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化螟是我县水稻的常发性害虫 ,2 0世纪 (下文同 ) 5 0年代至 80年代初期发生较重 ,80年代中期以后 ,虽有个别年份某个世代发生有所上升 ,达中等或中等偏重程度 ,但绝大多数年份各代为轻发生、局部中等偏轻 ,常年发生面积、残虫密度、为害率均较低。总体来说 ,我县近十多年来三化螟为轻发生。现将其发生情况和原因分析如下 :1 基本发生情况1 .1 发生程度轻、面积小 我县属三化螟 4~ 5代发生区 ,历年灯下均有 5代成虫 ,第 2、 4代为主害代 ,常以第 4代幼虫和第 5代幼虫混合越冬。分析1 987~ 2 0 0 1年 1 5 a有记录的 72代次的发生情况 …  相似文献   

2.
一代二化螟发生期测报技术探讨陈洪新季月芹朱国家(江苏省响水县植保站224600)我县地处淮河下游,东临黄海,属淮北沿海中稻区。自70年代末期以来,二化螟的发生为害日趋严重,目前已成为为害水稻的最主要害虫。根据1994~1996年的虫情调查分析,笔者认...  相似文献   

3.
江水明  潘战胜  刘火祥 《江西植保》2004,27(2):84-84,83
1发生概况 2003年余干县第4代二化螟大发生,为害程度是20世纪60年代有资料记载以来最重的一年,主要为害二季晚稻和部分较迟熟的一季晚稻,为害高峰期9月25日~10月15日,由于虫口密度大,虫伤株多,从9月底开始晚稻成片枯稿倒伏,损失巨大。晚稻二化螟发生面积约23000hm^2,约占晚稻种  相似文献   

4.
耕作制度与水稻品种对二化螟发生世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国福 《植物保护》1993,19(3):10-11
本文探讨了我县耕作制度与水稻品种的变化对二化螟发生世代及危害程度的影响。双季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使早稻播、插期提早,二化螟第一、二代发生期也相应提前,发生量与危害程度转轻;但为二代安全过渡创造了条件,提高二代转化率,导致晚稻上第三代发生期提早,危害加重;此外杂交水稻改善了二化螟的营养条件,加速幼虫发育,促进世代转化。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是我省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年在我县发生3代,少数年份也发生4代,分别为害早、中、晚稻,近几年来发生为害越来越重。根据作者积累20年的资料研究,第1代二化螟在我县发生始  相似文献   

6.
二化螟是水稻上常发性主要害虫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荆州市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明显上升,中等偏重以上发生频率和为害程度逐年加重。1990~2003年每年平均发生面积近500万亩次,占水稻种植面种的111.6%左右,损失粮食5.7万t以上。为了探索二化螟持续偏重发生的原因和寻求综合治理技术,提高治螟技术水平,我们对二化螟进行了长期的系统调查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二化螟是全省水稻上的一个主要害虫,每年无论是早稻、中稻(一季晚)还是二晚,都是主要防治对象,特别是对第1代二化螟的防治,更为重要。1第1代二化螟发生特点1.1发生和为各时期长据我县1967~1987年测报灯下统计,第1代二化螟从见蛾至终蛾时间长达25~60d,平均32.8d。盛蛾期长达10~24d平均为14.5d,因此造成为害时期相就增长。1.2发生面积很大我县历年早稻面积约3000hm’,而第1代二化螟历年发生面积均达1666hm’以上,占早稻面积55%左右,占历年早稻害虫发生面积的35~90%,平均为60%左右。1.3防治使用高由于第1代二亿螟发生…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0年以来 ,稻纵卷叶螟在思南县发生程度在3~5级的频次达17年 ,其中4~5级发生次达12年 ,是思南县水稻生产上成灾面积广、发生程度重、发生频次高的灾害性害虫。稻纵卷叶螟在思南县水稻上主要成灾的世代是第3代和第4代 ,这2代幼虫危害盛期分别在大面积一季中稻分蘖期和孕穗期。近年在思南县塘头镇机场坝一季中稻上 ,就稻纵卷叶螟第3代和第4代幼虫不同密度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的危害损失率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如下 :1试验方法试验在中等肥力的一季中稻田间进行。供试品种 :汕优63。秧苗于5月…  相似文献   

9.
水稻二化螟再猖獗发生原因及综合治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常发性主要害虫之一。自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市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明显上升 ,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大 ,损失逐年加重。 1996~ 1999年年均发生面积 30万hm2 (次 ) ,损失粮食7 36万t以上。为了探索二化螟再猖獗发生原因 ,寻求综合治理技术 ,提高治螟技术水平 ,我们于1997~ 1999年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试验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二化螟发生危害特点1 1 发生期早 ,年发生完全 4代据各县市病虫测报站调查分析 ,我市近年来第1代二化螟成虫盛发期在 4月下旬至 5月中旬 ,比常年提早 10d以上。 1、2代主要危害早稻 ,3、4…  相似文献   

10.
二化螟是我区水稻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近年来,随着冬、春季节气温的偏高,耕作制度的改变,该虫发生期提前,发生为害程度明显加重,1~4代已连续数年在我区偏重至重发生,未防或防治不力的田块枯心率或白穗率一般可达2.5%~6.0%,高的可达15%以上,而虫伤株率更高,对水稻生产构成重大威胁,是早晚稻保苗保穗重点考虑的防治对象之一,化学防治上,我区连续多年选用三唑磷及其复配制剂防治二化螟,其防效逐年下降,各地用户反映不一,为明确几种药剂防治二化螟效果,以便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2004年我们在早稻上进行了防治第1代二化螟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发生防治概况水稻是遵义市主要粮食作物 ,年均种植面积16.67hm2 左右 ,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3.31 % ,而水稻螟虫(二化螟)在我区常年都有发生 ,1966,1972,1976,1978年发生较重 ,进入80年代后 ,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 ,杂交水稻面积的加大 ,给水稻螟虫(二化螟)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化螟已上升为重要害虫。1.1发生范围越来越大危害我市水稻的螟虫主要以二化螟为主。三化螟在部分县(市)发生危害 ,常年全市危害面积在0.67~16.67万hm2 之间。1980年遵义市(原遵义地区)二化螟轻发生 ,…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地区水稻二化螟发生动态和发生程度,通过越冬虫量调查、成虫性诱监测、幼虫为害情况调查等方式对2011—2019年黑龙江省二化螟发生情况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近年黑龙江省二化螟越冬基数呈现出下降趋势,发生面积也呈下降趋势。昆虫性诱电子智能测报系统监测,6月上旬始见蛾,9月下旬结束;肇源、尚志、延寿、汤原、绥棱可见两个蛾峰,推测为二化螟2代或不完全2代区。根据被害株率,划分黑龙江南部为偏重以上发生区域,中南部为偏轻至中等发生区域,中北部为轻发生区,黑河市北部及大兴安岭地区是未发生区域。二化螟发生范围往北扩大到北安、五大连池,向东扩大到抚远。  相似文献   

13.
二化螟是安义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发生3代,少量形成4代。2003年,二化螟在乔乐乡暴发为害,约70hm^2晚稻每667m^2虫量10~20万条,最高达40万条,产量损失30%,严重的达60%。现将其发生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水稻二化螟发生为害加重,是崇阳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该虫一年发生3代,正常年份,二化螟对水稻为害造成的损失达2%~5%,在大发生年份,水稻损失可达15%以上。1发生特点1.1发生期较早越冬代二化螟发蛾高蜂期一般在4月下旬中期,卵孵化高峰期一般在5月12日前,发生期较早。1.2发生期长二化螟在崇阳县没有明显的发生高峰期,害虫世代重叠  相似文献   

15.
沿江地区二化螟发生严重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水稻螟虫是水稻中后期的主要害虫,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我市水稻螟虫主要以二化螟为主,占95%以上。近年来,水稻二化螟发生危害逐年加重,2002—2003年一、二代二化螟均达大发生的程度,虽经大力防治,一代的枯心率仍达0%~3.2%,平均  相似文献   

16.
防治水稻螟虫技术的一大进步——杀虫双撒滴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红 《湖北植保》1998,(3):26-26
防治水稻螟虫技术的一大进步—杀虫双撒滴剂湖北省植保总站(430070)许红螟虫是湖北水稻上的主要害虫。80年代中期以来,1代二化螟连年大发生,集中为害中稻秧苗,最高枯鞘率达100%,严重的影响了中稻本田基本苗和中稻早发。后期2代二化螟,3代三化螟造成...  相似文献   

17.
三化螟是象州县水稻的主要害虫 ,70年代、 80年代曾一度严重发生。每隔 2~ 3a就有一年为大发生。进入 90年代 ,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三化螟的发生曾趋于减轻。   1999年三化螟发生严重 ,是 90年代最重的一年。发生程度是早稻中等、局部中等偏重 ,发生面积 0 .76万 hm2 ,占早稻种植面积的 45 .6 %;晚稻中等偏重 ,发生面积为0 .99万 hm2 ,占晚稻种植面积的 6 4 .3%。据调查 ,第 2代三化螟卵块密度高的为 12 5 0块/6 6 6 .7m2 ,加权平均为 193块 /6 6 6 .7m2 ,是上年同代卵量的 15倍 ,比前 9a( 1990~ 1998年 ,下同 )平均值增加 46 7.6 %,比…  相似文献   

18.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监测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80年代水稻二化螟在东台市常年重发生, 90年代应用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杀虫单以后,二化螟的发生程度逐年下降, 1997年,其发生数量下降至 90年代以来最低水平。然而,由于长期反复使用单一农药,二化螟对杀虫单产生了较强的抗性。 1998年以后,本市二化螟的发生数量急剧上升,到 2000年,发展到大发生,部分地区达特大发生程度。为摸清二化螟在本市的抗性水平,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控制其发生和为害,于 2000年,在江苏省植保站的指导下,请南京农业大学帮助对本市的水稻二化螟进行了抗药性测定。同时,根据二化螟的抗性情况进行…  相似文献   

19.
在水稻成熟时,对通山县水稻主要品种(组合)二化螟为害程度不同的稻田采取健株样和螟害株进行考种测产,发现2、3代二化螟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使空秕粒数增加和千粒重下降。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建立了2、3代二化螟的螟害率和残留虫量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式。当2、3代螟害率和残留虫量达到一定量时,便开始对产量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20.
抛秧田一代二化螟发生危害及防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良湘 《植物医生》2001,14(2):13-14
二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 ,在五桥一年发生3代 ,尤以第1代危害最为严重。近年来 ,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 ,抛秧大面积推广 ,一代二化螟发生量产生了一定变化 ,危害愈来愈严重。1998至2000年 ,对抛秧田一代二化螟的发生量及危害程度进行调查 ,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了探索。一、抛秧田一代二化螟发生危害特点1.田间产卵量大。在五桥 ,大面积抛秧在4月中、下旬 ,旱育秧、湿润秧在5月上中旬开始移栽。五桥400m以下区域一代二化螟羽化高峰期在5月2~3日 ,此时抛秧正值分蘖期 ,植株生长旺盛 ,叶色浓绿 ,抛秧田产卵量大。19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