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寒地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留茬带状分层旋耕、苗带全层施肥、免除水整地的保护性耕作方法,研究了寒地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高产群体平均产量为8467.54kg/hm2,比常规耕作增产3.0%,且在总肥料为509.7kg/hm2时,最有利于增产;保护性耕作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小于常规耕作,是由于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高的负相关造成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是水稻保护性耕作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农田施用水葫芦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粳稻品种运2645为供试材料,设计农田施用水葫芦(将晒干水葫芦按4 500 kg/hm2农田施用)、不施用水葫芦处理和施N量为120 kg/hm2(LN)、240 kg/hm2(NN)处理,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田施用水葫芦使水稻成熟期株高略有增加;(2)农田施用水葫芦使水稻产量平均比对照增加8.6%,其中:LN处理、NN处理条件下分别比对照增产7.5%、9.5%,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3)农田施用水葫芦使水稻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平均比对照增加5.0%、1.6%、1.2%、和0.5%,其中单位面积穗数和结实率,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4)农田施用水葫芦使水稻生物量平均比对照增加9.0%,使水稻的经济系数平均比对照下降0.5%,生物量的增加是农田施用水葫芦水稻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5)农田施用水葫芦能显著提高水稻抽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水稻抽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农田施用水葫芦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生物产量以及水稻抽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3.
《种子》2020,(6)
为明确播前种子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垦粳1501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包衣和浸种使穗长、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增加,一次枝梗数降低,理论产量增加,各处理理论产量为T 4T 3T 2T 1ck,T 4理论产量为10 766.55 kg·hm~(-2),较ck提高13.38%。包衣和浸种主要通过增加穗数和穗粒数,从而增加了水稻理论产量;包衣或浸种提高了糙米率和蛋白质,降低了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并且使稻米的外观品质变差,对直链淀粉影响不明显,食味评分为T 4T 2ckT 3T 1,T 4食味评分为74.92,较ck提高2.49%。综上所述,T 4(常规药剂浸种催芽)更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和稻米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价玉米带耕沟播模式下机械培土对抗倒性、产量和产量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选用玉米‘郑单658’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根据耕作方式(常规和带耕沟播)与培土、化控的组合设置6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的穗位高、节间性状、茎秆强度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带耕沟播喇叭口期培土玉米穗位高度比对照降低16.49 cm,茎秆田间抗拉弯强度比对照增加30.72%,室内横折强度比对照增加28.50%,百粒重增加1.51 g,穗粒数增加64.09粒,比对照增产20.09%。带耕沟播喇叭口期机械培土不仅提高玉米茎秆的抗倒能力,同时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5.
钾肥对西藏垂穗披碱草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穗披碱草作为西藏种植面积最广的优质牧草之一,其种子生产问题在当地畜牧业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不同时期施钾均可影响垂穗披碱草生殖枝数/m2、小穗数/生殖枝、小花数/小穗、种子数/小穗和千粒重。施钾可增加垂穗披碱草的实际种子产量。其中拔节期施钾种子实际产量为221.8 kg/hm2,与对照(ck)差异显著(p0.05)。分蘖期施钾潜在种子产量和表现种子产量均最高,为2 803.8 kg/hm2和1 040.2 kg/hm2,与对照(ck)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种类外源激素对糜子成穗及产量的影响。用5种外源激素在糜子3~4叶期喷施,连续处理2次,喷清水为对照。记录糜子苗期基本苗数、拔节期总茎数、成熟期穗数等性状,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施用脱落酸(ABA)能够显著降低糜子的分蘖数,施用赤霉素(GA3)、吲哚乙酸(IAA)、矮壮素(CCC)也能减少糜子分蘖数,但是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施用多效唑(PP333)对糜子分蘖数没有明显影响;施用GA3、IAA、CCC能够增加分蘖穗数,而ABA、PP333降低分蘖穗数;各处理分蘖成穗率都较对照高,ABA处理分蘖成穗率为最高达到25.20%;ABA处理主茎穗占比较对照增加,分蘖穗占比降低;GA3、IAA、CCC处理主茎穗占比相对于对照降低,分蘖穗占比增加,PP333处理与对照相近;5种外源激素对糜子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施用ABA产量最高,可能与主茎穗占比高和分蘖成穗率高有关系。在糜子3~4叶期喷施5种外源激素,对糜子有显著作用的是ABA,主要表现在ABA能够降低糜子分蘖数,保证了主茎的成穗数量,增加了分蘖成穗率,从而提高了糜子产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山东省半湿润易旱区夏玉米高产稳产适宜耕作措施,将冬小麦和夏玉米两季耕作技术作为一体,设置了10种周年耕作措施,比较分析不同耕作措施对夏玉米茎秆、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耕作试验(一周年)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没有显著性影响,而对茎粗和穗高系数影响显著,其中对照即常规耕作方式(小麦旋耕+玉米直播+秸秆不还田)茎秆最细,穗高系数最高,而A1B11(小麦旋耕+玉米旋耕+秸秆还田)、A2B21(小麦免耕+玉米直播+秸秆还田)、A3B31(小麦深松+玉米深松+秸秆还田)和A4B41(小麦深耕+玉米深耕+秸秆还田)耕作处理间茎秆粗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对照相比,各耕作措施显著增加了玉米穗行粒数和百粒重,秃顶长度减小,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均显著增加,其中A1B11(小麦旋耕+玉米旋耕+秸秆还田)耕作处理籽粒产量最高,比对照高35.83%。  相似文献   

8.
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提升砂姜黑土农田地力及作物产量,发挥地域资源优势,以‘百农207’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旋耕(15 cm)和深耕(30 cm)3种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硝态氮含量及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越冬期和成熟期,3种耕作方式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深耕处理显著降低了10~40 cm土层土壤容重(P0.05)。在小麦苗期,3种耕作方式对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影响规律不明显(P0.05),但在小麦越冬期、拔节期、成熟期,深耕处理显著增加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P0.05)。在小麦成熟期,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为免耕旋耕深耕。与免耕处理相比,深耕处理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使籽粒产量增加9.79%。综合研究区的土壤性质、作物生长、自然环境等因素,小麦季30 cm深耕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可作为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耕作方式对新疆旱地农田土壤物理性质及小麦生长的影响,在免耕、传统耕作和深松3种耕作方式下,通过田间取样和室内烘干称重测得新疆旱地农田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土壤三相比值及小麦产量数据。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三相比R值和产量表现出一定差异。相比于免耕,传统耕作和深松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改善了土壤三相比例,尤其深松处理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显著改善。小麦产量以深松处理最高,分别比传统耕作、免耕增加20.71%、24.28%。因此,深松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小麦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小麦返青至起身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15%多效唑、5%烯效唑、粒正和麦巨金对小麦株高、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所有处理小麦株高均表现为降低,单位面积穗数表现为升高。除矮壮素处理外,其他处理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表现为升高。其中粒正处理的小麦综合表现最好,比对照增产达5.37%,其次为多效唑和麦巨金处理的小麦,分别比对照增产4.7%和3.36%。  相似文献   

11.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摘要:研究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农田,在免耕覆盖麦秸、免耕、旋耕三种耕作方式下,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喷施玉农乐对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杂草种类差异不大,免耕覆盖麦秸的杂草数量比免耕不覆盖的降低53%-82%,比旋耕的降低了62%-78%。玉农乐30g/hm2处理,免耕覆盖麦秸的防效最好,免耕不覆盖和旋耕田差异不大;玉米田免耕覆盖麦秸,能降低玉农乐的用药量。免耕覆盖麦秸玉米出苗率降低,但是穗粒数、百粒重及产量增加;玉农乐45-60g/hm2处理,不同耕作方式中其产量差异不大;玉农乐30g/hm2处理和对照小区的产量,免耕覆盖麦秸的最高。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华北平原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效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设置了秸秆不还田翻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免耕4个处理。结果表明:从冬小麦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情况和产量产值来看,多数性状表现为秸秆还田翻耕>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免耕。从劳动生产率看,秸秆还田免耕的劳动生产率为24.48%,在各处理中处于最高,其次是秸秆还田翻耕21·06%,接着是秸秆还田旋耕18.86%,对照的劳动生产率最低为15.45%;根据产投比来看,秸秆还田旋耕处理的经济效益比较好,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新组合特优2278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小林  刘盛武  王彩先  何俊  凌春媛 《种子》2020,(3):151-154,F0002
以2013—2015年广西桂南稻作区早稻迟熟组品种筛选试验、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的试验结果作为依据,通过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适应度分析等方法,对特优2278及对照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特优2278在2013年筛选试验的产量为8 542.5 kg·hm-2,比特优63(ck)增产10.49%;2014—2015年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 373.8 kg·hm-2,比特优582(ck)增产8.21%;2015年生产试验早、晚造产量分别为8 565.0 kg·hm-2、7 543.5 kg·hm-2,比特优582(ck)和丰田优553(ck)增产13.61%、4.94%;均值变异系数(7.74%)和Shukla变异系数(7.93%)与对照相当;高稳系数(91.62%)高于对照8.16个百分点;3年试验所有试点均比对照表现增产,增产点比例100%。表明特优2278有较好的丰产稳产性和适应性,可在桂南及相似生态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北方旱作农田保护性耕作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华  李从锋  赵明  姜英 《作物杂志》2020,36(2):16-59
保护性耕作是旱地耕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200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保护性耕作。通过少耕、免耕及秸秆还田等综合配套措施,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达到生态、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目的。对我国北方旱作农田土壤耕作发展历程、保护性耕作主要成就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我国北方旱作农田保护性耕作面临的新任务进行了展望,为气候变化条件下旱作农田持续高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覆盖补水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覆盖补水条件下 ,设置了不同覆盖方式、不同补水时期、不同追肥时期和不同施肥量等试验。结果表明 ,地膜穴播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均衡协调 ,产量较高 ,较对照增产 4 1 3% ,比膜侧条播增产 2 1 1%。在覆盖基础上 ,底墒较差时 ,越冬前补水较对照增产 30 5% ;底墒较好时 ,拔节期补水较对照增产 15%以上。覆盖补水后 ,改为拔节、越冬和孕穗 3个时期追肥 ,以拔节期追肥的产量最高 ,比对照增产 14 3% ;越冬追肥增产 9 0 %。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不同施氮和钾水平中 ,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旱地麦田应采用底施 拔节期追肥技术 ,且应增加肥料投入 ,特别是磷肥用量  相似文献   

16.
以楚粳29号为试验材料,探讨半免耕不同抛秧密度栽培的产量构成因素与经济效益,以人工栽培的通常密度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抛栽密度的每丛穗数以高密度的低、低密度的高;不同密度的处理穗粒数方面相差较小;抛栽的处理穗实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每穗的结实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抛栽的结实率高于对照。不同抛栽密度的稻谷产量以2万丛/667m2密度抛栽的产量最高,其他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低于对照产量3.22%。经济效益上旱育保姆拌种育秧、大田半免耕割抛、大田抛2.0万丛/667m2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6种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同耕作方式对不同生育时期0-45cm土壤的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影响各不同,在不同耕作方式中以深松25-35cm效果最为明显;深松处理的玉米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深松处理比对照玉米增产0.06~3.13%,但是增产幅度不是很明显。深松处理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容重,增加孔隙度,起到蓄水保墒作用,提高产量。以深松35cm+旋耕为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8.
免耕条件下提高冬小麦播种质量及其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区域差异很大,研究与其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方式对提高免耕播种质量及其增产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在半湿润区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3种机具播种方式(机具+行距)和3个播量水平对冬小麦播种质量及其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机具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其中小宽窄行机具播种方式播种质量最优,表现为基本苗、群体数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重最高,产量比其它两种机具播种方式(大宽窄行和宽行宽带播种方式)分别增产29.6%和25.8%(2010年~2012年),主要是穗数的提高(30.2%和36.2%)。播量与机具播种方式存在显著交互效应,增加播量是弥补免耕播种出苗率低的重要栽培措施。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小宽窄行机具播种方式与增加20%播量组合最优,可作为该区域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土壤深松对春玉米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传友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8):233-237
为了改善北京地区农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增加作物产量,本项目自2011年开始在北京市延庆县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开展农田深松效果研究,该文通过单因素三水平的试验方法安排试验,通过对深松加旋耕、深松加耙和传统旋耕(对照)3种耕作模式下春玉米田间生长特性及产量表现的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耕作模式的效果,确定最佳的耕作模式。结果表明,深松加旋耕处理产量为11155.5 kg/hm2,深松加耙处理产量为10872 kg/hm2,对照旋耕产量为9985.5 kg/hm2。深松加旋耕和深松加耙处理较对照传统旋耕公顷产量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针对山西旱作玉米田,采用行间深松免耕作业,研究了玉米深松免耕种植土壤容重、土壤水分等的量化指标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玉米深松免耕种植模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促进玉米生长与产量提高。0~60cm土壤容重深松免耕比旋耕平作分别降低了5.45%(2008年)、3.47%(2009年);生育期平均蓄水量深松免耕比旋耕平作分别增多5.43%(2008年)、5.88%(2009年);玉米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优于对照;先玉335产量深松免耕比旋耕平作分别提高6.15%(2008年)、8.77%(2009年),富友9号产量深松免耕比旋耕平作提高7.05%(2009年)。试验结果表明,深松免耕种植是适合旱作地区推广的一种保护性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