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以"烟富3号"苹果园土壤为试材,采用人工播种生草栽培方法,研究多年生人工种植草类对黄淮地区苹果园常规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期为构建合理的土壤管理模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蛇莓、匍枝委陵菜、五皮风、三叶草和黑麦草5种生草处理中,种植三叶草的园区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有最高值,其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23.70 g·kg-1,全氮0.66 g·kg-1,有效磷28.03 mg·kg-1,速效钾19.60 mg·kg-1;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2.31 g·kg-1,全氮0.36 g·kg-1,有效磷4.76 mg·kg-1,速效钾104.05 mg·kg-1;表层土壤细菌数量10.75×106 cfu·g-1,真菌数量4.96×104 cfu·g-1,放线菌数量6.73×105 cfu·g-1。黄淮地区苹果园选择三叶草进行生草栽培更利于土壤的培肥和果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分析山东平度和新疆库尔勒2个地区在不同肥力下土壤微生物数量消长与土壤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下,2个地区细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长,真菌数量呈减少趋势,其中施有机肥比化肥对真菌增长影响达极显著;不施肥种植(CK)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总体数量,但不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比率;2个地区土壤微生物消长与土壤元素间相关性不完全一致,2个地区真菌数量消长与铜元素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度点细菌数量与锌元素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硼元素极显著负相关,与锰显著负相关。土壤养分种类及含量水平对土壤微生物数量消长影响极显著,而土壤微生物消长在不同土壤环境下与根围土壤元素含量相关性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徐铖  朱四喜  赵斌 《北方园艺》2018,(5):118-123
以草海湿地生态系统3种不同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贵州省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研究重金属铬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为草海土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草海湿地土壤存在一定的铬污染,且铬含量的分布并不均匀;3种不同类型土壤的铬含量平均值总和变化趋势为林地沼泽地耕地,但在土壤剖面深处它们受到的污染影响均不显著;沼泽地和林地土壤中铬含量总体上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特点;在耕地土壤耕作层中的铬含量较其它2种土壤要高,说明耕作对表层土壤中铬的积累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北京苹果、梨、桃和葡萄48个果园0~40 cm土层土壤养分、pH和微生物种群数量的调查,应用典型相关、多元统计分析与线性规划等方法分析土壤养分、pH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影响的主要因子、相关性和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钾、有效铁和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以及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数量以苹果园最高,葡萄和桃园次之,梨园最低。土壤细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有效硼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真菌数量与土壤全氮、有效钾和CEC呈显著正相关;放线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有效锌和有效硼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pH与细菌和真菌数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线性规划求出了8—10月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最大的土壤养分和pH因子优化方案为:土壤有机质为55.0 g.kg-1、全氮为1.50~3.00 g.kg-1、有效磷为20~200 mg.kg-1、有效钾为120~600 mg.kg-1、有效锌为0.5~20.0 mg.kg-1、有效硼为10 mg.kg-1、CEC为300 mmol.kg-1、pH值为6.5。北京地区果园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CEC、降低果园土壤pH值来调节锌、硼等微量元素含量是土壤管理中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生物有机肥对茶园土壤肥力、养分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大田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不同用量的生物有机肥对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以及pH值、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为生物有机肥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用TS-1型生物有机肥能显著提高茶园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碱解氮含量,且提高了微生物种群数量、多样性指数和土壤脲酶活性.从而显著提高茶园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非洲菊不同生育期配方栽培基质中微生物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塑料大棚条件下, 以腐熟的稻壳、玉米秸秆、玉米芯、泥炭、珍珠岩为材料, 组成6种栽培基质, 研究了非洲菊不同生育期不同配方基质中微生物种类及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不同配方基质中,非洲菊不同生育期微生物数量都以细菌最多, 其次是放线菌, 真菌最少。处理T1 (基质质量比, 稻壳∶泥炭∶粗砂= 3∶1∶1) 、T2 (稻壳∶玉米秸秆∶泥炭∶粗砂= 3∶2∶1∶1) 和CK1 (泥炭∶珍珠岩= 2∶1) 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叶生长盛期达到峰值, 以后下降, 开花期有所回升, 谢花期急剧下降。在叶生长盛期, T2、T1和CK1的细菌与放线菌数量分别为每g干样10.6 ×106和87.2 ×105个、9.53 ×106和35.4 ×105个、2.87 ×106和2.52 ×105个。T3 (稻壳∶玉米芯∶泥炭∶粗砂= 3∶2∶1∶1) 、T4 (稻壳∶玉米秸秆∶玉米芯∶泥炭∶粗砂=2∶1∶1∶1∶1) 和CK2 (土壤) 的细菌和放线菌在叶生长盛期和现蕾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开花期达到峰值, 谢花期迅速下降。在开花期, T4、T3和CK2细菌和放线菌分别为每g干样12.31 ×106和48.69 ×105个、10.74 ×106和38.64 ×105个、2.91 ×106和7.75 ×105个。叶生长盛期各配方的真菌数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以后下降, 开花期回升, 谢花期达到峰值。峰值时各处理的真菌数量以T2最多, 每g干样为4.16 ×104个;其次是T3 , 为2.92 ×104个; CK2最少, 仅为0.15 ×104个。基质配方中, 稻壳比例相对大的, 细菌数量一般较少; 基质种类较多, 稻壳比例较小的, 细菌则较多; 玉米秸秆比例大的, 放线菌数量较多; 玉米秸秆或玉米芯比例大的, 真菌数量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7.
岸坡坡耕地不同耕地类型下土壤酶与土壤微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峡水库岸坡系统中的坡耕地为研究背景,以4种典型的耕地类型(柑橘园、玉米地、胡豆地、弃耕地)为对象,对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化学性质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钾、全氮、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在土壤垂直剖面上差异显著,而且,全氮、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在不同耕地类型之间的差异也不显著;有效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及pH在0~20 cm土层的不同耕地类型之间以及在0~20 cm土层与在20~60 cm土层都基本达到显著水平.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在土壤垂直剖面上,由上至下呈显著递减趋势;三大菌群数量在同一剖面不同耕地类型之间差异显著.土壤酶活性在土壤垂直剖面上,除了蔗糖酶活性差异不大以外,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都基本达到显著差异;而蛋白酶活性在0~40 cm土层中不同耕地之间表现不显著,其它酶活性都有较大差异.三大土壤微生物数量、五大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选取棚龄为2、35、a的蔬菜大棚和周边露天菜地进行采样,对土壤pH值、主要养分以及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分别在34.94~41.48 g.kg-16、1.34~71.23 mg.kg-12、71.14~353.39 mg.kg-1、161.97~193.39 mg.kg-1和6.55~7.21之间。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大棚土壤均高于露地土壤。土壤速效钾含量和土壤pH大棚土壤均低于露地土壤。随着棚龄的增加土壤呈现酸化现象。大棚土壤细菌数量在(12.50~27.67)×107cfu.g-1之间,且随着棚龄的增加而增大;真菌数量在(13.67~20.33)×105cfu.g-1之间,放线菌数量在(8.33~12.17)×104cfu.g-1之间,土壤真菌和土壤放线菌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大棚土壤蔗糖酶活性在30.31~31.25 mg.g-1.d-1之间,脲酶活性在0.85~0.97μg.g-1.d-1之间,脱氢酶活性在1.24~10.67μg.g-1.d-1之间。土壤蔗糖酶活性与尿酶活性在不同棚龄之间变化不大,较稳定;脱氢酶活性随着棚龄增加有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河南省栾川县发生的一处羊肚菌的生态环境,测定了土壤的含水量、pH值、有机质、总氮和总磷含量,并分析了其中的细菌。结果表明,羊肚菌在持续高温后突然降温,然后连续阴雨天气时发生,子实体下方的土壤中有野草和野菜等草本植物根系穿行,并发现了蝇蛆活动,土壤有机质和总氮含量较低,属于贫瘠类型,但总磷含量较高。子实体下方土壤细菌总数为2.45×10^6个/g,低于附近不发生子实体的土壤;而且从羊肚菌下方土壤只分离到了2种芽孢杆菌,也没有附近不发生子实体土壤种类多。  相似文献   

10.
翠京元微生物肥对紫甘蓝品质及土壤成分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来米罗”紫甘蓝为试材,研究了翠京元微生物肥对改良土壤成分和改善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翠京元微生物肥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达17.2 g/kg,超过对照土壤3.1 g/kg;施用翠京元微生物肥可明显增加紫甘蓝中钙和铁含量,改善其品质.  相似文献   

11.
利用闲置的哈密瓜大棚,对15个豇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正源豇豆和农家乐373油白豆角2个品种在三亚春季设施栽培条件下,表现产量高、耐热性和抗病性强,适合三亚地区甜瓜地轮作设施栽培.  相似文献   

12.
猕猴桃组织培养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猕猴桃是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多年生藤本植物.目前全世界猕猴桃属植物有66个种,约118个种下分类单位(变种、变型),我国有62个种.猕猴桃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丰富的维生素、矿质元素以及14种氨基酸.尤其Vc含量,每100g鲜果肉中可达到90~420mg,享有"Vc之王"的美称.猕猴桃可鲜食,也可加工成果酱果汁等,还有医疗保健作用,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水果.随着猕猴桃栽培的进一步兴起和引种工作的进行,良种苗需要量急剧增加,而采用常规繁育方法周期长、成活率低,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猕猴桃成为重要的良种繁育途径.此外,组织培养也是生理生化和遗传研究必需的基础技术,原生质体融合、重组DNA遗传转化等都必须在组培再生技术相当成功的基础上进行.西方一些国家的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猕猴桃组织培养的研究.随后,更多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获得成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从影响猕猴桃组织培养的因素,猕猴桃组织培养的应用等方面就近十年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将不同品种3年生芦笋蔸子移栽至有机土和普遍土日光温室,定期采收芦笋嫩茎,比较其秋冬茬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试验结果表明,3年生有机土日光温室栽培的芦笋,其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普遍高于同期移栽、同期采收的3年生普通土日光温室栽培的芦笋。而不同栽培方式芦笋嫩茎采收的经济系数的差异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4.
对4份华南型黄瓜品种进行春提早栽培试验。结果表明,05C41,04C204和03C105等黄瓜品种长势旺,抗病性强,高产,风味品质良好,外观整齐一致,适应市场需求,在沿海地区都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采用湖北省普遍采用的大棚爬地栽培方式,对12个厚皮甜瓜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银蜜子、蜜世界、状元、红妃、金帝等品种在品质、熟性、抗病性及产量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较好,适合湖北省早春大棚栽培.  相似文献   

16.
果树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综述了国内外果树种质离体保存方面的研究进展,简单介绍了种子保存,常规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保存方法。超低温保存是一项长期稳定保存种质的方法,能减慢细胞代谢和完全抑制生长,概述了超低温保存的原理、技术要点和主要优点,以及影响超低温保存的因素:包括植物材料的性质、预处理、冰冻保护剂种类、降温方法、解冻方法以及解冻后处理等,并对今后果树种质保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早春大棚厚皮甜瓜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采用湖北省普遍采用的大棚爬地栽培方式,对12个厚皮甜瓜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银蜜子、蜜世界、状元、红妃、金帝等品种在品质、熟性、抗病性及产量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较好,适合湖北省早春大棚栽培。  相似文献   

18.
对4份华南型黄瓜品种进行春提旱栽培试验.结果表明,05C41,04C204和03C105等黄瓜品种长势旺,抗病性强,高产,风味品质良好,外观整齐一致,适应市场需求,在沿海地区都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明确了晴天时,甜樱桃日光温室上午8~10时为气温升温阶段,11~13时为气温高温阶段,14~16时为气温降温阶段。昼间地温变化幅度为2.3℃,连续晴天时日平均地温上升约0.3℃。阴天时,日光温室气温和地温均保持稳定下降趋势,连续阴天日平均地温下降幅度较大,是连续晴天温度上升速度的2倍。  相似文献   

20.
日光温室和露地甜樱桃红艳秋季枝叶中氮代谢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的6年生槽栽甜樱桃红艳植株为试材,对秋季枝叶中全氮、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硝酸还原酶的变化动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温室条件下叶片中的氮向枝中运转的量少于露地;长枝枝皮、短枝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减少,而长枝木质中可溶性蛋白质增加很多;叶中可溶性蛋白质高于露地,而且叶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在整个秋季都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秋季枝中总氨基酸的变化趋势比较复杂,而叶中总氨基酸的变化趋势则很有规律,都有增加的趋势。秋季叶中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在整个秋季都没有急剧减少,有时还有增加,这表明叶片中的氮代谢一直在进行,并没有随叶片的衰老而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