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析中华鳖白底板病的防与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鳖白底板病(亦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对中华鳖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如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造成大面积死亡。该病主要危害150克以上规格的个体,发病初期,鳖体表无明显症状,只是腹甲略呈苍白色,活动迟缓,但摄食量明显下降。发病末期,外表主要症状为腹甲、口腔呈苍白色,无一丝血色,剖检病鳖不流一滴血,肝脏呈土黄色或暗黑色,胆囊硬结,胰脏大多糜烂,肠呈贫血状,肠道无残留物,有些病鳖腹腔有积水。该病传染性强,一经发病若不及时治疗,会迅速蔓延。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和调查,对中华鳖白底板病的发…  相似文献   

2.
中华鳖白底板病危害是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该病主要危害100克以上的幼鳖、成鳖及亲鳖,发病率、死产率都很高。笔者在对中华鳖白底板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发现,使用某类型杀虫药与其它药物组方后,对治疗早、中、晚期中华鳖白底板病有良效。为此,笔者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治疗实例进行归纳总结,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华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华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初报杨先乐,周剑光,柯福恩,贺路,艾晓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华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暂名)是近两年来在我国大部分鳖养殖区流行的一种新的传染病。该病不仅来势猛,传染快,而且危害大。由于该病的流行,使不少鳖养殖业者蒙...  相似文献   

4.
中华鳖白底板病(亦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发生的对中华鳖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由于危害较大,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所以又有甲鱼癌症之称。笔者由于工作的关系近几年来专访过海南、广东、广西、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千余家养鳖场,经常碰到此病,由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思考,并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在此一叙,供广大同行参考。一、病原早在1994~1997年,原长江水产科学研究所的杨先乐教授等人就对此病的流行病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暂定名为中华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  相似文献   

5.
张俊杰  鄢庆枇 《水产科学》2007,26(4):244-246
中华鳖(Pelodiscussinensis)俗称甲鱼、团鱼,属爬行纲、龟鳖目、鳖科,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名优品种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华鳖养殖曾经风靡一时,受到广泛的重视,并成为水产养殖支柱产业之一。但随着中华鳖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问题日趋严重,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白底板病就是其中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此病又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症。该病病程短,发病急,死亡率高,防治难度大。目前广大科研和生产人员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笔者从流行情况、发病症状、发病机理等方面对该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实际防治经验,着重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综合防治理论,以期为今后的生产和研究尤其是中渔医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华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流行病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华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是近两年来发生且危害性较大的一种新的流行病,主要危害成鳖、亲鳖和100~200g的幼鳖。肠道糜烂出血,胃肠粘膜组织坏死是该病的主要症状。养殖区流行该病的主要流行季节为5~7月,6月是发病高峰月,占发病总例数的39.8%;水温25~30℃时该病较易发生。该病潜伏期较长,发生期(14.3±6.9)d,暴发期(14.7±6.2)d。对湖北省95个养殖场(户)的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发病率为43.2%,平均死亡率(44.5±25.6)%,日平均死亡率(6.9±6.5)%。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鳖白底板病(中华鳖失血症),因其具有传染性强、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等特点,已经成为危害中华鳖养殖的重大疾病之一,该病一旦发生,若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就会对养殖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总结一种行之有效的中华鳖白底板病的治疗方法,是中华鳖养殖病害防治中所必需的。2014年,我市某中华鳖  相似文献   

8.
<正>六、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出血性肠道坏死症又称白底板病或出血性肠炎,这种病无论成鳖和幼鳖均可能发生,该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患病后死亡速度较快,严重时可能造成全池覆灭,造成较大的  相似文献   

9.
系统阐述了导致养殖中华鳖白底板病的病因及发病症状,并结合多年的病害防治经验,提出了切实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养殖中华鳖白底板病的病因主要是肝脏病或肠道寄生虫侵袭,而引起肝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饲料中使用了组胺含量和氧化值过高的原料.为预防该病的发生,应降低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主要措施包括:适度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尤其要降低动物蛋白原料的使用量,选用高品质的白鱼粉等原料;在养殖中避免使用腐败的动物内脏和冰鲜鱼等作饲料;对水体进行定期消毒;规范用药等.对肝脏型白底板病的治疗应以保肝药物为主,而对寄生虫侵袭型白底板病则采用驱虫药物.  相似文献   

10.
鳖白斑病和白点病是稚鳖期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且常并发、多见背部白斑、腹部白点的病灶、导致大量死亡,最高死亡率达90%以上。1994年北京某鳖场因该病发生稚鳖死亡2/5.经济损失40万元;同年沙市一稚鳖温室养殖场.由于该病造成稚鳖死亡90%以上;1995年此病全国大流行,1996年流行鳃腺炎病,1997年流行白底板病。1998年白斑病和白点病又有抬头趋势。驯养开食后20~60天发病率最高,体长10cm以上的幼鳖较少因此病死亡。1白斑病1.1白斑病的病原与诊断病原为毛霉菌(Mucorsp.),属真菌…  相似文献   

11.
中华鳖白底板病病原体及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华鳖白底板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试验及生理生化性鉴定;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鳖的肝、脾、肾脏的组织病理,并在肝、脾、肾的细胞质和肾细胞核里发现有病毒呈圆球形状,直径20~30nm和40nm。白底板病分离出毒力较强的细菌可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患白底板病的肝、脾、肾脏均表现广泛、系统性的组织坏死,肝、肾组织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鳖病现状及防病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1995-1996年对禄处主要养鳖基地进行养殖鳖病害现场调研和样品分析的结果。现场调查结果表明,我省主要养鳖地区病害情况较严重其中沿海地区养殖中华鳖病害较闽北及闽西养鳖地区严重,1995年成活率分别为75%和60%,沿海养鳖地区最具威胁的病害是病毒性出血病和白底板病,而闽北养鳖地区养殖鳖的主要病害为真菌性白斑病。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1995~1998年期间对广东省主要养鳖基地进行鳖病现场调研。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平均成活率为50%~60%,主要威胁养鳖业的疾病是"腮腺炎"和"白底板"两类疾病。鳖病给养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已成为广东省养鳖业的重要制约因素。我们针对该两种疾病开展了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腮腺炎"和"白底板"病及与细菌性出血病的区别1.腮腺炎该病病因未定,但据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用电镜及我所用新方法检得有病毒存在。主要危害100克以下稚幼鳖,传染性强,易爆发。病鳖脖颈肿大、呼吸困难、食道及呼吸道出血,大部分病鳖口咽部充血或…  相似文献   

14.
吕纪增 《齐鲁渔业》2006,23(8):10-11
鳖赤白板病(俗称红底板、白底板病),是我国近年来危害最大的鳖病,且到目前还没有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已基本找到了赤白板病的主要病原与发病条件,并在预防上有了突破性进展,特别中草药和免疫防病研究的进展,为今后控制赤白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饲料质量与中华鳖白底板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鸿泰  何力  张俊 《淡水渔业》2002,32(2):32-33
中华鳖 (TrionyxSinensis)习惯称为甲鱼。甲鱼体重在 15 0g以前易患鳃腺炎病 ,之后成甲鱼阶段易患白底板病。患鳖底板白色 ,内脏充血 ,特别是肠道中有凝集的暗紫色血块 ,且有腹水 ,此病有传染性 ,死亡率高 ,一般认为病毒、细菌均能引起此病 ,故治疗比较困难。但是 ,饲料质量欠佳能引起白底板病 ,此前缺少报道。 1999年作者调查了广东中山、清远、惠州、河源、广州、湖北省荆州市几十家甲鱼养殖场 ,养殖户反映投喂饲料质量欠佳 ,在半月之内即出现白底板病 ,难以治愈。为探讨饲料质量与白底板病的内在联系 ,我们对多种饲料进…  相似文献   

16.
鳖赤白板病(谷称红底板、白底板病),是我国近年来危害最大的鳖病,且到目前还没有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但通过各方的努力,已基本找到了赤白板病的主要病原与发病条件,并在预防上有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中草药和免疫苗防病研究的进展,为今后控制赤白板病的发生打下了基础,笔者综合国内有关研究结合自己实践,通俗介绍了一下赤白板病的发生与防治,供有关养殖单位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7.
鳖白底板病、腐皮病并发症病原菌及药物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华鳖(Trionyxsinensis)的白底板、腐皮病是两种较严重的传染病,两者并发症的感染率可达80%~90%,死亡率100%。陈晓凤等[1995]研究认为白底板病的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迟缓爱德华氏菌(E.tarda)和变形杆菌(P.vulgaris)。而谢军[1996]认为该病的病原可能是病毒。腐皮病的病原也众说不一,孙佩芳等[1998]多次从患腐皮病的中华鳖血液和肝脏中分离到温和气单胞菌,而其他人也从患腐皮病鳖体内分离到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和无色杆菌等菌种,其中认为气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  相似文献   

18.
中华鳖白底板病和红底板病病毒及细菌的致病性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利用含类呼肠孤病毒和类腺病毒 的患白底板病和红底板病 病鳖组织匀浆过滤液及从病鳖中分离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进行病毒和细菌的相继 人工感染试验, 复制出典型的鳖红底板病和白底板病病症。研究发现, 细菌是红底板病的主要病原, 病毒是白底板病的主要病原,而病毒的感染不致死鳖, 细菌的继发感染是鳖最终死亡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牟群  林启存  潘连德 《水产科技情报》2011,38(6):298-301, 306
系统总结了中华鳖白底板病的症状、病因、病理等,探讨了中华鳖白底板病与其他几种具有白底板症状的疾病的相关性,以期为中华鳖的健康养殖及白底板病与其他具有白底板症状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前,无论是常温养鳖还是温室养鳖,批量发病甚至死亡时有发生,其中鳖的细菌性、真菌性皮肤病并发症频繁发生,且发病率较高。该病重点流行区域在长江流域,但福建省也很严重。该病对稚幼鳖、成鳖均危害很大,死亡率一般30%左右。故应无病先防,防重于治。当鳖病发生后应立即作出相应的诊断并采取解救治疗的措施,控制病情,积极治疗避免鳖病复发。观介绍几例鳖常见皮肤病并发症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供同行们参考:一、病例:(A1996年12月初,福建省某鳖场养中华鳖5万只(江西南丰县的稚鳖)规格已达5(F-if,发现有1/5池的鳖部分患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