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摸清鹅毛玉凤花菌根真菌的资源种类,采用单菌丝团分离法对鹅毛玉凤花菌根真菌进行了分离.结果表明:共计分离出鹅毛玉凤花菌根真菌200余株;对分离到的部分菌株作了描述与鉴定,并对不同种类进行了初步分析.为鹅毛玉凤花的人工繁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鹅毛玉凤花菌根真菌对鹅毛玉凤花无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促进鹅毛玉凤花幼苗快速生长的新途径,研究采用鹅毛玉凤花菌根分离到的真菌与鹅毛玉凤花无菌幼苗共生,观察其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综合鲜重和根增长率两个指标,其中HQ01菌株的作用效果最好,对鹅毛玉凤花的生长和发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兰属植物菌根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进一步区分11个分离自不同地理分布的5种中国兰属植物的共生菌根真菌菌株,该文结合各菌株的传统形态学特征,对菌丝隔膜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将其鉴定为无性态的瘤菌根菌属真菌。鉴定结果表明,瘤菌根菌是可与中国兰属植物形成菌根结构的最普遍的菌根真菌种类。   相似文献   

4.
在温室花盆中播种白桦 (B .platyphyllaSuk .)种子获得白桦幼苗 ,并对幼苗接种外生菌根真菌进行菌根合成试验。所用的外生菌根真菌有 :灵芝 (GanodermalucidumKarst)、铆钉菇 (Gomphidiusviscidus)、厚环乳牛肝菌(Suillusgrevillei)、褐环乳牛肝菌 (S .luteus)、彩色豆马勃 (Pisolithustinctorius)、美味牛肝菌 (Boletusedulis)、赭丝膜菌 (Cortinariusrussus)、土生空团菌 (Cenococcumgeophilum)。接种两个月后 ,在灵芝、铆钉菇、厚环乳牛肝菌、褐环乳牛肝菌、彩色马勃和美味牛肝菌接种的白桦幼苗上观察到了外生菌根 ,而赭丝膜菌和土生空团菌接种的白桦幼苗上未形成外生菌根。进一步对形成的外生菌根做组织切片观察 ,在细根皮层细胞间均形成明显的哈蒂氏网 ,证实了6种外生菌根真菌与白桦幼苗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春兰菌根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春兰菌根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春兰的根具有典型的兰科菌根结构,菌根真菌破坏根被组织使之成为凹陷小孔,再由外皮层的通道细胞进入皮层细胞定植,在皮层中层近圆形细胞中形成菌丝团,主要分布根的中部;春兰菌根真菌对其宿主的细胞核大小及形状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比较接种菌根真菌与未接种菌根真菌2种处理下多花黄精的种子萌发率、出苗率、根系长度以及植物激素等指标,发现接种菌根真菌可以显著提高多花黄精种子萌发率(87.3%)、出苗率(75.6%)和根系长度(7.79 cm)。通过测定激素含量,发现以上结果可能是由于菌根共生显著提高种子赤霉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含量,降低了脱落酸的含量。本研究为菌根真菌促进多花黄精种子菌根化育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独花兰菌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对独花兰的菌根结构和真菌类群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填补中国独花兰菌根真菌研究的空白,最终达到保护独花兰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独花兰的目的.实验采用徒手切片,酸性品红乳酚油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根的基本结构,并对独花兰的菌根组织进行真菌分离.独花兰具有典型的兰科植物菌根构造,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菌根真菌从根毛进入根被和外皮层,通过通道细胞侵入到皮层薄壁组织,在皮层薄壁细胞内形成菌丝团.通过两次分离,共得到36个菌株,属于担子菌和有丝孢菌,其中优势种属为镰刀菌属将16个菌株接种在华石斛组培苗上,有10个菌株对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有1个菌株(DHL-19)处理苗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α=0.05),2个菌株(DHL-16、DHL-17)处理苗与对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α=0.01).在3个接菌处理苗的营养根中均分离获得了原接种菌,切片观察能看到少量菌丝团.因此,DHL-16、DHL-17、DHL-19这3个菌株初步确定是兰科植物的菌根真菌.   相似文献   

8.
独蒜兰共生菌根真菌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单菌丝团分离方法,对独蒜兰盛花期和盛叶期菌根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结果发现根形成早期、根伸长区和近根尖成熟区、外皮层细胞中以生长快、气生菌丝发达的印Epulorhiza属菌根真菌为主,成熟根、近根基部成熟区、皮层中部及内皮层细胞中以生长慢、气生菌丝不发达的Epulorhiza属菌根真菌为主.生长快、气生菌丝发达的Epulorhiza属菌根真菌对寄主的侵染力强,对菌根的形成及独蒜兰的生长发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生长慢、气生菌丝不发达的菌根真菌对寄主的侵染力弱,对菌根的维持起重要作用;这两类Epulorhiza属菌根真菌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菌根的形成和维持,这为组培苗的菌根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采用组织培养法,对海南野生卷萼兜兰菌根进行真菌分离培养,根据菌株菌落的培养特征、生长速率及菌株显微形态等结果,对分离出的11株真菌进行鉴定,初步鉴定筛选获得的菌株为镰刀菌属、木霉属、毛壳菌属、青霉属、瘤菌根菌属、念珠菌根菌属、角菌根菌属,待定2种。  相似文献   

10.
对长白山野生笃斯越橘菌根的形态结构及内生真菌的分布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笃斯越橘根的次生构造中,周皮由3~6层木栓细胞组成,其中最外1~2层呈凋落状,维管形成层和次生韧皮部均不明显,各占1~2层细胞。毛根包裹着1层或疏松或紧密的菌丝层,没有根毛;内生菌根真菌主要侵染周皮细胞,个别也有侵染木质部的情况,但没有改变根的基本解剖结构。初步观察发现,长白山笃斯越橘的根部具有欧石楠类菌根菌(ERM)、暗隔内生菌根菌(DSE)和泡囊-丛枝菌根菌(VAM)等三种类型菌根真菌的分布,含有菌丝体的表皮细胞壁具有明显加厚迹象。另外,几乎所有笃斯越橘毛根都有内生菌根真菌的寄生。  相似文献   

11.
Biodiversity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colonization and spore density was investigated in 20 desert plants (dominant or common specie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locations of Mu Us Sandy Land of China. We observed three mycorrhizal types including Arum-type, Paris-type, and an intermediate type among the plants. Another type of potentially beneficial fungi associated with roots of all species was also observed, namely, dark septate endophytic fungi (DSEF). Of the 20 sample plants examined, all species were coinfected by the two target fungi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 colonization of Salix psammophila and DSEF colonization of Periploca sepium were as low as 4%). Based on this investigation, we speculated that the DSEF are ubiquitous in desert ecosystems and can co-occur with AMF in desert plants, functioning much like mycorrhizal fungi. Further studies will be required to elucidate interactional mechanisms with AMF and the mechanisms operating in desert ecosystem.  相似文献   

12.
霍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361-11362,11404
植物修复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式。内生真菌对于提高植物重金属耐受性,进而使更多有实际价值的植物能被用于植物修复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内生真菌,即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真菌的物种多样性,介绍了目前关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用于提高植物重金属抗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茶树丛枝菌根真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枝菌根真菌是广泛存在于林地土壤中、与植物共生的重要的真菌类群,具有多种重要的有益功能。笔者综述了茶树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形态结构、侵染率,及其对茶树在营养吸收、生长发育、矿质元素吸收、品质和抗逆性等方面的影响,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初步展望,以期为开展茶树AMF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疆伊犁野生植物VA菌根真菌及其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伊犁地区8种野生植物的VA菌根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其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8种野生植物根围土壤中均有VA菌根真菌的孢子分布,从中分离并鉴定出丽孢无梗囊霉(A cau losp oraeleg ans G erdem ann&T rappe)、蜜色无梗囊霉(A cau losp ora m ellea Spa in&Schenck)、苏格兰球囊霉(G lom us ca le-d on ium N ico lson&G erdem ann)、缩球囊霉(G lom us constrictum T rappe)、地球囊霉(G lom us g eosp orum N ico lson&G erdem ann)、台湾球囊霉(G lom us f orm osanum W u&Chen)和白色球囊霉(G lom us a lbidum W a lker&R hodes)7种VA菌根真菌,其中缩球囊霉和地球囊霉的出现频率较高,为优势菌种;同一菌种在不同宿主上的种群频度存在差异,表现出较强的VA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的选择性;在不同地区的同种宿主上,土壤中孢子数量与平均侵染率亦存在差异,并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表现出VA菌根真菌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为鹿蹄草耐寒性与其菌根真菌的关系研究奠定基础,对采集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凉水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鹿蹄草根部真菌进行分离,根据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菌株分为8个形态类型且菌落颜色、质地和外形不同;菌丝特征差异较大,多具隔膜;8株菌株的生长速度不同,生长最快的菌株培养15d,菌落直径达7.8cm;最慢的培养30d仅6.5cm;rDNA ITS序列分析显示,新丛赤壳属(Neonectria)1株、木霉属(Trichoderma)1株、镰刀菌属(Fusarium)1株和Uncultured fungus 5株,其中镰刀菌属真菌在鹿蹄草根中为首次发现。鹿蹄草能与多种属真菌建立共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鹿蹄草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对西藏藏北高原草地植物丛枝菌根(AM)真菌种群多样性的研究表明:藏北高原草地植物AM真菌分布极为广泛,共分离出4属AM真菌,Glomus属真菌分布最为广泛、优势属地位最为突出,其次为Acaulospora属真菌,Paraglomus属和Scutellospora属真菌则同为常见属;不同草地类型中,高寒草原AM真菌属的多样性高于高寒草甸,Scutellospora属真菌在高寒草甸草原中未见分布,Paraglomus属真菌则主要分布于高寒草甸草原中;AM真菌属的多样性与寄主植物在藏北草地所处的地位亦基本一致;海拔高度不仅与AM真菌孢子密度表现为负相关(r=-0.478),而且对AM真菌的生态分布亦具重要影响。不同土壤pH范围内,Glomus属真菌的种群频度有随土壤PH的提高而显著增加的趋势,Scutel-lospora属真菌的种群频度则呈中性>碱性的趋势,Paraglomus属真菌仅见于中性土壤环境中;低磷土壤AM真菌的多样性低于高磷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17.
刘兰泉  杨成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837-10838,10841
[目的]调查重庆地区13种主产中药材中VA菌根真菌主要种类及感染情况。[方法]采集重庆市主产13种中药材植物根际土壤,对其中的VA菌根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感染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在13种中药材植物根际土壤中均有VA菌根真菌的孢子分布,从中分离并鉴定出10种VA菌根真菌,以玄参根际土壤中的VA菌根真菌种类最多,达7种;乌头根际土壤VA菌根真菌孢子密度最高,为118.5个/g,白芷最低,为11.3个/g;13种中药材均能感染VA菌根,与VA菌根真菌形成共生,其中玉竹感染率最高,为82.29%。[结论]重庆市主产的13种中药材中VA菌根资源丰富,感染情况随药材种类的不同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蓝桉是桉树中少有的油、材兼用树种。从云南蓝桉人工林中采集根际土,调查菌根真菌的种类和优势种,并通过控制育苗基质中菌根真菌菌群的数量,分析菌根真菌对蓝桉苗木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探讨影响其生长的主要菌根真菌种类,以期从菌根化育苗方面为蓝桉的壮苗培育提供指导。结果表明:从根际土中分离出3属6种菌根真菌,分别为聚丛球囊霉(Glomus aggregatum)、何氏球囊霉(Glomus hoi)、多梗球囊霉(Glomus multicaule)、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缩隔球囊霉(Septoglomus constrictum),其中,聚丛球囊霉、幼套近明球囊霉和摩西球囊霉为优势菌种(三者合计占总孢子密度的80.77%)。苗龄10个月时,随着育苗基质中菌群数量增多,蓝桉苗木的菌根侵染率增大,侵染强度增强,且接种适量的菌根真菌对苗高、地径都具有显著(P<0.05)促进作用,且能显著(P<0.05)提高苗木的叶绿素含量和表观量子效率,降低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苗木生长和光合能力起主要促进作用的是聚丛球囊霉、幼套近明球囊霉和缩隔球囊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