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丹萍 《现代农业科技》2013,(19):119-119,121
论述了日本甜柿果实套袋技术,包括套袋准备果实套袋、套袋后管理等内容,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套袋对早富1号苹果果实香气成分的影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测定了套袋和未套袋果实香气成分,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早富1号苹果果实套袋与未套袋香气成分均以酯类物质为主,属于"酯香型"。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为未套袋果实套袋果实;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为套袋果实未套袋果实。早富1号果实主要香气成分均以乙酸乙酯、乙酸丁酯、2-甲基乙酸丁酯等物质为主。早富1号苹果果实套袋与未套袋香气成分基本一致,相对含量呈现差异。  相似文献   

3.
果实套袋对果实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果袋类型、套袋时间、套袋方法、解袋时间以及套袋的优缺点等方面就果实套袋技术进行了概述,总结了套袋对果实外观品质、内在品质、贮藏性、病虫鸟害和农药残留等方面的影响。详细介绍了套袋对果实质量和大小、果实色泽、果面光洁度、果实成熟度的影响,分析了套袋对水果营养成分、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香气挥发物、酚类化合物含量及酶活性、抗氧化活性、果实硬度的影响,并对果实套袋技术的发展及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我国苹果套袋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套袋是提高苹果外观质量的有效途径。文章介绍了果实套袋的基本技术(果袋类型,套袋时间、方式等)及套袋对果实外观品质、果实内含物、果皮细胞、果皮色素及农药残留量的影响,并对果实套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沙田柚果实套袋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实套袋生产是提高果实商品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对沙田柚果实套袋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田柚套袋后能促进果实生长发育、增加单果重,明显改善果实外观,但对果实的内含物和果实风味影响不明显;梅县沙田柚套袋时间以6月上中旬为宜,无纺布套袋、“盛大”牌专用果袋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技术引进、集成,形成了一套适合帕拉英达芒的套袋技术,具体总结了套袋材料的选择、套袋方法、套袋果实的管理、套袋果实的采收等成熟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传统砂梨果实套袋工艺的效果,以现代套袋技术为对照,研究箬叶袋对翠冠、雪青、圆黄和蒲瓜梨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砂梨品种箬叶袋套袋后果实呈黄褐色,果面覆盖较多的褐色锈斑,严重影响翠冠、雪青和圆黄等现代砂梨品种的果实外观品质和商品性,但改善了蒲瓜梨的外观品质。与现代套袋技术相比,箬叶袋套袋有利于圆黄和雪青果实内在品质的提高,却降低了翠冠和蒲瓜梨的内在品质。总体而言,箬叶袋套袋只能满足单纯的虫害防治,缺乏现代套袋技术对提高果实外观品质的功能需要,因此不适宜于现代砂梨品种的生产。  相似文献   

8.
套袋技术是提高梨果实外观品质的有效手段,为了探明梨果实发育期到成熟期套袋对锈斑发生的抑制机理,以半锈砂梨翠冠为试材,套袋果实为处理,不套袋果实为对照,观测果实发育期到成熟期锈斑的发生进程、测定不同时期果实外果皮果锈指数、木质素含量及相关合成代谢酶PAL酶、4CL酶、C4H酶、CAD酶、POD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套袋后梨果实外果皮锈斑发生进程明显减缓且程度轻,套袋果实锈斑发生在盛花后50 d,比不套袋(对照)晚20 d;果实迅速膨大期(盛花后70 d),套袋果实与不套袋(对照)果锈指数差异最大,套袋果锈指数减少41.67%;不套袋的翠冠褐斑严重,外果皮中木质素单体含量以及木质素合成代谢关键酶(PAL酶、4CL酶、CAD酶、C4H酶)活性普遍高于套袋翠冠果实外果皮。  相似文献   

9.
桃果实套袋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病、虫、鸟等为害果实,减轻果锈、青斑和裂果,提高果实硬度,同时果实套袋后避免农药与果实直接接触,大大减少了农药的残留.现就桃果实套袋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金兰柚最佳套袋时间,为金兰柚套袋技术生产应用提供一定理论基础,以金兰柚果实为研究材料,比较了套袋前后袋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的变化及对金兰柚果实内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后袋内温度升高,湿度增大,光照强度减弱;套袋处理可以改善果面色泽,增加果皮厚度,降低果实总糖含量及可滴定酸含量;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4个不同套袋时间和不套袋的果实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7月6日套袋处理果实综合品质最佳,其次为7月26日套袋和6月16日套袋处理。该研究结果为金兰柚套袋时间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提高瓜果品质,总结了瓜果套袋技术的价值,阐述了瓜果套袋技术的操作步骤与管理措施,提示了瓜果套袋时应予重视的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果实套袋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陈一帆  周春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415-5417
综合介绍了果实套袋技术,包括套袋材料、时期、套袋方法、套袋对果实内、外品质、贮藏性、农残、病虫害的影响及机理,并提出当前套袋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南果梨套袋是目前提高南果梨着色,促进果品质量的有效措施。针对阜新县南果梨套袋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树势选择、纸袋选择、套袋与摘袋时间、病虫害防治、规范套袋技术等方面,提出适合阜新当地生产的南果梨果实套袋栽培技术的建议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套袋对新都柚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套袋对果实发育的影响机理,为套袋技术的完善、提高果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都柚果实生长期套纸袋,每15 d取材一次进行相关指标测定。[结果]套袋果单果重小于对照,果面光洁,叶绿素含量低,类胡萝卜素含量高,套袋使果实果皮增厚,可食率降低。[结论]套袋使果实外观美观,但对果实大小、可食率等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金红苹果套塑膜袋和纸袋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套袋可以显著提高金红苹果的含糖量和单果重,且成熟期提前;套袋果避免了农药与果面的直接接触,残毒量明显低,显著地提高了金红苹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套袋对水果中农药残留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套袋技术已在水果生产栽培中广泛运用,各种套袋处理对农药残留产生的影响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本文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套袋处理的施药方式、施药浓度、施药次数,套袋材料、套袋层数,农药的类型(内吸、非内吸),果实不同部位(果皮果肉)、作物品种等因素对农药残留的影响,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施药方式对农药残留的影响较大,采用套袋后施药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农药残留,套袋前施药,农药残留量可能会有所增加;施药浓度、农药的类型、果实部位和品种4个因素之间对农药残留的影响相互联系,条件不同,残留量存在差异;多次施药,套袋也能显著降低农药残留量,并将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同的套袋材料均可降低农药残留量;套袋层数越多,农药残留量越少。  相似文献   

17.
套袋对油桃果实裂果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油桃幼果进行套袋处理,研究套袋对果实裂果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果实的裂果率显著下降,套袋显著提高油桃果实的外观品质,去袋后果面光洁、着色迅速;但套袋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有机酸和维生素C含量下降,而果实硬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渭南地区砀山酥梨适宜的套袋时间。[方法]分别于2006~2007年的5月1、10、20、30日及6月10、20、30日对砀山酥梨进行套袋,观察不同时期套袋对砀山酥梨果实外观质量的影响。[结果]套袋越早,果皮颜色越白,梨果表面越光洁细腻,亮度越好。5月1、10日套袋的梨果无晕斑;5月20日~6月30日套袋的梨果,随着套袋时间的推迟,晕斑的大小和色度呈上升趋势。果点的大小和大果点的分布范围随套袋时间的推迟而变大。5月1、10日套袋的梨果有"小僵果"发生,出现了幼果连同纸袋一同脱落的现象。[结论]砀山酥梨在渭南地区适宜的套袋时间为5月20日~6月10日,套袋后的梨果果面光洁细腻,外观质量高。  相似文献   

19.
套袋及遮光对黄瓜果实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津绿3号"黄瓜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套袋材料对套袋果实(雌花)袋内微环境、果实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处理均不同程度地使袋内温度升高、光照减弱,其中以黑膜袋处理的升温效果最显著,纸袋处理的遮光效果最显著。与对照相比,各套袋处理的坐瓜率均下降,黑膜袋坐瓜率降低幅度最大;但对已坐住的果实,除黑膜袋外,套袋果实较对照发育快。套袋果实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维生素C含量及果皮的叶绿素含量均不同程度低于对照,其中纸袋处理的瓜色最浅,叶绿素含量最低。套袋果实表面洁净,无农药和尘埃污渍,果色鲜绿或白绿,感观好,但口味较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