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预防四川地震灾区鼠传疫病发生,根据中国科学院生物技术局的统一部署,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承担了灾区鼠传疫病的长期监测任务。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密切关注灾区居民安置点和农田的鼠类群落演替种群密度变化,防止灾后害鼠密度反弹,建立控制鼠传疫病技术,为有效控制灾后鼠传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方法。日前,该所鼠害治理专家已奔赴四川地震灾区,并与当地政府一道,积极开展灾后鼠传疫病的监测工作,为灾后重建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2.
2002年我国草原鼠害发生状况及今后的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军 《西北农业学报》2003,12(3):115-118
2002年我国新疆、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四川、宁夏等省(自治区)草原鼠害发生严重,经济损失巨大,对鼠害发生区的草原以及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也造成严重破坏。草原鼠灾发生的主要特点是:害鼠以小型群居鼠类或地下生活的鼠种为主,草原害鼠加剧了草场退化和荒漠化进程,过度或不合理放牧是鼠灾“爆发”的诱发成因。为此本文提出防治鼠害发生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据统计,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一些地区每公顷草原约有千余鼠洞,严重地区鼠害面积已占草场面积的40%,鼠灾已严重影响牧民生存。  相似文献   

4.
毒鼠磷灭杀森林害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我国林区广泛使用的杀鼠剂毒性大、不安全,并有二次中毒现象,特别是长期单一使用一种杀鼠剂,容易产生抗药性和拒食性,影响灭鼠效果。为此、研制了以毒鼠磷为主剂的杀鼠毒饵,用以取代氟乙酰胺。主要做了毒力测定、室内和野外药效试验、残效及二次中毒试验等项工作,并搞了大面积飞机防治。结果表明:以毒鼠磷为主剂的杀鼠毒饵灾鼠效果好,经济安全,在我国林区有广泛地推广使用前途。  相似文献   

5.
孕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离、培养及活力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昆白系孕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分离与体外培养条件、生长特点及其增殖规律,采用2.5 mg/mL胰蛋白酶+0.4 mg/mL EDTA分别以20,30,40 min消化子宫内膜,结合刮取法,对昆白系孕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消化时间的增加,所获得的细胞数目也增多,但细胞活力下降(噻唑兰法检测);消化30min所获得的细胞活力高、数目多,细胞比较单一;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活力随着细胞培养代数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鲁甸县于2014年8月3日发生了6.5级地震,毗邻鲁甸的巧家县也受到了严重波及,虽然各级政府和救援人员在灾后救援时已经做了消毒、灭虫等防护措施,但是在震后这个时间段最容易发生鼠害,鼠害种群在这个时间的活动异常活跃,灾区是鼠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地区。所以在灾后做好鼠害的防控对于重建灾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以巧家县为例简要说明震后鼠害的防控措施及作用。  相似文献   

7.
鼠害对长江中下游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中下游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决定了害鼠的种类丰富、繁殖力高。而灭鼠方法不科学和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使鼠密度维持在较高水平 ,危害区域不断扩展。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目前在鼠害防治中存在的滥用急性灭鼠剂和不科学的灭鼠方法必须予以重视。有必要掌握害鼠的发生发展规律 ,在鼠害防治中树立生态与综合治理的观念 ,加强科普宣传力度 ,提高群众的生态和环保意识 ,使用先进科学的灭鼠方法。众多的江河湖泊及每年水位的变化影响着该地害鼠种群的发生发展 ,经常暴发的洪灾有引发鼠传疾病流行的可能 ,灾后必须注意防治鼠害。重大水利工程对引起某些害鼠的暴发成灾方面已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长江三峡工程也将对某些害鼠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文靖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6):118-120,148
为探讨植物生长季节早期高原鼠兔挖掘觅食行为对高寒草甸植被的影响,对高原鼠兔的挖掘觅食行为及挖掘坑的大小及挖掘觅食对植被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季节早期高原鼠兔会更多地在以前的干扰空地上进行挖掘觅食活动,挖掘取食坑数目显著高于原生草地,挖掘坑和挖掘出的土壤覆盖形成的干扰面积的比例也显著大于原生草地.植物生长季节早期高原鼠兔挖掘觅食是造成干扰空地上植被盖度、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研究B6-Co小鼠眼睑发育缺陷机制,首次培养了小鼠眼睑角质形成细胞,并对B6-Co和B6小鼠眼睑角质形成细胞的迁移能力进行划痕实验分析,FITC-phalloidin染色比较B6-Co和B6小鼠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结果表明,B6-Co小鼠眼睑角质形成细胞迁移的数目和距离明显少于B6小鼠.细胞骨架异常,B6-Co小鼠眼睑闭合不全(EOB)是由小鼠眼睑角质形成细胞迁移缺陷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青川县林地和农房区2种生境中鼠类群落结构及其动态,为防治灾后青川县鼠类暴发、农业鼠害发生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于2009年10月(秋)至2011年10月(秋),采用夹夜法对青川县林地和农房区2种生境中鼠类群落结构及其动态进行调查。【结果】在农房区和林地捕获的鼠类包括啮齿目(Rodentia)和鼩鼱目(Soricomorpha),共11个物种,分别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大足鼠(Rattus nitidus)、黄胸鼠(Rattus tanezumi)、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小家鼠(Mus musculus),龙姬鼠(Apodemus draco)、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巢鼠(Micromys minutus)、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在农房区,2010年4月以前,大足鼠是第一优势种,其相对密度呈下降趋势,2010年7月之后以家鼠为主,其中优势种黄胸鼠相对密度呈增长趋势,其余物种相对密度较低。在林地中,灰麝鼩和龙姬鼠是整个调查期间的优势种,其中龙姬鼠相对密度呈周期性变化;2010年4月以前,灰麝鼩为林地第一优势种,其种群相对密度呈下降趋势;2010年10月捕获了5种鼠类,其种群相对密度均达到当年峰值,并第一次捕获了小泡巨鼠和高山姬鼠,其后高山姬鼠成为林地优势种之一。相对林地而言,农房区鼠类群落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变化幅度较大。林地鼠类群落均匀度指数在2010年7月之前呈上升趋势,而后趋于稳定。2011年1月以后,林地鼠类群落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逐步上升,而群落优势度下降。【结论】灾后农房区鼠类群落结构变化较大:2009年10月,大足鼠和灰麝鼩相对密度较大,其后下降;2010年7月后家鼠成为农房区主要鼠类,优势种黄胸鼠相对密度呈上升趋势。林地中鼠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龙姬鼠相对密度呈周期性变化。应加强对农房区黄胸鼠等家鼠的防控,并长期进行害鼠种群动态的监测,掌握地震灾后青川鼠类群落动态,为鼠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26.67多万hm^2湖洲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着水位上涨部分内迁。鼠害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湖南省沅江市、大通湖区等22个县市区沿湖防洪大堤和近53.33万hm^2稻田。目前.一场“人鼠大战”正在展开。对这次洞庭湖区暴发鼠灾.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高度重视.在王克林所长的精心部署下.近日已紧急召回还在青藏高原参与农业部组织鼠害调查的有关专家.  相似文献   

12.
药物灭鼠采用D型肉毒素,通过投饵料的形式对1万亩鼠灾严重区域进行灭鼠,效果明显。招鹰灭鼠,通过架设招鹰架对0.4万亩的春秋草场进行持续巩固灭鼠。通过对比得出药物及时迅速,但成本高,必须长期进行投饵灭鼠;招鹰架灭鼠效果不能及时体现,但成本低,可以长久使用。  相似文献   

13.
海原县森林鼠害发生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海原县森林主要害鼠鼢鼠的发生和防治现状,分析了鼢鼠发生的成因,即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森林生物类型简单、森林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重防治轻预防、重减灾轻御灾、缺乏防治方法等。提出了以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等营林措施和挖阻隔沟、植物诱集捕杀等鼠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4种常用培养基M16、MTF、CZB、KSOM中筛选适合CD-1小鼠附植前胚胎发育的体外培养基,并分析磷酸二氢钾、乳酸钠、葡萄糖、牛磺酸以及必需与非必需氨基酸对CD-1小鼠胚胎体外培养的影响。发现KSOM的培养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培养基。在KSOM中添加必需氨基酸对8-细胞以前的胚胎发育有抑制作用,但添加牛磺酸、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都可提高囊胚的细胞数。优化后的分阶段KSOM培养基显著提高了早期胚胎的囊胚发育率和囊胚期细胞数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各种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及统计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空间Kriging插值等方法,对秦汉时期(221BC~220AD)共441年疫灾的等级、发生频率、时空分布、成因等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秦汉时期,共记载疫灾66次,平均6.68年发生1次。其中,疫灾以中度疫灾为主,占疫灾总数的40.9%;其次是特大疫灾和轻度疫灾,分别占疫灾总数的27.3%和22.7%;大疫灾发生的频率较低,占疫灾总数的9.1%。疫灾在8年时间尺度上显示出较强的周期性。在空间分布上,北方地区疫灾次数明显多于南方地区。疫灾发生的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东汉后期是秦汉时期疫灾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秦汉时期发生疫灾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其他灾害相伴而生,战争、社会动乱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各种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及统计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空间Kriging插值等方法,对秦汉时期(221BC220AD)共441年疫灾的等级、发生频率、时空分布、成因等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秦汉时期,共记载疫灾66次,平均6.68年发生1次。其中,疫灾以中度疫灾为主,占疫灾总数的40.9%;其次是特大疫灾和轻度疫灾,分别占疫灾总数的27.3%和22.7%;大疫灾发生的频率较低,占疫灾总数的9.1%。疫灾在8年时间尺度上显示出较强的周期性。在空间分布上,北方地区疫灾次数明显多于南方地区。疫灾发生的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东汉后期是秦汉时期疫灾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秦汉时期发生疫灾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其他灾害相伴而生,战争、社会动乱等。  相似文献   

17.
历史时期疫灾的发生存在阶段性的高峰变化,人口变动趋势与疫灾频度变化存在线性关系,战争是导致疫灾频发、形成疫灾高峰波段的直接要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时期疫灾出现的首个高峰时期,气候的寒冷特征导致的气温、降水异常是促使该时期疫灾发生呈现峰值变化的导向原因,存在如旱、水、兵—饥—疫等复合型灾害链的灾害表现形式。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应对措施是影响疫灾广度与深度的另一重要因素。然而,军队作为疫灾发生的重灾区,在应对疫病流行的治理上未显现出应有的正面处置措施,甚至借疾疫充当完成政治目的的手段,加剧了疫灾流行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控制大鼠胡须感觉的大脑皮质Barrel脑区的氧化酶活性区和该区的细胞构筑,为研究大脑皮质功能奠定基础。【方法】用多聚甲醛固定后的SD鼠脑组织修块、切片,应用氧化酶酶组织化学法及尼氏染色和尼氏复染等方法定位了SD鼠Barrel脑区,并观察了其脑区特殊的细胞构筑。【结果】SD鼠Barrel脑区定位结果表明,控制SD鼠胡须感觉的Barrel脑区高氧化酶活性区域位于皮层下约405~720μm;脑区的神经细胞成特殊的环状分布,通常在控制1根胡须的Barrel桶内同时包括数目不等的亚结构,亦成类似的环状排列,在这些小圆环状亚结构中包含有排布规则的高活性氧化酶细胞。【结论】Barrel脑区的精细排布及其内部存在的圆环状细胞亚结构,提示这些结构在感觉皮层神经网络运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建立小鼠葡聚糖硫酸钠肠炎(DSS)模型,并分析肠炎小鼠中骨质丢失的发生情况.C57BL/6小鼠口服DSS溶液2周以建立肠炎模型,第1周饮用2% DSS溶液,第2周饮用1% DSS溶液.饮用蒸馏水的C57BL/6小鼠作为对照.记录每组小鼠体质量变化,观察粪便和血便状况,μCT分析股骨骨质丢失的情况.结果表明DSS处理组小鼠和对照组相比,出现了明显的骨质丢失,骨量减少,骨小梁数目下降.说明DSS诱导的小鼠肠炎模型可以作为研究肠炎引发骨质丢失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灾毁耕地复垦潜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重庆市北碚区灾毁农用地为例,野外调查灾毁农用地的数量、分布和类型,总结研究其现状特点,并构建灾毁耕地复垦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灾毁耕地进行复垦潜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Ⅰ级潜力类型的灾毁耕地经过相应的复垦措施,能够恢复成优质农田;Ⅱ级潜力类型的灾毁耕地有较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可因地制宜发展本地蔬菜种植;Ⅲ级潜力类型的灾毁耕地大多数地表破坏程度较严重,灌溉条件难以保证并且排水设施不健全,可适度发展牧草业;Ⅳ级潜力类型的灾毁耕地改造难度大,限制性因素较多,几乎不能复垦为耕地,可适度发展林业。研究表明,北碚区灾毁耕地复垦虽然受到一定因素限制,但该区降水充足、土壤水分状况较好、有机质含量较丰富,农业生产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