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探明茶-豆科间作对茶叶品质特性的影响,以‘桂热2号’茶园为对象,以单作茶园土壤为对照,探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茶叶品质效应。结果表明:与单作茶园相比,茶园间作大豆或者花生能有效提高茶叶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水浸出物等品质成分含量,改善茶叶的品质。说明进行茶-豆科作物间作,对改善茶叶品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茶树属亚热带常绿作物,是一种耐荫植物,茶树栽培中,传统的茶园栽培模式结构生态系统较简单,制约了茶树的生长与茶品质的提升,改变简单茶园的生态环境条件,利用生物配置优势,寻找有利的茶园生态环境的栽培模式,是茶叶生产关注的问题。研究了茶树栽培与茶园管理技术,为提升茶树栽培质量,提高茶叶品质,促进茶园管理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云南保塘古茶园进行有机栽培管理,进行了免耕和耕作两种处理,在耕作中施用有机肥和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芟草;对茶园土壤分别进行了耕作前、后的养分分析,对茶叶蒸青样在耕作前后进行了常规分析和农残和重金属检测,对茶园害虫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前和试验后免耕处理和耕作处理的土壤有机质都增加;试验前和试验后免耕处理土壤磷含量增加,钾含量降低;耕处理磷含量减少,钾含量降低;茶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耕作比免耕处理的都有所增加;铜含量在处理前后分别为0.16和0.13mg/kg,均≤2mg/kg,铅含量在处理前后分别为6.1和6.0mg/kg,均≤30mg/kg;免耕茶园茶树上的害虫种类为25,耕作茶园害虫种类为19,两处理茶园优势种均为:假眼小绿叶蝉、茶蚜、蚧类、茶跗线螨、茶黄蓟马。耕作茶园害虫种类比免耕茶园害虫种类少。各处理茶园天敌都有蜘蛛、蜂。茶园耕作后害虫种类降低,数量减少。耕作茶园地表优势种为黑蚁和跳虫,天敌有蜘蛛。  相似文献   

4.
以提高现代茶园的综合效益为目的,开展茶园榆黄蘑立体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此模式榆黄蘑的生物转化率达128%,立体栽培一季(10月-4月)后,给茶农增加利润为5421元/667 m2;对茶园土壤p H基本没有影响;春茶采收期提前8~15 d;茶叶百芽重增加20%,茶叶内含物无显著差异。此模式的开展不仅为生态茶园改造提供了优质有机肥料,而且极大激发茶农积极性,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夏秋季节气温高、日照强,茶树体内碳代谢水平相对较高,氮代谢水平相对较低,从而造成夏秋茶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氨基酸含量偏低,制成的绿茶苦涩味重,口感差,清香缺乏,品质远远不及春茶,因而使得一些茶厂对夏秋茶少采甚至不采,造成了茶园经济效益降低,茶叶总产量减少。文章就茶园栽培管理技术方面如何提高夏秋茶利用率及品质作一定的总结,以期对提高夏秋茶品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南方园艺》2021,32(4)
分析茶园间作桃树对夏季绿茶品质的影响,为夏茶的提质增收提供参考。以台茶12号茶园间作桃树为处理,单作茶园为对照,分别采摘夏季一芽二叶茶青制作绿茶,对茶样进行感官审评、游离氨基酸总量以及香气成分测定。结果表明,间作桃树处理的夏季绿茶的感官审评得分高于对照;间作桃树处理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比对照高,含量分别为5.00 g/100g、4.49 g/100g;检测出15种共同香气成分,间作桃树处理后绿茶共有11种香气成分出现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绿茶呈香物质香叶醇、(Z)-己酸-3-己烯酯、茉莉酮、β-紫罗兰酮含量增加程度突出,间作处理含量分别是对照的5.64、5.03、3.18、2.41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综上,茶园间作桃树可以提高夏季绿茶氨基酸含量和主要呈香物质相对含量,改善夏季绿茶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基于茶基料栽培长根菇技术研究的前期工作,设计茶树和长根菇田间间作模式栽培试验。经春末2批次间作重复试验,结果表明,大棚内长根菇出菇时间相对集中,生物学效率平均为84%;茶园中出菇时间相对分散,生物学效率平均为73%。秋初试验表明,茶园间作长根菇受温度影响较大。茶树和长根菇间作模式具有可行性。茶树间作长根菇可明显提高茶鲜叶中茶多糖和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含量,对土壤中有机质和pH暂无影响,茶树和长根菇间作模式对于土壤养分有短期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景白1号’茶树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不施肥、常规施肥、100%施化肥、30%有机肥替代化肥和100%有机肥替代化肥5个处理,研究对茶园土壤养分和茶叶产量与品质影响。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处理显著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镁等含量,并提高了茶树对N、P、K、Mg等元素的吸收量,但有机肥替代处理下茶树对各元素吸收呈现不同趋势。施肥处理均提高了茶叶产量,其中3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增产最显著,3年平均增产27.28%。此外,不同施肥结构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不同。与不施肥相比,各施肥处理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茶叶游离氨基酸的累积,降低茶叶酚氨比;不同施肥结构作用于茶树3年后,GA、EC、EGCG、EC、酯型儿茶素、非酯型儿茶素及总儿茶素等含量降低,常规施肥和3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茶叶咖啡碱含量有所提高。同时,施肥处理提高茶叶氨基酸含量,且3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提高幅度更明显。试验结果综合表明,3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能够在提高茶叶产量的同时提升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9.
《中国瓜菜》2019,(8):70-73
为了向设施西瓜提供适宜的栽培方式,以传统土壤栽培为对照,研究分析袋式基质栽培模式对不同果型西瓜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袋式基质栽培条件下小果型西瓜的最大株高、茎粗、相对叶绿素含量分别为245.2 cm、6.8 cm、49.1,单瓜质量和667 m~2产量分别为1.36 kg、3 796.58 kg,中心与边部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9.6%、11.0%,除相对叶绿素含量以外均高于对照处理;中果型西瓜的株高、茎粗、相对叶绿素含量分别为233.8 cm、7.5 cm、55.8,单瓜质量和667 m~2产量分别为3.05 kg、2 126.65 kg,中心与边部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9.8%、11.2%,均高于对照处理。因此,与土壤栽培对比,袋式基质栽培模式更利于提高西瓜的产量与品质,建议种植西瓜时采用袋式基质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0.
生态茶园的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昌先 《西南园艺》2006,34(4):57-58
生态茶园是指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遵循生态农业的要求建设起来的茶园。建立生态茶园,优良的局部环境为茶树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茶树的光能利用率,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促进茶园生态系统的循环,使茶园内的物种更加丰富。生态茶园是由多物种多层次组合而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复杂,牵涉面大,在具体操作时应以最适宜茶树生育的环境条件为生态茶园的调控指标。主要指标有:(1)茶园土壤的有效土层在50cm以上,pH值为4.5~6.0,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90%,有机质含量2%以上,含氮量大于0.1%;(2)园内直射光比例小,漫射光比…  相似文献   

11.
茶为我国传统的最佳饮料。饮茶具有提神、强心、益思、解渴、消食、杀菌、利尿、解毒、化淤、抗辐射、抑癌等作用。但是 ,由于制茶工艺的不同 ,其所含的营养物质及保健、疗效作用有较大差异 ,且茶也有温、凉、中性之分 ,因此 ,饮茶应根据茶的功能、季节的变化以及人的健康状况进行 ,否则不但不会促进身体健康 ,还可能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本文就比较大众化的绿茶、红茶、青茶、花茶特性作简单阐述 ,以供喜饮茶者参考。1 绿茶  绿茶性凉 ,属非发酵茶 ,因其未经发酵 ,且是高温短时杀青 ,故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青翠、香醇、味甘之天然特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平和白芽奇兰制作功夫红茶制作的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流程,成品滋味浓强鲜,汤色叶底红亮。  相似文献   

13.
以泰安小津口茶园土壤和茶树为试材对泰安茶园自然条件、土壤pH、土壤有机质、土壤元素含量、茶树元素含量等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泰安茶园具有高山气候特点的自然条件,是其茶叶品质优良的重要原因;泰安茶园土壤pH值、钙含量过高,有机质含量低,K的含量较低,Mn和Cu的含量处于缺乏水平;叶片中Ca过量积累,Cu的含量处于缺乏水平。因此,有待于对土壤进行进一步改良,并适时喷施叶面肥,以进一步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4.
谭新东  肖纯 《西南园艺》2000,28(4):45-46
茶皂素 (TeaSaponin)广泛存在于山茶科植物中 ,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在工业、医学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茶皂素属三萜皂甙类 ,对它的定量分析方法有比色法、水解法、重量法、沉淀法等多种。经实验证明 ,比色法具有准确性好 ,精确度高的优点。用此方法对茶树不同部位的样品分别进行测定 ,再对不同部位茶皂素含量进行比较 ,可探索出茶皂素在茶树体内分布的一般规律 ,进而选择适合茶皂素工业生产的原料来源。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1 .1 .1 样品 采自西南农大茶园茶树 ,各部分分别剪下、烘干、粉碎、过筛 (2 8目 )而…  相似文献   

15.
王敏 《西南园艺》2002,30(1):45-45
重庆市现有茶园面积 3万hm2 ,低产、低质茶园面积约占 50 % ,无性系良种面积不足 1 0 %。这些低产、低质茶园直接影响茶叶单位面积经济效益 ,严重制约着我市茶叶生产水平的提高 ,制约着名优茶的开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 ,我们从 1 999年开始 ,在传统低产茶园改造上 ,引用茶树嫁接新技术 ,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 ,以探索在重庆立地气候条件下 ,实施茶树嫁接技术的可行性 ,可操作性以及最佳嫁接时间、嫁接方法、嫁接品种等。1 材料与方法  试验茶园海拔高度 680m ,土壤为砂壤土 ,缓坡台地丛栽茶园 ,种植密度 667m2 1 50 0丛。1 .1 …  相似文献   

16.
颗粒风味茶的风味协调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颗粒茶加工工艺加工风味茶,对风味物质与茶叶的协调性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功能型风味中。鲜薄荷需经蒸汽杀青处理并加入2%的甜蜜素调味与茶叶风味较协调;果香型风味中,橘皮以烘干磨成粉后加入与茶叶风味协调性较好;花香型风味中,总的协调性都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17.
针形绿茶做形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针对机制针形名优绿茶做形技术难度大 ,机械化程度低 ,产品质量差等问题 ,通过对工艺流程及其机械组合的筛选对比试验 ,并对做形工艺参数进行正交试验和统计分析 ,旨在探寻利用现有制茶设备完全取代手工炒制针形名优绿茶的新技术。1 试验设计1 1 供试原料四川中小叶茶树品种 ,春季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鲜叶。1 2 主要仪器设备及测定方法主要仪器设备有 :名优茶滚筒连续杀青机A1 6CST 40D ,A2 6CST 3 0D ;烘干机B1 6CHP 60 ,B2 6CHQ 50D ,B3 6CHP 941 ;做形机C1 6CR 3 5型揉捻机 ,C2 五槽多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三种茶树害虫性诱剂防治茶树虫害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华 《现代园艺》2012,(22):144-145
应用茶尺蠖、茶毛虫、茶细蛾3种茶树害虫的性诱剂诱捕茶树植株上的成虫,经实验观察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除茶尺蠖性诱剂外,其它2种性诱剂均有较好的诱集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虫口基数。  相似文献   

19.
越冬期茶园覆盖的生态效应及对茶树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a生鸠坑种为试材,设置覆草、间作鼠茅草、覆膜及不覆盖(对照)4种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变化,以及对叶片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根系活力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处理能明显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其中覆草处理土壤保温效果最好,处理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0.05);覆膜处理保水效果最好,其次为覆草处理,平均值较对照分别提高9.23%和5.81%,且处理与对照间、处理与处理间在保水效果上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覆盖处理能维持膜系统和根系活力的稳定,且与对照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综合考虑,覆盖是保证茶树安全越冬的有效措施,且覆草与间作鼠茅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由于传统绿茶难于开拓新的市场 ,经济价值低 ,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只采春茶 ,夏、秋茶停采的现象 ,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针对这种现象 ,笔者通过近 3年的试验 ,在传统绿茶加工的基础上稍作改进 ,即通过晒青、适度轻摇青 ,再杀青、揉捻、干燥的方法 ,研制出一种既有传统绿茶风格又具自然花香的特种绿茶。期望能引起消费者的青睐 ,扩大茶叶消费 ,提高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面就花香绿茶的加工工艺作一介绍。1加工工艺1 .1 鲜叶原料。采摘一芽二三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原料 ,即鲜叶原料应具一定成熟度。若鲜叶太粗老 ,成茶香气轻飘 ,味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