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雪萌  张涵  宋瑞  刘备  张铁军  毛培胜  贾善刚 《草地学报》2021,29(10):2115-2125
牧草种子在草原植被恢复和草牧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美都是国土辽阔的大国,本文通过对比近十年内中美2国牧草种子生产的相关数据,分析中美草种业在牧草种子生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地域性、新品种选育、产业化与机械化以及生产技术研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尽管我国在牧草种子专业化生产的地域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种植面积和单产仍然低于美国,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牧草种子来满足生态建设和草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与美国相比,我国牧草种子生产在育种、产业化、机械化和专业化等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力,而且我国牧草种子产业亟需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基于中美在牧草种子生产体系上的差异,本文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在牧草种子生产方面的差异和我国的发展潜力,并提出了当前我国牧草种子产业发展需要集中努力的方向和建议,希望能为推动我国草种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苜蓿作为一种牧草,本身具有一些营养特点和生物学特性,在畜牧业、食品开发中的应用以及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都使苜蓿草品产业化成为可能和具有重大意义。1牧草产品的国内外需求当前国际市场对一些草类产品,尤其是苜蓿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进口牧草的地区主要是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而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则是主要出口国,其中苜蓿是生产量和销售量最大的牧草产品,在美国已成为仅次于小麦、玉米和水稻的第四大农作物,年产值达数十亿美元。目前,在日本每年需进口多达220万吨,进口额为4.8亿…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从需求与进口、生产能力的角度探讨了我国牧草产业的发展现状,然后从资源、政策、科技、市场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牧草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结果显示,未来国内对优质牧草的需求上升,供需缺口极大,国产牧草不能满足国内畜牧业巨大的需求量因而需要大量进口,然而,中美贸易战将会提升牧草进口成本,未来将压缩牧草的进口,倒逼国内牧草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升级;近年来,国内牧草的种植面积及产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相关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显著增强,但牧草产业依然面临着资源因素、政策因素、科技因素、市场因素的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奶产业及其它草食畜牧业转型和升级步伐的加快,市场对优质牧草的需求快速增加,特别是从美国进口苜蓿(Medicago sativa)呈"井喷式"增长态势。我国苜蓿作为一个产业发展只是近年来才起步。尽管国内苜蓿生产满足不了强大的市场需求,但研究其国际市场贸易,可以有效借鉴国际经验,尽快赶上国际苜蓿贸易发展水平。美国是苜蓿生产和贸易大国,以美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苜蓿贸易趋势和经验,并提出相关启示对我国苜蓿贸易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美国苜蓿愈加受到各国青睐,出口量不断增加,出口价格不断上涨;高标准、严要求的苜蓿产品质量是保障出口强有力的前提,高水平的营销策略是推动出口的重要驱动力,强大的信息追溯体系是保障质量的重要手段,低成本的运输系统是美国苜蓿出口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条件。国内应重视苜蓿国际贸易市场,提高营销策略,完善二次压缩技术,降低交通运输成本,规范实体产业并建设草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尽快提升我国苜蓿生产水平和质量档次,从而提升苜蓿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紫花苜蓿是著名的多年生豆科牧草 ,因其营养丰富、适口性良好、产量高 ,被称作“牧草之王”。美国现有苜蓿地 ,列各类作物种植面积的第四位 ,是世界最大的苜蓿生产国和出口国 ,年产值达 6 7亿美元。我国在西汉汉武帝时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公元前 12 6年 )引进苜蓿 ,距今有二千一百多年的栽培历史。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苜蓿生产发展较快。 2 0 0 1年 5月农业部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首届苜蓿发展大会”反映的情况表明 ,各省区正在或已经形成新型产业———苜蓿产业。1 黑龙江省发展苜蓿产业的优势1.1 市场潜力大日本从 5 0年代起进口苜蓿干草 ,…  相似文献   

6.
1我国苜蓿种植与苜蓿产品生产概况苜蓿是高产优质的豆科牧草,俗有“牧草之王”之称。一些发达国家苜蓿种植及苜蓿草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例如,在美国苜蓿产值仅次于小麦、玉米、大豆,列第四位,对美国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研究表明:苜蓿一般每公顷产干草33~40kg,且含有家畜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和矿物质,可部分取代高蛋白饲料。苜蓿生长期限长,利用年限可达7~8年,甚至10余年,再生性好,在良好的水肥管理条件下,每年刈割2~4次。苜蓿草质柔软,适口性好,各种家畜均喜食。此外苜蓿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具有良好的适…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苜蓿产业(连载之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苜蓿的重要性苜蓿被誉为“牧草王后”,是美国种植最为广泛的四种作物之一,仅次于玉米、小麦和大豆。粗略统计苜蓿干草的年产值达81亿美元。美国用于干草生产的苜蓿种植面积有955.8万公顷,平均干草产量7.5吨公顷,每吨苜蓿干草价值约102.5美元。每年苜蓿草粉和方草捆出口获利4940万美元。美国有苜蓿与其它禾草或豆科牧草混播干草生产草地1506.6万公顷,包括单播苜蓿在内的干草生产草地的总面积有2450.3公顷,约创造产值134亿美元。加上其它牧草的产值,饲草总种植面积和产值相当于小麦和大豆的总和…  相似文献   

8.
美国牧草的生产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畜牧业大国,其发达的畜牧业生产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饲草料生产基础之上。美国牧草在生产过程中,很重视科技和管理的投入,从而使草产量增加颇多。  相似文献   

9.
李永合 《北方牧业》2006,(14):12-12
当前蛋白原料的紧缺严重制约着整个饲料工业的发展,由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和捕捞量的增加,就全世界而言水产资源不断减少,几个鱼粉生产大国鱼粉年年减产,进口鱼粉价格不断上涨特别是今年来进口白鱼粉、红鱼粉价格大幅度上扬。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92–2016年我国牧草及牧草种子进出口贸易非平衡面板数据,借助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在系统梳理我国草产品贸易形势的基础上,对草产品贸易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草产品进口近年增长较快,出口长期处于低位;苜蓿干草为我国主要牧草进口品种,牧草种子进口种类较多;牧草贸易市场集中度高,牧草种子贸易伙伴国分布较散。我国草产品出口效率及贸易伙伴国对我国出口效率均呈现出下滑趋势,且牧草种子效率下滑速度高于牧草;牧草贸易效率高于牧草种子贸易效率;我国牧草出口效率高于贸易伙伴国对我国的出口效率,而我国牧草种子出口效率低于贸易伙伴国对我国的出口效率。我国草产品贸易效率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牧草种子贸易表现尤为突出;近年来我国牧草对韩国的出口效率最高,牧草种子对荷兰和美国的出口效率更高;贸易伙伴中美国牧草对我国的出口效率最高,智利和美国牧草种子对我国的出口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南方农区紫花苜蓿发展潜力与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我国是紫花苜蓿生产大国之一,但南方农区紫花苜蓿的发展一直滞后,仅零星种植,生产效益不高。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畜牧业的蓬勃发展,农区对牧草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紫花苜蓿的生产潜力正在逐渐显现。根据南方农区的生态条件和耕作制度设计紫花苜蓿与粮经作物复种的季节性种植模式,并配套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冬闲田和经济林晚秋至春季落叶季节进行速生栽培利用,能提高农区紫花苜蓿的生产效益。季节性栽培利用将是南方农区紫花苜蓿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农业部赴美国草种生产、加工与检验技术培训团在美国学习与考察的主要成果,分析了美国草种生产的主要特点,介绍了美国在草种生产与质量控制方面的先进经验,并提出促进我国草种业发展的具体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草种业生产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畜牧业是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最大的短板,栽培牧草区划对解决优质饲草短缺和推动陕西草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指导意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空间分析法、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结合陕西省地形数据、主要气象数据和土壤性状指标等,利用年降水量、年均温、土壤pH、地形地貌、坡度5个影响牧草生长的主要指标,对陕西省栽培牧草进行系统梳理,构建了模块功能全、适应性强的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模型。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perenne)、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4种主要栽培牧草为例进行了模型分析,同时以冰草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此区划模型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可对牧草新品种引进、优质牧草生产提供科学预判和决策,也为陕西省数字草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苜蓿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栋 《中国畜牧兽医》2012,39(12):208-211
苜蓿营养丰富、产量高、蛋白质转化率高,是奶牛重要的粗饲料。目前中国优质苜蓿资源缺乏,商品苜蓿供不应求,供需失衡造成优质苜蓿价格不断攀升,进口量不断增加。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缓慢,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质量差、价格高;苜蓿种植缺乏政策扶持和配套的收割机械;干草加工设备技术落后,物流成本高。推进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是明确苜蓿产业战略地位,做好科学规划;产业发展走规模化、企业化模式;创新经营机制,带动产业发展;加大苜蓿产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和农产品一样享受"绿色通道"优惠政策;对苜蓿产业实行重点补贴。  相似文献   

15.
分级指数与相对值在奶牛用粗饲料品质评定上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在测定江西奶牛养殖常用的6种粗饲料(串叶松香草、桂牧1号杂交象草、矮象草、黑麦草、墨西哥玉米与鸭茅)的常规成分基础上,实测了奶牛对这6种粗饲料的干物质随意采食量(DMI),并采用相关模型计算出这6种粗饲料的分级指数(GI)与相对值(RFV)。分别应用单项指标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干物质随意采食量(DMI)以及综合指标RFV、GI对试验用6种粗饲料品质的分级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单一指标都难以正确地评定粗饲料品质,必须使用综合的整体指标。GI是首个将粗饲料的可利用能、CP、NDF与家畜的DMI综合起来考虑的一个粗饲料综合评定指数,对粗饲料的分级比RFV更精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研究——兼与美国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肉价格的大幅波动给我国的生猪生产及猪肉消费带来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1995年以来猪肉月度价格变动及1985到2006年生猪及猪肉年度价格波动的分析,探讨我国猪肉市场价格的长短期变动规律,并从生猪的生产结构、生产周期、生产成本、疫情、宏观环境及与美国的猪肉市场的国际比较等方面解析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的原因。提出鼓励并扶持生猪的规模化生产、提高生猪行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动物防疫体系等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陈谷 《中国乳业》2021,(8):28-33
紫花苜蓿可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生长,但是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不同,地区间种植技术、收割管理、品种选择、生长季节、灌溉方式、病虫害防治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为如此多样化的苜蓿产业制定统一的生产计划非常困难。然而,指导苜蓿生长的重要原则和限制苜蓿产量的因素是相同的,本文就限制苜蓿产量及质量的一些关键限制因素进行了梳理,供业内讨论。  相似文献   

18.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9,28(6):204-212
苜蓿的起源与传播,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不仅是草学界和草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农学界乃至农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苜蓿作为一种古老的栽培作物,其起源与传播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伊朗(波斯)为苜蓿的起源中心得到广泛认可。苜蓿有两个不同的起源中心,一是外高加索山区,现代欧洲型苜蓿就来源于此,另一个为中亚细亚,是有史以来的灌溉农业区,夏季酷热干燥,这点和外高加索一样,但不同的是冬季温暖。在伊朗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炭化苜蓿种子足以证明苜蓿是一种古老的作物,大约在8000年之前人类就开始利用苜蓿了,在公元前1300年的土耳其和公元前700年的巴比伦人的教科书中就出现了有关苜蓿的记载。像其他作物的传播一样,苜蓿的传播也是通过航海贸易和军队入侵,苜蓿是战马的主要饲料,约在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入侵希腊时,苜蓿种子也随之被带入希腊,苜蓿传入意大利的时间还不确定,可能是公元前200年。在苜蓿传入意大利的同时,公元前126年由汉武帝派往西域的使者张骞将苜蓿种子带入中国。到1550年,苜蓿从西班牙扩展到法国,1565年到比利时和荷兰,1650年到英国,大约在1750年到德国和奥地利,1770年到瑞典,18世纪传到俄罗斯,之后,大约1800年又由欧洲传入新西兰,1806年引入澳大利亚。苜蓿于1535年被传入秘鲁,直到18世纪,苜蓿才被引入阿根廷,从秘鲁又传入智利。苜蓿于1736年,从墨西哥传入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