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工业发达、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氮沉降增高仍然很突出。为明晰氮沉降类型及其强度对土壤碳氮的影响,研究了多形态、多水平氮添加下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碳排放及土壤碳氮的变化。结果表明,NH_4~+-N添加低、中、高3种水平每年土壤碳排放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53.81、17.15和5.69 g C·m~(-2); NO_3~--N添加低、中氮两种水平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03.37和111.06 g C·m~(-2),而高氮水平减少了47.14 g C·m~(-2)。两种形态氮素添加下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化微小,而硝态氮含量则在逐年升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表现出升高的规律。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氮素形态对土壤铵态氮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而氮添加水平仅对土壤硝态氮含量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土壤颗粒组分中氮含量及其与海拔和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祁连山北坡土壤颗粒组分中氮含量及其与海拔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组分比例、土壤颗粒氮比例、土壤颗粒氮含量和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都随海拔升高而差异不显著;就土壤颗粒组分比例而言,0~15 cm土层在阳坡3 800 m处、阴坡3 000、3 200和3 500 m处较高,15~35 cm土层在阴坡3 200和3 500 m、半阴坡2 800 m处较高(P<0.05);就土壤颗粒氮比例而言,0~15 cm土层在阴坡3 000和3 200 m、阳坡3 300和3 800 m处最高,15~35 cm土层在阴坡3 000 m和阳坡3 300 m处最高;就土壤颗粒氮含量而言,0~15 cm土层在阴坡3 600 m处最低,阳坡3 800 m和半阴坡2 800 m处较高,15~35 cm土层在阴坡3 400 m、阳坡3 300 m处较高;就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而言,0~15 cm土层在阴坡3 400 m、阳坡3 300和3 800 m处较高,15~35 cm土层在阴坡3 400 m、阳坡3 300 m处较高(P<0.05);植被对土壤颗粒组分比例、土壤颗粒氮比例、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和土壤颗粒氮含量的影响显著;就土壤颗粒组分比例而言,0~15 cm土层在森林和灌丛草甸中较高,高寒草甸中较低,森林与灌丛草甸及干草原与荒漠草原中差异不显著,15~35 cm土层在森林、灌丛草甸和干草原中较高,高寒草甸中最低,森林、灌丛草甸与干草原中差异不显著;就土壤颗粒氮比例而言,0~15 cm土层在森林和高寒草甸中较高,灌丛草甸、荒漠草原与干草原中差异也不显著,15~35 cm土层在森林和高寒草甸中较高,荒漠草原和干草原中最低;就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而言,各土层均在灌丛草甸中较高,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中较低;就土壤颗粒氮含量而言,各土层均在森林和灌丛草甸中最高,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中最低,森林、高寒草甸与灌丛草甸中差异不显著;土壤颗粒组分比例、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土壤颗粒氮比例和土壤颗粒氮含量随土壤全氮含量增加而增加(P<0.02),土壤颗粒氮含量随颗粒组分氮含量极显著增加(P<0.001),土壤颗粒氮比例随土壤颗粒氮含量增加显著增加(P<0.05);祁连山北坡土壤中非保护性氮含量总体上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森林和高寒草甸土壤中非保护性氮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3.
林火对土壤氮含量的扰动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新林林业局 2 0a内不同年份间隔的 11块火烧迹地土壤进行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 ,发现火烧后不同年限、不同强度的火烧迹地 ,土壤全氮与有效氮含量变化情况如下 :低强度火烧后 9d ,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含量均比未烧前低 ,这与中、高强度火烧后的情况正好相反。火烧后 4a内 ,土壤氮的含量基本都比未烧林地有所下降 (中强度火烧迹地土壤有效氮含量除外 )。以后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火烧迹地降第一场雨后 ,低强度火烧迹地土壤全氮比降雨前减少 ,有效氮增加 ;中强度火烧迹地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均比降雨前增加 ;高强度火烧迹地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均比降雨前有所下降。连年火烧迹地土壤全氮减少 ,有效氮增加  相似文献   

4.
李玥 《林业建设》2011,(1):12-19
研究了上海市水杉人工林林下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显示:沿海地区水杉人工林表层土壤(0~10cm)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随着林龄的逐渐增大,其含量逐渐变大.土壤微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的比例在0.18%~1.42%,处于-个较低水平;土壤微生物量氮占全氮含量的0.19%~7.04%,...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处理(CK)、风干鸡粪(CM)、有机无机复合肥(OIC)和生态有机肥(BIO)处理对定植大果榉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大果榉地上部生长指标(株高、胸径和叶面积)增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CM、OIC和BIO处理均增加了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其中BIO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高;与CM和OIC处理相比,BIO处理初期土壤碱解氮含量相对较低,而有机质含量在整个观测期均表现出较高水平;各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大果榉株高、胸径和叶面积增长率,其中BIO和OIC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川西北沙化草地在围栏禁牧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变化特征,研究对象为:未修复沙化草地、围栏禁牧生态恢复时间分别为5年、10年的沙化草地,研究其不同围栏禁牧时间沙化草地0~40 cm土层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的变化.其结果表明,随着围栏禁牧时间的增长,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增加,植被盖度、...  相似文献   

7.
对重庆地区栽植淘金彩梅的土壤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土壤当中的有机质、全氮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地增加,说明栽植淘金彩梅能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火炬松(Pinus Taeda)林分中土壤氮的矿化和固定,在24年周期内每隔2年和4年燃烧一次,利用15N标记的硫酸氨添加剂对燃烧作用进行评价。在以O_e O_a加上0—10cm矿质土的实验室培养控制中,净氮的矿化最大(210mgN/m~2);每隔2年燃烧处理一次,净氮的矿化中等(87mgN/m~2)每隔4年燃烧处理一次,净氮的矿化最小(78mgN/m~2)。森林腐殖质和矿质土经燃烧处理的C/N(碳/氮)比大于控制烧除的C/N此。所有抽样表明,添加的15N硫酸氨的固定率大于95%,每隔2年燃烧处理一次的样固定率大于每隔4年控制处理一次的样固定率。在相当缺氮的林地,两种燃烧方式看来是增加氮的固定率和减少氮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量的实验,重点阐述了重铬酸钾硫酸消化法测量土壤及植物中的全氮、速氮的原理和方法及其操作过程中需注意的几点事项,较其原来的凯氏定氮法有了许多改进。既节省了人力、财力,又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大气氮沉降日益增加,已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土壤酶活性反映了土壤肥力及土壤环境质量,因而可以用来评价氮沉降对森林土壤造成的影响。关于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酶活性的影响已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然而尚缺少系统总结。文中从森林土壤酶种类和林分类型角度总结了氮沉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从氮沉降水平、氮种类形态、氮沉降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方面探讨了土壤酶活性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提出未来研究热点是氮沉降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土壤酶影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酶的氮沉降临界值、氮沉降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长期定位研究以及氮沉降与CO2浓度、温度、降雨、磷添加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酶活性影响,以期为未来森林土壤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扩散法测定草甸土、淡黑钙土、草甸黑钙土及盐碱土碱解氮含量,结果表明:添加与不添加还原剂测定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在8~24 h之间,呈上升态势,在24~30 h之间有所下降,但在30~48 h之间又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在扩散时间为24 h时氮含量测定值达到最好。添加与未添加还原剂所测得的土壤碱解氮含量相关极显著,进而证明两种方法都适用于这4种土壤的测定。还原剂对草甸土、淡黑钙土、草甸黑钙土碱解氮含量的测定影响不大,但在测定盐碱土碱解氮含量时采用添加还原剂的方法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土壤呼吸是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分解并释放CO2的过程,主要受土壤温度、土壤微生物、土壤含水量、根系分泌物、地形、凋落物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储存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总量约为2477Gt,湿地生态系统的碳蓄积量约占10%左右,而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若尔盖高寒湿地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综述了现有的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呼吸的资料,以期为今后湿地土壤呼吸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区草地土壤氮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祁连山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氮在不同时期、不同放牧强度条件及不同土层深度条件下空间分布进行了试验研究,运用回归分析及方差显著性检验对土壤全氮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3种不同放牧条件下,祁连山草地土壤氮的变化量差异显著;同时发现不同土层深度和土壤容积质量与土壤全氮量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从而指出合理放牧会全面提高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4.
15.
用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评价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soil nutrient status of poplar plantation by Soil Nutrient Systematic Approach(SNSA) in Jianghan Plain, Hubei Province, China. Soil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analyzed in laboratory through collection soil samples of study site. Ten treatments of application different fertilizers were designed such as CK, optimum treatment (N, P,K, Zn), -N(P, K, Zn), -P(N, K, Zn), -K(N, P, Zn), Mg(N, P, K, Zn, Mg), -Zn (N,P,K), 2P(N, 2P, K, Zn), 2K(N, P, 2K, Zn), and 2N 2P 2K(2N, 2P, 2K, Zn) for field experiment to test the effect on tree height, diameter (DBH) growth, and dry weight of popla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ree heights between treatments with different fertilizers, diameter growth of poplar trees in treatments of lack of N and Zn was significantly slower than that of trees in optimum treatment, and dry weight of poplar dropped significantly for treatment of CK as well as treatments without application N and Zn. It is concluded that N and Zn were main limiting factor for poplar growth. Results from laboratory analysis and field experiment were uniform perfectly, which proved that SNSA was reliable in evaluating soil nutrient status of poplar 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6.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提出了适合高寒阴湿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和林草复合经营的杨树—红豆草、紫花苜蓿结合,刺槐—红豆草结合,云杉—胡萝卜、饲用芜青结合,花椒—饲用甜菜结合,仁用杏—酸膜菠菜结合,坡田地埂和荒山林农草复合经营结合等6种林草结合模式,并对各种模式的特点、建植技术、管理措施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7.
林火干扰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和养分循环的重要因子,对于研究火烧迹地植被更新与快速恢复可提供一定的数据理论支撑,而林火干扰对土壤微生境及微生物氮循环的影响机制一直是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文中从火烧强度、恢复时间、火烧木管理方式等3个方面总结国内外林火干扰对土壤氮组分及氮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揭示了林火干扰和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氮循环的短期及长期影响机制,探讨不同生物技术在林火干扰下土壤微生物氮循环基因丰度变化中的应用;提出未来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循环影响的研究展望:1)全面比较研究不同林火干扰模式对土壤氮组分、微生物氮循环的影响;2)研究评价不同林火干扰模式下土壤氮库的稳定性;3)加强高通量测序、定量PCR技术、宏基因组学、稳定同位素探测等技术在林火干扰与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结果对火烧迹地植被更新、土壤氮库的重建与功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氮磷沉降对森林土壤生化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活动引起的氮磷沉降给土壤带来严重影响。外源性氮可以直接增加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含量,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减少全磷含量;外源性磷可以促进树木对土壤氮的吸收,可能造成土壤全氮含量下降。外源性氮对微生物群落存在促进、抑制和没有影响3种情况。外源性磷通常可增加微生物生物量,改变原有的森林微生物群落组成;氮沉降可以提高、降低或无影响土壤酶的活性。氮磷沉降对不同土壤酶种类的影响效果各异。氮沉降的影响也与土壤深度及酶的种类有关。对磷沉降影响土壤酶的研究甚少。未来氮磷沉降的研究热点包括热带氮磷沉降、土壤氮磷比和氮磷沉降交互作用对土壤的影响,不同地形、森林类型、林龄条件下氮磷沉降的对比分析,生态系统中缓冲氮磷沉降作用的关键因子及全球气候变化下氮磷沉降对土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杉木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对氮沉降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年生杉木人工林开展N0(0kgN·hm-2a-1)、N1(60kgN·hm-2a-1)、N2(120kgN·hm-2a-1)和N3(240kgN·hm-2a-1)4种水平的模拟氮沉降试验,探讨亚热带森林土壤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采取2种施氮方式,即在缓冲区采取1年1次性施入氮,而在中心区每月施入等量氮。结果表明:缓冲区1次性施氮后30天内每10天土壤酶活性变化趋势和中心区按月施氮后酶活性动态均表现为N1始终促进3种酶活性(相对于N0处理);N1和N2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依施氮时间和土层深度不同而异,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促进增加或抑制作用;随土层深度增加,3种酶活性均表现出明显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20.
碳和氮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也是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两个重要元素。本研究以桃江县不同年龄(1年生,3年生,5年生)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容重、有机碳和全氮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毛竹林地土壤容重在1.003~1.268g/cm3之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年龄梯度上逐渐增加,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年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逐渐下降;不同年龄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17.339、124.901、138.978 t/hm2,土壤氮储量分别为8.180、9.181、10.266 t/hm2,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不同生长阶段,土壤有机碳的积累速率要明显高于全氮。在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积累速率出现非一致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