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饲喂高精料日粮条件下奶牛瘤胃发酵情况,选取4头初产的健康荷斯坦牛进行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饲喂高精料日粮显著提高了奶牛瘤胃液中乳酸、总VFA、丁酸、戊酸和总支链VFA的含量,同时乙丙比显著降低,但未能显著降低乙酸和NH_3-N水平;同时,与饲喂低精料日粮相比,饲喂高精料的奶牛瘤胃液中的生物胺含量显著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瘤胃液p H与瘤胃液中生物胺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高精料日粮显著提高了瘤胃液中的乳酸杆菌数量(P0.05),但对牛链球菌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饲喂高精料改变了奶牛瘤胃的微生物菌群,进而影响了瘤胃的发酵参数,并促进消化道内异常代谢产物——生物胺的生成与转移,进而影响奶牛的健康。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日粮中长期添加假蒟提取物对山羊瘤胃主要微生物的影响,该试验选用40只体重相近的海南黑山羊(9.90±1.13 kg),随机分为4个日粮处理组,分别在精料补充料中添加0、300、600和1 200 mg/kg假蒟提取物,正试期56 d,分别于正试期第14、28、42和56天晨饲前用口腔采样器采集瘤胃液,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瘤胃原虫、真菌和细菌含量。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300 mg/kg假蒟提取物显著提高了海南黑山羊的平均日增重,并降低了料重比(P0. 05);日粮添加假蒟提取物显著降低了山羊瘤胃液原虫、真菌、黄色瘤胃球菌、白色瘤胃球菌、甲烷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含量(P0.05),而对产琥铂酸丝状杆菌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300 mg/kg假蒟提取物可提高山羊生长性能,添加假蒟提取物可显著降低山羊瘤胃主要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探究海带粉作为饲料原料对饲喂高精料饲粮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及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为(605±36)kg的健康泌乳中后期荷斯坦奶牛1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5头。采用随机试验设计,3组奶牛分别饲喂45%低精料饲粮、55%高精料饲粮和55%高精料+5%海带粉饲粮。试验期为35d,于试验末对晨饲前奶牛经口腔采集瘤胃液,测定其pH,氨态氮、微生物蛋白、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菌群结构。结果显示:1)相比55%高精料饲粮,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瘤胃中pH显著升高(P<0.05),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以及挥发性脂肪酸中丁酸、异丁酸和异戊酸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2)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降低了样本独有的操作分类单元(OUT)数量,但对瘤胃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门水平上,与44%低精料饲粮相比,55%高精料饲粮显著增加了瘤胃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瘤胃中SR1_Absconditabacteria的相对丰度(P<0.05);而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瘤胃中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瘤胃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同时进一步显著增加了瘤胃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相对于45%低精料饲粮,55%高精料饲粮显著增加了瘤胃中瘤胃球菌属2(Ruminococcus_2)和毛螺菌科NK3A20类群(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瘤胃中普雷沃氏菌属1(Prevotella_1)和普雷沃氏菌科UCG-003(Prevotellaceae_UCG-003)的相对丰度(P<0.05);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进一步显著降低了瘤胃中Prevotella_1的相对丰度(P<0.05),并显著增加了瘤胃中Ruminococcus_2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可见,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的海带粉可以改善饲喂高精料饲粮奶牛的瘤胃发酵环境,调整瘤胃菌群结构,对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热带假丝酵母菌(CT)与桑叶黄酮(MLF)对断奶前后犊牛能量与氮代谢、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以及瘤胃发酵的影响。选取(20±2)日龄中国荷斯坦公犊牛48头,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饲喂基础饲粮,断奶前为代乳品和开食料,断奶后为开食料;CT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CT;MLF组添加MLF;CM组添加CT和MLF。犊牛于56日龄断奶(代乳品),试验期60 d。分别于犊牛28、42、56和80日龄采集瘤胃液,35和63日龄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与CT组相比,CM组犊牛断奶前代谢能显著提高(P0.05),较CON组,断奶后CM组氮利用率显著提高(P0.05);断奶前MLF组较CON和CT组氮的生物学价值显著提高(P0.05)。与CON组相比,CT组显著提高了28~80日龄瘤胃液p H和56、80日龄瘤胃液微生物蛋白含量(P0.05),CT、MLF和CM组瘤胃液氨态氮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与CON组相比,56日龄M LF组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丁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42日龄乙酸/丙酸CT和MLF组较CON组有提高的趋势(P=0.090),各组间乙酸和戊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饲粮添加CT有助于改善断奶前犊牛瘤胃液p H和促进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添加CT和MLF有助于提高断奶前犊牛饲粮代谢能和氮的生物学价值,提高断奶后犊牛总能代谢率和氮的利用率,降低粪能和总排出氮量,同时具有改善瘤胃发酵的作用,并且CT与MLF联合使用效果优于单一添加。  相似文献   

5.
《畜牧与兽医》2016,(11):32-37
本试验采用12头泌乳中期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其中一组饲喂低精料日粮,即日粮中含有40%的精料和60%的粗料,精粗比为4∶6,作为对照(LC)组;另外一组饲喂高精料日粮,精粗比为6∶4,作为试验(HC)组。试验周期为18周,试验开始前为所有奶牛安装瘤胃瘘管,试验后期采集瘤胃液,乳动脉、静脉血和乳腺组织样品,测定瘤胃液p H值和LPS含量、血浆中LPS含量、乳腺组织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如caspase-3、caspase-8、caspase-9、bax和bcl-2等的表达、凋亡相关蛋白酶的活性和NF-κB通路中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长期高精料饲喂使奶牛瘤胃p H值均值降低,一天中p H值低于5.6的时间超过3 h;高精料组血浆和瘤胃液中LPS含量均极显著高于低精料组(P0.01);高精料组caspase-3的基因表达显著高于低精料组(P0.05),而bcl-2的基因表达显著低于低精料组(P0.05);高精料组caspase-3和caspase-8的酶活性相比于低精料组都显著升高(P0.01);高精料组NF-κB p65和磷酸化的NF-κB p65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低精料组(P0.05)。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旨在探究饲喂高精料日粮对山羊瘤胃和盲肠发酵、生物胺生成与吸收的影响研究。试验选用6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雄性波杂山羊,随机分成低精料组与高精料组,实验期24 d。结果显示,与低精料组相比,饲喂高精料日粮的山羊瘤胃液中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总支链脂肪酸、酪胺、腐胺、组胺、甲胺和色胺浓度显著性增加(P<0.05),而瘤胃pH和乙丙比显著降低(P<0.05);饲喂高精料日粮的山羊盲肠内容物中的乙酸、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上述5种生物胺浓度显著增加(P<0.05);同时,瘤胃和盲肠静脉血中的上述5种生物胺的浓度显著提高(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瘤胃液中酪胺、腐胺、甲胺和色胺浓度与瘤胃静脉血所对应的生物胺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盲肠内容物中酪胺、腐胺、甲胺和色胺与盲肠静脉血中对应的生物胺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果说明,饲喂高精料日粮促进了山羊瘤胃和盲肠发酵,提高了瘤胃与盲肠内容物中生物胺浓度,暗示高精料日粮可能提高消化道上皮的通透性,促进消化道上皮对生物胺的吸收。  相似文献   

7.
单宁和聚乙二醇对绵羊和山羊瘤胃纤维降解菌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单宁和高单宁饲粮条件下添加聚乙二醇( PEG )对绵羊和山羊瘤胃纤维降解菌数量的影响。试验选用1.5岁、体重约45 kg、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绵羊和绒山羊各4只,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分4期进行。第1期饲喂基础饲粮(Ⅰ组),第2期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的单宁(Ⅱ组),第3期在基础饲粮中添加6%的单宁(Ⅲ组),第4期在基础饲粮中添加6%单宁+12% PEG(Ⅳ组)。每期试验30 d,其中预试期12 d,正试期18 d。每个正试期第1天,采集绵羊和山羊瘤胃内容物,测定瘤胃液pH、氨态氮( NH3-N)和菌体蛋白( MCP)浓度;运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固相、液相及全食糜中所附着的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产琥珀酸拟杆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1)与Ⅰ组相比,添加6%单宁显著降低了山羊瘤胃液NH3-N浓度和绵羊瘤胃液MCP浓度( P<0.05)。添加6%单宁+12% PEG后,这2个指标恢复至与Ⅰ组相当的水平。2)与Ⅰ组相比,添加6%单宁显著降低了绵羊和山羊瘤胃固相、绵羊瘤胃液相白色瘤胃球菌数量( P<0.05);添加2%和6%单宁显著降低了绵羊和山羊固相黄色瘤胃球菌数量( P<0.05),添加6%单宁显著降低了绵羊和山羊瘤胃液相黄色瘤胃球菌数量( P<0.05);添加6%单宁显著降低了绵羊和山羊瘤胃固相、绵羊全食糜产琥珀酸拟杆菌数量( P<0.05)。添加6%单宁+12% PEG后,绵羊和山羊瘤胃这3株纤维降解菌数量恢复至Ⅰ组水平或高于Ⅰ组。由此可见,饲粮单宁添加量达到6%时降低了瘤胃液NH3-N的浓度,影响MCP的合成,抑制瘤胃固相纤维降解菌的增殖;添加PEG可以削弱单宁对瘤胃纤维降解菌生长的负面影响,促进瘤胃发酵。  相似文献   

8.
试验研究亚麻酸在不同精粗比饲粮条件下对湖羊瘤胃细菌区系的影响。试验采用4×4拉丁方设计,8头湖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瘘管羊和非瘘管羊各1只,分别饲喂高粗料、高粗料添加5%亚麻酸、高精料和高精料添加5%亚麻酸日粮。拉丁方每期25 d,每期试验结束后,取湖羊瘤胃液,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结果表明,添加亚麻酸和日粮精粗比对瘤胃细菌区系有一定影响,高精料日粮添加亚麻酸的条带数显著升高,也即显著增加了细菌的多样性,其余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瘤胃液样品的微生物区系相似性指数分析表明,16个处理的瘤胃液样品形成两个不同的簇,高精料日粮添加亚麻酸处理组4个重复自成一簇,形成了典型的微生物区系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牛至油对绵羊瘤胃发酵特性和饲粮营养物质瘤胃降解率的影响。试验选用4只平均体重为(40.83±4.11) kg的4周岁新疆细毛羊×杜泊羊杂交的安装永久瘤胃瘘管的绵羊,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添加牛至油),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15%、0.030%和0.045%牛至油的试验饲粮。试验共分为4期,每期12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2 d。第1天于早餐采食后2、4、6及10 h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液pH、挥发性脂肪酸、总氮、氨氮和尿素氮浓度,第2天利用尼龙袋法测定基础饲粮的营养物质瘤胃降解率。结果表明:1)添加牛至油对饲粮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瘤胃降解率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 2)添加牛至油对各组在各时间点的绵羊瘤胃液pH、总氮、氨氮和尿素氮浓度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 3) 0.030%和0.045%组绵羊瘤胃液4 h的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0.015%组绵羊瘤胃液0、2、6 h乙酸比例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6 h的乙酸/丙酸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而2 h丙酸比例显著高于除了对照组外的其余各组(P0.05)。由此可知,饲粮中添加牛至油不影响饲粮营养物质的瘤胃降解率,对瘤胃氮浓度也无显著影响,但会影响瘤胃内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以添加0.015%牛至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烟酸对水牛瘤胃发酵指标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36头健康状况良好,体重接近的杂交泌乳水牛,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4、8、12 g/d烟酸,烟酸与精料混合饲喂,进行预试期14 d,正试期42 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后,胃管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指标,并采用Illumina Miseq PE250高通量测序平台分别测序瘤胃细菌和甲烷菌16S rRNA基因以确定二者区系组成。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2 g/d烟酸提高了水牛日均采食量(P0.05)和瘤胃液氨态氮浓度(P0.05),烟酸各组均显著降低了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TVFA)浓度(P0.05),但未显著影响瘤胃液p H(P0.05)。2)水牛瘤胃内细菌在门水平上主要以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科水平上为普雷沃氏菌科和黄杆菌科;甲烷菌以甲烷短杆菌属为主,占90%以上,其次为甲烷球菌属和热原体属,水牛瘤胃微生物区系总体上与奶牛等其他利用植物纤维的反刍动物相似。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烟酸显著降低了瘤胃内厚壁菌门的比例(P0.05),显著提高了黄杆菌科细菌的比例(P0.05),但对瘤胃甲烷菌区系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添加烟酸改变了水牛瘤胃发酵指标和微生物区系组成,瘤胃发酵指标的变化除了与烟酸对水牛热应激的缓解和消化吸收的影响有关,还与烟酸添加对瘤胃细菌区系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过瘤胃谷氨酰胺对饲喂高精料的奶山羊瘤胃上皮屏障的保护效应。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12头健康奶山羊随机分为高精料组(n=6)和高精料添加谷氨酰胺组(n=6),谷氨酰胺添加量为50 g/(d·头)。谷氨酰胺处理4周后,每组各选取4头山羊进行屠宰。HE染色、扫描和透射电镜法观察瘤胃上皮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瘤胃上皮炎症因子及紧密连接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谷氨酰胺显著降低了瘤胃液中丙酸浓度(P<0.01),有降低瘤胃乳酸、提高丁酸浓度的趋势,但对瘤胃液pH、乙酸、异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对组织形态的观察结果表明,添加过瘤胃谷氨酰胺可维持瘤胃复层扁平上皮各细胞层的完整性,保护角质层,减少细胞凋亡;并显著降低瘤胃上皮组织中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提高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但对IFN-γ、IL-1β、IL-6、IL-10、claudin-1、claudin-4和ZO-1 mRNA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说明,高精料日粮下添加过瘤胃谷氨酰胺可降低瘤胃上皮的炎症反应,改善上皮紧密连接,从而维护瘤胃上皮屏障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谷物日粮对山羊瘤胃上皮形态结构及单羧酸转运蛋白(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 MCT)和钠钾ATP酶mRNA表达的影响。将10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阉割公山羊随机分为饲喂全粗料日粮的对照组(Hay,0%谷物,n=5)和饲喂高谷物日粮的处理组(HG,65%谷物,n=5),试验期为7周。试验开始后,于每周晨饲后的0、2、3、4、6、8和12 h连续采集瘤胃液监测瘤胃pH值的变化,收集其中第0、3、6和12 h的瘤胃液待测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 VFA)浓度。试验的第50天,屠宰采集瘤胃上皮用于形态学及基因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全粗料组山羊相比,高谷物组山羊瘤胃pH值、乙酸浓度及乙丙比都显著下降(P<0.001),而瘤胃丙酸浓度、丁酸浓度及其他VFA浓度都显著升高(P<0.001);高谷物日粮组的瘤胃乳头长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瘤胃乳头宽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但是两组间的瘤胃乳头表面积并无显著差异;透射电镜结果显示,长期饲喂高谷物日粮导致瘤胃上皮细胞线粒体发生降解;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谷物日粮显著升高了MCT1(P<0.001)和钠钾ATP酶(P=0.001)的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了MCT4的mRNA表达量(P=0.041),但对MCT2的表达没有显著影响(P=0.305);进一步分析这些基因的mRNA表达量与pH值和VFA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MCT1和钠钾ATP酶的mRNA表达量与瘤胃pH值和乙酸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总VFA、丙酸、丁酸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MCT4的mRNA表达量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与总VFA、丙酸、丁酸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以上结果提示:高精料引起的瘤胃pH值下降和VFA的变化可能与瘤胃上皮MCT和钠钾ATP酶表达量的变化相关。研究结果对深入认识高谷物饲喂引发的瘤胃功能紊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沙葱、沙葱水溶性提取物和脂溶性提取物对肉羊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24只体况良好、体重为(37.1±0.5) kg的杜寒F1杂交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沙葱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沙葱粉[10.0 g/(d·只)],脂溶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沙葱脂溶性提取物[2.8 g/(d·只)],水溶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沙葱水溶性提取物[3.4 g/(d·只)]。饲养试验共持续7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在正试期的第0、30和60天晨饲后2 h通过口腔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微生物的含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在60 d时,饲粮中添加沙葱及其提取物显著提高了瘤胃液pH(P<0.05),降低了瘤胃液氨态氮的浓度(P>0.05),但均未超过正常范围;饲粮中添加沙葱显著提高了瘤胃液菌体蛋白浓度(P<0.05)。2)与对照组相比,在60 d时,饲粮中添加沙葱和其脂溶性提取物显著提高了瘤胃液丙酸浓度(P<0.05),添加沙葱显著提高了瘤胃液丁酸浓度(P<0.05)并显著降低了异丁酸的浓度(P<0.05),乙酸、戊酸和异戊酸浓度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与对照组相比,在30、60 d时,饲粮中添加沙葱及其提取物显著提高了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和黄色瘤胃球菌含量(P<0.05),对溶纤维丁酸弧菌、甲烷菌、白色瘤胃球菌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60 d时,饲粮中添加沙葱水溶性提取物显著提高瘤胃液真菌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沙葱显著降低瘤胃液原虫含量(P<0.05)。综上,沙葱及其提取物改善了瘤胃发酵模式,显著影响了肉羊瘤胃微生物区系。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采用不同添加比例的白酒糟等量替换豆秸,以确定山羊育肥期饲粮中白酒糟的适宜添加比例。选用年龄(4月龄)、体重[(21.56±1.21)kg]相近的公山羊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用白酒糟分别替代全混合日粮中0(对照)、8%、15%、25%的豆秸。育肥90 d后屠宰,测定山羊生产性能、血清指标、屠宰性能、胴体品质及瘤胃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15%组山羊的平均净增重、平均日增重最高,料重比最低,经济效益最佳,并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8%、15%组的血清胆固醇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5%组(P0.05)。15%组的血清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胰岛素、甲状腺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5%组(P0.05)。15%组的胴体重、睾丸重、肺脏重、肝脏重、瓣胃重、皱胃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5%组(P0.05)。各组间肌肉p H、p H_24 h、失水率、熟肉率、瘤胃重和瘤胃液p H均无显著差异(P0.05)。15%、25%组的瘤胃液氨态氮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山羊育肥期饲粮白酒糟的最适添加比例为15%。  相似文献   

15.
茶皂素对奶牛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茶皂素对奶牛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12头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均饲喂基础饲粮,各组分别灌服0(对照)、20、30、40 g/d茶皂素,茶皂素与水混匀灌服,进行预试期14 d,正试期35 d的饲养试验。正试期期间每隔7 d,在晨饲前1 h用口腔采样器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指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法测定瘤胃微生物含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茶皂素显著降低了瘤胃液p H(30、40 g/d组)、氨态氮的浓度(20、30、40 g/d组)(P0.05),但均未超过正常范围值;茶皂素显著提高了微生物蛋白(30、40 g/d组)、丙酸(20、30、40 g/d组)和丁酸浓度(20、30、40 g/d组)(P0.05),30 g/d组的微生物蛋白浓度提高了20.20%;但茶皂素对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乙酸浓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茶皂素各组的瘤胃液原虫、溶纤维丁酸弧菌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甲烷菌、白色瘤胃球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黄色瘤胃球菌、真菌含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补饲茶皂素改善了奶牛瘤胃发酵模式,并显著影响了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30 g/d的剂量对奶牛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以高精料饲粮诱导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条件下,核桃青皮提取物对绵羊瘤胃发酵及乳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选用4只健康、平均体重为(43.3±1.5) kg且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小尾寒羊公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以精粗比为65∶35的基础饲粮诱导SARA模型后,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0.125%、0.250%和0.500%的核桃青皮提取物进行饲养试验。4期试验均包含预试期9 d,采样期8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125%、0.250%或0.500%核桃青皮提取物对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瘤胃液pH(P<0.05),显著降低了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丁酸、乳酸浓度与己糖激酶、乳酸脱氢酶活性(P<0.05);饲粮中添加0.125%或0.250%核桃青皮提取物显著降低了瘤胃液中氨态氮浓度(P <0.05);饲粮中添加0.250%或0.500%核桃青皮提取物显著降低了瘤胃液中原虫数量和异丁酸浓度(P<0.05);饲粮中添加0.125%或0.500%核桃青皮提取...  相似文献   

17.
《畜牧与兽医》2015,(5):50-54
本文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葵花籽油和茶油对奶水牛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液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取32头健康杂交(广西本地水牛×尼里-拉菲水牛×摩拉水牛)泌乳水牛,按产奶量、泌乳期等相近原则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的精料分别添加4%的葵花籽油(葵花籽油组)、4%茶油(茶油组),2%的葵花籽油+2%的茶油(混合组)。结果显示:饲粮中添加精料饲喂量4%的葵花籽油、茶油及其组合显著降低了奶水牛瘤胃液中NH3-N的浓度(P0.05);显著提高了乙酸/丙酸(P0.05),降低了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P0.05),对奶水牛瘤胃液p H、乙酸、丙酸、丁酸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奶水牛饲粮中添加精料饲喂量4%水平的葵花籽油、茶油及其组合,提高了瘤胃液中cis9-C18:1、trans11-C18:1、C18:2、C18:0的含量,其中葵花籽油和茶油混合添加组的cis9-C18:1、trans11-C18:1、C18:2、C18:0含量均最高,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葵花籽油组、茶油组和混合组中瘤胃液的UFA/SFA均比对照组提高,混合添加组在提高不饱和脂肪酸占饱和脂肪酸的效果最好;单独添加葵花籽油的试验组可以显著提高瘤胃液中cis9-C18:1的浓度(P0.05),添加葵花籽油和茶油对奶水牛瘤胃液中C16:0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奶水牛饲粮中添加精料饲喂量4%水平的葵花籽油、茶油及其组合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提高了瘤胃液UFA/SFA。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长期饲喂高精料日粮对泌乳期山羊血液生化指标和糖代谢的影响,选择8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经产泌乳中期山羊,分别饲喂精粗比为40∶60 (low concentrate, LC,n=4) 和60∶40 (high concentrate, HC,n=4)的日粮。实验期共8周,实验期间采集瘤胃液,血液;实验结束时采集肝脏,肌肉,脂肪组织置于液氮速冻后于-70℃保存待测。结果显示,饲喂高精料日粮2周后山羊瘤胃液pH显著降低,采食后瘤胃液pH持续低于5.8超过3 h,8周后瘤胃液pH升高维持在6.0以上,但仍低于LC组山羊。与LC组山羊相比较,HC组山羊血液中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含量均升高(P<0.05,P=0.071),谷草转氨酶含量有上升的趋势(0.05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是为了考察直接饲喂微生物 (DFM)能否用于降低高精料日粮条件下育肥肉牛的酸中毒可能性。 6头安装了瘤胃瘘管的成年阉牛 (预饲高精料日粮 ) ,采用 3× 3拉丁方设计 ,研究 DFM对采食量、瘤胃 p H、瘤胃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牛饲喂蒸汽压片大麦 ,青贮大麦 ,并分别按87%、9%和 4 %的量 (DM)补饲一种蛋白质盐 ,自由饮水。各处理组如下 :对照组、丙酸杆菌 P15组 (P15 )、丙酸杆菌 P15+屎肠球菌 EF2 12 (PE)。添加的微生物处理组 (细菌数 10 9个 / g) ,以乳清粉作载体 ,单独添加乳清粉作为对照组 ,每天饲喂 1次 ,饲喂量为每头牛每天 10 g。经过 2周的适应期后进行为期 1周的采样测试。瘤胃 p H用内置电极进行为期 6d的连续测定。各处理不影响 (P>0 .0 5 )干物质采食量和瘤胃 p H(p H的平均值 ,最小值 ,每小时时间点和变化范围均小于 5 .8或 5 .5 )。然而与对照组相比较 ,P15处理组的原虫数显著增加 (P <0 .0 5 )。同时瘤胃氨气浓度显著上升 (P <0 .0 1) ,淀粉分解菌显著减少 (P<0 .0 5 )。 PE处理组的牛链球菌数减少 (选择性培养基计数 )。尽管补饲 DFM不影响血液 p H和血糖浓度 ,但 PE处理组的血液 CO2 浓度低于对照组 (可以降低代谢酸中毒的机率 )。虽然研究表明补饲 DFM不能改变干物质进食量 (DMI)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长期饲喂高谷物日粮对山羊瘤胃内环境,静脉血中内毒素浓度及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发生的影响。选用10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去势公山羊,随机分为饲喂全粗料的对照组(Hay;0%谷物;n=5)和饲喂高谷物的处理组(HG;65%谷物;n=5),连续饲喂7周。每周晨饲后的0、2、3、4、6、8和12h连续采集瘤胃腹囊部瘤胃液监测瘤胃pH的变化,收集其中第0、3、6和12h的瘤胃液待测挥发性脂肪酸,收集其中第6h的瘤胃液待测脂多糖。采集晨饲后6h的颈静脉血待测外周血液中脂多糖浓度。瘤胃pH变化结果显示,在第1、2、3、6和7周,晨饲后12h之内,HG组山羊瘤胃pH小于5.8的时间大于4h,可以初步推断在第1、2、3、6和7周,高谷物饲喂成功诱导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在整个饲喂周期内,与对照组相比,高谷物饲喂显著降低了瘤胃pH、乙酸比例及乙丙比(P0.05),显著升高瘤胃内丙酸比例,丁酸比例及游离脂多糖的浓度(P0.05)。在整个饲喂周期内,在全粗料饲喂的所有山羊外周血液中都未检测到游离脂多糖。在试验的第1和2周,在高谷物饲喂山羊的外周血中也未检测到游离脂多糖,但从试验的第3周开始,在高谷物饲喂的部分山羊外周血液中检测到游离脂多糖,从第5周开始,在所有高谷物饲喂山羊的外周血中都检测到游离脂多糖。以上结果表明,该试验中的高谷物饲喂成功诱导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同时在长期饲喂的过程中,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病有一个发生、适应、继续发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