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使用喹乙醇应当注意什么? 答:喹乙醇具有抗菌和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抗菌谱广,对致病性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如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和痢疾螺旋体等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是喹乙醇很容易引起动物中毒,长期饲喂喹乙醇易在动物体内蓄积,食用其残留的畜产品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因此,2001年农业部第168号公告规定喹乙醇只能用于体重低于35公斤的猪,每1000克饲料中含喹乙醇50克.禁止用于家禽.  相似文献   

2.
《新农业》2016,(17)
正喹乙醇(Olaquindox),属喹恶啉类,又名喹酰胺醇,商品名倍育诺、快育灵等,是一种化学合成抗菌促生长剂。1喹乙醇的物理性质本品为淡黄色结晶粉末,无臭、味苦;溶于沸水,微溶于冷水,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该物质很稳定,对热不敏感,但其纯品对光敏感,光照使其分解为棕色或深棕色。2喹乙醇的作用能够增强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瘦肉率,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利用率和饲料报酬,促进动物增重,同时具有较强的抑  相似文献   

3.
喹乙醇又称快充诺,倍育诺和喹酰胺醇等.能促进蛋白质同化,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同时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效果,尤其对防治禽霍乱、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具有较好的疗效.其抗菌活性优于四环素、氯霉素、氨苄青霉素等且与其不产生交叉耐药性,而且对上述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仍有效,往往由于使用方法不当,鸡喹乙醇中毒现象屡见不鲜,给养鸡户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鸡喹乙醇中毒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因此,只能采取以下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许多养殖户都知道喹乙醇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和促进畜禽生长及提高饲料利用率等功效。因此,养殖户常用来防治畜禽疾病以达到提高畜禽高效生产的目的。而奶畜和蛋禽却不宜选用。因为喹乙醇的使用目的主要在于促进畜禽生长和提高畜禽的增长速度。所以,用于肉鸡、肉猪和肉牛的生产,使用效果明显。但成年奶畜和蛋禽已用不着再用喹乙醇来促进其生长和增重。俗话说“鸡肥不下蛋”,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再用喹乙醇把奶畜和蛋鸡催肥,不但影响产蛋、产奶量,反而帮了倒忙。实践证明,喹乙醇并没有促进奶畜多产奶和蛋禽多产蛋的作用。因此,也就没有必要使…  相似文献   

5.
鸡喹乙醇中毒系因食入过量的喹乙醇而引起的一种群发性疾病,以鸡体全身性衰竭、排黄绿色稀粪和高死亡率为特征。喹乙醇是近年来在养鸡业中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新型化学药物,同时也以饲料添加剂形式出现于养禽业中。它具有促进畜禽生长和抗菌防(治)病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6.
段松林 《农家致富》2007,(22):42-42
喹乙醇作用于畜禽具有明显的促生长和抗菌作用,已在畜禽生产上广泛使用,但如果使用不当易发生中毒,现将笔者在临床上遇到的1例雏鸡喹乙醇中毒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喹乙醇的危害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喹乙醇是化学合成的喹噁啉类广谱抗菌药物,具有蛋白同化作用,可提高动物的饲料转化率与瘦肉率,促进动物生长。但是不规范使用喹乙醇不仅直接危害动物机体的健康,还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就喹乙醇对畜禽、鱼类和生态环境等的危害以及目前喹乙醇残留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喹乙醇一方面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常用于鸡白痢、大肠杆菌病、禽霍乱 等疾病的防治;另一方面有促生长作用,在养殖业上作为促生长添加剂已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喹乙醇的治疗量和中毒量很接近,所以安全范围小,并且鸡对喹乙醇较敏感,常因使用不当造成鸡只蓄积中毒.  相似文献   

9.
喹乙醇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喹噁啉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和蛋白同化作用,常用来提高动物饲料转化率、促进动物生长,也常用于兽药添加治疗仔猪。但不规范使用喹乙醇会直接引起食品安全问题,喹乙醇具有蓄积毒性,有三致危害。本文就当前常用的喹乙醇残留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为开展相关检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新农业》2010,(3):12-12
农业部针对喹乙醇超范围滥用现象蔓延,已造成水产养殖环节大面积死鱼事件,发布《关于加强喹乙醇监管的通知》,规定喹乙醇作为抗菌促生长剂,仅限于35公斤以下猪的促生长,以及防治仔猪黄痢、白痢,猪沙门氏菌感染,休药期35日;  相似文献   

11.
疾病防治篇     
家禽的喹乙醇中毒 喹乙醇(又名喹酰胺醇、快育诺),化学名称为:N-(2-羟乙基)-3-甲基-喹啉酰胺-1,4-二氧化物。喹乙醇是磺胺类药物的复方制剂,它不但用于多种细菌病,特别常用于禽霍乱的防治,而且还有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的促生长作用。但在使用中,有时由于方法不对,致使家禽中毒事例时有发生,损失严重。1 中毒发生原因 超量供给:没有按照规定的添加量供给,盲目加大剂量应用引起中毒。喹乙醇对鸡每1kg体重日服90mg即可中毒死亡,如每1kg体重日服60mg连服6天也会造成中毒,所以有的药物手册明确每1…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喹乙醇应用概况喹乙醇简称HNQ,其干燥品呈浅黄色结晶,无臭,味苦。在热水中溶解,在冷水中微溶。喹乙醇于1966年由联邦德国拜尔公司首先合成,发现有抗菌活性。1969年美国辉瑞公司发现有促进动物生长作用.1976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批准作为猪的生长促进剂应用于生猪生产,用喹乙醇喂猪与不用喹乙醇喂猪相比较,联邦德国试验日增重提高40—65%,日本试验提高40—55.5%,芬兰提高50—62%,荷兰提高30—52%,瑞士提高60—70%,美国提高 30—57%,捷克提高50—60%.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在西欧各国和美国、  相似文献   

13.
羊育肥复合添加剂一般由微量元素、瘤胃代谢调节剂、生长促进剂及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物质组成,适用于生长、育肥羊。通常是每天每只羊2.5克~3.3克,与精料或饲料混拌均匀饲喂。畜禽旺对绵羊、山羊具有良好的营养、抗氟和提高生产性能的作用。用法是按剂量每日每只羊3克~5克,投入饮水中混匀饮服。喹乙醇又名倍育诺、快育灵等,为合成抗菌剂,是国内外目前广泛使用的抗菌促生长添加剂。喹乙醇能影响机体代谢,促进蛋白质同化作用,毒性极低,按有效剂量使用,很安全,副作用小。用法是:均匀混合于饲料中饲喂,羔羊每公斤日粮干物质添加50毫克~80毫克,6…  相似文献   

14.
喹乙醇属喹啉类药物,又名倍育诺、快育灵、奥拉金、喹酰胺醇,是一种化学合成抗菌促生长剂,少量使用,能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然而,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一种"鱼类应激性出血、腹水综合症",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使用喹乙醇造成鱼中毒.  相似文献   

15.
喹乙醇又名快育灵,它不但能够促进畜禽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而且还具有抗菌、抑菌作用,同时由于用量少,价格低廉,使用效果显著,目前被广泛用于养鸡业中。  相似文献   

16.
用添加不同剂量的喹乙醇(0、50、100、200、400、800、1600、3200mg/kg)饲料对镜鲤Cyprinus carpio L.进行了84d的饲养试验。分别测定了第50d和第70d镜鲤的耗氧率,并在试验结束时分别测定了镜鲤的红细胞数、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用添加低剂量喹乙醇的饲料饲养的镜鲤其耗氧率较高,用中高剂量喹乙醇的饲料饲养的镜鲤其耗率则下降,耗氧率的高低与喹 醇影响鱼的生长速度的快慢关系密切。随着饲料中喹乙醇含量的增加,镜鲤红细胞数及红细胞比积大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其核异常率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镜鲤红细胞微核率受喹乙醇的影响较小。提示喹乙醇在较高剂量下可对镜鲤的呼吸代谢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在本试验剂量下,喹乙醇对镜鲤的致突变作用较低,这可能与其对喹乙醇的敏感性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在生长猪日粮中分别提高Cu、Zn的含量或添加喹乙醇对生长肥育猪增重及体态的影响。结果显示:Cu、Zn、喹乙醇三种物质不同添加组合(Zn+喹乙醇、Cu+喹乙醇、Cu+Zn)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373、396、427g,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9%、15.8%、24.9%,说明一定比例的Cu、Zn复合对促进猪的生长呈现协同作用;另外添加Zn的D、B组的猪体态较好,被毛整齐,皮肤红润。  相似文献   

18.
呋喃唑酮(痢特灵)连续长期使用,可引起出血综合征. 喹乙醇在饲料中添加可促进畜禽生长.但它有致突变、致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知识卡片     
快育灵(喹乙醇)快育灵为喹哑啉类化合物之一。早在60年代初期,这类化合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1965年,联邦德国对此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试验,证明它是一种较好的畜禽生长促进剂。70年代中期殴洲共同体国家批准此化合物为饲料添加剂。大量动物试验证明,它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生长促进剂之一。快育灵是一种生长促进剂而不是抗菌素。它具有影响代谢,促进合成,提高饲料中能量利用的效果,从而改善饲料的转化。同时,快育灵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抗菌作用包括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而不影响有益的肠道细菌。  相似文献   

20.
仙人掌抗菌肽的筛选、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仙人掌植物是否具有起抑菌作用的抗菌肽,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和部分性质研究。方法:采用梯度盐析的方法提取6种仙人掌不同饱和梯度硫酸铵沉淀的蛋白质组分进行抑菌性试验,筛选蛋白质组分具有抗菌效果的仙人掌品种。用Sephadex G-75和Sephadex G-25柱层析对抗菌效果最为显著的蛋白质组分进一步分离纯化,并对纯化到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物质进行分子量、理化性质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发现4种仙人掌中存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的小分子量蛋白质成分。其中金手球所含蛋白质组分的抗菌效果最为显著,并从中分离纯化得到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物质,命名为MH-AMP-1。MH-AMP-1的分子量(Mr)约为8511 Da,在pH 2.5~7.5的乙酸铵缓冲液中抗菌活性强,且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对检测的病原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