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松 《甘肃林业科技》2006,31(3):36-39,43
通过祁连山区干旱荒坡灌木的造林试验,对野移灌木幼树苗和实生灌木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造林成活率、生长量,栽植穴内覆盖草皮与未覆盖草皮的造林成活率,白榆截干造林成活率,土壤含水量和苗木抗旱性等项目进行了调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野移灌木适应性强,造林成活率高;灌木实生苗造林,在不同栽植措施和立地条件下的成活率差异较大;覆盖草皮可提高灌木造林成活率6~9个百分点;白榆截杆、蘸泥浆造林的成活率可提高38.0个百分点;同一坡向土壤的含水量,海拔每升高100 m,平均可提高17.7%。  相似文献   

2.
为了选择最佳造林时期和提高成活率,研究了高寒冷凉造林区不同土层相对含水量日变化和年变化,以及树坑挖掘后坑壁和坑底土壤相对含水量变化。结果表明:深层土壤60 cm处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日变化和年变化平缓,浅层土壤地表和20 cm处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日变化和年变化起伏不平,不同时刻和不同月土壤相对含水量由高到低的排序均为土层60 cm40 cm20 cm地表。苗木栽植期(3-5月),不同土层地表、20、40、60 cm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在11.84%~13.08%、20.52%~25.16%、22.17%~26.65%、28.62%~29.16%之间变动,鉴于地表土层干燥和栽植坑挖掘后水分散失严重的负面影响,栽植苗木时应早栽、快栽和深栽。  相似文献   

3.
在砾质粗砂土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栽植过程中,为了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苗木生长量,研究了栽植沟不同防渗处理对土壤肥力、土壤相对含水量和苗木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植沟塑料薄膜防渗后均提高了土壤肥力、土壤相对含水量和苗木生长量,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相对含水量和根系密度随着栽植沟防渗面积的增加而提高,主根长度随着栽植沟防渗面积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处理中沿栽植沟沟底中线预留25 cm间距不覆盖塑料薄膜处理(处理2)的苗木主根基部粗度、胸径、冠幅和株高最高,分别为14.20、8.47、138.12和152.48 cm,较对照(CK)不做任何防渗处理的主根基部粗度、胸径、冠幅和株高分别提高了70.67%、89.73%、24.66%和33.16%,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4.
保水剂在干热河谷造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保水剂在干热河谷区造林中的使用效果,进行了施用不同种类、不同用量保水剂的川滇桤木、墨西哥柏的温室育苗缺水模拟实验和元谋、易门典型干热河谷区的台湾相思、印楝田间造林试验。温室实验表明,应用保水剂使苗木根际土壤的含水量高出对照9.1%~39.2%,使苗木生长天数延长0.2~108.8天,耐旱天数延长2.2~100.6天。田间造林试验表明,在干热河谷的造林中应用保水剂,使新植树苗根际土壤的含水量高出对照0.7%~15.4%,且根际土壤含水量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1.1%~72.4%,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也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使苗木株高、地径、冠幅和叶片数的生长获得显著提高,其提高程度仍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增长。  相似文献   

5.
做好苗木保护工作,减少苗根失水和根系死亡,使苗木能在栽植后尽快地吸收水分、生根成活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重要环节.我区造林地多在干旱丘陵地区,在加强蓄水保墒措施的同时,做好苗木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生产中要充分重视以下四个时期的苗木保护.一、起苗前.为使苗木含水量提高,起苗前2~3天,应对苗床灌水,以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的供水能力,补充苗木体内的含水量.通常可使苗木含水量提高10%~  相似文献   

6.
针叶树苗木质量与造林成活生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10多年来造林工作实践,总结出针叶树造林有关如何利用苗木的问题,油松、樟子松造林,这将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幼树生长量;采用不合格苗造林,将显著降低一次性造林成活率;苗木枯出圃前要灌足“三水”即解冻水、化冻水和起苗水,只有提高苗木的含水量,才能保证造林的成活率,苗木的含水率与造林的成活率呈正相关;在造林实践中,不可忽视苗木的保湿,应尽可能做到随起苗随运输,随栽植,缩短苗木在外裸露时间。  相似文献   

7.
土壤含水量和风速对沙棘苗木含水量和水势有明显的影响,当定植后根系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低于14.5%,风速达到6m/s可使苗体含水量占干重比值小于1.2,水势小于-2.5MPa时苗木成活率显著降低,即使少量成活的苗木幼芽生长缓慢.因此在干旱多风条件下沙棘造林宜采取截杆、埋苗造林,避免苗木自身过度失水而降低成活率和成活后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为积累福建省滨海石质裸露山体植被恢复经验,总结了2015年以来莆田市秀屿区石头山复绿工程的主要技术措施,调查分析了鱼鳞坑和石坎水平阶2种整地模式下主要造林树种的生长量、成活率、保存率及土壤水分情况。结果表明:2种模式下苗木地径、树高生长量分别提高了23.5~62.9%、21.2~71.7%;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提高了10%以上;0~20 cm表层及20~40 cm深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15.2~47.4%、7.3~27.8%。  相似文献   

9.
为了调查不同造林因子对湿地松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文章从施肥方式、立地选择、林地小气候、土壤质地、种苗类型和苗木质量等方面对湿地松造林成活率及其生长量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保持土壤中合适的水分是提高湿地松成活率的关键,合理施肥,立地条件优越,小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质地良好,容器苗和壮苗造林均能提高湿地松的成活率及树高、地径的生长量,因此栽植湿地松时应尽量选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类。如果条件允许可施基肥改善土壤营养状况,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上种植湿地松时,应采用容器苗,以提高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  相似文献   

10.
造林成活率的高低,涉及到苗木质量、栽植技术、立地条件等多方面的问题,而确保栽植前的苗木质量,则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为了保持苗木活力,不使苗木质量大幅度降低,必须重视起苗后到栽植前的苗木管理。一、苗木的生命力与含水量苗木的含水量一般为苗木全重的89—90%。起苗以后,由于根系暴露在大气中,风吹日晒,水分会逐渐减少,并且初期最为显著。国外有人对杉木苗进行试验证明:苗木起出后放置5小时其含水量  相似文献   

11.
人工配制不同湿度的土壤,在塑料棚内进行侧柏、白榆、山杏裸根苗栽植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含水率为8%~18.9%时3个树种的栽植成活率、新梢生长量均与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关系。从3个树种苗期对土壤水分的反应看,侧柏苗木抗旱能力最强,白榆最弱,山杏居中。3个树种植苗造林所需的最低土壤含水量为侧柏14.2%、山杏15.1%、白榆17.2%。  相似文献   

12.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 Bge.)造林中,研究了树坑不同保湿措施覆膜、覆石和松土对土壤温度和湿度,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石措施的土壤相对含水量,苗木成活率、生根数、根长、根粗、新枝数、枝长和根粗分别为32.5%、82.8%、12.1条/株、18.5cm、5.0mm、9.4个/株、74.9cm和2.5cm,较对照CK分别提高了26.5%、27.0%、218.4%、115.1%、137.4%、51.6%、57.4%和108.3%,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鉴于树坑覆石保湿措施的相对最佳效果,建议在新疆杨造林中可采用这一措施来抗旱保湿。  相似文献   

13.
应用GGR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干旱荒漠地带进行造林试验,对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以及苗木的生长量等均有显著提高,其中造林成活率提高30%,造林前用2.5×10-5~5.0×10-5溶液处理根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通过 10多年来造林工作实践 ,总结出针叶树造林有关如何利用苗木的问题。油松、樟子松造林一般采用 2年生移植苗造林 ,这将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幼树生长量 ;采用不合格苗造林 ,将显著降低一次性造林成活率 ;苗木在出圃前要灌足“三水”即解冻水、化冻水和起苗水 ,只有提高苗木的含水量 ,才能保证造林的成活率 ,苗木的含水率与造林的成活率呈正相关 ;在造林实践中 ,不可忽视苗木的保湿 ,应尽可能做到随起苗随运输 ,随栽植 ,缩短苗木在外裸露时间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处理串珠状、沟状和点状树坑对雨水收集、分配和栽植苗木成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中,串珠状树坑集雨下渗深度、土壤相对含水量、栽植苗木成活率、保存率、树高和冠幅均最高,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且不同树坑间雨水分配较均匀,树体生长量较一致。鉴于串珠状树坑的以上优势,建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应用这一技术来提高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造林用苗木,一般都在苗圃中露地培育。裸根栽植。容器育苗是在装有培养基质的各种容器中培育苗木,苗木根系在容器中形成,造林时带着完整的根团土栽入造林地。由于根系不受损伤,不被风吹日晒,栽植后无缓苗期,从而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造林后的初期生长量。对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和某些栽植后较难成活的树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寻找促进干旱半干旱沙区抗旱造林的新途径,文章在野外自然条件下,对新型抗旱造林产品-"春之霖"固体水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固体水处理后不同苗木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不同,但缓慢释放的固体水主要集中在植物根系附近,提高根系层含水量,明显改善苗木的水分状况,减轻水分胁迫。使用固体水的供试苗木成活率均在90%以上,其中沙柳和杨树的成活率分别比对照高于12.5%和14.2%。经固体水处理后的苗木净高生长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固体水附近苗木侧根分布量最多。  相似文献   

18.
以丽豆与紫穗槐为材料,研究不同起苗方法、不同主根长度时进行断根处理对苗木根系、生长量及造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断根处理后丽豆和紫穗槐的侧根数和须根数均高于对照;在主根10 cm长时进行断根,丽豆和紫穗槐当年苗木死亡率最低,分别为12.1%,10.7%.经断根处理栽植2 a后,丽豆苗高生长量平均为26.4 cm,紫穗槐苗高生长量平均为23.7 cm,均高于对照;主根10 cm长时进行断根,栽植后苗高生长量最大。采用方法 1进行起苗,苗木栽植成活率为88.4%,较以前常用的起苗方法的成活率提高38.3%.  相似文献   

19.
在阿拉善左旗境内选取5个试验区,观测不同时期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新梢生长长度、地径大小、冠幅大小及苗木成活率。结果表明:各试验区内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苗木生长量和成活率的表现规律较一致;春季造林,苗木在进入生长季后,生长缓慢,到6月后,生长速度开始加快,但与秋季造林的苗木生长量差异显著(P0.05),秋季造林苗木生长量显著高于春季造林生长量,而且,秋季造林成活率也显著高于春季造林成活率。因此,本地区适宜秋季造林。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不同造林季节对沙地造林苗木成活率的影响,探求沙地造林的最佳时间。结果表明:在华北北部沙化严重地带,春季土壤刚刚化冻后、苗木萌动前,造林成活率最高,容器苗成活率可达到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