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谢杭  常泰 《内陆水产》2001,26(11):26-26
1稚鳖当年孵化的稚鳖越冬,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人工强化饲养手段,使之在越冬期体重达10克以上;二是实行温室越冬,室温保持25℃左右,使稚鳖在越冬期继续摄食生长。2幼蛙当年7~10月由蝌蚪变态而成的幼蛙,气温降到10℃以下时,即开始越冬。越冬池水保持70厘米,池底要有淤泥,池上要有覆盖物,保持环境安静和水质良好,并注重防除敌害。3泥鳅泥鳅在水温降到10℃时便进入冬眠。届时将达不到上市规格的幼鳅集中越冬,选择背风向阳保水能力强的鱼池,用0.2×10-6孔雀石绿全池泼洒消毒,清理食场,水泥池池底铺…  相似文献   

2.
<正> 1 稚鳖 当年孵化的稚鳖,在越冬时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人工诱导手段,使亲鳖提早产卵孵化,增加稚鳖的养殖时间,使其在越冬前体重达到10g以上;二是实行温室越冬,室温保持在25℃左右,使稚鳖在越冬期间继续摄食生长。  相似文献   

3.
王宾贤 《内陆水产》1996,22(3):28-29
第三讲甲鱼的越冬育种及其商品养殖王宾贤(湖南省水产研究所413100)甲鱼在其生命过程中,不同的发育阶段有不同的生长特点。一般对甲鱼的不同生长阶段作如下划分:自孵化脱壳之日起,至体重为50克阶段称为稚鳖阶段;个体重50克至个体重250克阶段称为幼鳖阶...  相似文献   

4.
怎样提高稚幼鳖越冬成活率鳖对环境温度变化较为敏感,适宜生长温度是20~32℃,16℃以下停止摄食,12℃以下即进入冬眠状态。养殖者可根据鳖的这一特点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保证稚幼鳖顺利地度过寒冬。一、越冬前加强饲养。在越冬前,水温在16℃以上多投喂一些...  相似文献   

5.
稚幼鳖温室越冬四要素稚鳖个体一般只有3~5克,体质娇弱,较难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九月份以后孵出的稚鳖,因外界环境变化大,水温又低,摄食时间短,体内营养积蓄少,稚鳖一般难以安全越冬,自然越冬成活率只有10~20%。温室加温,人为创造一个适合稚鳖生...  相似文献   

6.
南方池塘常温条件下,稚鳖当年可以培育成人体重15~250克,一般为25~150克的幼鳖。幼鳖经冬前或冬后筛选分格越冬,转入成鳖养殖池,于翌年养成商品鳖,规格400~850克。  相似文献   

7.
闫有利 《水产科学》1998,17(3):27-29
利用玻璃温室采光加温和塑料大棚采光增温两种方式,分别在越冬前和越冬后进行稚鳖和幼鳖养殖,投喂全价配合饲料,结果:稚鳖经100天的饲养,平均体重从3—5g长到72.25g,平均日增重0.68g/只,饵料系数为1.30,成活率94.66%,单产为1.29kg/m2,幼鳖经73天饲养,平均体重从72.25g长到251.57g,平均日增重为2.46g/只,饵料系数1.26,成活率97.32%,单产3.12kg/m2。此种养殖方式,为北方地区人工快速养鳖,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王声瑜 《内陆水产》1996,(11):21-21
牛蛙越冬十大方法牛蛙冬眠期一般为11月至第二年3月,冬眠期约100天左右,现简要介绍如下:1.洞穴越冬为了适应牛蛙挖洞潜伏的习性,可事先在蛙池四周松土,并在向阳背风处,平水位线挖若干个直径15厘米,深1米的洞穴,保持湿润,以便牛蛙入穴冬眠。2.潜水越...  相似文献   

9.
提高稚幼鳖的越冬成活率,保证来年的苗种供应,是广大养殖者普遍关心的事,现介绍有关知识,供参考。 鳖属变温性动物,对环境湿度的变化比较敏感,适宜生长温度是20—32℃,15℃以下停止摄食,12—10℃进入冬眠。可根据它的这些特点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1.在越冬前,水温15—20℃,多投喂一些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的饲料,如动物内脏、鱼、虾及螺贝肉等,以使鳖长的肥壮,体内积累贮存一定的能量而顺利越冬。 2.稚鳖。指当年孵化的小鳖,其个体小,适应性差,不耐寒冷,最好能移入室内或搭设简易保温棚越冬。越冬期间要做好  相似文献   

10.
《海鲜世界》1994,(1):32-32
河南省潢川县经多年攻关,甲鱼养殖技术已居全国领先水平,可在12-14个月内将稚鳖培育成商品鳖。越冬亲鳖经强化培育后5月下旬产卵,温度33-36℃以下,经50天左右孵化可出壳;一般在10月份后,将稚鳖以每平方米30-50只的密度移入28—30℃的温室,  相似文献   

11.
章剑 《渔业现代化》1999,26(1):8-13
鳖的人工繁殖目前有三种情况;一是全式养殖.即包括自繁自育稚幼鳖到成鳖养殖的生产全过程;二是培育种苗、即繁殖后的稚鳖强化培育自给,有余部分出售;三是孵化鳖蛋,所产鳖蛋几乎全部出售。第一种方式,相对封闭.有效地避免外来的病原微生物的传入、是控制疾病健康养鳖的好方法。第二、第三种方式养殖周期短.成本低、比较效益高。1 自繁自育健康养鳖思路为提高养鳖成活率、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必须建立自繁自育健康养鳖的体系。无论是外购稚幼鳖还是鳖蛋、都不可避免带入病原微生物、导致疾病。尤其是稚幼鳖在运输过程中因相互抓伤…  相似文献   

12.
通常将规格为50~250g的中华鳖称为幼鳖,幼鳖阶段是中华鳖生长较快的阶段,是承接稚鳖培育和成鳖养成的重要环节,在幼鳖的池塘养殖管理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牛蛙养殖技术讲座 第四讲 牛蛙幼蛙的养殖技术牛蛙幼蛙是指蝌蚪变态后到当年越冬前的牛蛙,体重一般在100g以下。由于幼蛙的适应能力较差,饲养管理工作尤应细致,这对整个生产有很大影响。一、幼蛙池的建造幼蛙池可选用水泥或土地。水泥池面积以30~50m2为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产》2000,295(6)
白斑病也称为毛霉病、白霉病,是一种寄生性真菌病,病原是毛霉菌属的一种霉菌。严重危害稚鳖、幼鳖,传染快、死亡率高,在我国南北各个鳖养殖区都有发生。白斑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以早春4-6月稚鳖、幼鳖越冬苏醒后和晚秋9-10月越冬前最为严重;流行水温是15-35℃,当水温在25℃以上最易发生;流行区域遍及我国南北,尤以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省市最为严重。该病的危害对象有:1.驯养开食后20-60天的雕鳖发病率最高,体长10厘米以上的幼鳖则极少有因该病而造成死亡者;2经过长途运输或者由于捕捞、放…  相似文献   

15.
提高稚鳖越科成活率的措施一、越冬前的强化培育1993年10月我站从外地购回一批规格为每只5克左右的稚鳖,由于加温室未建成,所以进行越冬管理。在稚鳖越冬之前,我们对其进行了一次强化培育,即;投喂高蛋白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3~5%的植物油,其目的是让稚鳖...  相似文献   

16.
室外养殖:加强亲鳖的培育,准备亲鳖的产卵和稚鳖的孵化工作。雌、雄鳖开始交尾,在气候温暖的地区,亲鳖已开始产卵,所以应及早把产卵场的草清除干净,修整、疏松以及消毒产卵场的沙盘以及进行孵化设施的准备。要注意投喂亲鳖专用的全价配合饲料并注意加强营养补充及水质改善工作。每15天使用“底净”每立方米水体25克和每7天用“活性酵素”每立方米水体0.5克全池泼洒,每10天用“鳖净”每立方米水体0.3克全池泼洒。(注意:“活性酵素”和“鳖净”使用的时间要相隔3天以上) 室内养殖:幼甲鱼多数体重可达100-200…  相似文献   

17.
在养鳖中为了提高幼鳖的成活率,防止越冬期间的大批死亡,一般规模较大的养鳖场,多采用稚鳖温室养殖越冬,采用地下热水,工厂余热水或锅炉管道循环热水,使推鳖在适温中平安地渡过寒冬,提高成活率。笔者曾对几个工厂化养殖推鳖的场家进行过考察,发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其中一个共性的问题是室内空气污浊,气味难闻。在温室中持的时间稍长,人就感到胸闷不适。症结何在?一是由于人为调控不好,温室中平时空气不流通所致。由于室内温度较高,空气湿度较大,导致室内油漆的铁管、门窗、石灰粉刷的墙壁等等,在高温和高湿度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8.
虎纹蛙人工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金水 《内陆水产》2002,27(1):14-15
虎纹蛙俗称田鸡,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虎纹蛙属,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温度在4℃以下或35℃以上时,易引起死亡。温度低于12℃即停食冬眠。春季温度上长到16℃结束冬眠。当年繁殖的幼蛙经6个月(5~10月)饲养体重可达150克左右。该蛙的营养和肉质可与野生棘胸蛙相媲美,现野生棘胸蛙数量较少,人工养殖较难,在此将有关养殖技术奉献给同行。1场地选建1.1蛙池建造养殖场地应选择环境安静、进排水方便、水质无污染、安全、便于管理之处。面积以20米2为佳。1.2越冬池越冬池保水性…  相似文献   

19.
鳖的养殖     
鳖的养殖张幼敏李茵明(湖北省水产研究所,武汉430071)第三讲稚、幼鳖养殖稚、幼鳖在生态习性、对饲养和管理条件的要求上都十分相近,所以这里对之进行综合叙述,以免重复。一、稚鳖的选择标准1.刚孵出的稚鳖,其体重应在3g以上才算基本合格。体重过小,伺后...  相似文献   

20.
温泉水养殖越冬稚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泉水养殖越冬稚鳖技术方国波,苏文信,林塔,彭定晓(广东省汕尾市动植物检疫局)1992年12月底,广东省陆河名特水产养殖场首次从泰国进口稚鳖苗二批共7438只,经检疫后在隔离场地利用天然温泉水经二个多月的越冬养殖获得成功。由进口时每只2—3克养到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