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2016年8月在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实验室,利用绿僵菌FJMa2014-0501菌株对缀叶丛螟的致病力进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绿僵菌FJMa2014-0501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处理缀叶丛螟幼虫后,其累积死亡率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以较高浓度的孢子悬浮液(1.0×10~9、1.0×10~8孢子·mL~(-1))处理6、7 d后,所有缀叶丛螟幼虫全部死亡,以1.0×10~7孢子·mL~(-1)的孢子悬浮液处理11 d后死亡率达100%;而以较低浓度的孢子悬浮液(1.0×10~6、1.0×10~5孢子·mL~(-1))处理14 d后,缀叶丛螟幼虫累积死亡率分别为91.2%、55.6%。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time-dose-mortality model,TDM)对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对缀叶丛螟幼虫的致病力数据进行模拟,所建模型均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异质性检验,表明模型拟合良好。由模型估计得出:绿僵菌FJMa2014-0501接种缀叶丛螟幼虫4、5、6、7 d后的半致死剂量对数值(LC50)分别为8.41、7.58、6.29、5.69;以1.0×10~7、1.0×10~8、1.0×10~9孢子·mL~(-1)的悬浮液接种缀叶丛螟幼虫后,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5.42、4.48、3.28 d。说明绿僵菌FJMa2014-0501菌株对缀叶丛螟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力,是一株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2.
为利用白僵菌防治桑天牛,从野外感病死亡昆虫体上进行分离,同时利用黄粉虫对河北省土壤中的白僵菌进行诱集.诱集结果表明:白僵菌较多存在于自然的或人为活动较少的土壤中.利用获得的菌株对桑天牛幼虫进行生物测定,初步筛选出Bi05和Bs04 2个致病力较强的菌株,其接种10 d后的死亡率分别为96.47% 和92.93%,致死中时分别为4.53 d和4.83 d,而其他菌株的死亡率在28.59%和 82.12%之间,致死中时从5.84 d到16.4 d.利用不同孢子浓度的悬浮液对桑天牛幼虫进行接种,进一步测定了Bi05和Bs04菌株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6.76×105 和1.39×106 conidia·mL-1.Bi05和Bs04菌株具有生物防治桑天牛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金龟子绿僵菌防治竹笋禾夜蛾幼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室内采用5种不同的金龟子绿僵菌菌株对竹笋禾夜蛾4龄幼虫进行感染试验,结果表明:Ma1291菌株对竹笋禾夜蛾幼虫的感染效果最好,校正死亡率达75.44%,其LT50值为8.2 d;其次是MaWP-04菌株,其校正死亡率达70.18%,LT50值为10.3 d。进一步对Ma1291和MaWP-04菌株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加,致病力加强,其LC50分别为2.02×106孢子.mL-1和6.36×106孢子.mL-1;其致死中时间随着浓度的增加而缩短。利用Ma1291和MaWP-04菌株分别采用对笋撒菌粉和拌细砂土撒施的方法实施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Ma1291菌株对竹笋禾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达77.06%~81.36%以上,MaWP-04菌株防治效果为59.73%~67.06%。综合分析结果表明,Ma1291和MaWP-04菌株均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防治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innaeus的高毒力生防真菌菌株,进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对纵坑切梢小蠹室内毒力生物测定试验。结果表明:5株供试菌株对纵坑切梢小蠹成虫和2龄幼虫均具有一定毒力;分离自甘薯小象甲的球孢白僵菌BbYM090515菌株的毒力最高,接种浓度为1.16×108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第10 d,成虫和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1.53%和96.43%,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9.6943×103,6.6315×103孢子/mL,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5.04,4.73 d;菌株BbYM090515具有良好的生防制剂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有效控制杨树舟蛾的危害,对林间采集的7种白僵菌进行优良菌株的筛选,并应用筛选出的优良菌株进行不同剂型、不同施菌量的林间防治研究.结果表明,杨树舟蛾优良菌株Bjy,在菌落形态、生长速度、产孢量、孢子萌发率以及毒力方面,均表现出较其他同期菌株优良的性状,产孢量为3.81×108个·cm-2,分生孢子在24 h内萌发率达96.67%,在毒力方面,20 d幼虫校正死亡率达94.4%,处理僵虫率达92.2%;对杨树舟蛾最好的剂型是超低量油剂和超低量复合油剂,其中超低容量油剂以施菌量1.5×1013或2.0×1013个·hm-2为宜,校正死亡率达95.4%和100%,白僵率达84.6%和90.2%,树叶受害率39.7%和32.3%;超低量复合油剂以施菌量1.0×1013个·hm-2的油剂中添加3.0 mL·hm-2的杀灭菊酯为最佳,校正死亡率达93.8%,白僵率达67.9%,树叶受害率26.1%.  相似文献   

6.
应用7个球孢白僵菌菌株对橄榄蛀果虫———芒果小齿螟的致病力作了室内测定,并进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自竹绒野螟的BbCeFZ01菌株和思茅松毛虫的Bso6菌株有较强的致病力,在107个孢子.mL-1浓度下,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2.6%、88.9%。林间Bso6粉剂(含孢量2.7×1010孢子.g-菌1粉)防治效果最好,达96.5%;其次为Bso6菌株粉炮(125g菌粉.个-1)和BbCeFZ01水剂(1×107孢子.mL-1),效果分别为91.6%和87.8%。  相似文献   

7.
从银杏大蚕蛾僵死虫(蛹)尸上分离的白僵菌B21.1,经过室内扩大培养,生产出含孢量185亿孢子/g菌剂,以其2亿孢子/ml菌液对银杏大蚕蛾幼虫室内毒力测定,表现出很高的致病能力:4天死亡率近半,10天校正死亡率达到98.51%;林间喷雾防治,10天左右致病死亡近50%,21天校正死亡率为84.36%;与其它菌株(剂)试验比较,其致病死亡率和杀虫效果均明显高于其他各供试菌株,表现了较强的专化性。  相似文献   

8.
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绿僵菌MaFZ-13对油桐鹰尺蠖Biston suppressaria幼虫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评价该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油桐鹰尺蠖幼虫累计死亡率随着绿僵菌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大和接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接种10 d后,1.0×10^9,1.0×10^8,1.0×10^7,1.0×10^6,1.0×10^5孢子/mL浓度累计死亡率分别为100%,98.3%,91.7%,70%,48.3%。生物测定数据采用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进行分析,所建模型可以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异质性检验,模型拟合良好;由模型估算出绿僵菌MaFZ-13对油桐鹰尺蠖幼虫的致死剂量和致死时间,随着接种时间延长,相应的LC50和LC90值逐渐降低,剂量效应增强,接种第4,5,6,7天致死中浓度值(LC50)的对数值分别为7.79,6.97,6.33,5.64。随孢子悬浮液浓度增大,致死时间(LT50和LT90)减小,当浓度为1.0×10^7,1.0×10^8,1.0×10^9孢子/mL时,LT50值分别为4.96,3.79,2.89 d,时间效应增强。绿僵菌MaFZ-13对油桐鹰尺蠖幼虫致病力较强,具有较好应用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白僵菌和绿僵菌对红火蚁的致病力,寻找其生物防治菌株资源,采用浸液法测定了11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amo)和9株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Metschnikoff)菌株对红火蚁工蚁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以浓度1×10^7个孢子·mL-1接菌红火蚁工蚁,10 d后,白僵菌和绿僵菌对其校正死亡率范围分别为(6.47±0.98)%67.14±0.22%和(35.13±1.25)%81.93±0.94%;白僵菌BSX-PC和绿僵菌MaWys-01菌株对红火蚁的致病力较强,致死速度较快,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5.64±0.52)d和(4.78±0.46)d。测定不同浓度对红火蚁的致病力,白僵菌BSX-PC和绿僵菌MaWys-01菌株以浓度1×10^8个孢子·mL^-1接菌后10 d,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9.59±0.5)%和(99.20±0.80)%,僵虫率为(63.24±0.51)%和(81.92±1.39)%,两菌株对红火蚁6 d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01×10^6和2.42×10^5个孢子·mL^-1。通过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两个菌株致死效应最强的时间均是接菌后3~5 d。综合分析,白僵菌BSX-PC和绿僵菌MaWys-01菌株在红火蚁生物防治中有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应用白僵菌防治荔枝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Bbtd1、Bbt02、Bbt04、Bbtd7、Bh和Bbf2,6株白僵菌菌株对荔枝蝽若虫、成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的毒力存在显著差异,以Bbtd1菌株毒力最强,用1×108个.mL-1的孢子液对荔枝蝽若虫、成虫进行室内和林间感染,防后15 d室内2~4龄若虫校正死亡率达97.6%,LT50为4.2929 d,林间防治效果平均达90%以上,经大面积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利用病原菌防治害虫是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2003年4月从山西省灵丘县下关林区油松林内采集的越冬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TsaietLiu幼虫的僵虫尸,经实验室分离、培养和鉴定后得到的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菌株,用2×108孢子/mL、2×107孢子/mL和2×106孢子/mL3种浓度的孢子液对靖远松叶蜂DiprionjingyuanensisXiaoetZhang幼虫分别进行室内和林间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室内感染4龄幼虫校正致死率分别为83.37%、78.82%、62.05%,LT50分别为5.794d、6.237d、7.603d;感染5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8.23%、59.1%、45.79%,LT50分别为7.244d、8.414d、12.274d;林间感染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5.26%、54.21%、38.23%,LT50分别为16.788d、19.187d、30.2d。结果表明靖远松叶蜂幼虫校正死亡率与白僵菌孢子液浓度呈正相关,与LT50呈负相关,与龄期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朱丽红 《福建林业科技》2012,39(4):19-21,40
采用室内毒力测定与林间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比较5株白僵菌菌株对竹笋禾夜蛾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Bov07菌株对竹笋禾夜蛾幼虫的感染效果最好,校正死亡率达83.33%,LT50值为7.3d;其次是Bpp04,其校正死亡率达73.81%,LT50值为9.2d.用Bov07菌株生产的菌粉对竹笋进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用量为22.5 kg·hm-2时,15 d的林间防治效果达80%以上.说明Bov07菌株是防治竹笋禾夜蛾的优良菌株,可以进一步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楚雄腮扁叶蜂虫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云南省寻甸县采集到自然罹病死亡的楚雄腮扁叶蜂Cephalcia chuxiongica幼虫虫尸上分离到致病性虫生真菌5株:SWYH01,SWYH02,SWYH06,SWYH07和SWYH09,经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布氏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淡色丛赤壳Bionectria ochroleuca、粉质棒束孢Isaria farinose、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用各菌株的孢子悬浮液接种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研究其致病性,结果表明,1.5×108个/m L的孢子悬浮液处理16 d后,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校正死亡率43.64%~100%,说明这5株菌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均有一定的致病性,其中淡色丛赤壳致病性最强。  相似文献   

14.
油桐鹰尺蠖Biston suppressaria (Guenée) 是一种杂食性食叶害虫,近年来在速生桉树林分中大 面积发生,造成较大的损失。文中研究了不同来源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菌株生长与产孢 特性及对油桐鹰尺蠖幼虫的致病力,旨在筛选出高效防治该虫的生物资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 绿僵菌菌株间菌落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差异显著,MaZPTR-01 菌株15 d 的菌落直径为6.5 cm,显著较其它 菌株大;MaFZ-13 和MaZPTR-01 菌株培养15 d 产孢量最高,分别为1.33×108 孢子· cm-2 和1.28×108 孢 子· cm-2。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油桐鹰尺蠖幼虫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接种MaFZ-13 和MaZPTR-01 菌株的幼虫校正死亡率、僵虫率均较其它菌株高,接种后15 d 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 94.5%、92.7%,僵虫率分别为75%、61.7%;这2 个菌株的致死中时(LT50)显著比其它菌株短,分别为 4.34 和4.52 d。绿僵菌MaFZ-13 和MaZPTR-01 菌株对油桐鹰尺蠖幼虫的致病力强,且具有良好的生产性 状,可作为该虫的生物防治资源进一步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15.
二株莱氏野村菌对斜纹贪夜蛾幼虫的致病性(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株莱氏野村菌分别分离自日本的淡剑贪夜蛾和大豆夜蛾 ,将他们接种于斜纹贪夜蛾的幼虫 ,并饲以人工饲料 .共设置 5个分生孢子悬浮液的浓度梯度 ,即 10 7,10 6 ,10 5,10 4 ,10 3孢子 /毫升 .对斜纹贪夜蛾幼虫的毒力试验结果表明 :分离自淡剑贪夜蛾菌株的LC50为 5 38,分离自大豆夜蛾菌株的LC50为 5 71,10 7孢子 /毫升浓度分生孢子悬浮液的致病死亡率分别为 89 5%和 84 2 %  相似文献   

16.
松褐天牛成虫高毒力病原真菌筛选及林间感染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用 7株虫生真菌对松褐天牛成虫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毒力存在差别 ,其中以金龟子绿僵菌Ma83菌株的毒力最强 ,校正死亡率及感染率分别为 1 0 0 %和 79% ,致死中时LT50 为 5 2 4d ,致死中浓度LC50 为 1 3 8× 1 0 6孢子 /mL。松褐天牛虫体不同部位接触白僵菌Bb2 0 2 1无纺布菌条的感染试验表明 ,触角、口器、足和腹的感染率依次升高 ,致死中时依次下降 ,表明足与腹部是白僵菌感染天牛成虫的主要部位。林间感染试验表明 ,球孢白僵菌Bb2 0 2 1菌株有较高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3株白僵菌菌株规范化工艺技术生产菌粉产孢量比较研究,并运用生物测定的方法将3株白僵菌菌株产品对刚竹毒蛾进行室内和林间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各菌株产品质量和毒力比较,Bpp菌株菌剂质量最好,对刚竹毒蛾幼虫的死亡率达96 1%~100%,LT50为3 96d,是所供试菌株产品中死亡率最高、致死速度最快的菌株,可作为开发生产刚竹毒蛾白僵菌菌剂产品的目的菌株。Bpp菌株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大面积防治应用,菌粉平均含孢量高达2 725×1010个·g-1,平均孢子发芽率达98 6%,平均防治效果达95%以上,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采用9株不同Bt菌株侵染柳杉毛虫4龄幼虫,依据其形态、行为和死亡率等指标,筛选出高致病力菌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定幼虫在感染高致病力菌株后不同时间阶段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变化趋势,初步探析柳杉毛虫幼虫被侵染后的生理应激机制。结果表明:(1)供试的9株Bt菌株中,HQ47菌株致病力最强,在侵染试验中校正死亡率达100%,致死中时为3.62 d;(2)柳杉毛虫幼虫被HQ47菌株侵染的72 h内,体内T-SOD、CAT和GST活性总体上均高于对照组,其中,T-SOD呈现先激活后抑制的变化趋势,CAT和GST则呈现激活-抑制-再激活-再抑制的变化趋势,3种酶活性均在侵染后的36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32.92 U·mgprot-1、51.10 U·mgprot-1、167.44 U·mgprot-1,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筛选出的Bt菌株为柳杉毛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可应用的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19.
室内测定了7株莱氏野村菌Metarhizium rileyi菌株对草坪害虫淡剑灰翅夜蛾Spodoptera depravata 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25℃下1×108个/m L孢子浓度莱氏野村菌对淡剑灰翅夜蛾的致死中时LT50为3.75~5.21 d。选取室内毒力测定中效果较好的菌株DT2011N7分别在8月和9月进行2次野外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8月高温条件下,莱氏野村菌对淡剑灰翅夜蛾无防治效果,而9月份防治效果明显,药后7 d,1×10~8个/m L和1×10~7个/m L孢子悬浮液的校正防效分别为78.53%和54.29%,药后10 d达到最佳防效,分别为79.33%和89.85%,药后20 d,仍有一定的防效,分别为46.17%和41.55%。试验表明莱氏野村菌对淡剑灰翅夜蛾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和持效性,具有作为生防菌株开发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球孢白僵菌林间防治油茶黑褐盗毒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球孢白僵菌不同剂型进行林间防治油茶黑褐盗毒蛾试验,通过林间施菌,套笼法检查防治效果,调查防治后油茶植株的虫口数和油茶叶片新增受害率,综合评价白僵菌林间防治该虫的效果。结果表明,以108孢子·mL-1白僵菌孢子悬浮液喷雾(B处理)防治效果最佳,施菌10 d后黑褐盗毒蛾幼虫死亡率达92.8%,防治效果达91.0%。白僵菌粉炮处理中,60个粉炮·hm-2(A2处理)、90个粉炮·hm-2(A3处理)2个处理间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10 d后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2.4%、85.3%,但显著高于30个粉炮·hm-2(A1处理)。白僵菌不同剂型防治后各处理组的虫口数、防治期间新增受害率均较防治前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其中虫口数下降最多的分别是A3、B、A2处理,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8.6%、88.4%、81.5%;B、A3、A2处理在防治期间新增受害率仅为5.3%、6.0%、8.3%,而对照的新增量为21.0%,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