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基于模型的水稻精确管理技术进行示范应用,结果表明:运用精确管理技术的水稻茎蘖数要高于农户方案;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方案和农户方案(对照),精确方案平均产量9.77 t/hm2,比对照(8.87 t/hm2)高0.90 t/hm2,增产幅度10.15%;精确方案水稻表现为穗数多,穗型大,结实率略增,其干物质重量略高于常规方案和农户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水稻精确管理技术。[方法]对基于决策系统的水稻精确管理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应用。[结果]精确方案水稻茎蘖数在灌浆期前高于常规方案和农户方案,不同方案叶龄相差不大;精确方案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方案,平均产量达9.75 t/hm~2,较常规方案和农户方案分别高0.28和0.82 t/hm~2,增幅分别为2.96%和9.19%;就产量结构而言,精确方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总穗粒数(穗数×穗粒数)。[结论]水稻精确管理技术能够达到节本增效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3.
为验证四种不同的水稻绿色施肥方法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以便为大面积提供参考依据,进行了四种不同的水稻绿色施肥方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施饼肥、基施商品有机肥、基施有机无机复混肥、一次性基施缓释肥这4种绿色施肥方法对水稻株高及剑叶长度等营养生长没有影响,对千粒重也没有影响,对水稻总有效穗数、结实率、穗粒数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产量。基施饼肥这种绿色施肥方法增加了总有效穗数、穗粒数多,提高结实率,增加每穗实粒数,获得最高产量,但增产不增收,纯收入略低于常规施肥。一次性基施缓释肥这种绿色施肥方法总有效穗数减少,却增加了穗粒数、提高了结实率、增加了每穗实粒数,拥有最多的穗粒数、最高的结实率、最多的每穗实粒数,取得了较高的产量,纯收入高于常规施肥,经济效益也最佳。基施商品有机肥、基施有机无机复混肥这2种绿色施肥方法最终获得最多和较多的总有效穗数(二者总穗数相近),但穗粒数较少、结实率低,每穗实粒数也少,产量皆低于常规施肥,纯收入比常规施肥减少较多,经济效益最差。本试验结果认为从增产增收兼顾环保角度考虑,以一次性基施缓释肥和基施饼肥搭配无机肥这2种绿色施肥方法为宜。  相似文献   

4.
通过开展水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肥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比农民常规施肥更科学合理,在同等条件下,测土配方施肥区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高于农民常规施肥,增产1799.6公斤/公顷,增效5398.8公斤/公顷,经济效益极显著。该技术值得在全州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四川盆地农业生产模式转型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双因素试验研究水稻-榨菜(RV)、水稻-冬闲(RF)和水稻-小麦(RW)3种轮作体系(以下简称3种体系)4种减量施肥养分管理方式(缺氮、缺磷、优化施肥及农民常规施肥)对水稻分蘖、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体系适当减量施肥均可减少无效分蘖,改善水稻群体质量,控制水稻齐穗前期干物质的积累,增加齐穗后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在显著降低水稻氮肥施用量的前提下增加水稻的产量。其中,优化施肥处理3种体系的分蘖数分别较缺氮处理提高32.7%、37.2%和54.8%;在水稻-冬闲和水稻-小麦两种轮作体系中,优化施肥较农民常规施肥无效分蘖分别减少29.7%和22.13%;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较农民常规施肥处理分别提高8.4%、114.6%和41.4%;3种轮作体系优化施肥处理产量均最高,分别为9 292kg/hm2、7 389kg/hm2和6 741kg/hm2,较农民习惯处理分别提高15.9%、10.8%和11.6%。  相似文献   

6.
以参考文献中的数据为材料,进行了水稻机插秧穗粒结构对产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水稻机插秧穗粒结构对产量的影响中,常规粳稻表现为穗粒数>结实率>穗数>千粒重,杂交水稻表现为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杂交水稻通过稳定适宜的穗数和穗粒数,可获得较高的产量,但进一步增加产量较为困难;常规粳稻产量相较略低,但通过稳定穗数、增加穗粒数和结实率,仍有进一步的增产空间。  相似文献   

7.
肥料运筹对水稻南粳9108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南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水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不同肥料运筹方案,研究其对水稻产量结构及农艺性状、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试验条件下,不追肥的4个处理,水稻有效穗数、株高、穗长、结实率、产量等指标并不优于,甚至低于常规施肥,而后期追施复合肥或二铵的处理,水稻有效穗数和产量高于常规施肥。综合产量数据和肥料贡献率数据可知,后期追肥更有利于增产,尤以追施复合肥更有利于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8.
水稻应用不同施肥技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比较水稻应用不同施肥技术的产量差异,探讨适宜于怀集梁村平原水稻产区施肥技术。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一次性施用水稻缓释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及控释BB肥,化肥减量高效施用技术均较农民常规施肥增产,其中以一次性施用水稻缓释肥效果最显著。一次性施用水稻缓释肥技术既减少了施肥次数,又可提高水稻有效穗数,增大穗型,提高穗实粒数,两造均稳定增产,建议在怀集梁村平原水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水稻旱直播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旱直播、旱平水播、免耕旱直播3种水稻旱直播技术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旱直播由于在7叶1心期前没有建立水层,造成水稻分蘖高峰推迟、有效穗数不足和分蘖主茎穗的差异变大,从而影响了最终产量;旱平水播和免耕旱直播因成苗率太低,造成有效穗数不足,产量同样也受到了影响;3种直播方式的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直播稻低。此外,为促进水稻旱直播技术的推广应用,要不断完善水稻旱直播技术,特别是要抑制野生稻的萌发。  相似文献   

10.
为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方式,以29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计2个处理,常规灌溉(和普通水管理相同)、节水灌溉栽培,每品种6行,行长10m,3次重复,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育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常规灌溉下水稻株高、分蘖一直大于节水灌溉,两者变化的趋势相同。常规灌溉下水稻最高茎数、最高分蘖数、分蘖穗数均大于节水灌溉,且最高茎数、最高分蘖数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分蘖穗比例、有效分蘖率、成穗率均表现为节水灌溉高于常规灌溉,且有效分蘖率、成穗率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节水灌溉下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均高于常规灌溉。相关分析可知,两种灌溉方式下水稻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关系密切。说明节水灌溉方式下对水稻株高的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灌溉方式的不同不会改变水稻分蘖基本的规律,只会影响水稻分蘖增加或减少的幅度,进而影响到有效分蘖率,最终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节肥增效施肥模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倒伏、品质下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以水稻品种“吉农大138”为材料进行2年大田栽培试验,研究了4种施肥模式农民传统(T1)、增密减氮(T2)、改良农民传统(T3)、有机肥替代化肥(T4)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密减氮和改良农民传统比农民传统的2年产量分别平均提高11.42%和3.31%;穗数分别提高19.75%和14.75%,千粒重分别提高8.72%和4.99%,每平方米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增密减氮比农民传统的氮肥偏生产力增加29.01%;且水稻后期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SPAD值均比农民传统模式更优化。增密减氮施肥能够增加水稻的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干物质量、光合势和增加水稻产量,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并可减少氮肥施用量,是一种较好的水稻轻简化栽培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种植模式、插秧密度对辽西盐碱土壤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本文采用覆膜机插秧和常规机插秧两种种植模式、3种插秧密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覆膜能促进水稻早生快发,促进茎蘖增长,覆膜机插秧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有效穗数等产量性状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从而促进水稻产量水平显著提升;不同插秧密度间,水稻产量及相关性状差异较大,产量和有效穗数随插秧密度增大而提高,表明在盐碱土壤适当提高插秧密度有利于产量性状优化及水稻产量提高。在辽西盐碱土壤,覆膜机插秧种植水稻密度行距30 cm时,株距以10~16 cm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旱作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安徽农业大学试验农场标本园旱地和水泥池里采用常规水作、覆膜旱作和露地旱作 3种栽植方式 ,研究不同栽植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露地旱作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较常规水作显著减少 ,干物质运转和分配同时受到一定影响 ,单株有效分蘖数虽较常规水作有所增加 ,但分蘖成穗率、每穗结实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均降低 ,导致经济产量下降。覆膜旱作与常规水作产量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节水灌溉下减施氮肥对水稻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北方水稻水资源短缺和氮肥过量施用的生产问题,试验设置优化干湿交替灌溉下不施氮(CK_0)、施氮量较农民习惯用量减少40%、施氮量较农民习惯用量减少30%、施氮量较农民习惯用量减少20%、农民习惯氮肥用量,以及常规灌溉下农民习惯氮肥用量,研究了节水灌溉下水稻高产的氮肥合理用量,以及优化干湿交替节水灌溉条件下减施氮肥对水稻分蘖动态、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氮过量均会降低有效分蘖成穗率;优化水氮配置可以提高穗粒数、结实率以及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与当前研究区农民习惯水氮管理相比,优化干湿交替灌溉下施氮量较农民习惯用量减少30%的处理水稻有效分蘖成穗率为93.20%,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穗数(7.37%)、穗粒数(6.77%)和结实率(6.88%),增产8.72%,提高经济效益4 146.14元/hm~2,且减少氮肥用量30%,节省灌溉水21.7%,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当前合理的水氮管理方法,可用于指导相似类型区水稻生态栽培。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优势以及适合的侧深施肥量,本研究以水稻品种两优688为试验材料,以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和常规水稻机插秧人工施肥为2种施肥方式,其中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处理中设计3个施肥量(480、384和288 kg/hm2),分别测定水稻的生育进程、株高、穗长、茎蘖动态、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施肥,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适当延缓了水稻植株的生育进程,增加了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等产量指标,产量增幅为18.60%;同步侧深施肥量为384 kg/hm2时的水稻产量最高,较施肥量480和288 kg/hm2处理分别增加11.50%和29.62%。表明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可以协调水稻生长、提高产量,为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推广及减肥增效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给上海地区不同类型土壤条件下水稻机直播栽培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对光明米业上海崇明农场的机直播水稻在砂土和黏土两种不同类型土壤条件下的植株动态、干物重、穗部结构等植株性状和产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播期、相同用种量和统一栽培管理的条件下,机直播水稻在黏土和砂土条件下生长发育具有明显差异:(1)黏土田较砂土田水稻基本苗少、高峰苗少,但抽穗期穗数和成熟期穗数多、成穗率高、植株高、总叶龄数多;(2)在抽穗期和成熟期,黏土田较砂土田水稻单穗和单位面积干物质累积量更多;(3)在黏土条件下机直播水稻产量高于砂土田水稻,黏土田水稻成熟期穗数、千粒重或每穗总粒数高于砂土田水稻;(4)黏土田水稻的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优于砂土田水稻。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设计超高产、高产、常规产量3种栽培模式,分析了徐稻3号不同产量指标体系的群体特征,结果表明:淮北稻区徐稻3号要实现高产和超高产,主要靠提高水稻成穗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来实现,栽培措施中采用基蘖肥∶穗肥为5.5∶4.5或6∶4的比例施用氮肥,可增加穗粒数和粒重。  相似文献   

18.
旱种水稻不同品种类型产量及其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6~1988年湖南省12个试点的田间试验资料表明,在早种条件下,杂交水稻产量最高,常规水稻次之,陆稻较低。产量及其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提高旱种水稻产量的关键在于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此外,增加基本苗,提高结实率、增加每穗实粒数对增产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水稻节水灌溉方式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灌溉方式不同将影响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浅水灌溉、湿润灌溉与常规灌溉 (对照 )在产量和千粒重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但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有显著差异 ;雨养灌溉与常规灌溉差异显著。灌水量与灌溉生长效率呈负相关 ;水稻的灌水高峰是水稻幼穗发育期 ,各月份的灌水量以 7月份最高。  相似文献   

20.
试验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曾集镇比较了宜施壮控释肥不同的控释时间及施肥方式对水稻(Oryza sative L.)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生长施用控释肥具有缓慢释放养分的作用,能与水稻的生长期保持一致,并能满足水稻高产稳产需求;控释肥处理区的株高、穗长、千粒重和水稻专用肥区、常规施肥区均无太大差别,但可以明显提高水稻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水稻控释肥CRU1产量最高,比不施氮肥对照增产3 135.0 kg/hm~2,增产率为43.5%;比常规施肥对照增产1 800 kg/hm2,增产率为2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