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牛黄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具有良好的退热、镇静、祛痰和解毒作用。用活体黄牛手术植入法培植天然牛黄是牛的再利用和解决牛黄奇缺的重要方法。一般基层兽医均可作此手术。一、牛黄的产生当牛胆囊中有蛔虫卵、肝片吸虫等异物时可引起胆囊炎症,使可溶性胆汁变成固体沉淀,被吸附在异物上形成牛黄。根据这个原理,通过手术方法将一核心物放置在胆囊中,并且引种大肠杆菌,经一年左右时间,即可收  相似文献   

2.
为寻求一种适合于现场应用的、简单、快捷确诊肝片吸虫的方法 ,根据慢性牛、羊肝片吸虫病都是由成虫而引起的这一特点 ,应从虫卵检查这一途径着手探索 ,实践早已证实粪便检查即费时、费力 ,且检出率极低。于是想到胆囊中的胆汁是成虫所排虫卵的汇集处 ,相对的看胆汁中的虫卵多、密度大 ,且易于检出。为此我们进行了以胆汁中虫卵检查法诊断慢性肝片吸虫病的初步观察 ,并取得了预期的诊断效果。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结合外检 ,经过流行病学的调查 ,临诊和病理剖检所见 ,初步认定是患慢性肝片吸虫病或可疑由该病造成的死畜 1 7(牛 3、…  相似文献   

3.
用肝片吸虫成虫制备部分纯化抗原,以10μg/ml浓度包被微量反应板,对疫区106份肝片吸虫感染牛血清、I7份正常牛血清及10份非疫区正常牛血清(1:200稀释)进行ELISA检测,以OD_(492)值大于非疫区正常牛血清OD_(492)值2倍为阳性标准(即>0.54)。结果表明,肝片吸虫感染牛血清的阳性检出率为81.1%,显著高于粪检虫卵的检出率42.4%(P<0.001)和琼脂凝胶双扩散试验的检出率65.1%(P<0.01)。疫区和非疫区正常牛血清的阴性符合率为100%、血清抗体的出现比虫卵的检出早2个月左右。据此认为,本法可用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4.
<正>肝片吸虫病牛、羊、猪、马、人都可感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寄生虫病。1肝片吸虫生活史肝片吸虫在牛、羊胆管内寄生产卵,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潮湿条件下,虫卵发育成毛蚴,当毛蚴游于水中遇中间宿主──椎实螺时,可在椎实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后很快变成囊蚴,囊蚴可粘附于草上或游于水中,当牛、羊吃草或饮水时即被感染。囊蚴穿过牛、羊肠壁进入血管,经门静脉到肝脏,并进入肝脏、胆管发育为成虫。  相似文献   

5.
三氯苯咪唑(Friclabendazole)系苯并咪唑(Benzimidazole)类化合物,其感对染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大片吸虫(F.gigantiea)的成熟虫体及未成熟虫体的杀灭效果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日本,肝片吸虫的实验感染动物及自然感染牛的驱虫效果已有报导。本试验对自然感染肝片吸虫牛投与本剂后的驱虫效果进行了研究。供试牛52头,系经检查虫卵确认自然感染肝片吸虫的牛。共分为4个组,即12毫克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关岭县关岭牛的肝片吸虫病感染情况,2017年8月和12月在县属7个乡、镇(街道)的规模养牛场采集关岭牛粪便样品157份,采用尼龙兜集卵法通过生物显微镜检查粪便中肝片吸虫虫卵并计数统计。结果:除上关镇外,其余6个乡、镇(街道)养牛场均有肝片吸虫感染,平均感染率在8月夏季(16.30%)高于12月冬季(10.76%)。结果表明:关岭县的关岭牛肝片吸虫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对该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应用三氯苯咪唑混悬剂,选择自然感染肝片吸虫的牦牛60头进行了驱虫试验。结果表明:①三氯苯咪唑混悬剂5mg/kg体重剂量对肝片吸虫的虫卵转阴率、减少率分别为83.3%、90.0%,对成虫的驱净率和驱虫率分别为91.7%、93.8%,对童虫的驱净率和驱虫率分别为83.3%、90.1%;10、15mg/kg剂量对肝片吸虫虫卵转阴率、减少率及成虫、童虫的驱净率和驱虫率均达100%;②三氯苯咪唑混悬剂10mg/kg剂量与同剂量三氯苯咪唑片剂的驱虫效果无明显差异;③三氯苯咪唑混悬剂3个剂量组试验牛未见异常反应。试验证明三氯苯咪唑混悬剂10、15mg/kg剂量驱除牦牛肝片吸虫高效安全,临床使用以10mg/kg剂量为宜。  相似文献   

8.
本文共调查梅州市五大地区163头黄牛,发现肝片吸虫的虫卵阳性率为42.33%。另外还发现肝片吸虫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年龄黄牛之间存在感染差异。  相似文献   

9.
牛肝片吸虫是一种牛常发寄生虫病,成年牛抵抗力较强,感染多呈慢性发病,难以早期诊治,而犊牛发病临床症状明显,严重可致死亡。该寄生虫能对肝脏和肠道造成机械性损伤,引起器官组织创伤、出血,寄生于胆管中的虫卵和幼虫堵塞胆汁通道,引发肝炎、胆管炎、腹膜炎;肝片吸虫生长以红细胞为养料,可致红细胞减少和血管渗透性增强,导致机体贫血。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和临床诊治,阐明了肝片吸虫的生活史、流行特性、致病机理和诊断方法,并提出预防和治疗措施,以帮助养殖场户防治该病。  相似文献   

10.
1肝片吸虫病 肝片吸虫的成虫寄生在牛羊肝胆管内,产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肠内与粪便混合排出体外,入水后孵出毛蚴。毛蚴在水中钻入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发育,最后成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在水中或附着在草上,并分泌粘液包裹成囊蚴。囊蚴被牛吞食进入小肠后,沿胆管或穿过肠壁和肝实质到肝胆管内寄生。  相似文献   

11.
肝片形吸虫病的诊断一般都足使用虫卵检查法。肝片形吸虫最终到达胆管寄生发育成熟后,粪便中才出现虫卵,这大约在感染后经过8—12周。所以肝片形吸虫在感染初期进行粪便检查是不可能作出诊断的,特别是急性肝片形吸虫病的诊断不能使用粪检。同时,现在实施的虫卵检查法检出率很低,少量寄生时更是  相似文献   

12.
2006年8月~2007年8月通过对弥渡县牛的肝片吸虫卵和虫体的调查发现,阳性率分别为28.63%和20.19%,说明该病在本县的牛感染较广泛.本文结合肝片吸虫的生活史、致病性、流行病学、防治等方面的目前研究状况以及弥渡县当前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和对策,为该县牛羊肝片吸虫病的有效防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羊肝片吸虫病是草原畜牧中危害肉羊最为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常常造成肉羊黄疸、贫血、慢性营养消耗等对畜牧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为了做好肝片吸虫病的防治,选取自然感染肝片吸虫的绵羊采用不同药物进行驱虫试验,结合沉淀法确定驱虫效果,结果表明:氯氰碘柳胺钠虫卵减少率100%;硝氯酚虫卵减少率91.4%,转阴率84.6%;丙硫苯咪唑虫卵减少率86.6%,虫卵转阴率76.9%;中药肝蛭散虫卵减少率53.2%,虫卵转阴率7.6%。通过试验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对肝片吸虫祛除率高,是首选药物。丙硫苯咪唑驱虫需反复灌服为宜,硝氯酚在秋季驱虫效果好但需要联合用药,肝蛭净散驱虫要和广谱抗虫药联合用药,通过筛选为临床寄生虫提供科学依据,为今后研究最佳的驱虫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木村良男等以1克粪便中的肝片吸虫卵数(EPG)和血浆谷氨酸脱氢酶(GLDH)活性为指标,研究了三氯苯唑(Tricrabendazole)对自然感染肝片吸虫牛的治疗效果。试验  相似文献   

15.
《畜牧与兽医》2016,(3):134-136
采用尼龙筛淘洗法检查虫卵,对民和县、化隆县、互助县、共和县、刚察县和乌兰县进行了肝片吸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青海部分地区肝片吸虫感染率为32.22%,发病率为40.48%;河滩放牧地感染率高,为54.70%;1~2岁龄羊群数量最多且感染率较高,为38.26%。  相似文献   

16.
<正>牛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牛的肝脏和胆管中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寄生虫病。以急性或慢性肝炎、胆管炎,伴有全身中毒和营养障碍等症状为主要特征。1生活史成虫寄生于牛终末宿主的胆管中并在此产卵,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同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在有水和适宜温度(15℃~30℃)下发育为毛蚴,毛蚴钻入中间宿主——锥实螺内  相似文献   

17.
对铜仁地区5个县(印江、江口、松桃、沿河、思南)的182头役牛采用寄生虫学完全剖检法检查各类寄生虫,另采5个县、35个乡(镇)、87个村的1537头役牛粪便进行虫卵检查。栓获的寄生虫经鉴定共计69种,隶属于7纲13目25科37属,其中吸虫32种,绦虫3种,线虫20种,原虫8种,蜘蛛昆虫6种;粪便虫卵检查中共检出各类虫卵12种。调查确定,肝片形吸虫等10种寄生虫为本地区役牛寄生虫优势种;残盘残盘吸虫  相似文献   

18.
1肝片吸虫病 1.1病原与流行特点 该病是肝片吸虫、大片吸虫寄生于羊的肝脏、胆管内,引起慢性或急性肝炎、胆管炎,同时伴发全身中毒现象及营养障碍等病症的寄生虫病。肝片吸虫成虫在胆管内产生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并与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适宜条件下经10~25天孵化出毛蚴,遇到中间宿主椎实螺,则侵入其体内,经过几个发育阶段最后形成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附着于水生植物上或水面上形成囊蚴,羊吃草或饮水时吞食囊蚴而感染该病。每年的春季、夏末、秋初发病。  相似文献   

19.
青海湖周边的藏羊中出现了精神沉郁、厌食、不跟群等现象,部分藏羊发生顽固性腹泻,伴有体温升高,眼睑、下颌、胸下及腹下部水肿等症状,身体极度虚弱者最终死亡。经流行病学调查和虫卵检查,确诊为羊肝片吸虫和前后盘吸虫混合感染。对于肝片吸虫,目前常用的驱吸虫药物都能取得良好的驱杀效果,但有关前后盘吸虫驱虫药物的效果对比试验报道较少。为了筛选藏羊前后盘吸虫的理想驱虫药物,采用氯硝柳胺片和羟氯扎胺混悬液分别对感染前后盘吸虫的2组藏羊群进行驱虫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氯硝柳胺片组平均虫卵减少率为83.45%,羟氯扎胺混悬液平均虫卵减少率为97.06%,羟氯扎胺混悬液效果更加显著(P<0.01)。  相似文献   

20.
对707头牛进行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其中感染血吸虫牛200头,检出率为97.5~97.7%,368头未感染血吸虫牛阴性符合率为97.2~98.5%,对寄生肝片吸虫、双口吸虫、东毕吸虫、棘球蚴牛共81头试验结果仅1头寄生肝片吸虫牛呈阳性反应,80头牛是阴性反应,说明ELISA用于牛血吸虫病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对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的现场试验也取得相似结果,说明BLISA是一种诊断牛血吸虫病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