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晾晒枣果,受自然条件制约,常造成枣果霉烂变质,丰产而不能丰收,并因长时间晾晒,使枣果中的营养物质受到破坏,降低了枣果品质,既费工又费时.  相似文献   

2.
<正>晾晒枣果,受自然条件制约,常造成枣果霉烂变质,丰产而不能丰收,并因长时间晾晒,使枣果中的营养物质受到破坏,降低了枣果品质,既费工又费时。与自  相似文献   

3.
晾晒枣果,受自然条件制约,常造成枣果霉烂变质,丰产而不能丰收,并因长时间晾晒,使枣果中的营养物质受到破坏,降低了枣果品质,既费工又费时。与自然晾晒相比,烘干时间短,  相似文献   

4.
大枣制干,传统的方法是晾晒。受自然条件制约,常造成枣果霉烂变质,丰产而不能丰收,并因长时间晾晒,使枣果中的营养物质受到破坏,降低了枣果品质,既费工又费时。将枣果放入炕房中进行烘干,无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制千方法。但由于在烘干过程中温度、湿度在不断变化,如果温度把握不准确,排湿时间不恰当,常造成焖枣、焦枣现象。特别象灵宝大枣,果个较大、果肉较厚,稍有不慎焖枣、焦枣现象更为严重。有的枣农急于求成,烘干时间短,出炕时枣果含水量大,销售时枣果在包装袋中果面常常产生绿毛,降低了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5.
新疆塔里木盆地骏枣果实营养与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新疆塔里木盆地8个县市骏枣种植园土壤养分含量,及相应果园骏枣的果实营养,应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骏枣果实营养与土壤养分含量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中枣果中总糖和土壤中N含量呈极显著性负相关,枣果中总酸和土壤中的Ca呈显著性正相关;枣果中Vc和土壤中P呈极显著性正相关,和土壤中Fe呈显著性正相关;枣果中Zn和土壤中P呈极显著性负相关,和土壤中Fe呈典型性正相关。对不同采样地土壤和枣果营养的聚类分析显示,采样地间土壤相似性较高,但枣果营养相似性较低,说明除了土壤营养物质外还有其他多种因素共同对枣果实营养起着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6.
枣轮纹病、软腐病均可导致枣果腐烂,生产上统称烂果病。枣果采收前后遇阴雨天气,很容易造成烂果病的严重发生,大大降低枣果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经过多年的调查及防治研究,我们探索出一套枣烂果病的简易诊断和防治技术。枣烂果病的诊断1.1发病时间枣轮纹病主要发生在枣果脆熟  相似文献   

7.
以灰枣新品种"新郑红3号"为试材,检测了白熟前期、白熟期、半红期、全红期的枣果水分、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等营养物质含量,分析了枣果成熟过程中营养物质变化规律,以期明确其代谢规律,并为其适时采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枣果生长成熟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酸、氨基酸、矿质元素随着枣果生长逐步积累,维生素C含量逐步减少;糖酸比是影响果实风味口感的重要因素,半红期糖酸比达到最高值73.21,然后显著降低;全红期枣果食用和营养品质俱佳,半红期的枣果食用及营养品质接近全红期品质,考虑到枣果口感与风味和保存,故半红期可作为鲜枣最适采收时期。  相似文献   

8.
枣缩果病,又称枣萎蔫病、枣雾蔫病等,常与炭疽病混合发生。该病可导致减产,甚至绝收。1病症与危害该病主要危害枣果,引起烂枣和落枣。发生缩果病的枣果首先在果肩或胴部出现黄褐色  相似文献   

9.
枣缩果病又称枣萎蔫病、枣雾蔫病、枣束腰病等,在我国枣产区均有发生。‘冬枣’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鲜食枣品种,和其他枣品种一样,缩果病也是‘冬枣’果  相似文献   

10.
枣缩果病主要危害枣果,引起烂枣和落果。枣果染病后,首先在果肩或胴部出现黄褐色不规则变色斑,进而出现呈水渍状、土黄色、边缘不清的病斑,染病后期果皮会变暗红色,皱且无光泽。枣果发病部位的果肉由外向内变土黄色,食之味苦。果柄变褐色或黑褐色。病果瘦小,于成熟前脱落。枣果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枣树裂果、浆果、缩果现象越来越严重,更换品种周期太长,配施叶面肥和激素效果不显著且费工,而枣果套袋技术既方便又能起到防裂果、浆果、缩果目的,技术简单易操作,并可广泛应用于冬枣、金丝小枣、大枣、骏枣、板枣、帅枣、壶瓶枣等,现将枣果套袋做一介绍:1枣果套袋优点1.1降低了农药残留量套袋可减轻病虫危害,尤其是绿盲蝽象危害果、斑点病病果率明显降低。同时,减少了喷药次数,不  相似文献   

12.
正枣树病虫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重,是造成枣树产量低,质量差的重要原因。1枣树病害及防治主要病害有缩果病、枣疯病、枣锈病及枣褐斑病、枣炭疽病等。郭勒布依乡主要发生的有缩果病、枣疯病、枣锈病。1.1枣缩果病的危害及防治1.1.1危害症状。枣缩果病又称枣萎蔫果病、枣雾蔫病。病果先在果肩或胴部出现黄褐色不规则变色斑,进而  相似文献   

13.
对5年生不同叶果比(6.34∶1、8.14∶1、16.79∶1)下的灰枣,以及相同叶果比(9.5∶1)灰枣树的不同部位、不同树龄的果实进行品质测定。结果表明:叶果比为16.79∶1的灰枣较其他2种叶果比枣果品质好;相同叶果比树上,老枣股上枣吊坐的果较新枣头上枣吊坐的果品质好;木质化枣吊坐的果较非木质化枣吊坐的果品质好;花期早坐的果较花期晚坐的果品质好;枣吊前端坐的果较枣吊后面坐的果实品质好;树龄大的品质较树龄小的枣果品质好。  相似文献   

14.
以新疆南疆矮化密植枣园中发生的枣缩果病、枣果黑斑病和枣叶斑病为研究对象,采用普查和定时、定点调查的方法,研究不同间作模式、不同品种对3种病害发生为害的影响以及3种病害在田间的消长规律。结果表明:枣缩果病从7月中旬开始发生,到8月中下旬达到发病高峰,随后随着枣果的成熟,病害逐渐减轻;枣果黑斑病在8月下旬开始发生,随后不断加重;枣叶斑病在5月上旬开始发生,随着叶片的不断长大,病害逐渐加重。枣棉间作和枣辣椒间作均会加重3种病害的发生,不同品种中,"灰枣"的缩果病、枣果黑斑病发生最轻,"骏枣"次之,而"赞皇大枣"发病最重,"赞皇大枣"叶斑病发生最轻,"灰枣"次之,而"骏枣"发生最重。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采集枣树的树皮、枣股、枣刺、枣吊、落叶、落枣等越冬组织,在室内分离镜检,确定了枣缩果病病原菌的越冬场所。在本地引起枣缩果病的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中的细交链孢菌和聚生小穴壳菌,其中细交链孢菌主要越冬场所为落叶(分离率〉90%),枣刺、枣吊和落果也为重要越冬场所(分离率10%~80%),树皮、枣股上不是主要越冬场所(分离率〈10%)。  相似文献   

16.
<正>枣锈病又称枣雾,是危害枣叶的一种流行性真菌病害,在全国枣区均有发生。常在枣果膨大期引起大量落叶,导致树势衰弱,枣果不能正常成熟,提前脱落,品质降低(枣果皱缩,果肉含糖量大减,枣果多数失去食用价值)。病株早期  相似文献   

17.
2005年7月,山西运城枣区枣果出现了严重的日灼、缩果、萎蔫、发红、变软、脱落现象,枣果脱落率轻者30%左右,重者高达80%左右,品种有梨枣、冬枣、芒果冬枣、屯屯枣、板枣、相枣等。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8.
多果套袋即将结果集中的二次枝从下部拉到母枝(当年新枝)部位,套入撑圆的果袋中,用绑条固定在母枝上。对金丝小枣进行多果套袋处理,研究套袋对枣果实裂果率、裂果发生程度、着色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套袋枣果的裂果率为71.2%,多果套袋枣果的裂果率下降至5.3%;套袋枣果的着色期比未套袋枣果的明显延长;套袋枣树单株增加收益157.8元。  相似文献   

19.
以枣易裂果品种‘李府贡枣’和抗裂果品种‘皖枣3号’脆熟期果实为试材,分析了灌水后枣果果肩、赤道和果顶各部位硬度、果皮显微结构和细胞扩张蛋白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显示:灌水30 h后‘李府贡枣’果肩裂开,‘皖枣3号’果实各部位硬度都大于‘李府贡枣’,‘李府贡枣’赤道和果顶硬度大于果肩;‘皖枣3号’果实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度和规律性优于‘李府贡枣’,‘李府贡枣’赤道和果顶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度和规律性优于果肩,赤道和果顶部位果皮厚度大于果肩,但灌水后增幅小于果肩;‘皖枣3号’果肩果皮中扩张蛋白EXPA类基因Zj EXPA4、Zj EXPA5-like、Zj EXPA6、Zj EXPA14和Zj EXPA17表达量都显著高于‘李府贡枣’。  相似文献   

20.
枣裂果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枣裂果病属于生理性病害,在北方枣南移后最易发生。果实近成熟时,如连日阴雨,果面即开裂,果肉外露,腐烂变酸,最终失去食用价值。常见的枣裂果品种有临汾团枣、晋枣、灰枣、金丝小枣、薛城冬枣、阜平大枣、辣椒枣、紫枣等。笔者通过多年对枣裂果病的发病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现总结如下。(1)发病特点枣裂果主要有2种类型。第1种为早期裂果,多由日灼引起。一般出现较早,多发生在每年8月中下旬,这个时期的发病枣果多为早期第1批坐的枣果,裂果部位出现在枣果的向阳面,在枣果背面尚未见裂果现象出现。第2种为后期裂果,这类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