.
生物炭施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用量生物炭施用及传统秸秆还田对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养分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生物炭施用量为15 t·hm-2(BC1)、30 t·hm-2(BC2)、45 t·hm-2(BC3)及秸秆还田(SR)。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及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均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储水量(0~200 cm)及速效磷含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当生物炭用量为30 t·hm-2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分别为6 640 kg·hm-2、18.1 kg·hm-2·mm-1,比对照(CK)分别显著增加17.2%、17.8%;秸秆还田(SR)使作物增产10.5%,但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并不显著。因此,施用适量生物炭在改善土壤水肥特性的同时,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生物炭对土壤酶活性和糜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生物炭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和糜子产量的影响,采用糜子盆栽种植方式,分别在砂土、壤土和盐土三种土壤上设置了生物炭施用量为B0(0 t·hm-2)、B15(15 t·hm-2)、B30(30 t·hm-2)、B45(45 t·hm-2)和B60(60 t·hm-2)五个水平。结果表明:砂土、壤土和盐土这三种土壤分别对应生物炭用量为45 t·hm-2、45 t·hm-2和30 t·hm-2时土壤总体酶活性(Et)达到最高,并且盐土、砂土和壤土的总体酶活性指标最大值分别比相应对照B0增加16.59%、7.29%、4.07%,说明生物炭对盐土酶活性的影响显著高于砂土,砂土高于壤土;在砂土中施用生物炭后,对糜子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而壤土和盐土上增产效果不显著;生物炭的施用还促进了砂土中糜子生物量的积累,并且在壤土上糜子的生物量的积累高于盐土和砂土。总之,在土壤中施用生物炭,不仅可以促进糜子增产,增加土壤总体酶活性,还可以改良土壤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7.
灌水量及减氮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关中平原冬小麦合理的减氮模式及相应的灌水量,以灌水量为主处理、减氮模式为副处理开展冬小麦田间裂区试验,灌水量设90 mm和150 mm,参照本地习惯施氮(尿素CO,施氮量210 kg·hm~(-2))设置减氮模式,施氮量为150 kg·hm~(-2),有3种施氮类型:尿素+硝化抑制剂(DMPP)、控释氮肥和尿素掺施(PCU)和控释复合肥(SF),另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对小麦产量、水分和氮肥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灌水量和减氮模式两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冬小麦有效穗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及水分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灌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随减氮模式而变,与灌水90 mm相比, PCU150和DMPP150处理在灌水量150 mm时产量降低,SF150和N0处理产量有所增大;灌水90 mm时,减氮模式PCU150和DMPP150较习惯施氮CO210减少施氮28.6%,籽粒产量和有效穗数显著增加,分别增产17.4%和11.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5%和13.5%,氮肥利用效率增加64.3%和58.4%, 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减少57.8%和45.6%。关中平原在冬小麦全生育期灌水90 mm,采用尿素加硝化抑制剂基施、树脂包膜尿素基施60%+尿素拔节期追施40%两种减氮模式,冬小麦可维持较高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高钾肥力土壤增施钾肥对马铃薯的生物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马铃薯生产过程中肥料养分管理和高效利用,于2011年在甘肃省定西市选择高钾肥力土壤布置大田试验,在等氮磷用量基础上,研究了施钾水平(0,120,240,360,480 K2O kg·hm-2)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商品率、产量和产值随施钾水平的提高而呈先增高后下降的趋势,商品率、产量以K120和K240较高,但纯收入以K120最高;马铃薯块茎淀粉、总糖、还原糖、Vc、蛋白质和干物质含量随施钾水平的提高而呈先增高后下降的趋势,淀粉和总糖含量以K240最高,而还原糖、Vc、蛋白质和干物质含量以K120最高,说明在高钾肥力土壤上适量增施钾肥可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改善其品质。本试验条件下,马铃薯最高产量施钾量与经济最佳施钾量分别为162.06 kg·hm-2和126.44 kg·hm-2。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北疆棉花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对不同减氮水平的响应,本研究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2020—2021年),设置农户常规施氮375 kg·hm-2(N100%)、常规减量20%为300 kg·hm-2(N80%)、常规减量40%为225 kg·hm-2(N60%)和不施氮肥(N0)4个施氮水平,研究减氮下棉花干物质积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变化规律,分析植株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率对减氮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两年试验期棉花的株高均表现为N100%>N80%>N60%>N0,而茎粗表现为N80%>N100%>N60%>N0。各处理的年均干物质积累量在棉花生育期内基本表现为N80%最高,且最终(120~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