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模拟工厂化培养蒙古裸腹溞(MoinamongolicaDaday)的试验研究表明,在小球藻和酵母的不同投喂量下,随着蒙古裸腹溞种群密度的增大,其摄食率和日粮均下降,为了满足60%以上的小球藻日粮和40%以上的干酵母日粮,食物保证度必须达到每个溞有100万个小球藻和0.03mg干酵母.当混合投喂100万个/mL小球藻和150mg/L干酵母时,得到最高的蒙古裸腹溞日生产量(76g/m3*d).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5种不同氮、磷浓度(3个氮磷比)对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生长和藻体氮、磷含量的影响;并以这些不同氮、磷含量的小球藻在11、17和23℃3种温度条件下投喂透明溞(Daphnia hyalina),研究温度和不同条件培养的小球藻对透明溞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氮磷原子比(正常BG-11培养基,N∶P=76.77∶1;氮磷比为正常培养基的1/5和5倍的培养基)中,氮磷比为正常培养基1/5的小球藻生长最好,且其藻体氮磷比明显低于其它组;氮磷比为正常培养基5倍的小球藻生长速度低于正常培养基组,但其藻体的氮磷比略高于正常培养基组。用这些藻类投喂透明溞,结果表明,在各种培养温度下,投喂低N∶P组小球藻的透明溞净生殖率(R0)和平均世代周期(T)总体表现为最高(范围分别为36.14~120.83和24.61~35.56 d),投喂中N∶P组小球藻者次之(范围分别为16.29~59.39和20.52~33.59 d),投喂高N∶P组小球藻者最低(范围分别为13.02~38.99和18.99~33.51 d);然而,透明溞的内禀增长率(rm)则表现为投喂高氮且高N∶P组小球藻者最高(范围为0....  相似文献   

3.
蒙古裸腹溞摄食强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镜检取差的方法初步研究了不同温度,食物密度和光照条件下的蒙古裸腹溞的摄食强度。试验结果表明:蒙古裸腹溞在28℃下成体的日粮高于25℃梯度;成体在0.24 mg/l小球藻密度下的日粮依次高于4.76×10~(-2)mg/l和0.14mg/l梯度;幼体在0.14mg/l小球藻密下的日粮依次高于0.24mg/l和4.76mg/l梯度;在黑暗条件下成体的日粮高于自然光照梯度,幼溞则相反;高密度种群中溞的日粮明显低于低密度种群;各种温度、食物密度和光照条件下蒙古裸腹溞的日摄食量为9.59×10~(-3)~0.17mg/小球藻/个溞日,日粮为32.18%~497.58%,并且溞的摄食存在较明显的昼夜变化节律。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饵料种类及密度对透明溞Daphnia hyaline繁殖和种群动态的影响,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jugatus、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和沙角衣藻Chlamydomonas sajao 4种不同饵料(生物量均为7.5 mg/L),以及1.0×10~4、5.0×10~4、10.0×10~4、50.0×10~4、100.0×10~4 cells/mL 5种不同密度的蛋白核小球藻,分别培养北京密云水库透明溞,研究透明溞的寿命、生长、繁殖和种群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用蛋白核小球藻、双对栅藻、四尾栅藻和沙角衣藻培养的透明溞内禀增长率r_m分别为(0.310 2±0.025 0)、(0.292 3±0.030 6)、(0.292 9±0.031 7)、(0.252 1±0.018 9)ind./d,前3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透明溞的寿命以双对栅藻最长,为(38.48±1.88)d,且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产前发育期以小球藻最短,为(6.80±0.74)d,各试验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殖总量以四尾栅藻最高,为(70.27±5.34)ind.,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密度试验中,透明溞内禀增长率和净生殖率均随蛋白核小球藻饵料密度的升高而增大,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357 6±0.015 6)ind./d,净生殖率最大为(83.54±8.80) ind.;而寿命随饵料密度升高先略有增加,之后快速减少;产前发育期随饵料密度的升高而降低。本试验结果可为透明溞规模化培养利用中,饵料藻类的选取和藻类密度的确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微藻对水体有明显的净化作用,探讨了在开放条件下蛋白核小球藻及蛋白核小球藻-大型溞修复系统对污水中磷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接种8 h蛋白核小球藻对磷达到过饱和吸收,过饱和吸收量是(3.12±039)×10-10 mg/cell;接种量1.00×105 cells/mL~3.72×106 cells/mL无菌培养96 h对总磷的去除率达到75%;正常生长过程中藻细胞除磷量(饱和含磷量)为(1.46±0.05)×10-10 mg/cell;在每日补充营养盐的开放环境下,72 h~216 h藻细胞除磷量(饱和含磷量)稳定在(1.50±0.50)×10-10 mg/cell,微藻系统稳定运转时除磷量为(006±0.01)mg/(L·d),此时藻密度为1.11×106~3.79×106 cells/mL。藻-溞修复系统表明,藻密度在928×105~1.60×106 cells/mL范围内,藻溞数量比为3.02×106∶1时藻-溞修复系统能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6.
在相对恒定的盐度(22)、温度(24~28℃)和自然光照下,培养液为密度(3~4)×106 cells/mL小球藻藻液,培养液更换方式1次/12 h、1次/6h和机动更换3种方式,初始种群密度为0.02 ind/mL,研究不同食物密度波动,对蒙古裸腹溞的种群密度变化规律和雄体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9 d的培养期限内,种群密度呈现出典型的“S”型曲线,明显分为4个阶段: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稳定期、下降期,固定组1次/12 h的种群密度明显低于固定组1次/6h和机动组,种群密度最大时可达到47 000 ind/L;雄体百分率表现为固定组1次/12 h>固定组1次/6 h>机动组,且3个组别均出现了2次雄体产出高峰期,最大雄体百分率可达到21.3%,分析得出蒙古裸腹溞雄体的产出与食物密度波动和种群密度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在较高的种群密度下并不能诱导出非常高的雄体百分率.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蒙古裸腹溞MoinamongolicaDaddy在室内水泥池中的大规模培养技术,并进行了用其部分或全部替代卤虫投喂大菱鲆Scophtalmusmaximus和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稚幼鱼的试验,结果表明:蒙古裸腹溞在室内大规模培养是可行的;全用小球藻培养的蒙古裸腹溞以及经小球藻营养强化的用酵母培养的蒙古裸腹溞作饵料,完全可以满足大菱鲆及牙鲆鱼苗的营养需要。用不同食物组合投喂大菱鲆的试验表明,鱼类生长速度为50%裸腹溞+50%卤虫组>裸腹溞组>卤虫+配合饲料组,但差异不显著;用该溞投喂牙鲆组的鱼类生长与用卤虫投喂组的没有显著差异。而蒙古裸腹溞培养费用仅为卤虫的1/10,因此,用蒙古裸腹溞可以部分替代或全部替代卤虫作为大菱鲆及牙鲆鱼苗的优质饵料,大幅度降低育苗成本。  相似文献   

8.
长刺sou对两种单细胞藻类牧食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直接计数法和叶绿素a测定法评估了长刺对不同密度的小球藻、舟形硅藻及其混合藻液的牧食力.结果表明当小球藻密度在5.200mg/L~12.688mg/L(湿重)时,随藻液密度降低,长刺的滤水速度逐渐升高,摄食速度(细胞/·h)则逐渐降低,小球藻密度为3.432ml/L~5.200ml/L(湿重)时,随藻液密度降低,长刺的滤水速度及摄食速度都明显降低.当舟形硅藻密度为7.885me/L~63.365me/L(湿重)时,随藻液密度降低,长刺的滤水速度逐渐升高,摄食速度逐渐降低.长刺的摄食使浮游植物产氧量降低.在混合藻液中,长刺选择性摄食舟形硅藻,选择指数S=0.086.长刺对舟形硅藻、小球藻为代表的中小型藻类具有较强的牧食力,证实了用长刺等大型枝角类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张坤  戴习林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0):166-169,178
以同周期单独培养的微藻生长密度为对照,采用等重复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开展淡水养殖池塘中5种常见微藻即淡水小球藻(C.vulgaris)、四尾栅藻-FACHB-1297(S.quadricauda)、蹄形藻(K.lunaris)、鱼腥藻-FACHB-1299(Anabaena Broy sp.)、颤藻-FACHB-1120(Oscillatoria sp.)及其密度对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5种微藻的初始密度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显著影响,当铜绿微囊藻初始密度最小为4.5×105个/mL时,呈现5种微藻密度增加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越明显的规律,而当铜绿微囊藻的初始密度较高时,则5种微藻密度的增加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不明显,同时铜绿微囊藻的初始密度不同也显著影响微囊藻的生长。t检验结果也表明:铜绿微囊藻在分别与淡水小球藻、鱼腥藻、颤藻混合培养时,生长速度均显著受到抑制,而与四尾栅藻混合培养时,生长速度受到抑制不显著。因此试验用5种微藻中,淡水小球藻、鱼腥藻、颤藻均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有抑制作用,且淡水小球藻对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最明显,蹄形藻对微囊藻的生长促进作用明显。通过竞争参数计算几种微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淡水小球藻、鱼腥藻、颤藻、四尾栅藻、蹄形藻。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5种不同氮、磷浓度(3个氮磷比)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生长和藻体氮、磷含量的影响;并以这些不同氮、磷含量的小球藻在11、17和23 ℃ 3种温度条件下投喂透明溞(Daphnia hyalina),研究温度和不同条件培养的小球藻对透明溞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氮磷原子比(正常BG-11培养基,N∶P=76.77∶1;氮磷比为正常培养基的1/5和5倍的培养基)中,氮磷比为正常培养基1/5的小球藻生长最好,且其藻体氮磷比明显低于其它组;氮磷比为正常培养基5倍的小球藻生长速度低于正常培养基组,但其藻体的氮磷比略高于正常培养基组。用这些藻类投喂透明溞,结果表明,在各种培养温度下,投喂低N∶P组小球藻的透明溞净生殖率(R0)和平均世代周期(T)总体表现为最高(范围分别为36.14~120.83和24.61~35.56 d),投喂中N∶〖KG-*2〗P组小球藻者次之(范围分别为16.29~59.39和20.52~33.59 d),投喂高N∶P组小球藻者最低(范围分别为13.02~38.99和18.99~33.51 d);然而,透明溞的内禀增长率(〖WTBX〗rm〖WTBZ〗)则表现为投喂高氮且高N∶P组小球藻者最高(范围为0.115~0.179),低N∶P组次之(范围为0.105~0.152),而低磷且高N∶〖KG-*2〗P组最低(范围为0.081~0.128)。此外,水体温度对透明溞生长和繁殖也有影响,17 ℃是透明溞生长、繁殖最适合的温度。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大鳞鲃Barbus capito仔鱼的最佳开口饵料,采用豆浆、蛋黄、丰年虫和轮虫投喂仔鱼,并对仔鱼的生长性能和鱼体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日龄后,各试验鱼体质量和体长迅速增加;轮虫组大鳞鲃仔鱼生长情况最佳,14、19、24日龄时,其体质量、全长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蛋白质含量为16.45%,脂肪含量为8.79%;其次是丰年虫组,24日龄时仔鱼体质量、全长和成活率分别为1545.2mg、22.509 mm和88.7%,显著高于蛋黄组和豆浆组(P0.05);蛋黄组仔鱼14日龄之前全长和体质量增长较快,后期增长不明显;豆浆组仔鱼生长速率和成活率最低。研究表明,14日龄可能是大鳞鲃仔鱼开口的关键点,用小球藻培育的轮虫最适合作为大鳞鲃仔鱼的开口饵料,前期可配合使用蛋黄等人工饲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球藻(Chlorellasp.)对3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他啶3种常用抗生素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以确定分离、纯化微藻时对藻细胞无害并能抑制伴生杂菌生长的抗生素浓度。[结果]小球藻对青霉素较为敏感,而对氨苄青霉素和头孢他啶敏感性较弱,低浓度(1.0 mg/L)的氨苄青霉素对微藻细胞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结论]氨苄青霉素可用于小球藻纯化过程中抑菌,其适宜浓度为1.0 mg/L。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探测轮虫对2种微藻(小球藻和转基因金属硫蛋白聚球藻)的摄食情况,研究轮虫对不同微藻的摄食量,确定轮虫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每天摄食单细胞藻的量,并比较了2种细胞大小相差悬殊的微藻对轮虫的投喂效果。[方法]分别置于不同培养条件(自然、黑暗)下,利用不同的微藻作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的饵料,每天计数轮虫密度,并用分光光度计测微藻的OD值。[结果]结果表明,轮虫每天摄食量与饵料的密度密切相关,密度越高摄食量越大,而且小球藻的饵料效果好于转金属硫蛋白聚球藻。[结论]为有效地促进轮虫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李妍丽  刘健  柯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702-8706
[目的]筛选到在自然条件下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砷污染的微藻。[方法]以4种微型绿藻(小球藻Chlorella sp.(zfsaia)、Chlorellaminata、Chlorella vulgaris和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icormulum)为材料,选取6个不同浓度的As(III)(0.5、1.0、2.0、5.0、10.0、20.0mg/L)进行培养处理,以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等生理指标研究这4种藻类对砷的耐受性及其吸附情况。[结果]小球藻Chlorella sp.(zf-saia)对砷的毒害有敏感性,当砷浓度超过10 mg/L时,其生长受到抑制,EC50值为17.32 mg/L;当砷浓度在0~20 mg/L范围内,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icormulum、小球藻Chlorella minata和Chlorella vulgaris生长不受影响,对砷具有较高的耐受性,24 h后,它们对砷的去除率分别达77.02%、72.18%和81.36%。[结论]该研究表明藻类在治理含砷废水和作为砷污染废水的指示性植物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香榧绿藻Chlorella sp.是一种附着在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枝、叶上的藻类。为探明香榧绿藻的种属类别及亲缘关系,探究香榧绿藻的生物学特性,以3个不同地区的香榧树上采集的香榧绿藻为试验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观察香榧绿藻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提取香榧绿藻DNA并进行18S rDNA序列和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序列特异性扩增,最终序列进行BLAST比对,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香榧绿藻由A组和B组2种不同形态的绿藻组成,不同地区香榧绿藻形态存在差异,但主要以A组形态绿藻为主。根据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A组香榧绿藻与引起番茄绿藻病的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形态相近,B组香榧绿藻与引起黄瓜绿藻病的丝藻Ulothrix sp.形态相近;但香榧绿藻对pH值的反应规律与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相近。通过序列比对发现,2种形态的香榧绿藻的18S rDNA和ITS区基因序列也与栅藻科Scenedesmace的Asterarcys quadricellulare的同源性高,相似率达100%。结合传统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将A组香榧绿藻初步鉴定为栅藻科的Asterarcys quadricellulare,B组香榧绿藻为其变种,且2组香榧绿藻与同属于栅藻科的Scenedesmus sp. SM15_4(KT778094.1)的ITS区基因序列相同。香榧绿藻具有较好的耐碱性,生长周期长且不容易腐烂。这些生物学特性赐予香榧绿藻在香榧树上长期寄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氮磷浓度对小球藻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球藻在不同氮源及氮磷浓度的条件下的生长状况。[方法]以小球藻为试验材料,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生物量及最大比生长速率来表征小球藻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研究不同氮源及氮磷浓度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小球藻的最适氮源为硝态氮,当氮浓度为164.0 mg/L时,小球藻的生长速度较快,经过10 d的培养,小球藻的生物量及最大比生长速率分别为97.26 mg/L和0.32 d-1;当磷浓度为360.0 mg/L时,小球藻的生长速度较快,其生物量和最大比生长速率分别为98.46 mg/L和0.31 d-1,显著高于其他磷浓度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李妍丽  柯林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2,(6):1303-1308,1327
[目的]筛选到在自然条件下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砷污染的微藻。[方法]以4种微型绿藻 (小球藻Chlorella sp.(zfsaia)、Chlorella minata、Chlorella vulgaris和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icormulum)为材料,选取6个不同浓度的As(III)(0.5、1.0、2.0、5.0、10.0、20.0 mg/L)进行培养处理,以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等生理指标研究这4种藻类对砷的耐受性及其吸附情况。[结果]小球藻Chlorella sp. zfsaia对砷的毒害有敏感性,当砷浓度超过10mg/L时,其生长受到抑制,EC50值分别为17.32 mg/L;当砷浓度在0~20 mg/L范围内,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icormulum、小球藻Chlorella minata和Chlorella vulgaris生长不受影响,对砷具有较高的耐受性,24 h后,它们对砷的去除率分别达77.02%、72.18%和81.36%。[结论]该研究表明藻类在治理含砷废水和作为砷污染废水的指示性植物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三种微藻与苯酚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佳  麻晓霞  马玉龙  马彩虹  张新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560-10562,10605
[目的]研究小球藻、螺旋藻和斜生栅藻3种微藻与苯酚的相互作用。[方法]以小球藻、螺旋藻和斜生栅藻为藻种,人工模拟配置不同浓度苯酚的废水为受试水样,进行微藻与苯酚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苯酚对小球藻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对螺旋藻和斜生栅藻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螺旋藻表现得更为敏感,当苯酚浓度高于200 mg/L时,螺旋藻死亡;小球藻、斜生栅藻对低浓度苯酚均有一定的去除能力,并随苯酚浓度增加其去除苯酚能力减弱。[结论]利用微藻处理低浓度含酚废水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将小球藻和盐藻在含终浓度为0.5μmol/L的石油培养液中连续培养21 d,利用血球计数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考马斯亮蓝法和蒽酮比色法,分别测定其生长曲线、叶绿素a含量、胞内外蛋白和胞内外多糖含量。结果显示:2种微藻的细胞密度均在培养第21天达最大值,小球藻生长受到抑制,盐藻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小球藻叶绿素a含量为对照组的48%,而盐藻叶绿素a含量却明显增加,培养第21天是对照组的2.5倍;2种微藻的胞内外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均在培养第10天达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但降低幅度和速度均低于对照组;2种微藻的胞内外多糖含量均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在含低浓度石油的海水培养液中,小球藻和盐藻都具较好的耐受性,且盐藻比小球藻具有更强的生长能力,更适合在含低浓度石油的海水中大规模培养,具有更高的开发价值。该研究为利用石油污染海水大规模培养微藻的藻种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