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调查咸阳市退耕还林和生态脱贫现状基础上,分析了森林植被增加、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为野生动物给拱了更大更好的栖息环境等生态效益,带动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改善退耕区农民生产生活状况等社会效益,通过退耕还林国家政策补助直接增加农户收入、带动经济林果业发展促进农户增收、改变退耕农户收入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经济效益,以及新一轮退耕还林补贴标准过低,林业结构单一、林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管护力度不够、工程成效下降等问题,提出了提高退耕还林的补贴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助推区域经济、持续加大管护力度、加强保护生态环境和惩治毁林复耕宣传力度等增强退耕还林与生态脱贫能力与持续性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62,自引:3,他引:62  
以会泽县和清镇市为例 ,通过 1 0个乡镇 ,2 9个村委会 ,2 0 0多个农户 ,1 6 0多个非农户的调查 ,取得第一手资料 ,分析退耕还林对退耕农户的影响 ,结果表明 :第一 ,在接受补偿的这 5~ 8a里 ,退耕农户的收入将明显提高 ,激发了农民退耕的积极性。但受比较经济利益的影响 ,大部分退耕户重补偿政策的优惠 ,轻管护林子的义务 ;第二 ,退耕后绝大部分农民并无兴趣提高土地的集约化水平 ,他们对国家的补贴依赖性强 ,一旦停止钱粮补助 ,林地还未到效益期 ,将失去生活来源。因此 ,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 ,对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相关部门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持续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及运行进行了初步探讨 ,提出了建立和完善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一退两还"工程的深入开展,农户退耕意愿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巩固退耕成果和确保退耕还林工程进一步实施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陕北地区吴起县进行的调研,发现后退耕时代陕北地区农民对退耕还林成果维护积极性较低。为此笔者对新阶段影响农户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寻求相关措施来调整农户的想法和行为,在提高工程的有效性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不同贫困程度农户退耕还林的收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剖析退耕还林工程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探究退耕还林工程能否有效提高不同贫困程度退耕农户收入以及缓解退耕地区农村贫困状况,明确该工程对退耕农户收入效应的影响机制,为探索建立退耕还林工程减贫长效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剔除城镇住户、流动人口样本以及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省份后保留7 150户农村住户样本,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ESR)构建"反事实"分析框架,分别估计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收入的平均处理效应,用以检验退耕还林工程能否有效提升退耕农户收入水平,基于收入类型进一步剖析工程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收入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以明确工程对退耕农户收入效应的影响机制。【结果】基于反事实假设,从家庭整体收入水平来看,参与退耕显著增加了一般贫困退耕农户和重度贫困退耕农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且重度贫困退耕农户的增收效应更明显;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直接效应表现为,与未参与退耕的反事实相比,参与退耕的重度贫困农户的人均转移性收入和人均经营性收入分别增加15.9%和18.6%;退耕还林工程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收入的间接效应表现为,非贫困农户、一般贫困农户和重度贫困农户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提高了4.0%、7.9%和24.6%。【结论】退耕还林工程可增加一般贫困农户和重度贫困农户收入水平。其中,通过人均转移性收入和人均经营性收入对重度贫困农户收入有直接影响;通过人均工资性收入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均有正向间接影响,且随着贫困程度的加深,间接效应越大。因此,对不同贫困程度退耕农户实施差异化补贴政策和非农生产就业的知识技能培训能更有效利用工程资金,可为实现工程增收和减贫目标及建立减贫长效机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5.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林草植被面积,减轻水土流失和风沙的危害,做出了退耕还林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9年来,造林绿化面积过亿,退耕受益农民过亿。这项伟大的工程,生态效益明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由于解决退耕还林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的陆续到期,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为此,国务院发出《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还林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作为规模巨大的生态工程,退耕还林的目标不仅要实现生态效益,还要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和脱贫致富。分析退耕还林对农户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基于退耕还林政策的时空差异视角,就我国4省8县于1995—2014年间的6次农村住户追踪的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分析法,实证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结果】1)分析表明工程总体上对农户劳动力从事林业、非农就业的影响正向显著,对从事农业、畜牧渔业活动影响不显著;2)分区域来看,对黄河流域农户劳动力从事林业、农业、畜牧渔业活动和非农就业影响均较显著;对长江流域农户劳动力从事林业活动影响正向显著,而对从事农业活动影响负向显著,对从事畜牧渔业活动和非农就业的影响不显著;3)分时间来看,退耕还林年数对农户劳动力从事林业活动、非农就业影响正向显著,且持续性强;对农户劳动力从事农业、畜牧渔业活动影响则不显著或显著无持续性。【结论】在退耕还林工程后续设计中,应实施浮动的退耕还林补贴政策,出台相应措施针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扶持;促进农户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合理性,实现农户增收和脱贫,从而更有效地兼顾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陈本文 《中国林业》2011,(14):66-66
全国退耕还林工程从1999年明确补助政策以来,没有随着粮食价格和物价的上涨、国家对种粮补贴提高而调整,一直停留在12年前的标准,影响了退耕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建设的积极性和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一、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对于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国家在1999年就进行了明确。  相似文献   

8.
国家通过财政补贴政策开展退耕还林工程,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补贴政策在一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要研究退耕的社会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科学地确定适合各地情况的退耕面积和补贴标准;要增加退耕社区的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及改进农业经营方式等方面的补贴;按照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特点寻求均衡点,确定补贴标准。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林业》2007,(9):4-4
近日,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经国务院批准,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座谈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并讲话。他指出,退耕还林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大工程,也是惠民济民的有效措施。要巩固成果,完善政策,解决好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努力建立起生态环境改善、农民持续增收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自2001年开始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省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区域经济得到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民生产生活得到改善。但近些年来,退耕还林政策补助与种粮效益相比过低,部分退耕林木发生病害影响农户木材收益,退耕土地性质变更迟缓且缺乏法律保障,这些问题使保护和巩固全省的退耕还林成果面临严峻形势。通过调研分析,提出在调整宏观政策、科学经营利用、强化权益保障等方面,建立起合理完善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长效机制,并建议结合本省实际纳入地方法规给予保障,使退耕还林为全省的生态建设、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对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整体实施情况及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退耕区退耕农户退耕还林前后收入、粮食产量、劳动力转移等变化情况以及补助到期后退耕农户收入的可能变化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完善退耕还林现行政策及制定补助到期后续政策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务院 《新疆林业》2007,(5):15-15,2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自1999年开始试点以来,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强度减轻;退耕还林(含草,下同)对农户的直补政策深得人心,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退耕农户生活得到改善。但是,由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  相似文献   

13.
对甘肃、宁夏两省退耕还林若干后续问题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月21日至27日,我们对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平凉市泾川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彭阳县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后续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题调研。通过与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座谈,实地查看各地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模式以及随机走访家庭经济条件差异较大的20余个退耕农户,我们认为:在以甘、宁两省(区)为代表的西北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成效显著。只要政策稳定,措施得力,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绝大部分退耕农户生计没有问题。坚定信心,继续稳步推进西北地区的退耕还林工程仍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一、两省(区)退耕还…  相似文献   

14.
大兴安岭东地区退耕还林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引导和帮助广大退耕农户发展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保护好农民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积极性。2005年3—4月,呼伦贝尔市林业局林政科、林业工作站组织人员深入扎兰屯市、阿荣旗、莫旗、鄂伦春旗等地,对退耕还林工程进展、政策兑现、管护措施、后续产业发展、确权发证和林权流转等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采取走访农户、现地查看、调阅档案、  相似文献   

15.
<正>退耕还林工程始于1999年,是迄今为止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量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林业工程。退耕还林20年间,宁夏累计兑现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130.27亿元,其中直补给退耕农户的资金94.22亿元,惠及全区32.3万农户、153万农民,人均直接受益6158元。昔日区内荒山秃岭水土流失、"风吹沙子走、抬脚不见踪"的旧貌,换成了山川秀美的新颜,农民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生活状态彻底改变。退耕还林工程取得如此成绩,离不开一批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工程建设者,在20年之际,选取他们中的典型代表讲述他们的退耕故事。  相似文献   

16.
对丹江口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针对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2007年8月,国务院以(国发[2007]25号)发出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制定了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政策,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根据我市实际,结合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建设,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等方面提出了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退耕农户对林木的管护行为对工程可持续性有着重要影响,在二期工程尤为凸显,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伊始据当时实际情况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包括补贴政策、责任分配政策和林权政策,探讨了工程进入二期工程后,原有政策有所调整,由此引发了其内在机制运行中的一些问题,针对弱激励问题提出了在补偿政策方面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退耕农户对林木的管护行为对工程可持续性有着重要影响,在二期,工程尤为凸显,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伊始据当时实际情况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包括补贴政策、责任分配政策和林权政策,探讨了工程进入二期工程后,原有政策有所调整,由此引发了其内在机制运行中的一些问题,针对弱激励问题提出了在补偿政策方面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建立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长效机制为目标,从粮食、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能源、退耕农户技能培训方面提出退耕还林的后续政策。  相似文献   

20.
西南地区退耕还林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退耕10a来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状况,对西南退耕还林地区进行了农户调查,分析了该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及政策执行现状和取得的成效。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农户生活水平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从政策宣传、改善管理、解决农户生计、工程运行机制及相关的配套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