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SOM的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8-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资料和人工神经网络SOM模型对16年来陕北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土地利用变化总特点是耕地面积减少,园地、林地面积增加,牧草地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复杂,各种生态环境建设政策、天然林保护工程、流域水土保持项目,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是驱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
新疆和田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基于GIS平台,以新疆各县市统计资料及Landsat TM影像解译得到的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统计分析工作,对和田地区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量、类型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前后2个4年间,和田地区耕地是先增加后减少,草地则是先减少后增加。在8年尺度上土地利用总的动态特征是,园地、草地、水域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耕地、林地及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8年尺度和田地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21,前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06,建设用地、耕地及园地的年变化率较大,草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的年变化率较低。后4年和田地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9,园地与耕地的年变化率较大,林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的变化率较低,后4年变化程度比前4年明显。最后引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反映出和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平台,以新疆各县市统计资料及Landsat TM影像解译得到的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对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量、类型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后2个4年间,林地和建设用地是先减少后增加,草地则是先增加后减少.在8年尺度上土地利用总的动态特征是: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园地、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增加.8年尺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32.前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7,园地与建设用地的年变化率较大,林地的年变化率较低.后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9,耕地与园地的年变化率较大,未利用土地和草地的变化率较低,后4年变化程度比前4年明显.最后引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反映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政策变动、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市场需求和人口增长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基于张掖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数量结构、利用程度、区域差异分析了张掖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较大,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净减少,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净增加,土地利用程度整体增加,并且土地利用变化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自然条件、政策、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化发展和科技等因素共同驱动着张掖市的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平台,以新疆各县市统计资料及Landsat TM影像解译得到的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统计分析工作,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量、类型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前后2个4年间,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耕地为先增加后减少,园地和林地则是先减少后增加.在8年尺度上土地利用总的动态特征是,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8年尺度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61.前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55,耕地及建设用地的年变化率较大,园地和林地的年变化率较低.后4年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38,园地与耕地的年变化率较大,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的变化率较低,前4年变化程度比后4年明显.最后引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反映出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政策变动、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市场需求和人口增长是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与方法,基于GIS软件平台Arcinfo9.0,从1987和2002年2个时期的TM和ETM遥感数据中提取了甘州区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建立了甘州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涨落势图谱,分析了该区15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87~2002年该区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荒漠地、耕地、城镇及交通用地增加,其中增长最多的图谱单元是荒漠地,增加了6.18×104hm2,占总新增图谱单元的60.2%,主要来源于牧草地、耕地、其它未利用地及林地的土质退化;其次是耕地,其图谱单元增加了1.8×104hm2,主要来源于对荒漠地的治理开发和对其它未利用地的开垦。牧草地、林地、水域及其它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减少,减少最多的图谱单元是牧草地,减少了3.74×104hm2,占总减少土地图谱单元的50.92%,主要转移为其它未利用地和荒漠地;其次是9 933.32 hm2的其它未利用地图谱单元的减少,主要转移为荒漠地和耕地。  相似文献   

7.
选取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比较典型的干旱区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作为研究区域,以2000-2008年乌鲁木齐市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为依据,开展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力研究。作者首先从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两个方面对乌鲁木齐市近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建立不同用地类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影响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的人文因素,定量分析了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是影响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子,在短时间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大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是短时间内人地关系及土地利用发生剧烈变化的地区,其变化特征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以大庆为研究区域,在GIS与RS技术支持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大庆市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87-2005年大庆市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呈增加态势,其他地类减少;2)土地利用向无序发展,土地利用多样性增加;土地利用程度下降,整体处于调整期;3)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驱动、粮食生产及气温因素;4)随经济社会和石油产业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因素中总人口、GDP、采油井等是主导;粮食生产因素主要包括与粮食生产密切的粮食产量、年均降水量及年蒸发量;同时研究区气温呈升高态势,导致气候趋于干旱,加之采油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加剧土地"三化"、湿地萎缩等。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多伦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ERDAS9.0和ARCGIS10.0软件,选取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模型以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多伦县2004-2014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10a间,多伦县林地和建设用地增加,草地、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减少,但草地始终占据优势地位,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究其原因,人口、经济和政策因素是建设用地增加、未利用地和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干旱化加剧则导致水域面积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0.
文中在对盐池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的基础上,从景观生态效应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两个方面分析了LUCC对盐池县生态环境的影响。(1)2000年盐池县草地、林地减少至346304hm2、34320 hm2,耕地、沙地增加至194944hm2、80336hm2;2010年草地、林地增加至393680hm2、37808hm2,耕地、沙地减少至171840hm2、49440hm2。城镇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有波动,但呈增加趋势。(2)生态景观格局方面,2000年香农多样性指数、破碎度和分离度分别增加至1.2282、0.2571、7.9819,2010年分别减少至1.1563、0.2307、3.1124;2000年蔓延度指数减少至44.6054,2010年增加至48.2926,斑块密度由1985年的0.2855减少至2010年的0.2617,平均斑块分维数由1985年的1.0341增加至2010年的1.0371。(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盐池县1985、1996、2000和201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421494.5088万元、408607.8676万元、414748.1728万元、441432.8160万元,总量变化不大,主要是由于各土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减相互抵消造成的。(4)盐池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景观生态效应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基本一致,即2000年之前全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000年之后全县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恢复。研究表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所引起的LUCC变化是导致盐池县生态环境退化、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变更调查统计数据,结合历年统计年鉴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1996-2005年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与特点,定量分析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的外延扩张迅速,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现象较为突出。各类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中,逐步上升的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和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实地调查,本文对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耕地减少,园地、建设用地增加,未利用地减少,土地利用强度明显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过于集中,引起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造成区域内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水质恶化,大气污染严重,热岛效应显著,地质灾害频发等。但在个别区域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取代了生态价值较低的未利用地,使得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建议对快速发展的特大城市乌鲁木齐市,不必强调集中连片扩展,可采取分散集中布局的模式,将耕地或果园作为城市绿色空间加以保护,继续加强周边荒山的绿化,以缓解建设用地和绿色用地的矛盾,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建设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于甘肃省1997~2004年统计资料和土地详查与变更调查数据,研究揭示了全省近八年来建设用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时空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自1997年以来,甘肃省建设用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上升趋势,即建设用地多样性程度提高,用地结构趋于均衡;通过驱动力分析发现造成建设用地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水平,而各经济发展指标次之。  相似文献   

14.
河北沽源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沽源县1996-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区域差异模型,对沽源县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表明:沽源县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和交通用地增加;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变化率达到1.34%,其中林地的年变化率最大,耕地的年变化率也较大;11年来沽源县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各乡镇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青海高原东北部耕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为研究区域,以1996-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变更调查统计数据及统计年鉴提供的各类社会经济数据为依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耕地变化过程与特点,探寻耕地变化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5年海东地区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调控驱动力两方面。其中,社会经济发展驱动力因子主要有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政策调控驱动力因子主要有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因素。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山西全省及各地市(1979~2005)耕地数据,分别总结出全省耕地面积变化和各市耕地利用动态度、相对变化率及耕地重心变化;结合近27年来全省社会各经济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耕地驱动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西全省耕地总面积分阶段呈缓慢减少趋势(1997年突变点);1997~2004年各市耕地利用动态度均...  相似文献   

17.
甘肃兰州市耕地动态变化与驱动力关系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1990~2004年兰州市耕地统计资料,对该地区耕地资源利用与变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耕地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将其概括为人口经济因素和农业科技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耕地动态变化与社会驱动因子之间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31  
任志远 《干旱区研究》2003,20(3):202-205
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 ,对陕晋蒙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准格尔旗 1987~ 2 0 0 0年间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十分之快。其中 ,建设用地年变化率为 2 0 .6 3% ;林地年变化率为 14 .5 7% ;交通用地年变化率为 8.19% ;园地面积年变化率为 7.82 % ;未利用土地年变化率为负 6 .0 5 % ;牧草地年变化率为 3.6 3% ;耕地年变化率为负 2 .33% ;水域面积年变化率为 1.6 8%。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占比分别减少了 6 .7%和 2 4 .9% ,其它用地类型占比均有增加。林地和牧草地占比增长较大 ,分别为 12 .0 %和 17.2 %。通过分析 ,提出了本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发展模式和分区调控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利用新疆疏勒县三期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数据,对疏勒县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四者之和面积占该区总面积的52.97%,盐碱地和沙地等未利用地占44.35%。1990~2006年间,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盐碱地和沙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其充分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影响越来越强烈。(2)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耕地转化为林地和草地,草地和沙地转化为耕地,耕地和草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草地转化为沙地。土地利用变化经历了"显著变化-缓慢变化-显著变化"的过程。(3)景观格局分析表明,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研究区景观破碎度、多样性增大,优势度减小。驱动力分析表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因素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直接驱动力,同时还受产业结构和政策因素及人类干扰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