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多种柱层析手段,分别从基于茶多酚的思茅松和马尾松树皮多聚原花青素片段化反应产物中分离得到1个主要产物。通过MS、1H NMR和13C NMR波谱解析,其化学结构鉴定为(-)-表儿茶素-(4β-8)-(-)-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1)。结果表明,茶多酚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EGCG)在片段化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化合物1是EGCG通过4β-8与(-)-表儿茶素C-4位上的正离子键合形成而来。采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方法评价了化合物1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ABTS自由基的能力均高于茶多酚、多聚原花青素及其片段化总产物,SC50值分别为6.12±0.03 g/m L和41.41±0.66 g/m L。  相似文献   

2.
原花青素为低聚黄烷化合物的总称,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核、皮或种子中。笔者用甲醇作溶剂,以儿茶素为标准品,采用盐酸-香草醛比色法测定油松针叶和树皮中原花青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油松针叶和树皮中原花青素的含量分别为6.0 g/100 g和3.91 g/100 g。  相似文献   

3.
从落叶松[Larix gmelini (Rupr.)Rupr.]树皮中分离、鉴定了三种黄烷-3-醇,即(-)表阿夫儿茶素,( )儿茶素和(-)表儿茶素。以乙酰衍生物形式分离出四种二聚黄烷-3-醇(二聚原花青定)B1—B4,并通过与标样薄层共层析及其核磁共振氢谱进行了鉴定。对可溶于甲醇的多聚黄烷-3-醇(多聚原花青定)用甲苯-α-硫醚和醋酸进行了化学分解。根据分解产物确定, 落叶松树皮含有分别以( )儿茶素和(-)表儿茶素为终端单元之多聚黄烷-3-醇,其延伸单元亦由2,3反式和2,3-顺式3,5,7,3′,4′黄烷五醇所组成。用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测定了上述化学分解产物,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该多聚黄烷-3-醇之平均聚合度为6-7,相应数均分子量为1700—2000。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三球悬铃木树皮的酚类化学成分.采用SephadexLH-20柱色谱及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从其70%丙酮提取物乙酸乙酯溶性部分中分到11种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及理化性质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山奈酚、槲皮素、阿福豆苷、异槲皮苷、紫云英苷-6″-没食子酸酯、异槲皮苷-6″-没食子酸酯和酪醇.11种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树种中分得.  相似文献   

5.
原花青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多酚类化合物,络合金属离子是原花青素的基本特性之一,不管是低聚体原花青素还是高聚体原花青素均能够络合金属离子。笔者研究利用金属离子与原花青素酚羟基的络合反应导致的原花青素(PC)荧光猝灭作用,研究高粱原花青素与金属离子的络合反应。移取2 900μL醋酸盐缓冲溶液(pH 6)于1 cm石英池中,加入100μL浓度为05 mmol/L高粱原花青素溶液,再逐次加入浓度为05 mmol/L金属离子(Al~(3+)、Cu~(2+)、Sn~(2+)和Zn~(2+))溶液进行荧光滴定反应,每次加入金属离子溶液量为1μL,金属离子加入总量为10μL。记录原花青素的荧光强度衰变曲线,利用Stern-Volmer荧光猝灭方程计算得到4种金属离子Al3+、Cu~(2+)、Sn~(2+)、Zn~(2+)分别与PC络合常数为135,032,144和029(×10~6L/mol)。利用Jobs法测定得到4种金属离子Al~(3+)、Cu~(2+)、Sn~(2+)和Zn~(2+)与PC形成的金属离子-PC络合物化学计量比(mol∶mol)分别为1∶2,1∶2,1∶1和1∶2。此次对金属离子-PC络合反应定量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原花青素的生理学功能。  相似文献   

6.
从薯莨(Dioscorea cirrhosa)块茎及红根(Rosa spp.)根皮提取物中分离出来的单宁,通过各种降解反应及波谱方法研究,均判定为原花青定。其中的终端单元及延伸单元,都由(+)-儿茶素及(-)-表儿茶素组成,但(-)-表儿茶素单元在薯莨原花青定中占大部分,(+)-儿茶素单元在红根原花青定中占大部分。  相似文献   

7.
从我国江西四年生黑荆树(Acacia mearnsii)树皮单宁中分离鉴定了三个二聚原花色素:刺槐亭醇-(4α→8)-儿茶素、菲瑟亭醇-(4β→8)-儿茶素和刺槐亭醇-(4β→8)-儿茶素。其中刺槐亭醇-(4β→8)-儿茶素为首次从黑荆树树皮中以天然形式分离得到,为一新天然化合物。文中首次对黑剂树树皮二聚原花色素的~(13)CNMR进行了报道,并就其特征和确定二聚原花色素的相对和绝对构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葡多酚是从葡萄籽种提取的一种天然植物多酚物质,故称为葡多酚,国外则多称为葡萄原花青素(grape procyanidin,GPC)。葡多酚的基本化学结构是由不同数量的儿茶素或表儿茶素单体聚合而成的多聚体,一般将含有2~4个单体的称为低聚体原花青  相似文献   

9.
《林业科学》2021,57(10)
【目的】鉴定胶孢炭疽菌侵染核桃青皮后酚类物质种类以及变化规律,筛选潜在抗炭疽病有效成分,为探究核桃抵抗炭疽病发生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香玲’和‘泰勒’2个品种核桃为试材,对其青皮体外接种胶孢炭疽菌,通过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侵染后核桃青皮中酚类物质含量及相关变化。【结果】随着胶孢炭疽菌侵染天数增加,‘香玲’青皮病斑逐渐增大,在第6天发生明显变化,而‘泰勒’青皮病斑基本不变。‘香玲’和‘泰勒’青皮中酚类物质总量基本一致,划分为9大类,其中以原花青素/花青素、苯甲酸及其衍生物、黄酮醇和苯丙素类为主。‘香玲’中苯甲酸类最多,占60%以上,主要以没食子酸、丁香酸、鞣花酸和香草酸等为主;‘泰勒’中黄酮醇类最多,接近30%,主要以金丝桃苷、槲皮苷、扁蓄苷和杨梅苷等为主。炭疽菌侵染第6天,与‘香玲’相比,‘泰勒’青皮差异代谢物为60个,上调差异代谢物有52个,下调为8个,其中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香豆酸、原花青素B1/2/3、根皮苷、丁香酸、鞣花酸和阿魏酸等差异显著。分析炭疽菌侵染4~6天‘香玲’和‘泰勒’青皮差异代谢物发现,咖啡酸、柚皮素、(S)-圣草酚、扁蓄苷、槲皮苷和没食子酸6种物质出现明显变化,这可能与青皮病斑出现明显变化有关联。【结论】鉴定抗炭疽病品种‘泰勒’和感病品种‘香玲’130种酚类物质,代谢组学分析炭疽菌侵染后物质动态变化,筛选到原花青素B1/2/3、咖啡酸、柚皮素、(S)-圣草酚、扁蓄苷、槲皮苷和没食子酸等潜在抗炭疽病有效成分,可为后期开发炭疽病相关天然药物,探究炭疽病发生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Sephadex LH-20,MCI gel CHP 20P和Toyopearl Butyl-650C等柱色谱方法研究栲(Castanopsis fargesii Franch.)树皮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从栲树皮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苯甲酸、原儿茶酸、没食子酸、5-O-没食子莽草酸、3,5-二-O-没食子奎宁酸、表儿茶素、儿茶素、棓儿茶素、木麻黄鞣质和栗木鞣花素。所有的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栲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从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及山槐(Albizzia kalkora)树皮提取物中分离出来的水溶性单宁,通过各种降解反应及波谱方法研究,判定均为原花青定,且二者在化学组成上十分相似,它们的终端单位均由各占一半左右的(+)—儿茶素及(-)—表儿茶素组成,二者的比例为6:4。延伸单元亦均由(+)—儿茶素与(-)—表儿茶素组成,而以(-)—表儿茶素占绝大部分,二者的比例约为3:7。它们的分子中,2,3—反式与2,3—顺式单元的比例约为2:8。木麻黄和山槐树皮单宁的平均聚合度分别为12和14。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技术分析鉴定沙棘籽原花色素单体和寡聚体组分.采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按聚合度大小对沙棘籽多聚体组分进行分级,并通过苄硫醇酸降解反应(简称硫解)对各分级组分的组成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共检测到4种单体和8种二聚体:4种单体分别为儿荼素、表儿荼素、棓儿荼素和表格儿荼素;二聚体包括3种原花青素二聚体、1种原飞燕革素二聚体和4种混合二聚体.并根据ESI提供的质谱信息,分析确定了混合二聚体组成单元的连接顺序.格儿荼素是构成多聚体各分级组分末端单元的主要组成成分,梏儿荼素和表格儿茶素(合并计算)是构成各分级组分延伸单元的主要组成成分;平均聚合度为9.1、13.2和17.0,原飞燕革素比例为69.2%、84.6%、87.4%的三个分级组分是多聚体的主要成分,占多聚体总量的74.7%.  相似文献   

13.
从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树皮提取物中分离出来的水溶性单宁,通过花色素反应、硫解反应、间苯三酚反应、~(13)C-核磁共振、旋光、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等方法研究,判定为原花青定。落叶松树皮原花青定的终端单元由(+)—儿茶素及(—)—表儿茶素组成,二者的比例为8:2,延伸单元由(+)—儿茶素及(—)—表儿茶素组成,二者的比例约为3:7,水溶性单宁分子的平均聚合度约为8。  相似文献   

14.
响应面法优化野生毛葡萄中原花青素醇提工艺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响应面试验设计法,选取乙醇浓度(A)、料液比(B)、反应温度(C)为考察因素,对野生毛葡萄籽中原花青素醇提工艺进行优化试验。经对各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的分析,得出野生毛葡萄籽中原花青素醇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为64%、料液比为1∶7、提取温度为35℃。建立的原花青素醇提数学模型为:Y=0.61-0.058A+0.029B-0.12C+0.025AC-0.013BC-0.091A2-0.095B2-0.17C2,原花青素得率的预测值为86.95 mg.g-1、验证值为85.54 mg.g-1。证明此模型是合理可靠的,可用于实际预测。  相似文献   

15.
中压硅胶柱层析连续纯化茶叶中EGCG及ECG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一种连续中压硅胶柱层析分离高纯度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及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原料为含量高于 98 % 的茶多酚.连续中压柱层析分离工艺条件为:160~280μm 硅胶为填充料,1 200 mm×80 mm 的自制不锈钢中压层析柱,洗脱液为乙酸乙酯-石油醚-甲酸(体积比6:4:1),洗脱流速为 30 mL/min,负载量为 35 g/kg(以硅胶计,下同),可以得到纯度大于 98 % 的EGCG产品(平均回收率为 85.5 %)和 98 % 的ECG产品(平均回收率均为 80.3 %).回收的洗脱剂先校正pH值,再经薄层层析校正后可重复使用.使用后的层析柱用乙酸乙酯再生,石油醚为平衡剂平衡,平衡后的层析柱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6.
黑荆树原花色素二聚体的分离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荆树皮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提取原花色素,并利用溶剂萃取法得到低聚原花色素含量较高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一步通过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和快速蛋白液相色谱(FPLC)分离纯化制备黑荆树原花色素二聚体,并采用HPLC-MS对产物结构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原花色素的粗提物得率高达50.21%,其中含原花色素为40.75%,乙酸乙酯萃取物经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可得液相纯度约为60%的组分I(得率约为5%);组分I经FPLC分离,水-甲醇为流动相,得到纯度为91.72%的原花色素二聚体(得率约为13%);HPLC-MS分析表明,原花色素二聚体相对分子质量为578,可能是由原花青定的C-4键与原刺槐定的C-8键相连。黑荆树原花色素二聚体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析表明:原花色素二聚体的抗氧化活性总体高于儿茶素以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标样,当二聚体浓度为60μmol/L时对DPPH清除率大于80%,高于EGCG(约为68%)和儿茶素(约为50%)。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木质素降解子囊菌Paraconiothyrium variabile GHJ-4分泌的漆酶(laccase)、锰过氧化物酶(MnP)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3种木质素降解酶的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酶学性质,为利用该菌株进行木质素降解酶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以愈创木酚、2,6-二甲基苯酚和黎芦醇为底物测定laccase,MnP和LiP的酶活性,研究3种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温度和pH稳定性及金属离子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GHJ-4菌株发酵18,15和21天后,分别获得laccase,MnP和LiP最高酶活为1 390.3,30.3和52.5 U·mL~(-1)。laccase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5℃左右,最适反应pH为5.5左右,在55℃以下、pH 4.0~7.0的范围内较为稳定;MnP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左右,最适反应pH为5.0左右,在55℃以下、pH 4.0~9.0的范围内较为稳定;LiP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左右,最适反应pH为3.0左右,在40℃以下、pH 2.0~4.0的范围内较为稳定。Mg~(2+),Zn~(2+),Cu~(2+),K~+对laccase起促进作用,Na~+和Zn~(2+)对LiP起促进作用,Mn~(2+)对MnP起激活作用,而Fe~(3+),Ca~(2+),Pb~(2+),Co~(2+),Al~(3+)对3种酶均起抑制作用,其中尤以5 mmol·L~(-1)Fe~(3+)对3种酶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温度、pH及金属离子对Paraconiothyrium variabile GHJ-4 3种木质素降解酶的酶学特性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林业科学》2021,57(9)
【目的】研究白蜡窄吉丁气味结合蛋白AplaOBP2在触角中的表达定位,解析AplaOBP2重组蛋白的配体结合特性及配体活性,旨在通过气味结合蛋白筛选白蜡窄吉丁新的信息化合物。【方法】原核表达白蜡窄吉丁气味结合蛋白AplaOBP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AplaOBP2在白蜡窄吉丁触角中的表达定位,通过荧光竞争结合试验分析AplaOBP2重组蛋白与58种化合物的结合特性,并进一步通过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AplaOBP2的配体对白蜡窄吉丁成虫的活性。【结果】在原核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AplaOBP2重组蛋白。免疫定位结果显示AplaOBP2在触角嗅觉感器——锥形感器Ⅰ的淋巴液表达。荧光竞争结合试验结果表明,AplaOBP2蛋白能够与反-2-己烯醛、反-2-庚烯醛、苯甲醛、4′-乙基苯乙酮、3′,4′-二甲氧基苯乙酮和β-紫罗兰酮6种配体结合,其解离常数KD值分别为4.44,4.17,5.20,2.91,3.45和0.63μmol·L-1。白蜡窄吉丁雌雄成虫对10 mg·mL~(-1)的6种配体均有触角电位反应。行为学试验表明,在10 mg·mL~(-1)刺激剂量条件下,反-2-己烯醛对雌成虫有显著引诱作用,β-紫罗兰酮对雌虫表现出明显的趋避作用。【结论】白蜡窄吉丁气味结合蛋白AplaOBP2在嗅觉感器表达,能够选择性结合醛类和酮类物质,推测其在嗅觉识别中发挥功能。气味结合蛋白可作为靶蛋白,鉴定对白蜡窄吉丁具有吸引或趋避活性的信息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重要害虫台湾乳白蚁取食选择行为与取食后的代谢产物差异,以探究抗氧化剂对诱食信息素对苯二酚引诱台湾乳白蚁工蚁取食的增效作用及代谢的影响,为台湾乳白蚁诱食剂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通过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和茶多酚与对苯二酚的混配,比较其对台湾乳白蚁趋性反应的影响及诱食效果,分析抗氧化剂对白蚁诱食信息素对苯二酚的增效作用;通过运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GC-TOF-MS),分离鉴定诱食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的代谢产物。【结果】对苯二酚10ng·cm~(-2)剂量条件下,与茶多酚质量比为1∶5的混合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对台湾乳白蚁的诱食效果,而BHT与对苯二酚混配对台湾乳白蚁的诱食无增效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台湾乳白蚁工蚁取食对苯二酚与茶多酚的诱食剂后,其代谢产物显著改变,麦角固醇等5种代谢产物含量明显下降,蜕皮激素等16种代谢产物的含量显著增加。【结论】茶多酚可作为增效剂提高对苯二酚对台湾乳白蚁的诱食作用;对苯二酚与茶多酚诱食剂对台湾乳白蚁的代谢产物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落叶松[Larix gmelini(Rupr·)Rupr]树皮丙酮浸提物的剩余水溶物,经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了大分子的单一组份Ⅲ、Ⅳ、Ⅴ、Ⅵ,光谱分析表明为儿茶素类的聚合物,估计其聚合度大于8,根据红外、元素分析,色谱分析确定其聚合度大小顺序为8≤Ⅲ<Ⅳ<Ⅵ<Ⅴ。组份Ⅴ为C_4—Cs连结的Cs,C_4全反式构型的儿茶素多聚体。 剩余水溶物用间苯三酚降解后,得到4—取代(2,4,6-三羟基苯基)儿茶素,其立体构型为2R,3S,从而进一步证实剩余水溶物是儿茶素类[以(+)—儿茶素为主]的聚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