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虾微孢子虫病【症状】病虾肌肉松弛,呈乳白色、不透明;鳃、皮下、卵巢、心、肝胰脏、中肠等部位变白,并出现瘤状白色肿块,如侵害生殖腺,则在背部中线有不透明的白色区。常将患病的虾称为牛奶虾、棉花虾。【流行及危害】该病对幼体和成体均可造成感染。发病季节在6~9月,虾的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诊断】根据虾体发白的症状可作初步判断;病变组织制成压片,镜检时若见到孢子结构即可确诊。【防治方法】①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进行预防,对于混养池,发现病虾要彻底捞出并销毁,还要对同池混养的其它品种进行消毒处理;②用0.15~0.2克/千克体重…  相似文献   

2.
1.对虾病害有哪些类型? 从不同的病原体来划分,由细菌、真菌、病毒引起的为传染性虾病,如弧菌感染引起的“红腿病”、“白斑病”,霉菌或细菌感染引起的黑壳或黑斑病、黑鳃病等;由寄生虫或附生生物引起的为侵袭性虾病,如微孢子虫寄生在肌肉中引起的“棉花虾”病,聚缩虫或蓝绿藻类附生在体表引起的“绿毛虾”病等;此外,还有一些因环境条件如高温、缺氧引起的疾病,如肌肉白浊病、弯体病等。  相似文献   

3.
<正> 我国养殖对虾主要有6种寄生虫病。1 微孢子虫病(原虫病)1.1 病原 国外报道有:奈氏微粒子虫[Ameson(=Nosema)nelsoni]、对虾匹里虫[(Pleisttphorapenaei]、桃红对虾人孢虫[Agmasoma=Theloha-nia duorara]、对虾八孢虫(A.penaei)。我国发现几种微孢子来鉴定。1.2 传播途径 可能由于:①摄食病虾的蜕壳  相似文献   

4.
<正>虾肝肠孢虫又称"肠孢虫",属于微孢子虫科,肠孢虫属,是一种可感染多种真核生物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虫。该病原最早于2004年作为一种未知微孢子虫在泰国生长缓慢的斑节对虾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内被发现,在2009年获得分类和命名,主要危害对虾类,目前普遍认为虾肝肠孢虫与养殖对虾的生长迟缓相关,近年来各地都有虾肝肠孢虫检出的报道,且呈上升趋势,该寄生虫正严重威胁着整个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幼体的聚缩虫病是对虾育苗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它感染速度快,几天之内便可使培育池中的对虾幼体80%以上感染,如不及时防治,可导致育苗失败。 一、病原体 对虾幼体聚缩虫病的病原体常见种是树状聚缩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缘毛目、钟虫科。聚缩虫寄附于中国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成虾的体表和鳃。 二、发病过程及症状 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及仔虾都容易感染聚缩虫,尤以蚤状幼体、糠虾幼体的聚缩虫病危害最大。1999年,大连市金州区北海村育苗室对虾蚤状幼体第Ⅲ期时,5月14日发现第20号培育…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途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汝少国 《水产学报》1998,22(1):49-55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途径的研究对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培育健康的对虾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电镜技术,对中国对虾亲虾的卵巢,卵细胞和无节幼体,溲状幼体,糠虾,仔虾,幼成虾进行病毒检测,结果发现卵巢和卵细胞中有似病毒粒子,无节幼体,糠虾,仔虾,幼成虾有杆状病毒感染,并初步探讨了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海洋与渔业》2009,(6):24-24
病名:固着类纤毛虫病病原:最常见的为聚缩虫、单缩虫、微孢子虫、吸管虫、累枝虫和钟形虫等。症状:虾类(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青虾等)被固着类纤毛虫附着时,虾体外观呈黑色,体表有灰黑色绒毛。当大量虫体寄生在虾体、鳃、附肢时,轻者病虾活动能力下降,不摄食、不蜕壳,生长缓慢,影响鳃的呼吸,重则与细菌性疾病并发,引起虾的死亡;成虾感染寄生虫后体表粗糙,  相似文献   

8.
张文革 《内陆水产》2008,33(3):28-29
1红体病 (又称桃拉综合症)症状:虾体虚弱,甲壳变软,不摄食,空胃,体色素扩散,附肢呈红色,尤其是在尾扇、尾节和腹肢更明显,有时整个虾体变成红色。急性期感染的南美自对虾全身暗红,尤以尾扇与游泳足明显。病虾肝胰脏肿大变白。  相似文献   

9.
正微孢子虫作为真核生物广泛寄生于陆生生物以及虾、蟹等水生动物体内。19世纪中期微孢子虫肆虐欧洲养蚕业,后来学者又在棘鱼中观察到微孢子虫,说明微孢子虫在水生动物中也可以是重要的致病介质。微孢子虫常感染高密度饲养的水生宿主,现已发现的微孢子虫有1400余种,囊括187个属,其中超过80个属可感染水生生物,50个属能感染水生节肢动物的4个主要代表性纲,  相似文献   

10.
<正>虾肝肠胞虫(EHP)又称"肠胞虫",大小为0.7~1.1微米,属于微孢子虫科、肠胞虫属,是一种可感染多种真核生物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虫。作为养殖对虾的重要病原,近年来各地都有检出的报道,且呈上升趋势,该寄生虫正严重威胁着整个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目前业内普遍认为虾肝肠胞虫不引发对虾死亡,但会导致生长迟缓甚至停滞,空耗饲料,由此带来的损失比虾死亡还  相似文献   

11.
海南省对虾养殖协会携手澳华集团主办的海南省对虾养殖协会2015年年会暨澳华对虾健康养殖技术论坛于4月18日在海口丽华大酒店拉开帷幕.据海南省对虾养殖协会秘书长王平介绍,2014年整个海南的养殖成功率比较低,排塘率超5成.病害、水质和微孢子虫病导致的生长缓慢问题较严重,而最大的问题还是偷死.各参会嘉宾从不同角度对对虾病害防控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黄鳃病”病原菌的回接及其药物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欢  刘军 《水产科学》1995,14(2):3-7
从患黄鳃病的中国对虾的血淋巴液中分离到细菌AE1。经浸染及肌肉注射方法感染的健康对虾,并对发病过程及症状进行观察,证明被感染对虾出现的症状与原发病的虾相同;幼虾死亡率与水体中含菌量密切相关;注射AE1菌的对虾死亡率达100%,经专家鉴定病原菌AE1是鳗弧菌Ⅱ型(Vibrio anguillarum Bergman Ⅱ)。抗菌药物氯霉素等可有效地抑制病菌的繁殖及病菌对健康虾的感染。  相似文献   

13.
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又名"肠道上皮细胞孢子虫",于 2003 年被 Chay-aburakul等[1]首次发现,2009 年由 Tourtip 等[2]从生长缓慢的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中分离并命名,主要感染斑节对虾、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1994-1995年福建沿海主要对虾养殖区养殖的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和长毛对虾暴发病流行情况,明确其发病时间,发病特点,流行牲和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有四方面:(1)病毒感染;(2)病毒与细菌合并感染;(3)海区水环境污染;(4)营养不良滥用药物使对虾低抗力降低。  相似文献   

15.
对虾匹里虫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亚玲 《齐鲁渔业》2008,25(7):9-10
匹里虫(Pleisotopbora sp)属原生动物门,微孢亚门,微孢子目,单丝亚目,微粒子科。寄生在对虾上的微孢子虫,已报道的有4种,奈氏微粒子虫(Ameson nelsoni)、对虾匹里虫(Pleisotophora penaei)、桃红对虾八孢虫(Agmasoma duorara)、对虾八孢虫(Agmasoma penaei)。微孢子虫病已在我国山东、广东和广西发现,在广东和广西是一种较为常见和危害较大的病,  相似文献   

16.
2015年7月江苏省兴化及周边盐城地区河蟹养殖大范围爆发河蟹肝胰腺坏死病,经调查研究确认为微孢子虫感染。采用PCR的方法对江苏省河蟹主要养殖区养殖塘口进行抽样调查,对所采集的河蟹标本进行微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抽样的八个河蟹主要养殖区,均有微孢子虫感染情况,其中以兴化和盐城的河蟹微孢子虫感染情况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南美白对虾微孢子虫病的防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春以来,湛江市池塘养殖对虾开始出现一种奇怪的病症,很多池塘对虾在表面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发生大规模死亡,放养对虾30天内出现死亡的尤其严重;今春以来,形势更加严峻,养殖者早造放养对虾排塘者十居八九,多数虾农反复放养反复排塘,经检测,此病疑为微孢子虫感染引发。湛江市异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从2009年秋季开始,在对虾养殖过程中摸索试验。逐渐探索了一条以杀灭虫体、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为主要措施,以培育良好水质、提高对虾应激为辅助治疗措施的防治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试验情况予以总结,供广大对虾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1对虾育苗期常见病害和防治对虾育苗过程常见病及防治方法如下:(1)越冬亲虾褐斑病此病因虾体外伤引起,病原体是一种能破坏甲壳的细菌。得病对虾初期患处呈白色,以后为褐色,外观呈划痕状、点片状或不规则块状。严重时呈黑色。虾体各部位都可发生,以第二、三腹节的背面为多数,也最容易感染。感染后的对虾食欲减弱,甲壳变软,蜕壳困难,患处下方卵巢不能正常发育,萎缩变红,还可能引起其他病原体感染,病情加剧。治疗方法:用福尔马林25X10‘或孔雀绿0.4X106泼洒在池内各处,一天后进行换水,每天换水1/5,直到药液消失,为一个疗…  相似文献   

19.
张良尧 《内陆水产》2002,27(3):34-35
在养虾业的发展过程中,虾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虾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已成为制约养虾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病毒性虾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的治疗方法。虾病的发生,不仅是病原体侵袭的结果,还与对虾本身的抗病能力及养殖环境条件和养殖者的饲养管理技术等密切相关。因此,对虾养殖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施对虾的生态健康养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病。对虾的健康养殖和疾病预防技术主要包括如下3个方面:1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1.1科学建池选择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科学建造虾池是健康…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对虾病毒病的流行,给对虾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enaeusmonodonbaculovirus,MBV)为肠感染病毒,主要感染肝胰腺和前中肠的上皮细胞核。其宿主范围较广,可感染多种养殖对虾,但主要感染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其仔虾感染率和致死率均可达100%,养成期虾感染率63.6-100%,多数虾池为90%左右。由于对虾病毒病缺乏特效药治疗,放对其应采取综合防治的原则,如育好苗、管好水、科学技何及应用一些抗病毒的中草药治疗等。其中虾苗质量的优劣对养成期的对虾的生长及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