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0 毫秒
1.
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鸭茅遗传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帅素容  张新全 《草地学报》1997,5(4):261-268
采用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的方法,对我国亚热带地区几个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鸭茅的核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不同生育期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功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供试野生二倍体鸭茅之间,各四倍体之间的同源性较高,遗传差异较小;二倍体与四倍体之间,在核型,花粉数量,种,子千粒重,酯酶和过氧化物酶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鸭茅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虽然正常,但花粉育性和结实率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供试的喜马拉雅野生二倍体鸭茅及其同源四倍体鸭茅进行单株和条播种植,旨在获得不同倍性水平鸭茅农艺性状特性。结果表明,喜马拉雅野生二倍体具有营养生长期比同源四倍体长,后期生长迅速,生育期比同源四倍体长的特点;同源四倍体各构件中的叶量(P<0.01)和单株产量(P<0.05)明显地高于同期喜马拉雅野生二倍体鸭茅。随着倍性的增加,增加了分蘖数、生殖枝数和千粒重,但是生殖枝所占的比重、穗量、种子数、发芽势和发芽率均降低,导致同源四倍体的育性不及喜马拉雅野生二倍体鸭茅。在干物质产量方面,同源四倍体每次刈割的产量和年干物质产量比喜马拉雅野生二倍体鸭茅分别提高20.3%~72.8%和18.3%~41.5%,枯草比例下降23.9%。从供草的均衡分析,同源四倍体供草均衡性优于喜马拉雅野生二倍体。在饲草营养价值方面,不论野生二倍体还是同源四倍体,随着成熟度的增加,粗蛋白、粗脂肪、灰分、钙含量、磷含量和半纤维素含量明显下降,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木质素增加,而且随着倍性水平增加,同期生长不同倍性鸭茅的各营养成分增减不一,尤以完熟期的鸭茅随倍性水平的增加,钙含量明显地增加。  相似文献   

3.
不同倍性鸭茅同功酶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化遗传学的方法,对我国亚热带地区几个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鸭茅不同生育期的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功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鸭茅二倍体各品系之间,四倍体各品种(系)之间的同源性较高,遗传差异较小,二倍体与四倍体之间,酯酶,过氧经物酶同功酶等都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西南区7种野生鸭茅二倍体和四倍体PMC减数分裂的研究表明,四倍体鸭茅MI平均构型为6.04+7.93Ⅱ+0.03Ⅳ,二倍体鸭茅MI平均构型为4.55+2.41Ⅱ+0.04Ⅰ;它们在花娄育性、结实性上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宝兴鸭茅品种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国内外收集的鸭茅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之后,开展了一系列育种研究.采用细胞学等研究手段,发现我国西南区野生鸭茅种质资源除四倍体外,尚有二倍体广泛分布.所有四倍体鸭茅在产草量、品质、适应性和抗逆性等方面均优于二倍体.通过多年的选育,育成了优质、高产四倍体新品种宝兴鸭茅,并于1999年经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为新品种.在重点介绍该品种选育推广的基础上,对品种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等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6.
野生四倍体鸭茅农艺性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钟声  杜逸 《草业科学》1998,15(2):20-23
对我国野生四倍体鸭茅两份资源材料的研究表明,两者均产量高,抗逆性强,营养成分好,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云南野生二倍体鸭茅同源四倍体形态及发育特性(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声  段新慧 《草地学报》2006,14(1):92-94
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又名鸡脚草、果园草,是温带著名草种,在世界牧草栽培中占有重要地位[1]。鸭茅是云南省目前栽培面积最大的禾本科牧草之一。但现有当家品种多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所育成,在云南各地结实性普遍极差,不能生产种子[2]。云南省野生二倍体鸭茅资源丰富,分布广泛[3],具有良好的结实性。另一方面,有关我国鸭茅四倍体栽培种遗传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同源性高,遗传差异较小[4],间接地反映我国鸭茅栽培种的基因相对匮乏。因此,加强云南野生二倍体鸭茅资源的研究,为解决在云南的结实问题,为丰富我国鸭茅基因资源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鸭茅为世界重要禾本科牧草之一,多为四倍体或二倍体。快速鉴定其倍性可为鸭茅遗传背景研究及多倍体材料的创制提供技术支撑,加快育种进度。采用流式细胞术,筛选4种细胞核DNA解离液,对比2种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法,最终建立鸭茅倍性鉴定高效技术体系。结果表明,不同解离液处理后的细胞核DNA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利用Otto制备鸭茅细胞核悬浮液效果较理想,峰型完整,碎片峰较少且样本峰信号清晰,其荧光变异系数为5%左右。内外标法检测各有优势,外标法检测更快速更简便,而内标法准确性更高。在以外标检测为主的基础上,共在46份鸭茅材料中鉴定出二倍体鸭茅22份,四倍体鸭茅24份,为鸭茅遗传育种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9.
万刚  张新全  刘伟  谢文刚  周禾  彭燕 《草业学报》2010,19(6):187-196
为揭示鸭茅栽培品种与野生材料间遗传多样性的差异,本研究利用25对SSR引物对23份鸭茅材料(包括品种、四倍体、二倍体等)进行扩增,获得了251条清晰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10.04个条带,多态性比率为100%,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化范围为0.24(A01E14)~0.42(A01F24,A03B16),平均值为0.33。23份材料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1065~0.6061,平均遗传距离为0.3870,6个栽培品种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3088,低于所有材料遗传距离的平均水平。聚类分析将相似地理来源、相同倍性和品种分别聚类,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AMOVA分析结果表明,类群内的遗传变异大于类群间的遗传变异;不同类群的遗传多样性比较表明,野生材料类群与栽培品种类群遗传多样性差异不明显,而四倍体类群较二倍体类群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钟声 《草业学报》2007,16(1):69-74
以我国西部野生二倍体化学诱导所获同源四倍体鸭茅为母本,与野生四倍体鸭茅杂交,获得杂交四倍体。对比观测杂交后代形态、发育及重要农艺性状与亲本的差异。结果表明,1)杂交F1代的全生育期平均为208 d,比父本短39d,比母本长29 d;2)杂交F1种子萌芽后第4周的平均株高为15.1cm,比母本高65.9%,比父本高13.5%,F2的苗期生长与F1相似;3)杂交F2代播种当年干物质产量平均为12.12g/株,显著低于父本但高于母本(P<0.01);4)杂交F1代个体间在苗期生长、分蘖、再生、干物质产量、繁殖及抗病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杂交后代的干物质产量与父本差异不显著(P>0.05),但苗期生长速度、繁殖特性、抗病性均强于双亲,有较大的育种选择价值;5)杂交F1代具有双亲的形态学特征,分蘖特性和物候发育介于双亲之间,易于识别,育种实践中可以通过自然杂交方式成功获得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11.
红豆草草地生产能力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汪玺 《草业学报》2002,11(4):108-113
用测产、化学分析,动物消化代谢试验等方法,对不同生育时期红豆草草地的生产能力及光能利用率做了全面评价,结果表明,盛花期红豆草生产能力最高,干物质产量达10336.2kg/hm^2,绵羊对其干物质的消化率为63.33%,产可消化干物质5263.6kg;产粗蛋白1491.5kg,消化率67.24%,产可消化粗蛋白900.2kg;氮的代谢沉积率18.22%,盛花期红豆草能值为18196.5KJ/kg,可积累能量188.08GJ/hm^2,占红豆草生长期内太阳有效辐射的2.56%,占农作物生长季内太阳有效辐射的0.84%,占全年太阳有效辐射的0.62%,能量消化率为61.27%。积累的可消化能94.06GJ/hm^2,占红豆草生长期,农作物生长季和全年太阳有效辐射比率依次为1.28%,0.42%,和0.31%。  相似文献   

12.
刈割时间对黄土高原紫花苜蓿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刈割时间是影响紫花苜蓿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于2009年和2010年,开展了不同的第1次刈割时间和第2次刈割时间的田间试验,分析刈割时间对紫花苜蓿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产草量与粗蛋白产量均以初花期最高,此后随第1次刈割时间的推迟逐渐下降(P<0.001),第1次刈割提前会导致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下降(P=0.003)。随着第1次刈割与第2次刈割间隔时间的延长,紫花苜蓿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粗纤维含量逐渐增加(P<0.001),粗蛋白含量逐渐下降(P<0.001);初花期第1次刈割,第2次刈割间隔时间分别为72 d(2009年)和68 d(2010年)时,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分别为2275.2和180.2 kg/hm2、2063.6和263.1 kg/hm2。研究区紫花苜蓿适宜刈割时间为初花期(6月中旬)第1次刈割、70 d左右(8月下旬)第2次刈割。  相似文献   

13.
陇东旱塬冬小麦复种饲草轮作系统产量和水分利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陇东黄土高原大田条件下,连续2年研究了冬小麦-饲草复种轮作系统的干物质产量和水分利用,研究采用的处理有:休闲-冬小麦-箭筈豌豆-冬小麦(F-W-V-W),休闲-冬小麦-饲用油菜-冬小麦(F-W-R-W),饲用油菜-冬小麦-箭筈豌豆-冬小麦(R-W-V-W)和饲用油菜-冬小麦-饲用油菜-冬小麦(R-W-R-W)。结果表明:麦茬复种饲草可比麦茬休闲提高系统生产力27%,蛋白质产量增加1100 kg/hm2, 同时对后茬冬小麦产量无影响。R-W-R-W模式下干物质产量、粗蛋白产量、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和蛋白质水分利用效率均最优,分别为30.68 t/hm2、3.25 t/hm2、7.80 kg/(mm·hm2)和0.92 kg/(mm·hm2)(P<0.05)。复种饲用油菜较箭筈豌豆产量高,有效利用了麦茬后降雨量,但箭筈豌豆粗蛋白含量较饲用油菜高22.4%,因此确定麦茬复种模式则需权衡干物质产量与蛋白质产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中亚热带区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价不同秋眠强度紫花苜蓿品种在福建中亚热带生产性能,选择秋眠级数(FD)3、5、7、9.5的紫花苜蓿品种在福建延平、福建建阳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测定越夏率、年度产草量、产草量季节动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秋眠级数为7的阿瑞博表现最优,越夏率为67%,在延平、建阳年度鲜草产量分别为4 7931kg/hm2、62 505kg/hm2,干草产量分别为12 373.2kg/hm2、13 344.8kg/hm2,初花期粗蛋白含量28.0%。秋眠级数为3的苜蓿王初花期粗蛋白含量最高(33.4%),但越夏率和产草量最低。秋眠级数为9.5的萨兰多在秋季保持较高的产草量,但越夏率和春夏季产草量均低于阿瑞博。选择春季生长迅速,耐旱、耐热的非秋眠品种是中亚热带区紫花苜蓿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在甘肃高寒阴湿区引进10种国外优良牧草,通过3年的生育期和产草量测定,结合抗病虫害能力、家畜适口性评估以及牧草营养成分的分析,筛选出适合该地区的优良牧草品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苏丹草、俄菜抗病虫害能力较强,丰产性好,适口性佳,适宜在高寒阴湿地区推广。其中,俄菜年平均产量(干重)为69500kg/hm^2,粗蛋白含量为20.1%;紫花苜蓿年平均产鲜草产量折合干重为15500.0kg/hm^2,粗蛋白含量为18.6%;苏丹草年平均产鲜草产量折合干重为18800kg/hm^2,粗蛋白含量为14.8%。  相似文献   

16.
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设氮、磷、钾3个因素,4个施肥水平,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秣食豆产量、饲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鼓粒期和N2P2K2(N 40 kg/hm2,P2O5 70 kg/hm2,K2O 50 kg/hm2)施肥水平下秣食豆饲用品质表现最佳,秣食豆鲜、干草产量最高,分别是39238.09和16209.12 kg/hm2,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4.47%、36.17%;粗蛋白、粗脂肪最高,分别为18.40%和2.60%,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7.02%、73.61%;粗纤维含量最低,较对照降低了18.46%。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适宜甘肃陇西半干旱山区种植的优良燕麦(Avena sativa)品种及最佳播期,本文研究了7个燕麦品种在4个播期(5月6日、5月16日、5月26日、6月5日)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播期和品种互作对燕麦的干草产量、种子产量和饲草品质具有极显著影响(P < 0.01)。28个处理相比较,5月26日种植的‘梦龙’干草产量最高,为13 550.80 kg·hm?2;6月5日种植的‘莫妮卡’种子产量最高,为2 147.31 kg·hm?2;5月26日种植的‘青燕1号’粗蛋白含量最高,为6.94%。利用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可溶性糖含量的相对值进行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得出,5月6日种植的‘陇燕3号’综合表现最好,其次是5月26日种植的‘梦龙’。通过系统聚类将28个处理根据干草产量、种子产量、饲草粗蛋白含量聚为四大类。综上,在陇西半干旱山区选择适宜的播期种植可提高燕麦产量和营养品质,是适宜该地区燕麦草地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试验园区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播量(15.0,22.5,30.0kg/hm2)为主区,8个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为副区,研究其对植株数量动态、干物质产量、营养品质的影响,旨在为苜蓿生产确定最佳播量和适宜品种,发展精准苜蓿产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3种播量的越冬率无显著性变化(P0.01);但不同苜蓿品种的越冬率有差异,在85.53%~98.24%之间,其中秋眠和半秋眠苜蓿品种的越冬率都显著高于非秋眠品种,从安全越冬考虑,在河南省宜栽培秋眠和半秋眠品种。(2)播种量对植株数量动态变化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植株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变化趋势在第一生长年非常明显,但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3种播种量的植株数量均呈现出第一生长年急剧下降、第二生长年缓慢下降、第三生长年趋于平稳一致的变化态势;植株数量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尤其是在年际间变化的规律不因品种而改变。(3)播种量对年干物质产量无显著影响(P0.01),但干物质产量有随播种量增加不断提高的趋势;播种量对营养品质有一定影响,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其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和粗脂肪(ether extract,EE)含量、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有上升的趋势,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有下降趋势。(4)不同品种对干物质产量和营养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从高产和品质综合考虑,以先行者最适合在郑州地区种植;播量在22.5~30.0kg/hm2情况下,有利于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综上,在河南以种植半秋眠品种为宜,不同播量的苜蓿品种其植株数都有随生长期的延长而减少最后恒定的趋势,在适宜播量范围内,有利于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生产目的和播种量选择适宜的品种。  相似文献   

19.
雀稗草产草量、营养价值及饲喂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连续二年测定雀稗草鲜草、干草、干物质、粗蛋白质和可消化干物质产量,分析各生长阶段常规营养成分;进行饲养肉牛效果试验,同时测定干物质消化率。结果表明,雀稗草具有产草量较高、幼嫩时期营养成分含量丰富、干物质消化率高等优点,但后期老化快,抽穗开花后营养价值急剧下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粗纤维含量与生长天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粗蛋白质含量则呈显著负相关(P<0.05);刈割高度60cm优于50cm;用雀稗草饲喂肉牛有必要补充一定量的精料(5g/kgLW/d)或较多量的豆科牧草。  相似文献   

20.
在临潭县冶力关镇海拔2 590 m的梯田,于早春以不同播量种植甘肃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 cv.Gansu)(70、100和130 kg/hm2)和甘农一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cv.Gannong No.1)(7、10和13 kg/hm2 ),观测其物候期、株高、生长率、产量、营养动态及翌年越冬率,探讨其在高寒山区的生产性能及适应性。结果表明,播种当年两种牧草均未完成生活史,停留在分枝期,但翌年越冬率都在95%以上,都能安全越冬;甘肃红豆草100 kg/hm2播量下的鲜草和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11 734.0和3 357.8 kg/hm2 ,甘农一号杂花苜蓿13 kg/hm2播量下的鲜草和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5 217.5和1 690.9 kg/hm2 。不同播量对两种牧草的养分影响较小,其变化趋势一致,在8月5日之后粗蛋白、粗灰分和磷含量呈降低趋势,粗纤维含量逐渐上升。甘肃红豆草和甘农一号杂花苜蓿分别以100 kg/hm2播量和播量13 kg/hm2的草产量高,且适应性强,饲料利用价值较高,在甘肃临潭县可作为饲草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