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5~1986年分析了Tetep等8个高抗稻瘟病品种对病菌小种ZB_(15)、ZC_3和ZC_(15)的抗性遗传,结果如下:Tetep、矮梅早3号、红阳矮4号、IR_(36)、IR_(9782)对每个小种的抗性都由1对显性抗性基因所控制.其中前4个品种的抗性基因都是等位的,对3个小种的抗性基因分别为基因1,4,9.IR_(9782)分别为基因2,6,12.水源300、矮脚白米仔和国际油占1号对3个小种的抗性由1对或2对显性重复抗性基因所控制.其中水源300对3个小种的抗性基因分别为基因1,4和5,9和10.矮脚白米仔分别为基因1,4和5,19和11.而国际油占1号分别为基因3,7和8,13.各抗病品种对不同小种的抗性基因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连锁关系.抗性的表达可能受到一些修饰基因的影响,或者在同一基因位点上存在抗性程度不同的复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2.
云南铁壳麦是云南省独有的宝贵麦类种质资源。文章应用云南省6个主要条锈病流行生理小种对云南铁壳麦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之前收集保存的对当时流行生理小种感病的34份铁壳麦对现在的生理小种依然感病。从新收集的5份铁壳麦中鉴定出3份抗性材料,其中A13和A14对6个生理小种反应型为高抗,A21为近免疫。通过对云南铁壳麦A21与铭贤169杂交的F1、F2、BC1群体进行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表明,云南铁壳麦A21对条中32、水-7两个生理小种的抗性均由核基因组的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3.
应用杂交分析法和累积分布曲线法,研究了太湖粳稻地方吕种铁杆青对中国稻瘟力优势小种XG1和太湖稻区近年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种ZE3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铁杆青对ZG1小种的抗性是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ZE3小种的抗性除了1对显性基因外,可能有修饰基因或微效基因影响中抗类型的表达,并且两个抗病主基因为独立遗传;与3个已知抗基因的近等基因系的等位性测定表明,铁杆青所含的两个抗病基因与Pi-Km、Pi-b是不等  相似文献   

4.
采用“累积分布曲线法”,用3个稻瘟病菌系接种鉴定,分析水稻恢复系6180抗稻瘟病的基因。结果表明,6180对B13、E3两个小种的抗性是由3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B29小种的抗性是由2对显性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5.
用引自南斯拉夫的冬小麦品种诺维萨特早熟1号(Novosadska Rana 1)单体系测定了若干冬小麦品种抗锈基因的所在染色体。确定绿7蚰对条中25号小种的显性抗性基因位于2B 染色体上;Yantar 对叶中3号小种的抗性是由两个显性互补基因控制的,分别位于5A 和1D染色体上;农大233对条中29号小种的显性抗性基因位于3B 染色体上;C39抗条中29号小种的隐性基因位于7B 染色体上;Fr84-8对条中29号小种的抗性是由2个隐性互作基因控制的,分别位于2A 和3A 染色体上。此外还用诺维萨特早熟1号单体系测定出农大233,Fr84-8等品系的有芒基因均位于5A 染色体上,抑制斯卑尔脱(spelta)穗型的基因也在5A 染色体上。冬小麦诺维萨特早熟1号单体系是在我国华北地区进行基因定位研究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黄瓜枯萎病和黑星病是危害中国黄瓜生产的两种主要病害,明确黄瓜品系WIS2757对黄瓜枯萎病生理小种4和黑星病的抗性基因遗传与连锁关系,为黄瓜抗病育种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抗枯萎病生理小种4和黑星病的黄瓜材料WIS2757和感病材料津研2号为亲本,获得98个F3代株系,分别对双亲、F1和F3代株系进行苗期抗枯萎病和黑星病接种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对枯萎病与黑星病的抗性遗传及两个抗病基因的连锁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亲本WIS2757抗枯萎病生理小种4和黑星病,津研2号高感两种病害。F1群体抗两种病害。根据F3株系对两种病害的抗病表现推断F2对应株的抗病基因型并进行卡方测验,结果表明,F2群体对枯萎病和黑星病的抗性分离均符合1﹕2﹕1的理论比例,而两对等位抗病基因的遗传不符合9﹕3﹕3﹕1的理论分离比例。连锁分析表明,黄瓜抗枯萎病生理小种4和黑星病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连锁群,两者的遗传距离为17.5 cM。【结论】WIS2757对枯萎病和黑星病的抗性均由单显性基因控制,将抗枯萎病生理小种4的基因暂定名为Foc-4。Foc-4和抗黑星病基因Ccu间存在遗传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明确近年来中国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turcica)的生理小种变化和种群消长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逐年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和HtN)鉴别寄主,对2005年和2006年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河南、四川和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共10个省区28个地区的204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利用毒力频率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其在中国的分布频率。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分析了近30年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变化趋势。共鉴定出0,1,2,3,12,13,23,123,23N共9个生理小种,其中0号小种和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62.25%和19.12%,其他小种占供试菌株的18.63%;所鉴定的204个菌株,对Ht1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高,为33.33%;对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低,为1.47%;对Ht2和Ht3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16.18%和6.37%。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呈现复杂化,不断有新小种出现。Ht1和Ht2抗性基因在中国大部分玉米严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性“丧失”。玉米大斑病菌新小种出现、0号和1号小种以外其他生理小种出现频率的的升高和品种抗性的“丧失”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浙江省40份水稻栽培品种和6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中6个抗性基因分布情况,同时鉴定品种苗瘟抗性水平,探讨携带抗性基因和抗性水平相关性。【方法】利用功能性分子标记检测品种中Pi1、Pi9/Piz、Pi2/Pizt、Pikh、Pikm、Pita,6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布情况。用2015-2017年田间采集到的141个稻瘟菌菌株鉴定46个水稻品种苗瘟抗性水平。【结果】6个抗性基因在浙江省栽培品种中分布频率不同,其中Pita基因分布最广,占47.83%;其次是Pikh,占41.30%;抗性基因Pi2/Pizt和Pikm在栽培品种中分布频率相等,均为34.78%;抗性基因Pi9/Piz在栽培品种中分布较少,仅有21.74%;抗性基因Pi1仅在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TTP中检测到。抗性水平鉴定结果显示22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在60%以上,两个品种的抗性频率达到80%以上。【结论】浙江40份水稻栽培品种和6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携带抗性基因和其抗性水平部分相关。  相似文献   

9.
1992 ̄1993年,采用人工土壤接菌方法,用高粱丝黑穗病菌2号和3号小种冬孢子,分别接种15份高粱同核异质品系。结果表明,不同小种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同。大多数同核异质品系间对不同小种的反应无显著差异,但Tx398的同核异质品系间对2号小种的感病程度有差异。不同小种均对同质异核品质间的致病力表现出显著差异。高粱品系对高粱丝黑穗病的抗性主要由细胞核基因决定,与细胞质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多基因聚合创制小麦抗条锈病新种质,并筛选小麦抗条中32号小种基因的RAPD标记。【方法】用分别抗条中32号、31号小种和水源14号小种的花育888-5、西农1376和212 3个育种材料进行杂交、复交,并花培纯合,对来自3个抗条锈育种材料的不同抗性基因进行聚合,建立DH系。用115条随机引物对该DH群体中抗条中32号小种基因进行RAPD标记分析。【结果】通过基因聚合,获得抗条中31号和32号小种的材料6个,占总材料的7.32%;抗条中31号和水源14号小种的材料6个,占总材料的7.32%;抗条中32号和水源14号小种的材料1个,占总材料的1.22%;未获得对3个供试小种均有抗性的DH材料。引物S20扩增出670 bp的多态性片段,该特异条带重复性强,S20可作为小麦抗条中32号小种基因的特异标记。【结论】创制了聚合2个抗条锈流行小种基因的抗条锈新种质13个。与抗条中32号小种基因紧密连锁的特异RAPD标记为S20。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全国统一的七个鉴别品种,对采自四川各大稻区的120个稻瘟病菌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4大群9个生理小种:4大群分别是ZB、ZC、ZG和ZE群,9个生理小种分别是:ZB31、ZB29、ZB13、ZB21、ZB15、ZB32、ZC15、ZG1、ZE1。5年来优势种群ZB群一直保持相对稳定,优势小种是ZB31、ZB29。运用鉴别出来的生理小种对四川4个抗病品种R9、R10、3263、448及Lemont和普感品种丽江黑谷进行抗谱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丽江黑谷对四川的生理小种均表现感病,R10对全部生理小种表现抗性,R9只对E1和G1表现感病,3263仅对C15、B29表现感病,448仅对B31生理小种表现感病。表明四川几个抗性水稻品种均具有多个抗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基因,为后期进行基因的聚合与转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籼型杂交水稻及三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水稻三系的抗性及其对杂交稻抗性的贡献。结果表明,杂交稻的抗性主要受恢复系的核基因控制,同时也受不育系胞质效应的影响。D型、冈型和野败型胞质的抗性较差,滇型和BT型较强。由于不同稻区的病菌小种组成不同,致病力的亲和性以及分化变异速度也不同,故推广杂交稻组合应考虑病菌小种的组成和分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b、Pi-ta等位基因的显性标记对48份江苏省粳稻品种和618份粳稻新品系进行检测,并结合6个代表性稻瘟病生理小种的穗颈瘟抗性鉴定反应,分析抗性基因在江苏省粳稻中的分布及其与穗颈瘟抗性的关系。结果显示:抗性基因Pi-b和Pi-ta在江苏省粳稻品种和品系中存在广泛分布,其中抗性基因Pi-b的频率明显高于Pi-ta。不同生育类型的品种中,抗性基因Pi-b和Pi-ta在中熟中粳中的分布最少,且pi-b/pi-ta基因组合品种所占比例最高。从基因组合与抗性的关系来看,含单个抗性基因的新品系无论是感病率还是病情指数都明显低于不含Pi-b和Pi-ta抗性基因的品系,且Pi-ta基因的抗性效果要好于Pi-b基因,而同时含有两个抗性基因的新品系其抗性水平又优于只含单个抗性基因的粳稻品系。因此,在育种中选择两个抗性基因互补的粳稻作亲本,在后代群体中进行基因聚合,是提高江苏省粳稻穗颈瘟抗性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防治稻瘟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培育、推广抗病良种。但是由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分化频繁,一个抗病品种往往大面积推广二至十年之后因优势小种的变迁而丧失抗性,给抗病育种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使品种的抗性相对稳定,各国植物病理学家或作物育种学家的学术观点殊不一致。有人认为要获得稳定抗性应着眼于积累微效的抗病基因,以对抗小种的专化致病性。有人认为应利用具有高抗效能的主要抗性基因,对多数小种表现广谱抗性。也有人则  相似文献   

15.
小麦抗病性遗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小麦抗病性的遗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小麦的抗病性遗传基础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主效基因控制的抗性;另一类是微效基因控制的抗性,主效基因对病原菌的抗性表现脆弱,在基因布局不合理时,容易被病原菌小种所克服,少数主效基因具有较好的持久性。微效基因单独存在时抗性作用很小,难以度量,对环境条件敏感,无明显的小种专化性,常表现为加性效应。小麦抗病性遗传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常规遗传分析法,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法,基因推导法和遗传标记以及分子标记,丰富抗源和抗性品种的合理布局是保持品种持久性抗性的主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6.
1994年,从上年秋在丹东地区水稻17个品种(系)上采集的103份惠颈瘟标样中,采用单孢分离法获得16个单孢菌株,分别在中、日两套鉴别品种鉴定出5群8个生理小种,用日本单基因临别品种鉴定出14个小种。明确了1993年丹东地区稻瘟病菌优势小种为中国的ZF1和ZD1两小种及日本的004.5和537.5两小种。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丹东地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水稻品种抗性丧失及其对当地主栽品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33个已知基因型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云南省的马铃薯主栽品种及加工型品种进行抗病性分析及基因型推导。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合作88对含有8号小种的病原基因感病,表明品种合作88中含有抗性基因R8;Mira对含有3号小种的病原基因感病,说明品种Mira含有的抗性基因为R3;大多数供试品种已丧失了对晚疫病的抗病性;滇薯6号对87.9%的菌株表现高度的抗性。  相似文献   

18.
薛文君  宋丽  万四新  李民  李森 《河南农业》2019,(6):52-53,57
用四川稻瘟病高发区的优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对引进的水稻品种Lemont进行抗谱测试,结果表明,水稻品种Lemont中含有数个控制稻瘟病病斑和病斑数量的抗性QTL基因;通过稻瘟病抗性品种Lemont和易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为亲本构建了F2作图群体,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遗传图谱,将Lemont中的两个抗瘟性QTL基因位点定位在水稻第八、十一染色体上,可以利用这些标记快速检测相关抗性基因,通过进一步研究开发出与这两个抗性QTL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育种工作更有效地利用抗瘟性基因资源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40566为母本,以感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4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得到F2代后连续自交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利用BSA法对50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其中3个标记Satt56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并且在F2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65-SOYGPATR-Hrcs1-Satt396,其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12.7、6.5、14.7 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20.
普通小麦品种Rulofen是我国小麦杆锈菌的鉴別寄主。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和对Rulofen无毒性的小麦秆锈菌的三个生理小种21C3、34、34C2对Rulofen进行了抗秆锈病基因的单体分析,并将Rulofen所含的抗秆锈病基因与国际上已命名的Sr基因进行了异同比较。结果表明;Rulofen在2D染色体上含有兼抗三个供试生理小种的抗病基因Sr6.其抗性效应为;-;1~ 或1X~=-x~- ,因环境条件的影响,Sr6的抗性反应型不稳定;在5D染色体上含有兼抗21C3、34和34C2三个生理小种的抗病基因Sr30,其抗性效应为2=、抗秆锈病基因Sr6和Sr30对我国的小麦秆锈菌小种34类群都具有进一步的区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