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播期(x1)、密度(x2)、氮肥(x3)、磷肥(x4)、钾肥(x5)五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建立小麦8539高产栽培优化模型y=356.64-30.31x1+14.23x2+34.08x3+7.56x4-18.07x1x2-13.51x1x3-18.98x1x4-8.62x4x5+10.00x52。因子水平选优,当x1取-2、x2取2、x3取2、x4取2、x5取-2时,获得产量12085.8kg/hm2,比各因子取0水平时,净增6747.0kg/hm2,增产125.92%,比四川小麦历史最高产量7575.0kg/hm2,增产83.38%。这是目前粮食作物高产模式栽培中罕见的增产效益。经大田验证,模型信度均达0.95以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模型的建立,对小麦8539的高产栽培和四川小麦上新台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密度与鲜归产量形成的散点图趋势,用一元二次式y=b0+b1x+b2x^2作为密度效应模型,获得的最高产量密度为10.9万株/hm^2,密度为10.5万株/hm^2的效益最高,纯收益达31864.5元/hm^2。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表明,①水稻地膜旱育秧与水育秧膜内苗床表面温度(y)与膜外气温(x)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y旱=-219+147x,r=09442,^y水=-122+127x,r=09683。②将籼稻和粳稻地膜育秧最早播种期的膜内苗床表面温度分别定为12℃、10℃,则籼稻地膜旱育秧与水育秧,粳稻地膜旱育秧与水育秧的膜外相应气温应分别达到965℃、1041℃、828℃、883℃。③籼、粳稻地膜旱育秧与水育秧分别达75%、85%、95%,三种安全保证率的最早播种期(y1~12)与纬度(x1)、经度(x2)、海拔(x3)间均呈极显著线性关系,符合^y=a+b1x1+b2x2+b3x3表达式,r=08394~08693,F=444834~598184。④水育秧膜外气温分别达到2616℃和3088℃,旱育秧膜外气温分别达到2326℃和2734℃,就会造成秧苗徒长与烧苗。  相似文献   

4.
不同栽培因素对油研6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出一套油研6号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在不同海拔地区设置不同栽培因素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是主导因素;不同栽培因素通过对产量构成因素的作用而对产量发生影响;各栽培因素与产量及亩有效角果数呈一元二次回归y=a+bx+cx^2,各栽培因素与角粒数、千粒重呈直线回归y=a+bx;油研6号适宜播期为9月15-25日,密度为7000-9000株/亩,尿素追肥用量为15-25kg/亩,钙镁磷肥为25-  相似文献   

5.
玉米新杂交种的产量-密度方程与耐密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紧凑型玉米新杂交种为材料系统研究了产量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生物产量、群体生物产量、单株籽粒产量和群体籽粒产量均随密度的升高呈规律性变化,群体生物产量和群体籽粒产量分别符合W=x/(a+bx)和W=axebx(a>0,b<0)模式,登海1号和鲁单961的最高群体仔粒产量分别为964.7g/m2和873.6g/m2,其适宜的种植密度分别是8.1株/m2和7.7株/m2。而单株籽粒产量和穗粒数符合W=aebx(a>0,b<0)模式,千粒重和玉米穗长、穗粗均符合Y=a+bx方程,回归截距a和回归系数b反映了品种的生产潜力和耐密性;反映玉米结实性指标的空秆率和败育籽粒数与密度的关系可分别用回归方程Y=aebx和Y=a+bx+cx2表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协青早A播种至始穗期天数(y:播始历期),与相应的日均活动积温(x1),日均有效积温(x2)日均实效积温(x3)平均日照时数(x4)降水量(x5)和日均相对湿度(x6)等气象因子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播始历期与其相应的各气象因子无为的回归关系;与幼穗分化至始穗期的x2,x3,x4和x5有极显著的回归关系:y=-122.1828-8.0672258x2+21.81923x3+0.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一类生化开关模型dx/dt=a1/1+b1y^2-c1x dy/dt=a2/1+b2x^2-c2y其中X≥0,Y≥0;a1,bi,ci(i=1,2)为正参数,给出了系统(1)具有开关行为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杨联松  张培江 《安徽农业科学》2000,28(2):167-168,170
对80优1218个不同播期进行产量(y)与有效分蘖(x1)、每穗总粒数(x2)、结实率(x3)、千粒重(x4)间的相关、通径分析,结果显示,有效分蘖是构成80优121产量最重要的因素,在高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穗总粒数是构成产量的基础。产量与构成产量因素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9^**、0.9784^**、0.7386和0.9557^*。回归方程为γ=-2349.953+100.4523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及构成因子影响的研究,探讨了通过调控播期、密度及氮肥运筹方式实现不同品种丰产高效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播期、播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均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播期以10/15 ̄10/22最为适宜,播种密度以120万/km2 ̄240万/km2为宜,氮肥运筹方式以N210(3:5:2)最好,其次为N210(5:5)。保证供试小麦品种实现9000kg/hm2产量的高产途径为主茎和分蘖并重,适宜的产量结构为:4:4:4,即亩有效穗数39.4 ̄44.4万,穗粒数35.3 ̄40.0,千粒重40.2 ̄45.8g。  相似文献   

10.
1问题的提出设随机变量y与m个变量x1,…,xm之间有关,要求用a+b1x1+b2x2+…+bmxm来估计y的数学期望,这样的问题称为m无线性回归。它的数学模型是对于模型(1),就是要求从样本观察值(x11,x12,…,x1m,y1),…(xn1,xn2,…,xnm,yn)来求出系数a,b1,…bm。[1]中给出了回归问题的原理、公式和计算方法。由于计算公式的繁复,使得用手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是不可能的。微软公司的优秀软件EXCEL提供了非常方便的解决回归问题的方法。本文以以下问题作为例子来说明…  相似文献   

11.
地膜穴播冬小麦播期、密度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6-1997年,在山西省临汾应用裂区设计法就各小麦地膜穴话的播期、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因子播期A2(9月28日)与播期A1(9月21日)、播期A3(10月5日)的产量存在5%显著差异;副因子播量4个水平均存在5%显著差异;播期和播量间存在互作效应,以A2(9月28日)B2(297万位/hm2)组合产量最高,达4900.5kg/hm2。同时,对同一播期下、不同播量的土壤耗水规律及子粒灌浆速度进行了研究,为地膜冬小麦合理选择播期、密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地膜冬小麦不同密度对幼穗分化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膜冬小麦和露冬小麦幼穗分化进程和主要农艺性状研究的结果表明;地膜冬小麦的不同密度对适期播种小麦的幼穗分化进程无明显影响,同时播种的地膜和露地小麦幼穗分化的各时期基本同步,其幼穗分化时间和全生育期仅相差2~4d,地膜小麦比露地小麦分化的小穗,小花数分别增加1.1%和2.0%,而结实率却增加9.2%,处在同一分化时期的地膜小麦的生长锥比露地小麦的生长锥显得粗壮而富有活力,适期播种的地膜小麦比露地小  相似文献   

13.
品种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不同品种和播种密度对籽粒鲜重和干重变化过程及产量和构成因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开花后籽粒鲜重变化过程拟合方程:y=a+bx+cx2+dx3。扬麦5号、扬麦158籽粒鲜重增加最快时间分别为花后16d、20d,达到鲜重最大时间分别为花后30d、35d。花后籽粒干重的增加过程拟合Logistic曲线(y=k/(1+ae-bx)。籽粒干重增加过程分为渐增期(花后0~12d)、快增期(花后12~27d)、缓增期(花后27~37d)。不同播种密度通过调节籽粒灌浆速率和灌浆历期而显著影响粒重。本试验条件下,供试两品种适宜播种密度为(120×104~210×104)/ha基本苗  相似文献   

14.
建立的数学模型为y=412。7-3.02x1-7.04x2+15.1x3+11.49x1x3-14.74x2x3-0.39x1^2+3.72x2^2-21.59x3^2,回归分析达到极显著水平,模型预测产量与实际吻合较好。根据对产量函数模型的计算机模拟寻优结果,结合灌区农业生产实际,得出覆膜穴播小麦获得单产6375kg/hm^2以上的技术方案为:施纯氮188.4-238.4kg/hm^2,施P2O  相似文献   

15.
苏南稻田麦套春玉米关键栽培技术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田间试验资料为基础,研究了苏南地区稻田小麦套种玉米生产力和技术优化组合问题。结果表明,该地区稻田种植麦套玉米可获得7000-7500kg/hm^2以上的产量,技术优化后单产可达9000-10500kg/hm^2。统计分析表明,播期、密度施肥总量三项技术因子对产量影响较大,密度和产运筹对净收入影响较大,肥料运筹麦幅比和播期对利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脱毒种薯的推广有良种良法相配套,以中薯3号脱毒薯为试材,应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影响马铃薯产量的种植密度(x1),氮肥(x2)、钾肥(x3)进行了三因素五水平的综合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相关的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获得三因素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为Y=2091.635+38.6418x1+47.1654x2+33.1756x3+22.147x1x2+41.13x/-1x3+61.29248x2x3-4.  相似文献   

17.
强筋小麦扬麦29产量和籽粒品质对栽培措施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强筋小麦扬麦29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间裂区试验,研究播期、播种密度和施氮量等栽培措施对其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和品质的影响,探究扬麦29的最优高产优质栽培措施.结果表明,播期、播种密度和施氮量均对扬麦29的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其产量构成要素对播期均有显著响应,对播种密度和施氮量均无显著响应;千粒质量是其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扬...  相似文献   

18.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产量损失估计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不同菌源梯度人工接种的方法,在田间造成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动态不同的18个发病小区,分析各期病情指数与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对玉米面粒重、单穗重和产量都有显著影响,产量损失率与病情指数呈正相关,产量损失率最高可达38.24%,而病情指数对穗数没有直接影响。利用电子计算机SPSS统计分析软件构建了两个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产量损失估计模型:(1)关键期病情模型(CPM),L=2.8219+0.7402x1(R=0.8799,SD=5.2149,N=18)。(2)多期病情模型(MPM):L=1.073+0.426x1+0.170x2(R=0.892,SD=5.2898,N=18)。式中:L为玉米产量损失率;x1为授粉期病情指数;x2为灌浆后期病情指数。  相似文献   

19.
对87个试验点的资料分析表明,多抗,丰产,优势,广适小麦新品种绵阳26号的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1084.3321+5.2564x1+9.0142x2+5.2486x3+8.3796x4+6.3627x5。稳定千粒重,主攻穗数和粒数的提高,是发挥绵阳26号高产潜力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0.
麦套玉米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旱作条件下麦套玉米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千粒重与小麦密度、小麦施氮量、玉米密度及玉米播期呈显著的四元二次回归关系。单因子对小麦千粒重的作用,依小麦密度、玉米密度、小麦施氮量及玉米播期的次序递减,两因子交互作用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依玉米密度和玉米播期、小麦施氮量和玉米播期、小麦施氮量和玉米密度次序递减。同时分析了各因子及因子间对小麦千粒重的作用规律,讨论了麦套玉米复合群体中各种竞争与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