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区域差异明显;不同的区域,其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也有所不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区域农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本文从对美、法两国的区域农业专业化发展进行分析,论述美、法区域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做法和措施;其中包括:农业的科技推广、教育、以及政府的支持等方面;从而得到一些对中国区域农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区域差异明显;不同的区域,其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也有所不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区域农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从对日本和印度两国的区域农业专业化发展进行分析,论述日本和印度区域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做法和措施;其中包括:农业的科技推广、教育、以及政府的支持等方面;从而得到一些对中国区域农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现代农业科技》2005,(2):22-23
调整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是国家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部署。  相似文献   

4.
刘相东 《山东农业》1998,(11):37-37
目前,我国的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现代农业过渡的时期,必须审时度势、寻求突破。特别是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如何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财源,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关注的问题。 一、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意义和作用 ——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是优化资源配置,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需要的是专业化、规模化的经营方式。这种新的经营模式能把  相似文献   

5.
区域专业化与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比较利益选择经济效益高的农产品组织生产,逐步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经营格局,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西部地区农村区域专业化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农村区域专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已有的农业发展理论研究及实践在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协同各方力量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带动地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方面有不少有益的探索,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破解有关问题,培植区域农业特色比较优势,持续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可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即:抓生产端的产业品种培优、抓销售端的市场拓展,带动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  相似文献   

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国民经济提供物质支持。美国的经济实力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但是经常只着重关注其工业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农业的发展。美国农业之所以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产出率,与其突出的专业化程度是密不可分的,其专业化主要体现为区域专业化、部门专业化和农业企业专业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以华北地区的某农业大市作为研究对象,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考察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区域内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冲击,农业生产正在上演产品替代和要素替代的过程,产品替代使得区域内农业中细分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逐渐形成若干个产业聚集区(带),产业聚集区的区域分布表现为城区和连接城区的交通干线的周边地区发展高附加值的蔬菜水果、畜牧渔业,远离城区的区域发展粮食等大田作物,同时实施了机器换人的要素替代策略。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农业生态区划条件下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及收敛特性,基于2005—2019年中国31省、区、市(除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外)数据,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借助Dagum基尼系数揭示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各农业生态区划中的差异大小和来源,并深入探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在考察期内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但地区之间存在递减梯度差异;农业生态区划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区域差异,整体差异呈现“U”型走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农业高质量发展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特征,存在较为显著的条件β收敛。因此,有必要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的区域协调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现代农业发展途径与战略重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应有相应的区域发展重点与布局。本文从剖析国家四大战略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定位入手,指出区域农业战略制定必须服务于国家的区域目标,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未来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战略目标、功能定位、战略重点与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1.
区域三产融合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农业龙头企业则是促进三产融合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在构建农业龙头企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程度评价体系指标的基础上,以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为例,采用熵权法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区域三产融合水平进行测度。研究表明,农业龙头企业对带动区域三产融合具有重要影响,但农业龙头企业与各产业的融合程度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快建立多主体利益机制,加速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产业专业化人才培养,以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共享等策略。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区域三产深度融合的引领作用,实现农民增收创收,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2.
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步骤,也是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重大变革。加入WTO给我国农业带来了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发展的新机会,也使我国的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  相似文献   

13.
<正> 值得借鉴的做法与存在的问题 1 值得借鉴的做法 国外主要国家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有一些有益的做法和经验,可供借鉴。 1.1 尊重自然规律,实行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许多国家都对农业发展实行区域规划。美国农业区域规划的基本特点是区域专业化。其主要内容和形式体现在: 分带按区配置农业生产,即每一地带或区域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产品,地域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农业专业化区域网。早在1949年,美国农业部以农业专业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农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第一产业,农业有着良好的 发展前景,科技与社会的进步正在逐步改善农业的发展条件,特别是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为区域 农业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文章就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区域农业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提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姚寿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92-19495
基于"杨格定理"和"斯密定理",通过对有关历史文献的梳理,从历史演变角度,分析了我国历史上农业专业化发展情况和不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专业化的不发展是由人口压力、交通滞后、技术停滞和城镇及工业化发展战略等因素综合作用所造成的,形成分工程度低、市场规模小、农业商品率低和农业专业化不发展的循环。并指出打破这一循环的关键是提高分工度,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6.
1国外核心产区发展现状述评农业区域专业化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农业区域专业化有利于促进资源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合理利用,提高农产品数量与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比传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泉州市农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势农产品、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确定了水产品、乌龙茶等10种优势农产品的优势区域、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并就如何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出了指导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蒯整是当前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按照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这是在准确把握我斟农业经济新阶段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决策:山东省国有苍山农场围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着力发展特包农业,他们立足于当地优势产业,通过培育和发展一批场办龙头企业,现已基本形成了多元经济并仔的特色农业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全国各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划分区域,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快速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构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分法进行评价,并对全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状况进行区域划分。【结果】在综合考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效益与成本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由3个基本指标和1个参考指标组成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各基本指标的评价结果和综合评价结果反映了全国及各省市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和关键;综合考虑农机作业水平、农业效益水平、农村产业结构水平的分布规律及综合评判结果,将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划分为5类区域,并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不同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间及区域内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及瓶颈所在。【结论】区域间及区域内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差异不同,造成差异的本质原因也不同,各地应立足区情,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原则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西北地区在农业生产力的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方向上存在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背离现象”,提出了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分析了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