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水资源安全的定义及其内涵和外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为了给农业水资源安全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同时给出这一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在综述水安全、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3个概念不同的定义,辨析它们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推敲了农业水资源安全概念的组成要素,得出农业水资源安全应该是水资源的供应保障农业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和损失。这一定义的内涵包括农业水资源安全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和人文属性3个方面。其外延涉及广义和狭义的农业水资源安全,以及由农业水资源安全引发的粮食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农业经济安全、农村社会安全等。定义这一概念可以为开展农业水资源安全研究、确定农业水资源安全的理论框架、建立农业水资源安全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玉溪市水资源存在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污染三大问题。从玉溪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入手,进行玉溪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及需求分析,重新审视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高认识,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资源管理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时期治水思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不过2240亿m^3,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1/4,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水资源开发利用极不平衡。目前,许多城镇缺水情况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再有,城镇水资源对水量、水质具有统一性和高可靠性的要求,而且用水比较集中且难以长距离输送。另外,水资源污染严重,建设资金不足。这些因素使得我国城镇的水资源长期以来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正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多重压力,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科学合理确定建设项目布局,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关系,有效解决水资源需求与供给、开发与保护等矛盾,对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严格实施水资源论证制度,提高论证水平已成为当前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04年—2018年江西省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基础数据,选取5层领域共22个具体指标,构建起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对江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江西省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昌市水资源承载压力最大,九江市承载压力最小,其余大部分地区水资源承载压力适中,总体差异不大;(2)2004年—2018年,江西省水资源承载压力整体呈下降趋势,水资源开发利用呈良性发展状态;(3)2018年南昌、萍乡和鹰潭水资源承载处于濒临超载状态,其余大部分地区水资源承载处于承载适宜状态,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压力适中,水资源开发利用尚有较大潜力。该研究成果为江西省水资源管理规划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论水资源及其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水资源特别是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揭示了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的原因,从人类文明与水资源的利用关系角度阐述了科学认识水资源,珍惜和保护淡水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参4。  相似文献   

7.
浅谈肃州区水资源的保护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金龙 《甘肃农业》2009,(10):21-21,25
水资源保护是一个国家为了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维护水资源的正常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科学的手段合理地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影响水资源的经济、生态属性的各种行为进行干预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国家建设的生命线,水资源问题和人口、环境、能源问题一起被许多国家视为四大危机问题。中国水资源问题可归纳为三类:水资源供需问题,洪涝旱灾,水质污染。据此,提出了从认识上、法律上、体制上、投入上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9.
人工增雨是缓解农业旱情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与水资源密切相关。天津市水资源非常短缺,连年的气候干旱对农业影响很大,直接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水资源的短缺和严重的干旱已成为制约我市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利用水资源,解决农业用水的紧张状况是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开发云水资源入手,分析了我市开发利用云水资源的现状,提出人工增雨是开发云中水资源、缓解农业旱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中国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国际公认的175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另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将减少到1750立方米。届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将面临水资源更加紧张、缺水甚至严重缺水的局面。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对于黄河下游地区来说,黄河水是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除此以外可引用的淡水资源寥寥可数,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黄河水,使其产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应对水资源紧缺日益严重的形势,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配置水资源,已经变的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结合山西水资源本身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适合解决山西水资源利用的战略性措施,为山西水资源规划管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生态平衡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十四五”时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期,以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为前提,结合临泽县水资源总量和开发利用现状,对生产、生活、生态需水量进行预测,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关系,并提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国家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也越来越重视,水资源危机和水环境质量不断加剧恶化。基于此,作者针对北塬灌区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已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于2002年8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分为总则,水资源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水事纠纷处理与执法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8章,共82条。全文约1万字。水法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促进台州市水资源与经济的全面发展,以2010—2020年为研究时间段,2020年为现状年,使用负载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台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台州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同时台州市9个行政区水资源负载指数呈逐年上升,台州市水资源压力越来越大,水资源开发潜力普遍较低,其中路桥区情况最为严重,水资源负荷最大,开发潜力最低;天台县、仙居县的开发潜力相对较大,可作为台州市水资源开发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6.
新疆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需要强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新疆地区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做出分析,基于近几年开展的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工作,本文从水资源耗减的基本概念和相应水资源耗减量核算出发,计算出新疆各地区水资源的耗减量。经过统计,在划分水资源使用区域的情况下,2012年度新疆水资源的耗减总量为67.1亿立方米,其中喀什地区耗减量为23.97亿立方米,水资源的实物量核算为水资源的耗减成本核算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量化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保护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文章在分析中国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并就两者如何协调、摆脱农业水资源危机,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沈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沈阳属严重缺水城市,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本研究针对沈阳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生态及景观用水严重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沈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王生 《甘肃农业》2014,(15):81-82
文章简要介绍了天祝县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规划、目标与任务,阐述了现状水资源供求关系,并提出未来全县水资源供需保障措施,为天祝县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李青涛 《北京农业》2014,(33):244-245
彭阳县是农业县,水资源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突出因素之一。摸清全县水资源现状,搞好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是发展现代工业、农业、生态用水的保证,也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保障。因此,搞好全县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