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红松幼树的营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叙述在庇荫条件和光照条件下,红松幼树营养特点的研究。于1984—1986年每隔10—15天定期地测定了红松枝叶的鲜重和干重,并分析了营养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庇荫条件下幼树有正常的N、P、K、Cu等元素的含量,有较低的Ca、Fe元素含量和较高的Mn元素含量。由于生长季中期对营养N、P、K等元素感到不足。因此,在营林过程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改善营养状况是加速幼树生长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白桦林下红松人工更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多年生的白桦林实行疏、皆伐后,光照、气温和土温明显提高,相对湿度降低。白桦林皆伐后,灌木、草本植物种类增加,盖度增大,白桦伐根萌生幼树大量出现,影响了红松人工更新幼树的生长,增加了幼林抚育的难度。白桦林疏伐后,促进了保留木的生长,蓄积生长率为对照区的2.64倍。白桦林疏伐后进行红松人工更新,3a后保存率高达92.9%,而皆伐区只有54.5%。林冠下红松人工更新有效地避免了皆伐迹地上幼树的蹲苗现象,更新7a后幼树主要生长指标仅略低于皆伐区,但幼树生长良好,色泽翠绿,无早期分叉现象,适时疏伐上层阔叶树,红松幼树的生长将迅速加快,形成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3.
透光、施肥、土面增温对红松人工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松是东北东部山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红松阔叶林的主要建群树种。由于其经济价值很高,也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森林更新树种之一,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着多方面的研究。本文就五年多的试验研究工作做一总结,试图回答红松人工幼林在有上层林冠的条件下,是否应该一次全部伐去上层林冠?透光与施肥和施土面增温剂相比较,哪种措施对红松生长影响较大?在光照条件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施肥和施土面增温剂与未进行任何措施的对照区比较,哪个因子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林下光照条件与红松幼树生长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东北林业大学的凉水林场经过3a(1986年—1988年)的生态因子观测、红松幼树生长量调查及红松幼树的模拟遮光试验,表明林下光照条件与红松幼树生长的关系极为密切。生长在林下的红松幼树对光照的要求比其它任何生态因子都具有更大的依赖性。在其它环境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人为降低光照使红松幼树生长骤然减慢。光照条件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不仅在于生长季,也在于非生长季,且后者比前者的影响效果更显著。红松幼树的生长随年龄的增大其需光量逐渐增强,因此,在经营红松人工林及杨、桦等次生林时,应遵从红松这一生物学特性,及时抚育,逐渐加大透光疏伐的强度,以满足红松幼树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杨桦林下的生境条件与红松天然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兴安岭林区,杨桦林是阔叶红松林皆伐或火烧后首先发生的先锋群落,是恢复红松林的过渡阶段。 试验地设在东北林业大学凉水自然保护区,海拔360—400米。于1983年至1985年进行三年小气候观测和林下更新调查,阐述了杨桦林下的小气候特点与红松天然更新及生长的关系。杨桦林与原生群落相比较,其林下各生态因子发生了显著变化,较适宜红松的更新及生长;30年生的杨桦林下红松天然更新每公顷达4000多株,而且幼苗幼树在年龄上分配比较均匀,恢复红松林的趋势很明显;林下20年生红松幼树平均高是原始林下同龄幼树的4—5倍,地径也增粗4—5倍。 恢复红松林应发挥天然更新的巨大潜力。对杨桦林下红松天然更新不好的地段辅助以人工更新,并适时疏伐上层阔叶树,为林下幼树创造更适宜的生长条件。这是加速杨桦林恢复为阔叶红松林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不同间伐强度对日本落叶松复层林下针叶树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本溪市实验林场内的日本落叶松人工中龄林、近熟林进行不同间伐强度的更新试验,采取4种抚育强度的间伐措施:伐1行留3行(Ⅰ型)、伐2行留2行(Ⅱ型)、伐3行留1行(Ⅲ型),皆伐后迹地更新(Ⅳ型)。选取4种针叶树种红松、落叶松、樟子松、云杉作为更新树种,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复层林下层更新幼苗生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上层林分抚育强度的增大,下层林分的苗高、地径、叶长、主根长、侧根长和侧根数均得到了显著提升,更新幼苗根、茎、叶和总生物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复层林中上层林木抚育强度大小决定了下层更新树种的生长效果,但红松与云杉在幼龄林生长期内的适当庇荫才能达到最优的生长效果。  相似文献   

7.
对辽宁东部山区人工营造的白桦-红松和色赤杨-红松混交林,应用解析木法分析红松与阔叶树的直径、树高生长动态、径级分布及种间关系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在1~8年生时,红松与阔叶树占据各自营养空间,种间关系较为协调,同时充分发挥了阔叶伴生树种的辅佐功能,明显地改善了红松生长所需的光照条件,促进混交林中红松的直径、树高生长,种间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8~12年生间,混交林的种间关系处于竞争初期,此时混交林中红松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开始下降,在12年生后,种间关系矛盾日趋加剧并进入竞争盛期,在竞争中,阔叶树生长迅速,红松生长受到明显压抑,行状混交林在无人为调控措施下,红松将逐渐枯死而形成阔叶纯林。据此认为在人工阔叶红松林培育过程中,必须适时采取疏伐等措施调整阔叶树的比例,缓解种间关系,以充分发挥混交林的多种效益。  相似文献   

8.
红松种群天然更新及幼年生长与林分结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红松处群天然更新及幼年生长和林分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林下红松的更新受上层林冠结构的制约,好的更新是同阔叶叶树的保护及稍大的干扰强度相联系,良好的红松幼苗幼树生长是同阔叶树、稀疏的林冠、适宜的树木方位配置及稍大的干扰强度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林冠下红松幼树叶绿素含量与生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4年和1985年在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的阔叶红松林和桦木林内,分别在生长初期、盛期和末期,通过对天然更新红松幼树叶绿素总量,a/b比值和高生长分析,证明:阔叶红松林下红松幼树叶量少,衰老快和宿存时间短,致使单位干重针叶的叶绿素相对积累。但由于其叶重比(LWR)小,针叶生长缓慢,当以整株干重为单位时,其叶绿素含量远低于桦木林下,影响了幼树的生长和存活。通过光、温和水分等环境条件的调查,发现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阔叶红松林蓄积过大,林下光照不足。为解决这个矛盾,改善幼树更新和生长的条件,建议适时择伐,以提高森林环境质量,促进幼树生长和森林的更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区的地带性顶级植被,但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多被天然次生林、过伐林和人工林所取代。人工促进红松天然更新可加快林下红松恢复,加速阔叶红松林演替进程,因此对于红松光合生理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方法  为探讨人工促进红松天然更新的可行性及不同采伐强度对红松人工移植苗的生理影响,本研究选择3种不同采伐强度的样地(样地采伐强度分别为对照0、17%、35%),就红松人工移植苗和红松天然苗两种幼苗进行光合生理对比试验。  结果  (1)6年生红松人工移植苗与6年生红松天然苗的光合效率及大多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无显著差异,包括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碳同化量子效率、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效率、开放的PSⅡ激发能捕获效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2)从光响应参数来看,红松人工移植苗的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高于红松天然苗,但二者差异不显著;(3)不同采伐强度中,红松人工移植苗和红松天然苗在35%采伐强度(郁闭度0.6)下的最大光化学效率最低(P < 0.05),表明两种红松幼苗在35%采伐强度下受到一定程度的胁迫;(4)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大,红松人工移植苗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光饱和点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17%采伐强度(郁闭度0.8)下达最大值。  结论  6年生红松人工移植苗与6年生红松天然苗的光合生理差异不显著,冠下更新的红松人工移植苗可以很好地适应林下环境;林冠下红松更新不提倡伐后郁闭度0.6条件下造林,可在伐后郁闭度0.8条件下补植红松幼苗。   相似文献   

11.
黄土藻类回接之生境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液体藻种固相接种培养试验,对人工培养藻类结皮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温度、光照、水分对藻类生长繁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温度条件对藻类的生长有影响,20℃和室温条件下藻类生物量平均增长率较小,说明其生长比35℃条件下稳定;从光照条件来看,全光和暗光条件下藻类生物量逐渐减少,而弱光条件下生物量持续增加,说明弱光条件下藻类生长最旺盛;水分是影响藻类生长的重要条件,土壤含水量达到30%~35%时藻类生长良好,说明足够的水分供给能够增强液体藻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因此,在藻类接种的初期,加强水分的供应能够保证人工培养藻类结皮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野外试验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红松(Pinuskoraiensis)人工林下不同立地条件天然更新的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幼苗、幼树的数量、树高、地径及其生长量差异进行了比较。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水曲柳天然更新的主要立地因子进行量化和重要性排序,探索水曲柳天然更新的最适立地因子。结果表明,水曲柳幼苗在红松人工林下天然更新良好,更新类型以1~5a实生起源的更新层幼苗为主,具有较高的生长势;萌生苗个体间的生长势差异较大,但在相同立地条件下,其树高和地径的年平均生长量均明显高于同龄实生苗;光照不足是导致实生苗和萌生苗年龄结构趋于幼年化的主导因子。红松人工林下水曲柳天然更新最适生境的立地因子为:林分郁闭度0. 4~0. 6,枯枝落叶层厚度3. 0~5. 2cm,阳坡中下坡位、坡度不大于5°,草灌盖度20% ~40%,土壤含水量30% ~50%,各因子的重要性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13.
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长白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间伐强度(15%,30%和40%)进行均匀间伐,在林下采用5个树种(柞树、红松、胡桃楸、云杉和水曲柳)按照1 000、1 500和2 000株/hm2 3种更新密度进行人工更新,研究更新幼树的成活率、及苗高、地径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更新1年后,采伐强度40%成活率>采伐强度30%成活率>采伐强度15%成活率,更新密度1 000株/hm2成活率>更新密度1500株/hm2成活率>更新密度2 000株/hm2成活率,水曲柳成活率>红松成活率>柞树成活率>胡桃楸成活率>云杉成活率;生长情况的高低顺序是:采伐强度40%林下更新生长>采伐强度30%林下更新生长>采伐强度15%林下更新生长,更新密度1 000株/hm2林下更新生长>更新密度1 500株/hm2林下更新生长>更新密度2 000株/hm2林下更新生长,水曲柳林下更新生长>云杉林下更新生长>胡桃楸林下更新生长>柞树林下更新生长>红松林下更新生长.  相似文献   

14.
小兴安岭杨桦林下红松种群天然更新的格局与过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详实的外业调查和细致的内业分析,揭示了天然杨桦林下红松种群天然更新的格局与过程。结果表明:山地杨桦林和山地白桦林下红松更新的数量和质量均优于谷地苔草白桦林,质量高于原始阔叶红松林;红松种群呈聚团状发生,其大发生时期晚于杨桦种群大发生时期;各龄红松的生长受不同林分结构因子的制约;人为透光抚育可以加快红松种群的更新进程,提高红松更新质量;建立上层白桦较下层红松大适宜年龄的更新复合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桦树造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桦树是桦术科落叶乔木或灌木,喜光,不耐庇荫,较喜湿润,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耐低温;萌芽力很强,采伐后可自行萌芽更新;种子小而带翅易传播。在林区的皆伐迹地和火烧迹地上,桦树能作为先锋树种人工栽植,形成纯林。桦树是速生树种,幼年生长快,在立地条件中等地方,每年高生长量可达1m。15年左右开始结实,且结实较丰,大、小年不明显。桦树树冠圆形,树势优美,生长迅速,树皮洁白,秋季树叶金黄,是庭院绿化和观赏树种之一,现将其育苗与造林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桦树是桦木科落叶乔木或灌木,喜光,不耐庇荫,较喜湿润,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耐低温;萌芽力很强,采伐后可自行萌芽更新;种子小而带翅易传播。在林区的皆伐迹地和火烧迹地上,桦树能作为先锋树种人工栽植,形成纯林。桦树是速生树种,幼年生长快,在立地条件中等地方,每年高生长量可达1m。15年左右开始结实,且结实较丰,大、小年不明显。桦树树冠圆形,树势优美,生长迅速,树皮洁白,秋季树叶金黄,是庭院绿化和观赏树种之一,现将其育苗与造林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为了科学地利用野生木本地被植物资源,采用田间试验法,测定了6种野生木本地被植物的种植存活率、抗日灼性、抗寒性以及生长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小叶蚊母、檵木能适应多种生长生境,但在遮荫严重的生境中生长变慢;轮叶蒲桃耐热性强,但在全光照生境中抗寒性略差,会出现冻害;毛冬青在全光照生境中生长最好,在光照不足的地方生长不良;钝齿冬青适用于宅间半光照及林下半光照生境,在蔽荫生境也能生长,但在全光照生境容易日灼;杜茎山在全光照生境下,既会日灼又有寒害,适合在有良好庇荫条件的生境生长。  相似文献   

18.
桦树是桦木科落叶乔木或灌木,喜光,不耐庇荫,较喜湿润,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耐低温;萌芽力很强,采伐后可自行萌芽更新;种子小而带翅易传播.在林区的皆伐迹地和火烧迹地上,桦树能作为先锋树种人工栽植,形成纯林.桦树是速生树种,幼年生长快,在立地条件中等地方,每年高生长量可达1m.15年左右开始结实,且结实较丰,大、小年不明显.桦树树冠圆形,树势优美,生长迅速,树皮洁白,秋季树叶金黄,是庭院绿化和观赏树种之一,现将其育苗与造林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三江平原低质次生林,应用效应带方式进行改造,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开拓效应带,营造红松人工更新层改造低质次生林,不同位置的幼树生长已呈现明显的差异:6m宽效应带上栽植的3行红松功树中,中间行幼苗在高生长、地径生长等各指标上都呈现明显优势;其次是西行和东行,以保留带内栽植的红松幼树生长相对最差。效应带是改造低质次生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黑枸杞属茄科枸杞属棘刺落叶小灌木.株高20~50厘米,是喜光树种,全光照条件下发育健壮,在庇荫条件下生长细弱,花果极少。它适应性很强.在盐碱荒地、盐化沙地、盐湖岸边、渠道两旁、河滩等各种盐渍化土壤中生长良好,能耐38.5℃的高温。耐寒性也很强,在-25.6℃低温条件下无冻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